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一所以医学为主,集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于一体的多科性高等医药院校。学校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当时隶属于国家卫生部,195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前身为内蒙古医学院,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内蒙古医科大学。2017年9月,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共建高校。2018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医科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7万余名,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地方高等医药院校。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等次。201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金山校区、新华校区、锡林校区三个教学园区,总占地面积123180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0466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47956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941.41万元,各类图书文献112.24万册(种)。 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中医学院、蒙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自治区卫生政策研究所)、外国语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护理学院(卫生技术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研究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单位,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临床医学院。在区内外设有实践教学基地97个。其中,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66个、非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31个。 学校自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1999年获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授权资格,2003年成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09年成为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16年中药学、口腔医学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点专项评估。从2005年起,先后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蒙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内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细胞生物学、中药学等7个学科的博士研究生。2009年,学校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自治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建立了能够同时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层次齐全的民族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蒙医药学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学校现有6个一级学科、4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类别、31个本科专业。其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护理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为一级学科。本科专业中,蒙医学、中药学和蒙药学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蒙医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蒙医学、中药学、护理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药物制剂技术等13个专业为自治区品牌专业;组织学和胚胎学、病理解剖学、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中医诊断学、生物化学、儿科学、外科学、蒙医诊断学、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护理学、诊断学、医学遗传学、蒙医疗术学、药物分析、护理学基础、中医内科学、药物化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社区护理学、人体解剖学、口腔颌面外科学、蒙医方剂学等40门课程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100人。其中,本科生10856人、专科生2269人、研究生1794人、留学生111人,民族预科生70人,本科各专业面向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学校现有骨科、神经外科和普通外科3个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蒙医脾胃病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蒙医学、蒙药学、伤寒学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临床医学学科连续两年进入ESI全球前1%。有中医学(蒙医学)1个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眼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普外、骨外)和民族医学(蒙医学)5个自治区重点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血液病)2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11个自治区临床医学领先学科,23个自治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2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培育中心;有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自治区临床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有蒙医器械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子与功能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治区数字转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新药筛选工程研究中心、动物脏器高值化利用生物活性肽工程实验室、肿瘤细胞基因检测应用与研究工程实验室3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有1个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有生物医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蒙医临床模拟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培训实验教学中心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中蒙医临床模拟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蒙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内蒙古蒙医药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卫生政策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骨科研究所设在我校。学校紧密依托蒙医药学院和药学院的教学资源支撑、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医疗资源支撑、内蒙古蒙医药博物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支撑、蒙药研究所和GLP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全力打造蒙医药学科与专业特色,使该学科成为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被自治区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重点学科。2017年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蒙医学验收工作和蒙药学建设任务,蒙药学重点实验室和蒙医药博物馆(蒙医文献学科)获批为自治区医疗卫生领域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巩固了学校该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领跑地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44人。其中,正高248人,副高27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58人,硕士学位人员49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89.94%。有硕士生导师602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4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8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自治区杰出人才7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40个、自治区草原英才81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40人次,自治区高等教育“11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9人,自治区师德标兵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3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0人,自治区教坛新秀10人,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2个,创建了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0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和2个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学校著名蒙医专家苏荣扎布、吉格木德教授被评为“国医大师”。米子良教授被评为“全国名中医”。 近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学校参与研究的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学技术奖103项(一等奖2项、中青年科技创新奖3项、二等奖41项、三等奖57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1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18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66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学校主办的《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被教育部科技司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出版的《疾病监测与控制》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 学校一贯坚持开放办学的方针,重视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日本、蒙古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医药院校或科研单位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内蒙古医科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等医药院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服务民族自治地方医药卫生事业,办人民满意的医学高等教育为己任,主动适应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为根本任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秉承“博学、尚行、精诚、至善”的校训,升华“艰苦创业、和衷共济、革故鼎新、洁己奉献”的“内医大精神”,不断实现学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01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企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100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万余人,研究生1.2万余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能源电力事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坚持以“四个面向”为指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攻克了能源电力行业大批关键技术难题,为推动能源电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日益以崭新姿态朝着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稳步前进。