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公共交通出行特征监测系统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智能区域交通控制系统(产品)
成果简介:研究成果在采集路网交叉口实时交通流量数据的基础上,由网络通讯系统将交通流数据传送到指挥控制中心,中央计算机依据区域交叉口车流量、车流密度、车速、延误、停车率等指标计算形成各个交叉口的优化信号配时,生成控制方案,再网络通讯系统控制各个交叉口的信号配时、相位等参数,进行交叉口相位选取调试,从而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提高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及服务水平。 项目来源:自行开发 技术领域:先进制造 应用范围:适合有电子系统生产经历和系统集成的应用能力的企业。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道路交通视频处理与分析
项目背景无人驾驶和辅助驾驶系统具有巨大的商业应用前景,基于视觉的道路场景理解是无人驾驶和辅助驾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本项目可在提高安全性、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异常事件监测与报警方面,提供便捷易用的解决方案。研究成果:(1)针对道路目标检测中的遮挡、光照、样本不均衡等问题,提出多项有效解决措施。(2)针对道路标识线中的遮挡、磨损、光照等问题,提出多项有效解决措施。
北京交通大学 2023-05-08
交通选线CAD开发技术研究
本项目基于AutoCAD 2007绘图平台,运用ObjectARX开发工具包和Visual C++2005编译环境,主要研究:数字地面模型的采集和转换,地形图的拼接,公路、铁路的线路平面图和纵断面图设计,线路纵向地面高程计算和人工获取,线路横向地面高程计算,路基填挖高度计算,线路沿线坐标计算,城市轨道的平面和纵断面成图功能及最后的折图、裁图功能。另外,对站场布置图的自动生成进行了研究。 本项目研究的软件用于铁路、公路选线设计,平面设计部分能够使用户轻松自如地将自己的设计创意表达在设计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4-14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1998年3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的吉林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一所以交通类为主,兼设工程机械、管理、电子信息、经济、外语等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学院前身是由吉林省交通学校(始建于1958年)和吉林交通职工大学合并成立,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圆满通过国家骨干校建设验收。 作为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一块闪光的品牌,多年来,学院坚持“依法治校、专业兴校、人才强校、勤俭持校、廉洁奉校”的治校方略,不断加快发展建设,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6668人,专任教师385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85%,校外兼职教师265人,教授31人,副教授118人。省政府授予的“长白山技能名师”4人,专业学科带头人18名,有5名全国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以及一批以企业家为主体的兼职教师队伍。 目前,学院设有道桥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工程机械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轨道交通学院、继续教育分院等8个学(分)院,以及基础科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部,3个校企合作办学单位和1个国际合作办学单位——长春戴尔特国际商学院;形成了以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兼办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校企合作及国际合作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学院先后开设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城市轨道交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服务与营销、汽车电子技术、机动车保险与理赔、工程机械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40个专业。有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8个,5个省级特色专业群。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15门,省级优秀课程41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 2009年,学院牵头成立了我省第一家职业教育集团——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构建了校企管有机结合的运行模式,形成了“厂中校”、“校中厂”、“冠名定单”等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校企合作制度保障和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提高了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和学生就业,每年毕业生就业率排在高职院校前列,重点专业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社会及用人单位一致认为学院的毕业生“职业道德好、专业素质好、敬业精神好、适应能力好”。学院的集团化办学及其创新模式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并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被省政府授予吉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建院以来,始终秉承“爱国 笃学 敬业 创新”的校训,为我省交通行业培养出大批各层次应用型人才,被誉为吉林交通事业的“黄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院先后被省政府授予“法律进校园”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2014年学院被授予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学院正朝着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具有示范作用的高职名校阔步前进,为建设吉林高教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22-12-02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首批进入“双一流”建设的百年名校——西南交通大学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创办、以轨道交通特色立校的一所全日制工科类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院设有轨道交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商学院、外语系、基础部、思政部等教学单位,开办本专科专业39个,面向全国13个省市招生,现有在校学生15000余人。 学院弘扬“明德励志、务实创新、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才”的办学宗旨,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人才兴校”的办学战略,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全面推进“宽基础、多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特征的“现场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打造国内一流的独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坚持以轨道交通为特色学科,土木工程为支撑学科,以商科类专业为延伸学科的发展观,充分利用西南交通大学的师资优势、专业优势和行业背景,依托西南交通大学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断完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成涵盖轨道交通、土木工程以及商学相关专业的现代化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中心。坚持凝聚特色、彰显亮点、兼顾发展,强化与成都地铁、京东商贸、希望集团等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切实做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院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为报读我院学生提供方便的出国留学途径,并已纳入西南交通大学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1+2+1、2+2)国际联合培养体系,努力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学院积极拓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培养、“3+1”、“2+1”等模式,先后与成都地铁、成都现代有轨电车、成都铁路局、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京东商贸等多家企业合作,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自2013年起,连续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名列全国同类院校前茅,学院办学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2015年以来,希望学院按照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立足“转型改革、创新发展”,积极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四川省首批三所整体转型本科院校之一,现已步入国家教育改革的行列。 未来几年,希望学院将乘着“转型改革”之东风,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乘风远航。我们相信,在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希望学院必将焕发勃勃生机,必将赢得更大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2021-02-01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是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共建高校,河北省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二层次高校,河北省文明单位,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语典故之都”邯郸市。 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优美。学校新校区总占地面积4098亩,建筑面积76.65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265人,专任教师177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427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961人,留学生156人。教职工中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河北省高端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56人。拥有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35万册。建有万兆光纤主干、千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以及无线覆盖网络。学校附属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附属学校为独立设置和编制经费单列单位。 学科门类齐全,工程特色鲜明。现有工学、理学、管理学、农学、医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历史学11个学科门类。有87个本科专业,其中与工程相关的专业70个,占比达80%。拥有河北省唯一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水资源水环境调控及综合管理,拥有河北省唯一的水利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工商管理(MBA)、土木水利、电子信息、农业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人才培养质量较高,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建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7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 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4个双学士学位教育试点专业、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建校六十余年来,学校培养了20余万毕业生,涌现出众多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高管、政界精英。