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提升人工智能场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场景创新主体作用,鼓励高校院所参与场景创新,培育壮大场景创新专业机构,构筑人工智能场景创新高地。
科技部 2022-08-12
可穿戴的第二代智能石墨烯人工喉系统
世界上有数以百万的语言障碍患者,其中有的是由于先天缺陷导致其存在语言功能障碍,也有的是后天的一些疾病致使其丧失语言功能,语言功能障碍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不便。电子人工喉是一种简易的语言康复方法,其通常需要安装在口内喉部,由肺部发出的气流经过舌、唇的调制,引起人工喉膜片振动,使其发出语音信号。然而,现有电子喉助音器无法清晰还原患者声音,发音模糊,训练周期长,并且需要患者自己手持助音器于喉部,造成极大不便,所以亟需便于失语者携带、操作简单、性能优异的新型人工喉的器件及系统研究。 本成果团队研究的第二代石墨烯智能人工喉(WAGT)在器件柔性可贴附、声音收发系统集成、动作监测系统、轻型可穿戴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首先,第二代石墨烯人工喉采用了更贴合人体皮肤的纹身式薄膜作为衬底,无需胶带粘贴,可直接贴敷在人体喉咙,极大地提高了佩戴舒适感;其次,第二代石墨烯智能人工喉在收发声系统方面有了双重突破,实现了石墨烯的器件级应用至系统级应用的跨越。通过专用电路对声音信号的放大和转换,第二代石墨烯智能人工喉首次将收声系统和发声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了声音输入到输出的闭环,并可以通过示波器实时观测喉部运动情况。接着,通过与单片机的结合,该器件可以将人体喉部的不同动作“翻译”成不同的声音,实现了动作发声系统。通过连接解码器,该器件还可以播放任意音乐。最后,第二代石墨烯智能人工喉系统可通过臂包穿戴在胳膊上,首次实现了石墨烯人工喉的可穿戴功能。未来将进行体积更小及功能更多的集成,有望实现像“创可贴”一样贴附在人体喉部并帮助失语者“开口说话”。
清华大学 2021-02-01
可穿戴的第二代智能石墨烯人工喉系统
项目成果/简介:世界上有数以百万的语言障碍患者,其中有的是由于先天缺陷导致其存在语言功能障碍,也有的是后天的一些疾病致使其丧失语言功能,语言功能障碍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不便。电子人工喉是一种简易的语言康复方法,其通常需要安装在口内喉部,由肺部发出的气流经过舌、唇的调制,引起人工喉膜片振动,使其发出语音信号。然而,现有电子喉助音器无法清晰还原患者声音,发音模糊,训练周期长,并且需要患者自己手持助
清华大学 2021-01-12
可穿戴的第二代智能石墨烯人工喉系统
01. 成果简介 世界上有数以百万的语言障碍患者,其中有的是由于先天缺陷导致其存在语言功能障碍,也有的是后天的一些疾病致使其丧失语言功能,语言功能障碍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不便。电子人工喉是一种简易的语言康复方法,其通常需要安装在口内喉部,由肺部发出的气流经过舌、唇的调制,引起人工喉膜片振动,使其发出语音信号。然而,现有电子喉助音器无法清晰还原患者声音,发音模糊,训练周期长,并且需要患者自己手持助音器于喉部,造成极大不便,所以亟需便于失语者携带、操作简单、性能优异的新型人工喉的器件及系统研究。 本成果团队研究的第二代石墨烯智能人工喉(WAGT)在器件柔性可贴附、声音收发系统集成、动作监测系统、轻型可穿戴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首先,第二代石墨烯人工喉采用了更贴合人体皮肤的纹身式薄膜作为衬底,无需胶带粘贴,可直接贴敷在人体喉咙,极大地提高了佩戴舒适感;其次,第二代石墨烯智能人工喉在收发声系统方面有了双重突破,实现了石墨烯的器件级应用至系统级应用的跨越。通过专用电路对声音信号的放大和转换,第二代石墨烯智能人工喉首次将收声系统和发声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了声音输入到输出的闭环,并可以通过示波器实时观测喉部运动情况。接着,通过与单片机的结合,该器件可以将人体喉部的不同动作“翻译”成不同的声音,实现了动作发声系统。通过连接解码器,该器件还可以播放任意音乐。最后,第二代石墨烯智能人工喉系统可通过臂包穿戴在胳膊上,首次实现了石墨烯人工喉的可穿戴功能。未来将进行体积更小及功能更多的集成,有望实现像“创可贴”一样贴附在人体喉部并帮助失语者“开口说话”。图1. 可穿戴的第二代智能石墨烯人工喉系统02. 应用前景 第二代智能石墨烯人工喉集收声和发声于一体,可直接贴附于失语者喉部,并将喉部的不同动作转化为对应声音,有望帮助失语者正常与他人“交谈”。在未来,该器件将与声纹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结合,在语音识别、家庭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03. 知识产权 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04. 团队介绍 本成果项目团队负责人为任天令教授,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环境与健康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担任IEEE电子器件学会副主席(中国大陆首次)、国际微电子领域顶级学术会议IEDM执委(中国大陆首次)、IEEE电子器件学会教育委员会主席(中国大陆首次)、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等。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等多项国家重要科技项目,做出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学术成果。