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现有67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清洁能源学”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和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在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分列A档和A-档;“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60强和前1‰行列;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引育用服”全链条制度体系,逐步打造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9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49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823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多支高水平研究团队。 站在继往开来的新起点,面向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双一流”有特色、高质量建设,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把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华电贡献!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2021-02-0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坐落在首都北京朝阳区。学校校园规划精致,环境优雅,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校前身为高级商业干部学校,创建于1951年,受中央贸易部和教育部双重领导。1952年,中央贸易部撤销,学校划归对外贸易部,受对外贸易部和教育部双重领导。195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由教育部委托对外贸易部领导。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对外贸易专业并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为基础成立北京对外贸易学院。1984年,学校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6月,原中国金融学院与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划归教育部直属。2010年12月,教育部与商务部正式签署协议,共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历经几代师生员工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经、管、法、文、理、工等门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商务外语)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大学。目前,学校下设研究生院及17个学院,并设有体育部和文化艺术教学部;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战略与规划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本科专业46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学校还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及外国专家。这是一处群英荟萃之地,老教授中名家耀眼,中青年教师里新秀辈出。大批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受聘担任政府学术机构成员的专家学者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在国外留学或进修过,教学科研水平高,许多人被评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入选国家优秀人才培养工程。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8300余人,研究生5200余人,来华留学学历生2500余人。学校培养的学生一直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外语娴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外贸、金融、会计、教育科研等行业领域及国家机关、中国驻外商务机构,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经贸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学术研究在我国对外经贸科研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设有110余个研究单位,其中中国WTO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图书馆文献总量180余万册(件)。学校主办并公开发行多种学术刊物,其中《国际贸易问题》、《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日语学习与研究》、《Journal of WTO and China》(WTO与中国)等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学校出版社每年出书百余种,在高校中享有较高声誉。学校也是国家培训高级经济管理干部的基地之一,设有政府委托或与外国合办的多个高级在职培训机构。 学校于1989年11月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校董会。李岚清为首任校董会主席,荣毅仁、霍英东等任名誉主席,吴仪为第二任校董会主席。2011年9月,校董会第三届会议选举施建军为第三任校董会主席,石广生、刘鸿儒、陈元为荣誉主席。校董会的建立,对于学校的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和支持:政府机构、企业家、财团、大公司等纷纷向学校捐资设立基金或奖学金,许多国际著名的跨国企业成为学校的赞助团体。目前,社会力量在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奖教金等20余项,院系级基金则更多。学校与美、英、法、德、日、俄、意、澳等48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余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不断开展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面向世界办学的特色更加鲜明。 面对新时期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学校倡导追求卓越、创造精品的理念,坚持办精品大学、控制办学规模,办特色大学,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现代化发展之路,加强国际化建设,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将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作为长期愿景和历史使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02-0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电子与信息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目前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944.8亩,校舍建筑面积159.06万平方米。 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跟随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长征并在长征路上坚持办学,延续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建校后先后于江西瑞金、陕西延安、河北获鹿、河北张家口等地办学,1958年迁址陕西西安,1960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简称“西军电”),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三次为学校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开辟了我国电子与信息学科的先河,是国内最早建立雷达、信息论、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学校1959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1998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组建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2017年、2022年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是全国首批9所设有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首批9所设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首批2所设有全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试点基地、首批7所设有一流网络安全学院、首批33所设有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是全国8所设有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5所承担建设国家级密码科研实验平台的高校之一,建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 学校聚力电子与信息领域,着力打造“根基牢、实力强、后劲足、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体系,设二级教学科研机构28个,建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8个本科专业。第五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实现全面进步,信息类学科实力国内领先。 学校不断深化拓展“学风扎实、基础厚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优势,致力于培养爱国进取、基础厚实、术业精湛、求是创新、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骨干人才和未来领军人才,为党和国家输送“信息尖兵、强国先锋”。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9758人,其中本科生22862人,硕士生13430人,博士生3466人;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国家级一流课程45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获批国家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区块链+教育”应用试点高校、工信部“5G+教育”应用试点高校、全国首个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开放基地、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国家级特色人才培养平台。近年来,学生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6000余项,学科竞赛成绩稳居全国前列,在历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金奖22项(荣获全国季军2次),连续7度摘取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最高奖,8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3次捧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最高奖“英特尔杯”。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99%左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多次入选全国高校“就业最佳典范奖”“年度就业最受欢迎奖”。