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清华大学联合召开教育强国建设研究工作推进会
5月17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教育强国建设研究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5-19
中国科大实现首个具有黎曼曲面的弯曲碳纳米螺线管材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平武教授课题组实现了首个具有黎曼曲面的弯曲碳纳米螺线管材料,该工作填补了分子基弯曲碳螺旋材料领域的空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3-11
中国科大实现基于粒子不可分辨性的量子相干生成和应用
基于全同粒子不可分辨性的量子相干性可以提高相位鉴别的成功几率,并且能与基于单个粒子相干叠加的相干性同时存在,因此将在具体的量子信息任务中获得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实现硅基量子芯片中自旋轨道耦合强度的高效调控
郭国平教授、李海欧教授等人与中科院物理所张建军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胡学东教授以及本源量子计算有限公司合作,在硅基锗空穴量子点中实现了自旋轨道耦合强度的高效调控,为该体系实现自旋轨道开关以及提升自旋量子比特的品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科大研制用于快充锂电池的新型双梯度石墨负极材料
中国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姚宏斌、倪勇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在不牺牲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前提下,在石墨负极内部引入颗粒尺寸以及孔隙率的梯度异质分布结构设计,实现了石墨负极快充性能提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广东药科大学
广东药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全国三所药科大学之一,华南地区最早开办药学系列专业的高等学府。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药学中西、医道济世”校训,经60年砥砺奋进,现已发展成为“以药为主,药医结合,药工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独具特色的药科大学。 学校规模宏大条件完备。拥有广州(大学城、赤岗、宝岗)、中山和云浮三大校区五个校园,共占地近5300亩,建筑总面积764337平方米;校本部位于钟灵毓秀、学府林立的广州大学城。设有19个学院(部)、2 家直属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2.1万余人。 学校学科优势特色突出。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药学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居全国并列第21位、省内并列第2位。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包括1个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3个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另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拥有5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校医药教育体系完整。是全国药学类专业最齐全的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44个,包括药学、药物制剂、预防医学3个国家特色专业,中药学、临床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0个省级特色专业。拥有国家级、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4门。建有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示范区、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子基地、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学生创新创业特色突出,创行团队获2017年创行世界杯中国站总冠军,成为首获该冠军的医药类高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和 “广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建校以来共培养了9万多名高素质医药及相关行业毕业生,在广东省600多家医药企业中,由校友创办或担任高管的超过1/3。 学校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建有科技部“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教育部“糖脂代谢病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43 个,建立了完备的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三大药”及医药一体的研发创新体系,其中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尤为突出,已形成多学科综合一体化防控糖脂代谢病诊疗新模式,制定首个糖脂代谢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国际规范并在第5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发布,研制了“复方贞术调脂胶囊”等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获国家、PCT、欧美发明专利授权17项。近5年学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1项,包括以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何梁何利奖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2项、吴阶平医药创新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中西结合学会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等。参与研发81个新药产品与技术,产生效益近千亿元。 学校师资队伍素质较为雄厚。现有教职工1614人,其中专任教师114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占81.0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45.3%,共有博士硕士生导师297人。拥有双聘院士 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南粤百杰培养工程人才1人、珠江学者4人、广东省名中医2人、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 国家级和省级培养对象20人、全国及南粤优秀教师20人、广东省“特支计划”系列人才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5个等。 学校对外合作交流频繁。先后与4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师资培训等方面建立了实质性合作交流关系。目前各类在校留学生400多人,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港澳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学校承办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第23届中日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何梁何利”基金高峰论坛暨图片展活动等,主办5届岭南代谢病国际论坛、整合药学高峰论坛等,学校专家主持香山会议、双清论坛等,牵头成立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中国整合药学联盟,学校学术、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当前,广东药科大学正继续发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药科大学为目标,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南方药学教育高地、区域医药创新高地和广东大健康产业服务高地而努力奋斗。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01
沈阳药科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等药学学府。学校总占地面积143.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4.9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文化路)校区占地面积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9万平方米;铁西校区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南校区(本溪高新区)占地面积120.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3万平方米。 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教育的高等药学学府,设有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功能食品与葡萄酒学院、无涯学院、社科与文体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亦弘商学院11个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2558名(博士469、硕士2089)、本科生8151名、成人函授生5085名。学校荟萃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在1170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696名,其中教授123名,副教授237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务院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召集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9人,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1人,获辽宁省领军人才荣誉称号2人次,辽宁省优秀专家7人,辽宁省攀登学者6人,辽宁省特聘教授20人。 学校始终以医药及相关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突出药学学科优势、坚持药学教育主线,适度拓展本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药为主,跨医、工、理、管、经5个学科门类11个专业类的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共设置21个本科专业,5个成人本专科专业。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有6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5个省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5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0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8个省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0名省级教学名师。获得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是国家批准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招收港、澳、台地区学员及外国留学生、国内高中保送生的院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药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药剂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获批辽宁省“双一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药学、中药学两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学校学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根据2018年3月ESI最新发布的数据,学校进入全国百强,排名第95位;在全球高校和研究机构中排名1677位,进入世界前0.29%。3个学科稳定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药学与毒理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世界排名80位、国内第4位,是辽宁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的学科。我校6名教授再次入选2017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剂学”领域排名全国第一。我校主办的《亚洲药物制剂科学》(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简称AJPS)学术期刊,被SCIE数据库收录,是国内第一本被SCIE收录的药剂学学术期刊。《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和《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也已成为国家药学类核心期刊。 学校始终坚持“以药学为特色,注重应用基础与技术研究,鼓励学科交叉与颠覆性技术创新,兼顾基础研究”的科技发展战略,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科研方向,构建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成果推广三大科技创新体系,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建有涵盖临床前创新药物研发完整技术链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工程技术中心58个,其中,辽宁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1个,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发改委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 学校立足前沿科学和产业技术需求,深入开展协同协作、联合攻关,在多相脂质体、粉体学、中药质量化学模式识别、脑科学研究、“配体包埋式”主动靶向纳米粒等领域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其中脑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在《自然》杂志子刊上发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向省内外医药企业转让新药证书137项,其中一类新药10个,为国家及区域医药行业、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制药企业,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科研人才的有效供给。牵头成立国家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辽宁省现代制药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省内成员单位近100家。本溪药物研究院先后接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专家和留学生的交流访问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际一些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8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新时期,沈阳药科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了面向大健康领域,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交叉、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药科大学发展目标,明确了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职能,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及红色基因、红色传统为文化传承,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的沈阳药科大学洋溢着更加自信的新气象、奋力实现新作为! (更新于2018年4月)
沈阳药科大学 2021-02-01
云上高博会寄语—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
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寄语云上高博会,积极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云上高博会 2020-09-22
中国科大建立高温高压富水条件下岩石熔融温度测定新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倪怀玮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实验技术创新,建立了用电导率突变在高温高压富水条件下原位确定岩石熔融温度的方法,为解决关于地球俯冲带熔融条件的争议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中国药科大学杨勇教授团队在Hepatology杂志发表肝细胞癌研究最新成果
研究揭示了IRF8在HCC发病机制和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关键作用,并阐明肝脏IRF8可作为HCC患者的重要预后生物标志物以及在基于免疫检查点的HCC治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中国药科大学 2022-05-3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95 9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