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黄粉虫天然抗氧化八肽的分离鉴定及功能分析
本发明涉及一种黄粉虫肽的分离鉴定及功能分析方法,采用超声处理、技术筛选、超滤分子截流、分子筛、反相高压液相色谱(HPLC)柱层析、质谱和氨基酸分析等技术,从诱导的黄粉虫中分离到氨基酸序列为SEQ?ID?NO : 1的八肽,并进一步验证其抗氧化活性,证实其抗氧化功能强于谷胱甘肽,为该天然抗氧化八肽的产品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高质量氧化铝陶瓷的刻蚀加工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氧化铝陶瓷的刻蚀加工方法及装置,该方法 使洁净的氧化铝陶瓷整体位于水中,水表面到氧化铝陶瓷材料表面距 离为 2mm~12mm,利用紫外脉冲激光对氧化铝陶瓷进行扫描刻蚀加 工,刻蚀加工后的氧化铝陶瓷表面无发黑变质层和重凝层。装置包括 紫外激光器、扫描振镜,二维加工平台,以及用于装水和待加工的氧 化铝陶瓷的容器。本发明巧妙的引入“水”的因素,在一定厚度或一 定流速的水下对氧化铝陶瓷进行激光刻蚀的冷却和排渣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石墨烯/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及其超级电容器
采用简单的超声喷涂方法,将氧化石墨烯(GO)与金属前驱体溶液直接喷涂在金属集流体表面,即可制备出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负载赝电容活性物质的复合电极。与其他电极制备方法相比,该方法制备的电极无需额外添加粘结剂,即可直接使用。
上海理工大学 2023-05-15
一种超低能耗高效安全污泥湿式氧化处理技术
1.痛点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污水和污泥处理量急剧攀升,2021年市政污泥规模超过7000万吨,高效低成本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污泥处理处置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且紧迫的需求。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原本处于郊区的污水处理厂已处于市区,现有污泥处理技术(如干化+焚烧,厌氧消化、好氧堆肥等)由于臭气排放存在明显的“邻避效应”,周边居民反对强烈;同时存在处理成本高,或减量化不足导致污泥运输费用高和运输臭气外溢等问题。 2.解决方案 超低能耗高效安全污泥湿式氧化处理技术(SEUE-WAO)利用高温和一定压力,以富氧空气作为氧化剂,在液相中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或小分子有机物的化学过程。 1)该技术全程封闭运行,污泥湿式氧化产生的反应气经过喷淋处理和土壤滤池过滤后可达标排放,实现了臭气的零排放,彻底解决“邻避效应”。 2)本技术开发了高效自清洁低阻污泥-污泥换热技术,将污泥有机物氧化反应释放的能量深度回收用于预热调质污泥,工艺能耗大幅降低,只需要少量加热甚至无需电加热可维持工艺系统运行,同时开发的反应泥余压余热储存与利用新工艺,实现了工艺超低成本、高效安全运行。 3)该技术处理后的污泥含水率可降低至40%以下,减量化~80%,大大减少运泥运输费用,处理后的污泥气味小,减小了臭气外溢的风险。 4)该技术灵活性强,根据处置路径的不同,可调整工艺参数。处理后的污泥处置路径多样,可作为包装类纸板的填料资源化利用,也可用于制砖、陶粒等建材利用,或用于焚烧处置。 综上,本技术臭气零排放,环境友好性佳,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二次污染和邻避效应难题;同时充分回收能量,具有超低处理成本、安全高效、自动化程度高、产物可资源化利用等优点。 3.合作需求 1)成立新公司进行示范工程建设的资本投资; 2)拥有污泥处理业务资源的水务集团等企业进行合作推广应用; 3)构建针对产品工程化推广的专业化管理和运营团队。
清华大学 2022-09-27
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就地储能经济性研究方法
提出了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就地储能经济性研究方法。 通过对电厂循环效率、发电模式功率密度、储能模式功率密度的多目标优化,建立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设计库。 然后建立机组组合模型,通过优化电厂设计选择、容量配置与运行策略,实现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与需求的最优匹配,计算电厂成本上限评估电厂经济可行性。 建立了丰富的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设计库,给出不同风电渗透率、燃料下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就地储能最优配置及运行策略,并给出经济性评估。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7-15