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01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始创于1951年,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校先后由宁夏商业学校、宁夏供销学校、宁夏粮食学校、宁夏机电工程学校(宁夏农业机械化学校)和宁夏化工技师学院(宁夏化工技校)经两轮合并组建而成,2002年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2025年6月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74年的办学历程,学校铸就了“厚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校训精神。 学校先后被确立为自治区第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首批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B档)建设单位。荣获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建设50强、西部地区产教融合卓越高等职业院校50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典型院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在武书连2024年高职高专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列自治区第一。 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实施“领航”“铸魂”“金钥匙”三大工程,培育创建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教师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名单,培育建成4个全区教育系统五星级基层党组织、24个校级四星级基层党组织,分两批次共建成31个校级党建品牌(特色)项目,是自治区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 学校占地1305.93亩,建筑面积25.8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1.1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馆藏图书共123.11万册。建有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中心,3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中国(宁夏)现代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203个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拥有1个全区覆盖面最广、评级范围最全的技能人才评价机构,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644人。其中,专任教师460人,正高级职称3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位教师332人,专任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占比73.29%。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教育部新时代职业院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培育对象1人,自治区级青年拔尖人才6名,托举人才4名,技术能手称号10人,E类以上人才23名,博士25名。建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自治区级“双师型”培训基地2个,自治区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6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1个。近五年,教师在自治区级及以上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82项,立项厅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216项,立项校级横向课题387项,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到账超5000万元。教师在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834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4篇,已取得专利项目180项。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200余人。近五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6项,自治区级奖项1000余项,并打破了自治区高职院校获得全国一等奖“零”的纪录。学校2017年成为空军士官人才培养定点院校,2024年荣获“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设置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等10个大类42个高职专业、5个职业本科专业,构建了以1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2个自治区级高水平专业群为支撑,4个校级专业群为主体的三级专业集群体系。学校牵头成立全国现代煤化工产教融合共同体、自治区首个“政行企校”合作办学理事会,建成1个自治区级职教集团、2个自治区级产业学院、2个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基地、7个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04个校外实习基地。 近五年,学校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培训26万余人次,被授予“自治区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连续两年荣获“全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优秀评价机构”。学校先后选派10批次、49人次教职工开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组团式”帮扶工作,被授予全区“先进扶贫单位”。 (数据截至2025年6月17日)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独立学院。学院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校园景色秀丽,环境幽雅,设施完善,文化底蕴深厚,是莘莘学子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办学条件 学院现有泉山和贾汪2个校区,占地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4余万平方米。学院在依托江苏师范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的同时,不断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现拥有教学计算机1807台,微机房29间,多媒体教室220间,专业实验室3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8个,以及丰富的图书馆馆藏。此外,还建有千兆网主干网络平台和现代化的大学生活动中心、高标准学生公寓及塑胶运动场等,为学生潜心求学和健康成长提供了优越条件。 专业设置 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始终坚持“培养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的专业设置定位。目前共有本科专业43个,涵盖了文学、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资源集中、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格局。43个所设专业均为社会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充分满足了学生专业选择的差异化需要。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创新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师德品质好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且从教师资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57%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73%以上,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师资保证。同时,为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需要,学院长期坚持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截至目前,学院已经聘请了4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专家,常年参与学院的教学工作。 合作交流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领域。现已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在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等方面签署合作协议,与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30余所国际知名学府建立了合作关系,并成功引进了美国国际教育集团和新加坡奥尔夫集团在校生带薪实习项目,为广大学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学院还与海澜集团、京东商城、东软集团、金诺佳音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岗位的紧密对接。 人才培养 学院现设10个系,有在校生9200余名,面向江苏、河北、山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14省招生。学院自办学以来,秉持“崇德尚能,明志笃行”院训,实施了“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学术型提升和国际化办学为两翼”的人才培养战略,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效果卓著。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所获奖项多、层次高,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项,省市级奖项400余项。每年均有近两百人考取硕士研究生,且考取院校中不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各行业优秀校友辈出,学院连续六年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以上,位于江苏省同类高校前列。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2021-02-01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Applied Technology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位于中国第一水乡——昆山周庄,距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20公里,毗邻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桥国际商务城和吴江高新技术开发区。校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设施一流,体现了“小桥、流水、书院”的建筑风格,是莘莘学子理想的求学场所。 学院成立于1997年11月,2005年改制为由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院设有工学院、商学院、时尚学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海外教育学院,设有1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应用技术教育研究所,获批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江苏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等,现设有32个本科专业,在校生8000余人,担任各类课程的教师中高级职称者占60%以上,双师型专业教师占80%以上。 学院秉承发扬苏州大学百年办学传统,坚持“能力为本创特色”的办学理念,改革、创新、奋斗十多年,形成了依托行业、强化应用、开放办学、高效管理的办学特色。由社会各界和高校百余名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学院专业设置、师资聘请、教学计划审定、实习基地提供、学生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坚持“加强理论、注重应用、强化实践、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思路,依托苏州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本院的骨干教师,利用灵活的办学机制,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现场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近十年,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和学科竞赛中荣获奖项320余项,其中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全国奖30多项。