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关于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夏赛区) 暨第八届“中国银行杯”宁夏创新创业大赛 成果展示投融资签约暨颁奖活动的通知
为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打造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有力支撑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自治区科技厅联合相关部门共同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夏赛区)暨第八届“中国银行杯”宁夏创新创业大赛,5月份以来,通过初赛、复赛,46家企业脱颖而出,将获得大赛奖励。为宣传获奖企业和成果,推动银企对接,提高大赛影响力,激励更多创新创业者投身“双创”,自治区科技厅定于2023年8月16日在银川市喜来登大酒店贺兰山厅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夏赛区)暨第八届“中国银行杯”宁夏创新创业大赛成果展示投融资签约暨颁奖活动。
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2023-08-10
2012.10获得西华大学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09获西华大学2012年暑期“三下乡”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 银杏叶含有200 多种药用成分, 其中黄酮类活性物质 46 种, 微量元素 25 种, 氨
西华大学 2021-04-14
自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焦虑传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
本项目为应用性社会研究。项目立足于当前自媒体时代下的媒介传播特征(贩卖焦虑),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与心理学角度,重点探究大学生受微信公众号焦虑传播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程度。 一、所属领域 心理健康 二、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三、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单雅威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网媒2001 2020.9/2024.7 程慧敏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网媒2001 2020.9/2024.7 黄昱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网媒2001 2020.9/2024.7 詹晓彤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网媒2001 2020.9/2024.7 麦尔耶姆古丽·艾散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网媒2001 2020.9/2024.7 四、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侯雨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讲师 跨文化传播与青年亚文化研究 五、项目简介 本项目为应用性社会研究。项目立足于当前自媒体时代下的媒介传播特征(贩卖焦虑),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与心理学角度,重点探究大学生受微信公众号焦虑传播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程度。研究基于对媒介话语传播焦虑导向的审视,对青年群体愈发显著的心理焦虑症候的观察,提出了这项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社会性研究。 研究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编码访谈等方法展开具体探究。主要从受众视角出发,以传播学角度的“焦虑传播”、受众“媒介素养”、心理学角度的“社会支持作用”为理论框架,对受访者进行普适性的作用因子分析调查。在拓展“微媒介传播”理论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以人为本的“媒介心理学”研究。 研究基于410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拥有阅读微信公众号习惯的大学生普遍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压力值),且在社会支持矩阵中在学业、经济、社交方面感知度不足的同学,更容易产生压力与抑郁情绪;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与负面情绪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等。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典型心理类公众号分析,并据此创新性的建设了“心灵畅吧”公众号,该成果将基于研究成果,在媒介接触层面给大学生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可行性建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2-08-09
第57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8月4-6日在西安举办
为深入贯彻落实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服务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服务人才培养和教师发展,服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高等教育装备现代化,经教育部批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决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第57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高博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2-06-27
中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清华张林琦教授领衔研发!
