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矿井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应用
西安科技大学自 2006 年开始就矿山应急救援通信技术和装备着手开始研究,现该成果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发明专利 1 项,实用新型专利 6 项,发表论文 21 篇;研制成果的 “ 无线 / 有线相结合 ” 的矿山应急救援无线多媒体通信系统及装备,通过现场应急救援实践,系统装备提高救护队员的救援效率,实现了灾区信息的实时准确传送,提高了救灾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有效的避免了救援队员遇到的潜在危险,为科学救灾提供了技术和装备保障。项目研究成果目前成功得完成了数十次矿山事故应急救援,并为煤矿企业挽回巨大经济损失,保障了广大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高浓度工业废水处理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项目针对工业废水浓度高、难降解的特点,从高级氧化前处理、厌氧处理及资源化方面集成研发废水处理技术,建立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处理的技术体系,形成如下主要成果: (1)开发了高浓度工业废水的前处理技术,采用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光电协同催化氧化等高级氧化术,降解高分子、难生物降解的污染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降低废水浓度,使废水 COD 浓度降低 40%以上,B/C 提高至 0.35 以 上; (2)开发和设计了针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系统,利用高效厌氧反应器技术提高反应器内微生物浓度、提高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利用效率,使废水的 COD 去除率达到 90%以上,实现了在污染物削减的基础上对于资源的高效回收,沼气转化率达到 0.1-0.2 m3/kg,沼气成分达到 67%。成果在废水的高级氧化前处理、厌氧处理及资源化等方面实现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50 余篇,SCI 收录 15 篇;申请发明专利 19 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14 项;另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7 项。技术成果已在苏圣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无锡市惠联科轮环保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无锡市碧 天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和无锡江大技术转移工程公司等企业开展了推广应用
江南大学 2021-04-13
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压力容器是具有潜在泄漏和爆炸危险的承压类特种设备,广泛用千煤炭、石油化工、天然气等能源工业领域。近年来,伴随能源结构调整,天然气液化储运、油品质量升级等国家战略对我国大型过程工业装置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压力容器不断向重型化方向发展,最大壁厚可达数百毫米、重量可超千吨,常见的有大型加氢反应器、大型换热器、深冷储运容器等。 压力容器重型化不仅导致材料消耗巨大(我国每年耗钢数千万吨)、加工制造困难(甚至超出现有设计制造能力),而且可能产生新的失效模式和机理(存在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基于以上问题,我国重型压力容器产品在国际上普遍缺乏竞争力,重要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因此,如何在确保本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重型压力容器的轻量化,突破现有能力瓶颈、实现节材节能,已成为迫切需求。 围绕这一需求,我校团队开展重型压力容器轻晕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重型压力容器轻晕化设计制造共性技术方法,实现了能源工业领域急需的3种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的国产化。研究成果解决了压力容器安全性与经济性相矛盾的突出问题,为轻星化产品长周期安全服役提供了有效途径,改变了千万吨炼油、大型煤化工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部分关键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大型加饥钢制加氢反应器、超大型换热器等重要压力容器轻量化的国产化。
浙江大学 2023-05-10
助老助残高端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助老助残高端服务机器人,是为了满足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生活需求、医疗护理需求而研制的高科技产品,是在第一代智能护理床的基础上开发的第二代产品,主要包括智能轮椅、智能护理床、可穿戴设备、陪护机器人、康复训练设备、慧明PAD等产品。这些产品能有效解决随着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群体迫于社会压力无法全职照看老人以及社会护理人员短缺等问题。
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新型复合材料夹芯结构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及应用