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超过96%,协议就业率均在94%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已与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优秀学生出国交流、攻读双学位、硕士学位等项目。 近年来,学院积极把握国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机遇,以获批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入选首批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院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以及“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院校为契机,积极配合昆山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坚持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之路,将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并逐步开展应用型硕士教育,构建完善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力争将学院办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让百年学府在千年古镇创造出新的辉煌。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2021-02-01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取我国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名,是2001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新机制独立本科学院。学院充分依托母体学校--贵州中医药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着重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高级人才,面向全国招生,在2005年教育部专项检查中,学院成为贵州省唯一获得良好评价的独立学院。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以“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为办学宗旨,形成了以医学为学科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学院拥有教职工400余人,专任教师242人,教师队伍中教授(含其他正高级职称)66人,副教授(含其他副高级职称)95人;拥有博士学位27人,硕士学位16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5%。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时代、新目标、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师生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努力践行“博学多闻 精勤济世”校训,积极营造“求实、勤奋、进取、创新、报国”优良校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力争早日将学校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综合性独立本科院校。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 2021-02-01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是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莱阳农学院举办的独立学院,2007年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学院设在青岛农业大学莱阳校区,是一个拥有60多年建设历史的完整校园,条件完备,文化底蕴深厚,可以满足10000多名学生就读,占地 1000亩,图书馆藏书109.87余万册,校舍建筑面积20.17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54亿元,教学仪器设备值6000余万元。在2006年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办学条件核查中,生均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生师比等指标均列全省12所独立学院前两位。2006年在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全国独立学院实力综合测评中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独立学院”称号;2007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2008年被现代教育报、腾讯教育网等单位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十佳特色教育示范校”;被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人事厅等单位授予“山东省学习型先进班组”荣誉称号;2009年被中国诚信万里行活动委员会、山东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全国诚信和谐院校”荣誉称号;2010年获省“优秀人才培养奖”;2013年被新华网评选为“2013中国品牌影响力独立学院”称号;2016-2017年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 ”称号。 学院现设有工程系、食品系、生物科技系、人文艺术系、经济与管理系、基础教学部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7个教学系部、33 个本科专业及其部分相关专科专业;设有计算机、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工程、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动物科学、植物科学、经济与管理学、人文艺术等11个校内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60个。聘任教师431名,其中博士74人,硕士280人,教授43人,副教授93人。在校生7942人。 学院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办学定位和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特色办学、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积极倡导“博学 睿思 行健 至善”的学院精神与“和 勤 竞 雅”的校园风尚,实施人本管理亲情服务、特色教学、校企合作三大办学战略。实行学年学分制以及“3+1”(本科)、“2+1”(专科)的教学模式和“架构+平台”的培养方案,突出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人文精神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致力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技能型(专科)人才。 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保持在15%——21%,就业率一直在全省独立学院名列前茅。 学院设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省政府奖学金6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省政府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设一、二、三等学业奖学金,分学期奖励学习优胜的学生,年最高金额为2000元;学院还设有三好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特别奖学金和企业奖助学金,奖励面超过40%;另外,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形式完成大学学业。 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012年经省教育厅、省外办、省公安厅审核批准,我院获得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院校资格。同时与美国、韩国、意大利、菲律宾、新西兰等有关高校签订交流合作协议。与韩国高校互派交换生项目已全面展开,每年选送优秀专科生赴韩国高校攻读本科、优秀本科生赴韩国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更新截至2018年9月13日)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2021-02-01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成立于1999年,由百年名校南京师范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是首批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和经江苏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批准成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的举办方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成果卓著,享誉海内外。学院秉承南京师范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依托南京师范大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恪守“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校训,育就了 “团结、勤奋、朴实、奉献”的优良院风,发挥综合办学优势,采用全新的机制和模式,科学定位,特色办学,致力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拥有仙林和丹阳两个校区。为适应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在江苏省教育厅、丹阳市委市政府的倾力支持下,在丹阳市教育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通力配合下,2017年9月,丹阳校区正式启用。丹阳校区校址位于丹阳市正德路8号,占地总面积900亩,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38.75万平方米。自2017年 9月开始,学院每年招收的一年级新生在丹阳校区学习,2016年及以前入学的学生仍在南京仙林校区学习直至毕业,2020年9月完成全部迁址丹阳办学工作。丹阳校区基础设施完备,教学科研条件优越,是一所现代化的智慧校园、生态校园、人文校园、低碳校园、开放校园的崭新新校区。 学院现有在校生8000余人,设有人文系、外语系、经济与管理系、公共管理系、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工学系、美术系、音乐系和强化培养部,共8系1部,36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法、文、理、工、管、艺等门类。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宽基础、复合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格局。学院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以满足学生个性多元化 发展需求:学院在江苏独立学院中率先开设强化班为学生考研深造创造条件;积极推行海外学习计划,已与法国INSEEC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德国伊尔姆瑙理工大学、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出国留学创造机会;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工作,大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应用性技能教育。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行自有教师、校派教师、外聘教师相结合的队伍结构,以开放式多元化用人管理体制,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大力培养“双师”型人才,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工作充满活力。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超过60%,青年教师有多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新的历史时期,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的办学事业已经掀开全新的篇章。全体中北人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专业与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支撑,攻坚克难,继往开来,为加快建设“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4 105 106
  • ...
  • 240 24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