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现代家具设计
本项目设计研发包括:民用套房家具产品设计,为多家知名家具企业设计现代套房产品数十系列,系列产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现代生活方式为设计依据,风格统一,简约、现代、时尚,同时产品系列元素体现中式文化,具有吉祥寓意和美好愿景。产品获得国家外观专利、2012 年东莞国际家具展览产品类金奖;软体家具设计,团队设计的软体家具产品获得国家外观专利十几项,获 2011 年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特等奖、金奖,2012 年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创意类铜奖;老年家具产品设计与研究,针对老年人特点,设计各类具有针对性使用功能,简约、实用的老年家具,产品获得浙江省民政厅资助,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11 项,获得 2012 年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铜奖;儿童家具设计,为儿童设计寓教于乐的家具产品,产品根据儿童生理与心理特点,将游戏与学习需要的家具功能相结合,运用各种环保材料;具有实用性强、多功能和环保等特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2 年国际工业设计产品类银奖。
浙江理工大学 2021-04-11
现代琴谱架
南京宇迪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现代装备制造
在风电设备制造与研发领域,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拥有40多年的经验,具备国内最先进的风电机组控制技术,主营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设计、生产、销售和风电场的运维服务等业务,为全球市场提供风电整体解决方案。现已基本形成以杭州总部为技术研发中心,临平钱江经济开发区、河北张北、宁夏吴忠为生产基地的“一个中心、三大生产基地”的战略布局。多个项目获得省部级技术奖项。开发完成了5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1.5兆瓦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被认定为首批“浙江制造精品”。 在民爆器材生产领域,浙江新联民爆器材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品种最全、凭照产能最大的民爆企业,拥有生产、销售、爆破服务一体化的民爆全产业链,业务涵盖起爆器材、工业炸药、塑料导爆管、导爆管雷管等民爆器材的生产、销售、配送和爆破技术服务,泛民爆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各类生产资料经营等领域。拥有工业炸药10.9万吨、塑料导爆管1.9亿米、导爆管雷管4300万发生产许可能力。 在军品制造及研发领域,集团重组所属的浙江新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浙江红旗机械有限公司、浙江解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三家军工企业,成立浙江省军工集团,开展枪械、枪弹、工程兵武器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为国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集团组建浙江华瑞航空制造有限公司,致力于提供飞机金属及复合材料零件制造、飞机结构部件组装、飞机技术服务、售后服务和飞机零配件维修服务。 在零部件制造及研发领域,拥有绞盘、液压油缸、风机主轴、多路阀等主导产品。
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2021-02-01
现代制造服务
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集科研开发、技术服务和产品检测为一体,以产业化、工程化为两翼,建有19个专业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专有、特有技术为引领,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在水泵电机、金属成形、低压电器、环保、厌氧胶等领域专业技术能力处于行业先进水平;机电产品检测领域具有雄厚实力,为国家强制认证指定检测机构、国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检测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签约实验室,德国TUV莱茵CB实验室,处于国内同类专业实验室前列;同时,积极拓展轨道交通、智能交通、数字公路等新领域。 集团公司贸易分公司、浙江省机械设备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浙江省工业矿产对外贸易有限公司等贸易企业,主要包括成套设备、机电产品、矿产品、高新科技产品的国内外贸易及相关服务。 浙江浙商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立足产业链,服务供应链,以客户为中心,推进业务创新,为企业提供专业、稳健、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2021-02-01
现代教育
浙江省职教集团是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科研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职业教育集团,拥有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等院校,62000多名在校生。集团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促进优质就业和服务创新驱动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构建产教融合平台为手段,推动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发挥职业教育联盟的综合优势,服务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
