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石油产品多用途测定仪
产品详细介绍 一、SBSS-51C石油产品多用途测定仪概述:测定仪采用半导体温差电子制冷技术,代替了压缩机制冷或干冰冷剂,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无噪声、无振动、外观新颖等特点。仪器操作简便,冷却速度快、控温精确,为油品试验室的必备设备,尤其适合于缺少冷剂的单位使用。测定仪装有压力继电器和温度继电器作为断压和超温保护,使制冷浴能长期可靠地工作。测定仪能作60秒自动或手动计时并报讯,能作45度倾斜,以满足测定需要。二、主要技术指标:多功能综合型,四孔,四温~-17℃,~-34℃,~-51℃,~-68℃,±1℃半导体制冷,单独温控巡回数字显示。60秒计时,负压吸滤,电磁搅拌。适用标准GB3535,GB510,SH/T0248,SH/T0179,用来对石油产品的倾点、凝点、冷滤点、浊点、进行测定。  
菏泽圣邦仪器仪表开发有限公司 2021-08-23
石油水份自动快速测定仪
产品详细介绍 一、      SB8929系列概述:SB8929系列石油水份自动快速测定仪是我单位根据GB/T8929-2006《石油水含量测定法(蒸馏法)》最新研制的石油水份测定装置,该产品克服了传统测定法难控温、易冲样、耗能大、效率低等诸多弊端,是一种安全、高效、方便、快捷、精确度高的新产品。该产品问世以来,深受广大用户欢迎。认为该产品填补了石油水份测定技术的一项空白,是采油厂、联合站、输油、炼油以及科研单位最理想的石油含水测定仪器。 二、技术指标:1、电源:220V 50Hz2、加热功率:700~8500W3、数字定时:0~99H99M4、数显恒温:0~400℃5、数显过载:0~99.9℃6、调温电压:0~220V7、磁力搅拌:15W/组,0~2000r/min8、组数:1~12组,多种型号、规格9、容量:1000ml×(1~12)10、分度值:0.05ml
菏泽圣邦仪器仪表开发有限公司 2021-08-23
欢迎报名 | [5月24日·长春]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启动报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研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路径新范式,宣传高等教育强国研究成果,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决定举办“地方大学高质量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5-16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签署重点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议
三方将紧密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重要举措的落实,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中国科大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把中国科大建设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前沿科学与教育局 办公厅 中国科学报社 2023-07-11
云上高博会寄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孙友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孙友宏寄语云上高博会,积极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云上高博会 2020-09-22
重庆大学参展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4月15日-17日,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带队参观了重庆大学展位。参观领导与重庆大学参展教师展开了亲切交流,共话发展。
重庆大学 2024-04-19
中国高教学会领导到嘉兴大学高博会展区参观指导
4月15日至17日,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福州举办。展会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来到高校专区我校展区参观指导,对学校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持续推进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深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嘉兴大学 2024-04-18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 学校地处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和水果生产基地、美丽的海滨城市——广东省茂名市,占地面积134.67万平方米(约2020亩)(含新校区)。学校1954年创校,秉承“因油而生、为油奉献”办学理念和“艰苦奋斗、求实献身”传统,培养了大批管理精英、技术骨干及各类应用型人才,遍布全国各地石油化工行业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教育行业,为石油石化行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石油石化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人才培养 学校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使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不断提升。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目前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1000多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6000多人。从2005年起与清华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39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石油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平台、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同育人中心),9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1门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4部省级精品教材,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中石化广州分公司、中石化湛江东兴石化公司、沈鼓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志愿者组织”“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首届广东省“文明校园”“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1312人,其中具有正高、副高职称教师40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821人,兼职博导、硕导4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2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7人、广东省特支人才、扬帆计划紧缺人才及高层次人才等50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6人,省高校创新团队3个,有一批教师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等各类荣誉称号。聘中国科学院宋振骐院士为学校“双聘院士”,另聘中国工程院胡永康院士、金涌院士、刘尚合院士、薛群基院士,中国科学院陈新滋院士,以及“长江学者”“珠江学者”及“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石化集团公司及其所属公司和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境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100多人担任学校客座教授。 学科专业 设有16个教学单位,开办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48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科专业34个,占比70.83%。拥有3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省级试点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1个省级重点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6个省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法学、能源与动力工程),2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4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科学研究 学校注重科研平台培育和建设,拥有1个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石化装备安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产业集群技术研发平台,1个省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省级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1个省级石油化工技术公共服务示范基地,1个省级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个市研发中心,20个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1个市级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企业共建 “广油——美联新材料研究院” “广油——丰能高新技术研究院” 等新型研发机构,建立成果快速转化平台。 近三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科技专项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0多项。获广东省科技奖、广东省环保科技奖、茂名市科技奖、茂名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60多项,获专利授权300多件。 国(境)外合作 近年来,学校加强与国(境)外高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办学的广度和深度,鼓励教师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大力支持教师赴国(境)外高水平大学访学研修。学校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及港澳台地区约30所高校或政府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对外办学交流合作面拓展到欧、亚、美、非、大洋洲等五大洲,合作内容包括学术交流、学生交换及师资培训等项目,选拔学生以“3+1”或“3+2”等模式到国(境)外合作院校留学。