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抗胰腺癌药物 A13 的临床前研究
目前癌症中的胰腺癌仍是临床治疗的难题,由于症状隐匿,发病迅速,预后差,使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延长胰腺癌症患者生存区、提高生存率和生 存质量,是国内外科学家关心的重要课题。钴依赖的蛋氨酸合成酶(MS)是叶酸类代谢 酶,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敏感性差别更大的靶酶,针对其作用机理,设计合成了活性 小分子A13,具有优于吉西他滨的治疗胰腺癌的活性。 A13化合物经过两次不同机构肿瘤细胞测定,确定其抗胰腺癌和肺癌活性。与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合作,测定人胰腺癌PNCA-1裸鼠移植瘤模型抗肿瘤作用。设置5-FU对照组,吉西他滨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A13尾静脉注射给药,隔天给药时间为21天。实验结果是A13在60 mg/kg和120 mg/kg剂量条件下对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的抑 制作用,相对肿瘤增值率分别为55.97%和39.63%,结果优于5FU(59.04%)和吉西他滨 (49.21%),对体重和饮食没有影响,各脏器解剖观察未见毒性病理变化。对照吉西他滨 组裸鼠表现出明显体重下降和饮食受阻。A13化合物在模拟大肠液16 h能保持稳定,在 血浆中96 h能保持稳定,为后续动物实验确定给药方式和给药时间。对肺癌SPC-A-1裸 鼠移植瘤小鼠也有治疗作用,A13的肿瘤相对增值率与培美曲塞对照组相当。
北京大学 2021-02-01
基于互联网+及数字孪生技术的智能制造
项目在多年国家项目的支持下,在项目“面向工厂规划和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工厂技术”获201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基础上,进行持续开发完善,与沈阳机床合作,在智能制造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合作研究, 在沈阳机床智能制造展示线开发完成数字化孪生仿真模型及基于互联网的定制信息系统,系统实现了网络化定制下达生产订单,数字化孪生系统在线仿真模拟,真实展现生产场景,并可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浏览和信息管理。项目符合中国制造2025所倡导的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中国制造向智能化转型起到促进作用。项目通过展示真实个性化印章的智能加工、检测和装配,体现网络化的定制及数字化双胞胎技术。
同济大学 2021-02-01
一种激发大脑处于兴奋状态的激发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激发大脑处于兴奋状态的激发器,它包括单片机、蓝牙模块、升压电路、脉冲输出及驱动电路、电极A和电极B。所述单片机与蓝牙模块双向连接,所述升压电路和脉冲输出及驱动电路的输入端分别接所述单片机的相应输出端,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出端接所述脉冲输出及驱动电路的电源端,所述电极A和电极B分别接所述脉冲输出及驱动电路的相应输出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脉冲电流来刺激大脑神经系统,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提高人们的思维判断能力。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4-27
用芦苇根茎移栽重建和恢复湿地植被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芦苇根茎移栽高效无性重建和恢复湿地植被的方法,属于用芦苇根茎移栽,在湿地进行高效、快速大面积进行人工无性重建和恢复芦苇植被的方法。通过芦苇根茎的挖取与收集、移栽地的整地、根茎的保湿运输与保存,以及根据芦苇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在根茎移栽时切取较短的根茎段长度,采取将根茎段完全平埋地下进行沟栽或穴栽,栽后至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状态即可,其后芦苇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生长发育的简便步骤和方法,克服现有芦苇根茎斜栽方法费苗、费时耗能等的不足,以达到节省根茎种苗与提高根茎繁殖系数,节省耗能和提高工效,从而达到高效、快速无性重建和恢复芦苇植被的目的,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4-29
基于传热传质过程的吸附式制冷循环分析体系
项目成果/简介:吸附床由6个吸附单元组成,吸附单元为壳管式换热器,吸附工质对是活性炭-氨.利用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的概念,建立一个吸附单元的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显示出很好的一致性.同时得出了吸附床内某种平均温度和平均压力的分布规律.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一种污染物的异位生物修复装置
发明(设计)人:姚琪, 林锋, 李俊, 王令祥, 李舜斌, 陈静。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染物的异位生物修复装置,包括生物修复装置主体,所述生物修复装置主体的内部设有二氧化碳溢出装置、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土壤堆放装置、驱动装置;通过生物修复装置主体、二氧化碳溢出装置、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液位控制装置的配合,使土壤堆放装置内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够被排出,而生物修复装置主体内的其他气体成分不会被排出,避免生物堆内部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挥发进入空气中而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通过生物修复装置主体、驱动装置、插入装置的配合,使得生物修复装置主体内部的空气能够在土壤堆放装置的内部循环流动,增加生物堆内部的含氧量,加快污染物的降解速度,提高了该异位生物修复装置的实用性。