一种基于 MFC 和氧化塘的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 MFC 和氧化塘的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生物发电系统和二次处理氧 化塘。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生物质能源转化为电能,利用氧化塘及明渠水道在处理污水的同时, 进行生物发电;解决了厨余垃圾处理问题;二则为营腐生微生物提供了一定量的碳源和氮源,提高水中 COD 的含量,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燃料电池的处理效率;相比于传统的管网收集,集中到污水处理站 的处理方式,此装置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充分传达了节能减排,健康环保的观念。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一类具有抗氧化活性的角类多肽、其分离方法及用途
【发 明 人】段金廒;刘睿;钱大玮;唐于平;郭建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类具有抗氧化活性的角类多肽、其分离方法及用途。 【摘要】 本发明涉及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类具有抗氧化活性的角类多肽、其分离方法及用途。本发明的多肽具有下列序列结构:Gln-Tyr-Asp-Gln-Gly-Val;Tyr-Glu-Asp-Cys-Thr-Asp-Cys-Gly- Asn;Ala-Ala-Asp-Asn-Ala-Asn-Glu-Leu-Phe-Pro-Pro-Asn。这三种序列的多肽均提取分离自水牛角,药理试验证明,本发明的多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高功率锌镍一次电池正极羟基氧化镍材料生产技术
高功率锌镍一次电池具有很多优点:①与碱锰电池相比可大功率放电,适合数码相机、摄像机、电动玩具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使用,如在数码相机中照相的张数可比碱锰电池多3倍以上;②与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相比则不需要充电器进行充电,买来则可使用,很方便;③组装工艺成熟,可利用现成的碱锰电池生产线组装;④适用面广,目前使用锌锰电池、碱锰电池、镍氢电池的地方就可使用锌镍一次电池;⑤绿色电池,对环境没有污染。生产锌镍一次电池的关键就在于其正极材料羟基氧化镍,羟基氧化镍的研发国内外都刚刚起步。 技术成熟程度 我们从2002年就开始羟基氧化镍的制备研究,现已申请有关羟基氧化镍和锌镍一次电池正极制备方法的5项中国发明专利。目前制备羟基氧化镍的工艺已很成熟,已进行了很多次中试试验,性能很好,超过了日本东芝公司。在1000mA恒流持续放电至1.0V的情况下,我们好的配方的电池放电接近1个小时,而日本东芝公司的高能一次锌镍电池只有47分钟。
厦门大学 2021-01-12
一种基于纳米气泡增强乳制品抗氧化功能的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纳米气泡增强乳制品抗氧化功能的方法及其应用,属于乳制品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纳米气泡增强乳制品抗氧化功能的方法,在加压的过程中,气体分子会被物理吸附在蛋白质的疏水口袋区域,相比于纯水溶液,气体在含有蛋白质的溶液中的表观溶解度更高,进而在含有蛋白质的溶液会比纯水溶液中形成的纳米气泡浓度更高,因而将纳米气泡引入乳制品中更有利于提高其抗氧化功能。本发明仅通过加压‑减压而无需在低温条件下即在乳制品中形成了浓度更高的小粒径纳米气泡,提升了乳制品的抗氧化功能。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SC-0663 汽油中含氧化合物及芳烃含量测定仪
仪器概述       本仪器是根据NB/SH/T0663 汽油中醇类和醚类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及SH/T0693汽油中芳烃含量测定法(气相色谱法)的标准要求设计制造的专用于汽油中含氧化合物醇类醚类的测定;同时亦可作为汽油中苯、甲苯、芳烃分析。是石化行业、炼油厂及质量监督检验相关应用领域理想的仪器。使本仪器具有操作简单、线性相关系数好、准确度高、精度高、费用低等优点,对于改进汽油的生产方法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广大科研、质检人员的首选 技术参数 1、工作电源:AC220V±10%,50Hz 2、操作显示:192×64点阵液晶,中英文显示。 3、温控范围:室温+3℃~450℃,增量:0.1℃, 精度:±0.1℃ 4、程序升温阶数:16阶程升速率:80℃/min(~200℃) 50℃/min(~350℃) 35℃/min(~450℃) 5、检测器种类:FID、TCD、ECD、FPD、NPD 5种检测器可选 6、通信接口:以太网:IEEE802.3 性能特点 1、采用VICI耐高温自动十通阀、中心切割和反吹技术,国际先进的设计工艺,符合国家标准的色谱技术解决方案 2、选用安捷伦高性能色谱柱,既提高了含氧化合物的分离效果又节约了分析时间,也提升了色谱柱的耐用性 3、仪器管路经钝化处理,零死体积管路设计,保证了系统的惰性,可靠性更高,使用寿命更长 4、独特的内衬管结构,独有的陶瓷喷嘴设计和特殊的处理工艺,确保样品零吸附,有效减少拖尾、稳定高效 5、采用了先进的10/100M自适应以太网接口,内置ip协议栈,轻松组成局域网,实现全网络反控,工作站界面简单,数据处理功能强大 网址链接 http://www.csscyq.com/proshow.asp?id=823
长沙思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3 94 95
  • ...
  • 385 38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