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2021-02-01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生产执行系统及智能化中药炮制设备-一种高温温控中药煅药炉专利证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数字化中药生产及自动控制系统
一、 项目简介本项目主要是为适应中药企业的信息化、现代化要求,研究中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重点研究中药企业的装备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建立符合中药生产过程GMP 标准的生产执行系统(MES)技术、集成创新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中药数字化平台包括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已实现小试,中试。三、 技术指标1、 实现了中药关键生产工艺(提取、浓缩、醇沉等)装置的先进自动控制;2、应用支持向量回归理论进行中药浓缩过程浓度软测量的方法,解决中药浓缩过程中难以,实现的中药浓度在线估计的问题;2、 市场前景传统医药需要在接受现代科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进,利用自动化管理和操作代替绝大部分人工管理和操作活动,减少手工操作和管理环节,减少出现错误操作的可能,提高生产效率,使生产过程能更严格地按照标准工艺规程流畅进行,因而市场前景广阔。3、 规模与投资需求投资小,无场地要求,人员需8-15人。4、 效益分析 提升中药生产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生产、质量和管理成本;通过高效、低能耗的综合优化手段在不影响生产效率的前提下降低能耗,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5、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合作开发6、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包括电子邮箱)梁涛 手机:13512889536,邮箱:liangtao@hebut.edu.cn通讯地址:天津市红桥区光荣道8号,河北工业大学 7A-802室九、高清成果图片2-3张现场成套设备图片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雷朝滋: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重要供给侧,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新审视高校科技职责定位,把握好国家发展需求,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4-11-29
中药材及中成药超细粉碎技术
该技术可以生产微米级的中药粉体,由于直接在中药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加工,所以对中药原材料中的有效成分几乎全部保留,也基本保持了中药原有的色,香,味。同时,与原有的中药粉体生产工艺相比,本技术生产的中药粉体具有颗粒均匀,分散度小,颗粒度更细,极大地增加了药材的表面积,通过药剂学理论,我们知道,增加药材的表面积.可以增加药物与人体内酶的作用.更易于人体的吸收。 该技术适用于多种动物及植物类中药,如各种动物的器脏、骨和各种植物的花,叶、果实、报、茎、全草类的中药材.也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由于对中药进行了深加工,使其颗粒度达到了微米级,易于保管,不易发霉,虫蛀等,可以长时间储存.用技术生产的微米级中药粉体,产品卫生,洁净,无杂质,并且可以做到用量准确,生产、运输方便,易于更深一步的加工处理,能够实现生产自动化,生产条件恒定,产品质量稳定,有利于中药走向国际市场
四川大学 2016-04-18
基于制药认知智能为核心的中药大品种培育关键技术
本项目创造性提出符合中药特点的制药工业大脑模型,将中药传统工艺与最新智能技术相融合,改革中药粗放型生产制造方式,建成符合高效能生产优质中成药要求的中药智能制造平台,成为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中成药的开拓者,为中药制药企业高效营运、提质降本、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体系,实现了科学、严谨、智能、精准管控中药制药过程的技术跨越。   关键技术1:中药制药关键物料属性智能辨识技术 本项目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现代医学分子实验方法与知识网络分析等智能技术相融合,科学认知中成药临床优势特色和中药产品质量属性。 研发了3种辨识方剂化学物质的新方法,整合方剂药材组成、化学成分、中医证候和临床疗效等知识单元,从方-药-病-证入手,提出三个层次的知识关联网络构建方法。根据“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理法方药一致”研究理念,构建了涵盖药材-证候、药材-疾病、成分-疾病三个层次的方剂关联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整合中医遣方用药规律、现代分离分析与高通量筛选技术,发展了基于知识发现的方剂活性物质智能认知新策略,研究发现小青龙汤类方宣肺平喘、助阳解表功效物质组以及一系列具有潜在抗病毒活性的方剂活性物质,不仅为诠释方剂组方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技术工具,也为智能认知中成药质量属性探索了新路。 