项目团队经过10多年技术攻关,发明了创新型格构增强复合材料夹芯结构,以泡沫和轻木为芯材,以复合材料为面层及格构腹板,制备出系列复合材料梁、板、柱及实体构件。 显著优点:高抗力、高延性、高耐候。解决难点:将真空导入工艺引入超大/异型构件的成型制造,攻克了树脂浸渍及流动的精准控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新型高性能城市供排水泵站关键技术与应用
该成果提出了一体化泵站筒体内流态及整机受力干涉分析模型,研发了一体化泵站底部圆弧肋条、阿基米德螺旋栅和自循环冷却潜水电泵,解决了泵站自清洁和重载润滑冷却关键技术难题; 提出了供排水泵站封闭式进水池优化设计方法,研发了新型三角锥、 1/4椭圆锥形台、 倒 T 型、 倒 π 型坝等消涡措施, 解决了城市供排水泵站大尺度回流漩涡技术难题,提高了泵站运行稳定性; 构建了城市排水泵站护坡自嵌式挡墙压顶块和植生型挡土块,解决了泵站护坡稳定与生态矛盾的难题。提出了城市排水系统雨水井盖处智能增排装置,提升了城市路面
扬州大学 2021-04-14
江苏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成果规划设计阶段:提出了江苏省节水型生态灌区概念,提出了灌区渠道(渠段、渠系)优化设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方案选优方法,开发了《江苏省大中型灌区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及定额》与软件、灌区计算机辅助设计专家系统等。建设实施阶段:在渠道衬砌方案优选、混凝土衬砌渠道的生态修复、生态排水沟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建设节水型生态灌区的实践;研制了系列化渠系量水设备;对渠系配套建筑物进行了靓化设计,开发了系列化、标准化、装配式田间配套建筑物等。运行管理阶段:开发了灌区信息化系统、规范了系统标准,提出了平原自
扬州大学 2021-04-14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构建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
本项目围绕垃圾分类模式/方法及评价模型建立、农村易腐垃圾堆肥新技术开发、垃圾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研发等进行关键技术研究,并集成团队研究成果研编了垃圾分类系列标准,构建了我国城乡垃圾分类体系并推广应用。 1、创建了垃圾分类新模式、方法和技术。基于社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垃圾分类“双轨策略”理论,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2+n”模式和农村生活垃圾“五类三段”分类模式;创建了垃圾分类的物元分析模型、投放方案灰色聚类比选模型及分类效果F-measure评价模型;结合农村易腐垃圾就近处理需求,研发了引风式静态堆肥技术和重力翻板式间歇动态堆肥技术及装备,在福建省明溪县胡坊镇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进行了工程示范。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对垃圾混合收运处理模式产生显著影响,垃圾分类后热值增加,每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量上升约3%;与混合垃圾填埋相比,CO₂减排量接近80%。 图1 两型农村小型易腐垃圾(厨余垃圾)就地协同堆肥处理设施(左图为静态堆肥设施,右图为间歇动态堆肥装置) 2、研发了垃圾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将传统垃圾收运技术与信息化新技术相结合,研发了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发明了具备溢满报警、感应开门、自动称重和容量监测等多功能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和溢满报警、快速升降的太阳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箱等系列智能装备,提高了分类系统效率与效能,在全国数以千计的县(区)街道广泛应用。应用案例垃圾无害化率100%,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100%、厨余垃圾投放准确率88%。 图2 智能化垃圾分类投放/收运设施(左图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右图为太阳能地埋式垃圾收集箱) 3、构建了城乡垃圾分类标准新体系。研编系列垃圾分类标准,就分类工作全范围、全过程提出了设施建设、设备配备、运行操作等全要素的规定与要求,是规范分类工作的基本依据;首次将农村垃圾堆肥原料和产品含水率上限值分别由60%、30%提升至65%、45%,增强了堆肥技术标准的适用性,扩展了堆肥技术的适用性;研编大件/园林/装修/餐厨/果蔬等垃圾分类系列标准,填补新兴垃圾标准体系空白,指导各行各业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化进行。 图3 已发布实施的垃圾分类与收运处理标准(共计21项标准) 针对源头垃圾分类投放社会化特征明显、组织实施难度大和分类收运环节涉及原有收运系统向分类系统过渡的实际困难,研编、建立了的垃圾分类标准体系,正式发布实施国家团体标准21项,在编18项。在垃圾投放操作、设备运维、作业人员安全生产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保证了垃圾分类投放及收运过程的规范化和安全性;在数以千计的县区、街道、社区指导垃圾分类的稳步施行。 【技术优势】 1. 创建垃圾分类新模式、方法和技术,引领分类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率先提出垃圾分类“双轨策略”,实现垃圾社会化分类稳步推进和专业化分类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提出垃圾分类“2+n”模式,创建兼顾效率与可操作性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型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农村生活垃圾“五类三段”模式,解决农村垃圾分类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农村易腐垃圾就地协同堆肥处理,提高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2. 