学校与英国林肯大学已成功签约共建“工业安全大数据研究院”。从2014年7月起,学校面向世界各地招收汉语及部分专业学历留学生。 发展远景 当前,学校紧抓国家高等教育和石油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依托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三大石油石化央企共建学校这一重要平台,大力实施“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三大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强校工程”,努力建设石化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01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建于1978年,前身是北京化工学院第二分院、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划转到地方,由中央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2011年,成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培养试点单位;201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近40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相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位于京南大兴,是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高校,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CDIO国际合作组织正式成员,是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7424人(其中,本科生6991人,含留学生20人)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52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75人,博士研究生6人,设14个教学院(系、部、中心)。目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安全工程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3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教职工835人,其中专任教师526人。具有高级职称27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0%;具博士学位26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0%;平均年龄43岁;生师比14:1。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3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高创人才支持计划3人,北京高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4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8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10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81人,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11个,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和科研兴校战略,以能源科技创新为主线,在能源工程装备、清洁能源化工、城市安全生产、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相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目前有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建有首都清洁能源(油气)供应和使用安全保障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关村能源工程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学科创新平台。 近几年,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30余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300余项,横向课题700余项,发表SCI/SSCI、EI检索论文4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50余项。 学校现有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8个,“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5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拥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8个,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1个。学校秉承崇尚实践、知行并重的理念,构建起协同共赢、长效稳定的产学合作育人机制,造就了一大批职业素养优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先后与燕山石化等13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是北京地区首个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市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市级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近年来,学生参加国家和北京市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大赛,在电子设计大赛、化工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物理竞赛、智能机器人创新等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好评,已累计为国家和北京培养了3万多名毕业生。 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学生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获得一银一铜。自主培养的学生运动员1人达到奥运A标、1人达到国际健将标准、6人达到健将标准。体育工作连续五年获得首都高校“朝阳杯”称号。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法、德、美、挪威等10余个国家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组织本科“十佳学生”赴美交流,开展“国际青年领导力培训项目”等学习,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本科生到欧美地区高校进行访学研修。学校开设“中法工程师班”,实施“3+1+2”中法工程师联合培养。学校是“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成员高校,连续获批北京市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奖学金项目。 学校积极融入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与北京市安全监管局、大兴区政府、中关村软件园以及一大批企事业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市安全监管局共建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服务、技术咨询、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工作;与大兴区、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共同发起建立京南大学联盟,服务地方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清源、康庄、燕山三个校区总面积466亩,校舍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14亿元,纸质图书82万册、电子藏书121万册。 面向未来,学校确立了立足北京、依托行业、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产业的办学指导思想,着力打造北京市属高校一流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致力为国家石油石化行业、新兴能源产业、城市安全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加快实现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大学的目标。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01
生物复合驱油剂提高石油采集率
石油作为一种非再生的化石资源和能源,世界范围内采收率在 30%~60%之间。为提高油藏中的石油采出率,目前我国多数油田主要 经历的依靠天然能量采油、注水注气保持地层压力采油和强化采油等 技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残留在地层中的石油资源占到了 50%以上,需要更有效和环保的采收方法。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技 术(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MEOR)是目前公认的开采油藏 中剩余油和开发利用稠油油藏的最有效的采油方法之一,具有成本低、 污染小、开发效率高、过程控制简单、代谢产物不残留等优点,逐渐 成为世界各国研究进一步开采剩余油藏的技术手段。表面活性物质对 原油进行降解和分散乳化,最终使固态石油变为液态而被开采,是 MEOR 技术最重要的作用机理之一,但目前工业化应用很少,主要原 因在于我国油藏及储集层类型多,原油性质变化大,地质条件复杂, 没有环境适应能力强的菌株应用于石油生产,因而对内源微生物激活 剂和生物乳化剂复配驱油剂研究是工业化应用技术开发的热点。 本项目的生物复配驱油剂在环境适应性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 势,该复配驱油剂具有一定的黏度,可定向激活油藏内源采油功能菌, 在温度(20~100℃)、盐度(1~20%)、乳化稳定性等方面,展现了较 强的工业化应用潜力,可望能大幅度提高水驱后剩余油的采收率 (5~30%)。 市场应用前景: 从我国的石油市场需求来看,2012 年,我国成品油消费 1.5 亿吨 以上,石油消费超过 2.3 亿吨,目前原油价格在 5000~5500 元/吨,国 内化学驱油成本在 3000~5000 元/吨不等,而 MEOR 平均在 1200 元/ 吨以下,还具有无污染,能耗低等优势。目前,该技术已达到中试阶 段,成功应用于多个油田区块,投入产出比大于 1:5
南开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248 24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