2021年12月8日,由清华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教授领衔研发的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此前称BRII-196/BRII-198联合疗法)获得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应急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检测结果为阳性,同时伴有进展为重型COVID-19危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岁,体重≥40kg)患者。
清华大学 2021-12-09
第七届(2022年)“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移动应用创新赛” 通知
附件一-组织机构名单.pdf 附件二-大赛章程.pdf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移动应用创新赛 2022-03-28
献礼二十大 | 严纯华:举旗帜 增后劲 扎根中国大地办高质量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教育的基础性、前瞻性、全局性地位,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人民政协报 2022-10-17
市科技局关于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天津)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科技部关于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的通知》(国科发火〔2023〕110号)文件精神,探索以需求引导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的新机制,科技部火炬中心、市科技局将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天津)(以下简称挑战赛),本届挑战赛聚焦生物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技术需求,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技术需求及解决方案。
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 2023-07-11
揭示1600-2012年间中国磷循环网络韧性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梁赛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在《自然》子刊《自然·食品》(Nature Food)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发表(Network resilience of phosphorus cycling in China has shifted by natural flows, fertilizer use and dietary transitions between 1600 and 2012)。该研究分析了1600-2012年间中国磷循环网络的韧性,研究结果表明,受自然流动、化肥使用和饮食转变的影响,近几十年中国磷循环网络的韧性呈下降趋势。 磷元素是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运转所需要的一种必要营养元素。对人类和生态系统而言,磷循环网络在遭受外部冲击时仍能持续保障磷供给的能力(即韧性)至关重要。已有研究主要通过磷元素代谢路径分析来研究磷资源使用和磷排放问题,较少关注磷循环网络的韧性。本研究首次综合运用生态网络分析等方法,对1600-2012年间中国磷循环网络的韧性进行了测度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为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食品消费总量和结构的需求,中国磷循环网络从由土壤自然磷流主导转变为由化肥生产的工业磷流主导,并不断强化。这种变化降低了网络中的冗余路径,从而导致近几十年来磷循环网络的韧性呈下降趋势。城市化进程加剧了磷的单向流动,进一步降低了磷循环网络的韧性。特别是在2000-2012年间,由于人群饮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比重不断提高,磷循环网络的韧性下降了11%。如果按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在社会环境的冲击和干扰下,磷供应会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为提高磷循环网络的韧性,本研究提出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提高“农田到餐桌”食物供应链效率、减少化肥使用、提升磷循环率等措施,并进一步量化这些措施对磷循环网络韧性的提升程度。此外,本研究的框架和指标也适用于分析其他地区和资源的网络韧性,可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领衔,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意大利欧洲-地中海气候变化中心和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美国陶森大学、捷克共和国马萨里克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等单位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北京师范大学梁赛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余亚东副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梁赛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余亚东副教授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米志付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合作作者杨志峰院士对论文完成给予了重要指导。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揭示1600-2012年间中国磷循环网络韧性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梁赛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在《自然》子刊《自然·食品》(Nature Food)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发表(Network resilience of phosphorus cycling in China has shifted by natural flows, fertilizer use and dietary transitions between 1600 and 2012)。该研究分析了1600-2012年间中国磷循环网络的韧性,研究结果表明,受自然流动、化肥使用和饮食转变的影响,近几十年中国磷循环网络的韧性呈下降趋势。 磷元素是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运转所需要的一种必要营养元素。对人类和生态系统而言,磷循环网络在遭受外部冲击时仍能持续保障磷供给的能力(即韧性)至关重要。已有研究主要通过磷元素代谢路径分析来研究磷资源使用和磷排放问题,较少关注磷循环网络的韧性。本研究首次综合运用生态网络分析等方法,对1600-2012年间中国磷循环网络的韧性进行了测度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为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食品消费总量和结构的需求,中国磷循环网络从由土壤自然磷流主导转变为由化肥生产的工业磷流主导,并不断强化。这种变化降低了网络中的冗余路径,从而导致近几十年来磷循环网络的韧性呈下降趋势。城市化进程加剧了磷的单向流动,进一步降低了磷循环网络的韧性。特别是在2000-2012年间,由于人群饮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比重不断提高,磷循环网络的韧性下降了11%。如果按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在社会环境的冲击和干扰下,磷供应会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为提高磷循环网络的韧性,本研究提出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提高“农田到餐桌”食物供应链效率、减少化肥使用、提升磷循环率等措施,并进一步量化这些措施对磷循环网络韧性的提升程度。此外,本研究的框架和指标也适用于分析其他地区和资源的网络韧性,可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领衔,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意大利欧洲-地中海气候变化中心和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美国陶森大学、捷克共和国马萨里克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等单位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北京师范大学梁赛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余亚东副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梁赛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余亚东副教授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米志付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合作作者杨志峰院士对论文完成给予了重要指导。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15 216 217
  • ...
  • 303 30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