研发分类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实现安全、环保、精准、高效分类。开发垃圾分类全流程智慧运营、管理、监管平台,提高分类系统效率与效能;研发智能化垃圾分类收运设施装备,改善作业条件、提高工作效率;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及智能装备,加速推进分类制度施行。 3. 构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体系,为全国范围内规范化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依据。研编分类投放系列标准,规范/细化垃圾源头分类投放和收运操作要求;研编农村垃圾分类系列标准,提升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水平;研编大件/园林/装修/餐厨/果蔬等垃圾分类系列标准,填补新兴垃圾标准体系空白。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5-08
大型水动力装备在位机器人加工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重大装备是制造强国战略的重点,水轮机、舰船推进器等大型水动力装备是重中之重。随着对单机容量和能量转换效率需求持续增长,大型水动力装备重量尺寸大、加工空间受限、精度一致性要求高等特征的出现,给加工方式带来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数控加工”存在结构与位置形式固定、加工覆盖区域有限、可达性低等问题;“人工加工”虽具备灵活性,但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加工精度一致性差等问题。 机器人在位加工具有大行程、高柔性和快响应等优点,可有效解决现有大型水动力装备“数控加工”和“人工加工”存在的受限空间复杂曲面加工区域小、柔性差、响应慢和精度一致性差等问题。但亟待突破受限空间加工轨迹规划、多阶模态加工过程控制、敏捷加工可重构装备等关键难题,以实现大型水动力装备在位高精高效敏捷加工。 本成果从受限空间高精加工轨迹规划、多阶模态高效加工过程控制、人机协同敏捷加工工艺装备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提出了机器人“加工刚度-力致误差”评价指标,发明了基于排斥势场的轨迹规划方法,研发了机器人加工多约束规划、视觉跟踪测量与误差在线补偿等软硬件模块,提出了“颤振稳定性-切触面积”高效加工优化新方法,研发了加工余量、切削负载自适应调控系统,提出了“操作经验知识迁移-知识驱动可制造性分析”工艺规划新技术,发明了国际首台(套)大型水动力装备在位机器人加工可重构装备,研发了大型水动力装备机器人化全流程加工产线,实现多种水轮机转轮和推进器叶片加工效率提升30%以上,水轮机局部加工精度最高可达±0.1mm。 图1 机器人加工软件 图2 大型水轮机转轮的机器人在位修复加工系统 图3 大型舰船用螺旋桨机器人在位加工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4-19
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
基于卫星定位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技术的系统。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成果简介 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技术是智能农机装备的核心技术,可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项目团队从2004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卫星定位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技术的系统研究,突破了十项关键技术,取得了三大创新成果:1.突破了复杂农田环境下农机自动导航作业高精度定位和姿态检测技术;2.创新提出全区域覆盖作业路径规划方法、路径跟踪复合控制算法、自动避障和主从导航控制技术,提高了农机导航精度、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3.创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自动导航作业线控装置和农机北斗自动导航产品。 在新疆等十省区累计推广农机自动导航作业产品2679套,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7件,制定技术标准1件,发表学术论文46篇(SCI/EI 33篇)。培养博士9人和硕士17人,博士后2人,其中1人获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项目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水田自动导航作业和主从导航作业居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保障了我国农机导航装备的自主安全可控,引领了我国农机导航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我国智慧农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该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华南农业大学 2022-08-15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0 21 22
  • ...
  • 949 95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