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微纳电子器件、芯片与系统,包括:智能传感器与智能集成系统,二维纳电子器件与芯片,柔性、可穿戴器件与系统,智能信息器件与系统技术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重要SCI期刊论文400余篇,国际微电子领域顶级学术会议IEDM论文11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70余项,入选2018年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微电子领域唯一入选者)。获2018年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石墨烯智能人工喉”荣获科技导报评选的2017“中国十大重大技术进展”,“人工智能微纳电子器件”荣获2017“清华大学十大重大学术成果”,石墨烯“人工喉”在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被评为“最受公众喜爱项目”,还入选2018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十大“黑科技”创新产品(从1082项创新产品中脱颖而出)。团队成员有副教授、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等7人。05. 合作方式 技术许可。06. 联系方式 邮箱:qyc16@mails.tsinghua.edu.cn、liuyi2017@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 2021-04-13
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数据-模型-知识”增强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学习与压缩关键技术》正式启动
7月10日,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2023年立项项目《“数据-模型-知识”增强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学习与压缩关键技术》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
人民网 2023-07-11
时序数据水印系列算法技术
1. 痛点问题 工业时序数据具有应用领域广、数据规模大、经济价值高的特点,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因而其安全性受到不法分子采用黑客攻击等技术手段以及雇佣商业间谍等非技术手段的威胁。数据所有者通常会采用前效方法对数据库中的数据加以保护,但是这些方法只能有效防止外部人员进行非法盗窃,对于内部人员盗窃等途径并不能有效遏制。数字水印是解决数据在传播过程中安全问题的一个主流分支,通常的数字水印采用分组多数投票方法来提升算法的鲁棒性,但时序数据通常有较多的噪声,高价值数据点相对集中,因而一个未经加权的投票算法可能会因为大范围的噪声干扰而导致水印判定失效。此外,常见时序数字水印算法基于时间戳进行水印嵌入计算,容易受到更改时间戳或频率变换的攻击,一旦时间戳序列大幅度改变,水印提取算法将受到很大影响,很可能导致水印提取完全失效。 2. 解决方案 工业物联网数据是工业大数据规模迅速扩张的主要来源。各类物联网传感器以极高的频率采集其所在设备的工作状态数据,通常为一系列包含数据产生时间戳(Timestamp)和采集数据(Data)形式为(Timestamp, Data) 的元组序列,称为时间序列。工业时序数据具有应用领域广、数据规模大、经济价值高的特点,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因而其安全性受到不法分子采用黑客攻击等技术手段以及雇佣商业间谍等非技术手段的威胁。 数据所有者通常会采用前效方法对数据库中的数据加以保护,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加密、用户权限划分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只能有效防止外部人员进行非法盗窃,对于内部人员盗窃等途径并不能有效遏制。数字水印是解决数据在传播过程中安全问题的一个主流分支,常见时序数字水印算法基于时间戳进行水印嵌入计算,容易受到更改时间戳或频率变换的攻击,一旦时间戳序列大幅度改变,水印提取算法将受到很大影响,很可能导致水印提取完全失效。此外,数字水印通常采用分组多数投票方法来提升算法的鲁棒性,但时序数据通常有较多的噪声,高价值数据点相对集中,因而一个未经加权的投票算法可能会因为大范围的噪声干扰而导致水印判定失效。 本项目针对常见的水印失效场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能够有效提示水印鲁棒性的技术,更好的确保数据安全的管理能力。 3.合作需求 在全国范围内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相关领域寻求应用场景,希望能与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开展这方面的合作研究和落地实施;并针对上述企业开展包括二次开发在内的各类实际应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转型升级。
清华大学 2023-02-14
《机械臂运动算法》STEAM主题课程