以中医气血理论认识心脑血管疾病及2型糖尿病的共同特征,针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理环节,以糖脂代谢、血管功能、血液流变等为重点,构建心脑血管疾病共有生物分子网络模型;创新设计靶向PTP1B等关键靶点的荧光探针,用于辨识具有抗脂质累积、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生物效应的中药活性物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成分-靶点-通路-疾病”多层次网络整体分析方法。 以芪参益气滴丸、冠心宁片、丹红注射液等品种为研究载体,通过系统总结中成药化学、生物及临床应用信息,梳理中药生产制造中所涉及的知识实体类、实体类属性及属性数据来源,并详细描述各类实体间的关系,从而构建中药制药知识图谱,科学认知中成药临床特色和中成药质量属性。   关键技术2:中药产品质量多属性同时检测技术 本项目发明了可同时检测中药质量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的方法以及中药产品化学属性与生物属性同时检测法,并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与计算视觉的中药理化属性与生物属性高光谱同时检测法,实现了中药化学-生物属性融合检测、化学-生物-物理属性融合检测以及生物活性多重检测,为多方位快速检测中药产品质量开辟了技术新路。 创新设计中药化学-生物融合检测原理,通过在能够特异性识别生物靶标的肽段上修饰易离子化的标签分子,合成制备靶向质谱响应探针,用于多靶标高灵敏同步检测,再使用DART-MS对中药质谱指纹图谱与多靶酶活性进行融合检测,从而建立了基于质谱响应探针的中药质量多属性同时检测法,可快速、灵敏、准确地同时检测中药产品化学成分一致性与生物活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分析技术领域顶级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IF=6.7)。 首次将微流控芯片应用于中成药质量评价,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两个关键靶酶(凝血酶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发明并研制出多功能的微流控芯片,将其用于评价芪参益气滴丸等中成药的生物活性,实现了对正常与异常批次产品的准确识别,且效果优于色谱指纹图谱方法。这种微流控芯片不仅可用于评价中药产品生物活性,而且能够同时筛选出中药产品内具有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 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高光谱分析技术相融合,用于智能处理高光谱(可见光和短波近红外)数据,研制出一种可同时检测中药注射剂化学、生物及物理质量属性的在线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一个端到端的多输出深度学习模型和一种新的双尺度异常检测算法,前者以光谱数据为输入,可同时测定多个化学成分含量和生物活性指标;后者通过对图像数据进行边缘检测、角点检测以及曲率计算,能检测出最小直径为60 μm的可见异物,实现了总黄酮、总内酯、抗氧化活性、抗凝血活性、色度及可见异物的同时检测。   关键技术3:中药制药过程多维度智能感知技术 本项目建立了中药制药过程多维度智能感知技术,从不同方位表征制药过程物料信息与时变特性,为智能认知制药过程规律提供关键信息。 采用高光谱和高速摄像等技术获取不均匀药材表面上光学数据,优选数据融合及分类方法,依靠计算机视觉准确感知药材真伪、产地、质量等级;进一步与常规液相色谱检测等技术相结合,从物理性状、指标成分和大类成分等多个维度综合精准感知药材品质。针对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研制了基于SERS的生物传感器,利用拉曼光谱仪快速检测中药产品中微生物,攻克微生物检测时间长、灵敏度低的现场感知难题。 针对提取过程等中药制药关键工序中有效成分时变信息检测,采集并比对正常及异常工况时的提取动态光谱数据,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监测模型,在线实时获取过程中有效成分提出情况,通过提取数据积累,不断提升模型精度,准确感知提取过程工艺品质。 为有效降低异常工况发生率,提出中药制药过程轨迹监测方法,采用Hotelling T2、DModX和主成分得分等多维统计量综合表征过程状态,快速灵敏感知制药过程状态异常;根据状态特征控制后续工况操作参数,提前排除潜在扰动因素,保持过程轨迹始终处于控制限内,攻克了中药生产制造状态无法测控的难题,并成功应用于丹红注射液生产现场。 运用所建立的适用于中药复杂体系并体现整体观的中药制药过程多维度智能感知技术,将制药分析技术从以往的“检测指标成分”创新发展为“监控制药过程状态”,科学测判中药制药过程状态一致性,开创了中药制药过程一致性管控的技术先河。   关键技术4:中药制药过程智能认知与优化技术 本项目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聚焦中药先进制药与信息化融合中的重大技术挑战,创造性提出符合中药特点的制药工业大脑模型以及中成药生产制造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建立了制药过程智能认知与优化技术,打通“信息孤岛”,从而能利用中药工业大数据来发现中药制药知识,提升中药制造智能化程度。 建立药材关键性质和关键过程参数范围与过程产物品质之间的定量关系,明确制药过程对药材质量波动的承受能力大小,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投料药材质控标准;进而采用不同批号药材按比例混匀投料等均一化质控手段严控药材关键指标成分含量波动在预设质控标准范围内,显著减少原料批次间差异,从制药过程源头保障了中药质量。   创建了风险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中药制药关键工艺单元辨析及工艺关键参数辨识技术,提出加权决定系数法综合制药工艺对有效成分含量、风险物质限量和生产效率等的多目标需求,自主开发计算机软件并获软件著作权,为精准设定制药过程控制目标参数提供了有效认知工具。
浙江大学 2021-05-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