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学校是河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北工程大学青蓝众创空间通过河北省科技厅众创空间认定, 获评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十三五”以来,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600余项,其中,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第六届、第七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连续两年获特等奖;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总决赛亚军,并获大赛一等奖;大学生凌云车队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十强;2018、2019年连续两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文化传承与创新成绩斐然。以大工程文化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繁荣发展,“大工程文化育工程人”项目获评教育部思政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创新案例。建立“甘丹书院”“紫山讲堂”“道德讲堂”等文化阵地,成立全国高校第一个八路军“129师”精神研究会,深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构建古建筑文化,建立古建筑构件展室并在此基础上筹建古建筑博物馆,现拥有古建筑构件1700余件,其中北齐佛塔砖系列藏品国内罕见,学术价值巨大。全力打造自强文化,2006年以来共有14名大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彰显“文化战疫”力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歌曲《爱在黎明的天》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滚动播出并在“学习强国”全国学习平台展播。师生原创文艺作品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全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原创毕业歌作品获评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推广活动新时代校园原创歌曲、第三届全国最美校歌展播评选活动推介歌曲。体育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冠军39项,田径队多次蝉联河北省大运会团体冠军,3名学生分别打破河北省大学生女子10000米竞走、男子链球和三级跳远纪录,1名学生入选国家田径队。男篮每年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并多次进入全国八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对学校文化建设多次给予报道,社会反响热烈。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承担13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97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1513篇SCI、EI收录期刊论文。获296项职务发明专利。获150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其中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2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4项。1项成果获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学校主办《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建设有3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8个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以及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与20余所高校开展了双学位和交换生项目。建有河北省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所。招收来自巴基斯坦、赞比亚、贝宁等国家的留学生。作为第一主编单位,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英国朗堡大学、乌克兰国立建筑技术大学联合创办Scopus 数据库和ESCI收录期刊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基本数据截至2020年5月)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2-01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108万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1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学校历经10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现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2300余人,本科生17000余人。学校于192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3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4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学校办有面向全国发行的学术期刊《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和《西安工程大学学报》。学校拥有一支由1200余名专任教师组成的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5人,“经纬学者”讲座教授5人,博士、硕士生导师510余人,二三级教授39人,正副教授58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7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5人,陕西省特聘专家29人,陕西省“特支计划”、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专家等5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7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等13人,陕西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青年科技标兵、优秀青年科技新星、高校“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陕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标兵及骨干、西安之星等40余人。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教材740余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30余部;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10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1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96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2400余篇。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可选择学校已达19所。近年来,选送赴国外交流或参加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500多名;教师出国进修、交流350多人次,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900多人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项,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30余项,主办或承办“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交流,举办“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中巴经济走廊文化大篷车西安段”活动,成立“陕西省教育统计数据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崇真尚美、经纬天下”的大学精神。近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绿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20余项。不忘初心担使命,只争朝夕再出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纺织行业转型等重大机遇,深化综合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企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实力,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继续朝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步奋进。
西安工程大学 2021-02-01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高等院校和安徽省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建设高校,坐落在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学校办学始于1935年安徽私立内思高级工校,历经芜湖电机制造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芜湖机械学校、安徽机电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等办学阶段,2010年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8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150余万册。现有教职工近1300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学校聘请一批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引进“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担任学科领军人才,50余人被选拔为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拔尖人才、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校现有学科涵盖工、理、文、管、经、法、艺等门类;设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本科生培养方面,有6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5个,国家级、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2个;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研究生培养方面,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工程硕士领域,建有省级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和省级专业学位案例库、教学案例推广中心。目前,学校与芜湖市人民政府共建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打造“国际化、工程化、企业化、多元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孵化基地;与美、英、法、德、意、韩、泰等国和台湾地区的近20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积极开展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0余项,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科研项目30余项,省级科研项目40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0余项。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省级重大建设学科,以及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纺织工程、发酵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艺术学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与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有国家级纺织行业创新服务中心、皖江高端装备制造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设计艺术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15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学校分析与测试中心具有省级食品检验机构资质。《安徽工程大学学报》被美国《化学文摘》和俄罗斯《文摘杂志》选作收录源期刊。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与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以“尚德敏学、唯实惟新”为校训,实施“人才强校、创新驱动、开放办学、特色发展”战略,坚持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连续8年获得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表彰,其中连续5年为标兵单位。 作为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单位,学校正向着“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奋进,努力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安徽工程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96 9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