南京大学 2021-04-10
面向智能终端的HTML5 Web应用平台软件
成果研发机构长期跟踪、研究HTML5 Web标准,是国内移动Web中间件的技术开拓者,实现了面向行业的、基于HTML5技术的智能终端Web应用平台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和产业化基础,掌握了多项跨平台适配技术,先后将平台产品适配到上百款手机终端,覆盖i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各大主流操作系统,产品支持iPhone、诺基亚、HTC、三星、摩托罗拉等百余款国外品牌及机型,并覆盖华为、中兴、TCL、联想等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智能移动终端。产品目前已成功运用到银联手机支付、中国电信移动OA等行业系统。 产品技术指标: ? 提供HTML5 Web平台本地能力调用接口规范; ? 应用运行平台符合HTML5标准,支持Android、iOS、Windows Phone等主流移动终端平台,支持终端本地能力(包括重力感应、通话、消息、本地存储、设备信息、网络连接信息、音视频、通知、相机、电话本、位置信息等接口)适配、多应用并发运行,性能明显优于市场上同类的容器产品,能满足市场上通用手机游戏、娱乐等应用的性能需求; ? 提供包括应用认证、API访问控制、应用通信安全、应用防篡改、应用数据安全存储、应用隔离等在内的平台安全管理功能; ? 应用商店服务平台提供应用的展示、搜索、推荐、上传、审核、发布、下载等功能; ? 应用开发平台提供Web App的工程管理、代码编辑、代码调试、多终端模拟、应用打包等功能,提供软件开发SDK,支持第三方研发团队使用该平台开发企业级移动应用; 成果应用范围及市场前景 目前市场上的移动智能终端品牌纷杂,基于多种操作系统平台,包括i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同时还有大量国产手机厂商采用自主开发的操作系统平台。操作系统平台的不统一造成在手机上开发应用程序的门槛高、周期长、适配难,制约了应用服务的快速部署与推广。 本科技成果产品就是要解决上述制约当前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的关键问题,使广大应用开发企业无需再担心移动应用的跨平台、快速开发和部署问题,有效降低移动应用开发门槛、提高开发效率,提升移动应用业务运营与管理能力,能够以企业移动信息化为突破口,为智能终端高效提供大量的应用和服务。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牙体硬组织再矿化的复合材料
相关专利提供一种牙体硬组织再矿化的复合材料,包括模拟体液,在模拟体液中增加羧甲基壳聚糖和无定形磷酸钙成分。能对脱矿牙体组织起到再矿化作用。应用范围:可广泛应用于口腔龋病预防和治疗等相关领域。效益分析:基于相关专利的牙体硬组织再矿化的复合材料,具有无毒、无刺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的特点,其主要技术优势如下: (1)在模拟体液增加羧甲基壳聚糖和无定形磷酸钙成分,发挥作用的活性成分为 CMC-ACP 纳米复合物,能在临床上取得广泛应用; (2)向复合材料中加入山梨糖醇,形成含有山梨糖醇的牙体应组织再矿化的复合材料; (3)向复合材料中加入含薄荷香精的酒精溶液,得到漱口水; (4)对脱矿牙体组织起到再矿化作用,适用人群范围较广; (5)CMC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致敏性,CMC-ACP 对某些口腔致龋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阻止龋病进展。
天津医科大学 2021-04-10
一种面向移动终端的用户隐私保护技术
本项目针对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所面临的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问题,研发一套软硬件结合的移动终端高安全解决方案。主要实现如下几个功能:1)一套完整的智能终端安全和隐私保护框架,从体系结构上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同时保护用户数据隐私。2)基于ARM Trustzone硬件隔离技术的安全支付和指纹识别安全保护;3)基于ARM Trustzone研发的自主知识产权可信操作系统,为国产移动终端设备提供相对廉价的技术支持,打破国外厂商的垄断地位;4)多个Android系统运行于同一个硬件平台,将用户的公私应用和数据运行或分开存储到各自的Android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高度隔离。研究并实现了虚拟化技术便于多个Android系统对设备的复用和共享,使每个Android系统都可以同时使用相同的硬件设备,如电话、wifi、蓝牙等设备。并且每个Android系统的设备文件相互隔离。多个Android之间的切换仅需0.1秒。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无衍射非线性贝塞尔谐波声场的研究
本项目属于非线性声学和超声学。主要研究了无衍射贝塞尔(Bessel)声束在非线性媒质中谐波传播性质、超声谐波成像和声场分布计算等理论问题。研究目标在于拓展Bessel波束的应用范围,探索将这种无衍束应用于医学超声谐波成像或测量,为获得更高质量的超声图像提供一种新方法。    无衍射Bessel波束于1987年发现,其显著特点在于它的无衍射性质。近年来,非线性声学和超声在媒质中(特别是生物组织)非线性效应的研究也受到重视。首先研究了无限大孔径(一种理想情形)零阶Bessel(J0)束在非线性媒质中二次谐波传播,分析了它的主要物理特性;研究了高阶(n阶)无衍射Bessel(Jn)束的二次谐波传播规律,以及零阶Bessel(J0)束的非线性高次谐波性质;考虑到实际情况即物理上可实现的声源尺寸总是有限的性质以及真实媒质总有声吸收(衰减),研究了Bessel-Gauss束二次谐波声场和Bessel二次谐波在衰减媒质中的传播性质。研究了Bessel束应用于材料的非线性参量测量和成像以及超声谐波成像问题。
东南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04 905 906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