产品详细介绍 机械臂运动算法STEAM主题课程 项目背景 随着工业 4.0 科技革命的到来,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机械臂是最为典型也是最早出现的工业机器人,它可以代替人的繁重劳动以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避免人身事故的发生。机械臂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在本项目中,学生可借助机械臂运动算法套件与人工智能与编程教学系统,了解关节机械臂和伸缩机械臂的原理及特点,搭建不同类型机械臂并通过编程实现智能控制。 课程性质 这是一门以项目式教学开展的跨学科课程,以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 5E 教学模式作为指导,结合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编程教学特色。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机械臂的类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掌握关节机械臂和伸缩机械臂的结构特点,设计并制作相应模型。 ⚫  学习图形化编程或 C++代码编程的基础知识,使模型完成实际任务。 ⚫  掌握机械臂运动算法的设计、编写及调试。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查阅相关资料等活动,培养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  通过机械臂模型的搭建和编程,发展编程思维和工程思维能力。 ⚫  在完成模型设计和算法设计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养成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了解机械臂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萌发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  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广州八爪鱼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人工掌指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世界三大难治病之一。常累及掌指关节和腕掌关节,关节被破坏,导致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在手术方法上,关节融合,滑膜切除,韧带修复,关节切除成形等有一定疗、但在缓解疼痛及功能重建方面均不及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可靠,所以我们研制了人工掌指关节。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可移植人工角膜
角膜(Cornea)作为眼部的重要组织之一,不仅承担着屈光、维持眼部正常结构的功能,对外界的病原体及尘埃颗粒也起到阻挡作用。然而,角膜同时也容易受到诸如细菌或病毒导致的眼部感染、化学或机械性损伤,以及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影响。因角膜而引起的失明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致盲原因,主要治疗方法就是角膜移植。当今全球单侧角膜失明人数约2300万,双侧角膜失明人数约490万,但每年角膜供体供应量只有约10万。此外,如果受体患者出现角膜血管化或先前排斥史,移植失败率可高达70%。因此,寻找临床上可大量获得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人工角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郭琼玉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Anirudha Singh,美国工程院、医学院两院院士Jennifer H. Elisseeff合作,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实现了蛋白多糖类似物对胶原蛋白纳米纤维结构的有效调控(图2)。 据悉,角膜胶原纤维的直径大小与排列方式对角膜材料的透光率和机械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该研究发现,环糊精类环状低聚糖能够调节胶原纤维的玻璃化、排列和超微结构,尤其是β-环糊精添加到I型胶原蛋白中后产生了与供体角膜相似的纤维层状结构,从而得以获得一种具有优越透明性和机械韧性的人工角膜植入物,并且在体外和兔角膜部分切除术模型上验证了该仿生人工角膜的生物相容性和手术性能。这项工作为体外制备具有临床转化前景的仿生人工角膜研究奠定了基础。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新型人工关节
本成果面向国家/地方植入医疗器械的重大战略需求,紧跟国际研究前沿, 围绕生物材料生物功能性及植入体药械结合的研发主线,基于细胞外微环境原理, 探究生物材料界面微环境特征如何调控骨/骨关节修复的核心科学问题,系统地 研究生物材料界面微环境特征与细施相互作用规律及分子机制,提供生物材料表 面功能化关键技术,最终为骨/骨关节修复提供新材料。 植入体与宿主的生物反应首先发生在材料界面,诱发细胞粘附到组织形成的 生物级联反应。如何构建生物功能性界面并赋予植入体主动刺激细胞/组织功能 的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是医疗器械研发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项目创建生物 功能性界面与骨髓基质干细施双向“交流"调控的理论假说。利用双酸腐蚀及阳 极氧化等技术制备系列钛基多尺度微米、微/纳米、纳米结构,揭示微/纳米结构〉 纳米结构〉微米结构的生物学响应规律。率先将层层组装技术(LBL)技术引入到钛 基生物材料界面工程,获专利授权。进而,利用LBL技术构建生物因子插层多层 结构,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并促进植入体的骨整合性。首次在钛材表 面构建“三明治”界面结构,调控成骨细施/破骨细施动态生长平衡,开发出具有骨质疏松治疗功效的钛基新型植入器械。
重庆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 15 16
  • ...
  • 199 2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