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稻米品质形成机理与栽培调控技术
该成果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建立了以稀播控水旱育壮秧与宽行栽插技术、实时实地精确施肥技术、精确定量节水灌溉技术等为关键技术的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
扬州大学 2021-04-14
棉花化学控制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
该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体系提出棉花“全程系统化控”理论和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在苗蕾期、 初花期、 盛花期、 成熟吐絮期应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生长调节剂,实现对棉株各器官发育的定向和定量诱导,从而形成合理的株型和群体结构,符合高产棉花的标准,最终达到早熟、优质和高产的目标。
扬州大学 2021-04-14
莲藕与小龙虾高效种养技术
“莲藕与小龙虾高效种养技术”, 将莲藕绿色优质种植与小龙虾健康高效养殖科学结合,先后在宿迁、宝应等地取得了莲藕和小龙虾的双丰收。莲藕种植亩产 1500-2000 公斤;小龙虾养殖亩产 80-100 公斤。莲藕种植不使用任何农药;小龙虾养殖基本不用饲料。
扬州大学 2021-04-14
铝熔体电磁净化技术与装备
高性能工业铝材生产中必需的关键熔体净化技术,可去除普通过滤方法难以除净的<10μm微细夹杂,显著提高材料的加工性能与表面质量,并改善其塑性、抗疲劳等力学性能 技术背景: 高性能工业铝材生产中必需的关键熔体净化技术,可去除普通过滤方法难以除净的<10μm微细夹杂,显著提高材料的加工性能与表面质量,并改善其塑性、抗疲劳等力学性能 技术水平: 采用国际铝工业界公认的PoDFA 检测装置,分析表明经过电磁净化后夹杂物含量可降低到 0.02 mm2/kg,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获得7项中国发明专利和1项美国专利。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中国有色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
上海交通大学 2021-10-21
浮标减阻节能技术研发与应用
项目背景:海洋环境要素的大范围、长时间、高时空分辨率 监测和获取对海洋与气候预报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意义重大。虚 拟锚系浮标既可在无定点锚情况下,实现一定半径范围内的位置 保持,并进行相应海域的长期、多参数、实时观测;也可根据特 定目的作业需要,以自主走航方式实现观测海域的机动调整,并 在浮标出现故障或达到保养周期时自动返航。由于传统虚拟锚系 浮标的主体舱和推进装置于多相流场环境中运动机制复杂、耦合 特征明显,导致其位置保持时振动剧烈、稳定性差,而在自主走 航时又流体阻力高、推进能耗大,严重限制其作业目标的高效实 现。因此,研究虚拟锚系浮标的多体运动耦合机理,突破减阻节 能的关键技术瓶颈,进而提高续航与作业能力成为当前研发新型 虚拟锚系浮标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提出 虚拟锚系浮标的低阻减摇设计方案;基于风帆形式开发一种海上 清洁能源驱动的虚拟锚系浮标节能推进技术。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设计新型浮标结构主体,减小 其航行阻力、降低环境流场引起的运动响应幅度,且具有良好的 操纵性能,并保证其有效载重≥600kg、 最高航速≥3.5 Kts; (2)开发一种适合虚拟锚系浮标结构特点、可靠性更高的风帆 推进技术,克服复杂作业环境下传统软帆自动控制难度大、风载脉动剧烈的缺点,并保证高海况下浮标主体的生命力。(3)完成 新型虚拟锚系浮标的航行、动力响应、推进等性能的数值模拟与 分析,在型线结构优化基础上,建造样机并进行实地海上作业测 试,验证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的可行性与可靠性。(4)虚拟锚系 浮标,长期大范围平均航行速度≥1 Kts,24 小时内虚拟锚泊定 点误差小于 5000 米半径概率≥80%,观测数据可靠率不小于 95%。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在相关领域中具有丰富经验的院校或 科研院所。 
青岛海米飞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2
微小型精密零件检测技术与装备(技术/产品)
成果简介:所研制的微小型零件显微视觉检测系统,适用于各种块类、板类微小型零件及小模数微小型直齿轮的任意边缘的微米级精度测量和微结构在线快速测量。 技术指标:X/Y方向测量范围:0.01mm-50mm;Z方向测量范围:0.01mm-100mm;X/Y方向位置检测分辨率:0.05m;X/Y方向测量精度:(1+1000/L)m;可进行模数≤0.2mm微小型模数直齿轮的基本参数、几何尺寸、主要单项误差和综合误差测量。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兵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猪优质精液生产技术与社会化供应技术
可以量产/n该技术应用于生猪养殖领域。通过对国外先进的设施设备和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建立了高标准、专业化的公猪站。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展 了优质种猪的遗传选育;开展了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和重要疫病的防制研 究;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影响了影响猪精液品质和淘汰的主要因素;建 立了提高猪精液品质和降低公猪肢蹄病发生率的营养调控技术;对优质 精液生产、保存、运输和输精技术开展了集成创新;建立了以人工授精 中心为核心的猪社会化供精体系。猪精社会化供精体系可覆盖母猪 50 万 头,母猪平均分娩率达 88%,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温州市第三中学“学与做”科学实验室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温州市第三中学“学与做”科学实验室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废水中重金属与砷的同步去除技术与装置开发
目前重金属及含砷废水的处理是世界性难题,缺乏有效的处理技术,尽管生物法、电解法、混凝、吸附、反渗透技术等能达到一定的处理效果,但存在处理成本过高、能耗大 、操作困难、易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难以被企业接受。本项目针对混合重金属废水处理成本高、出水难达标的难题,基于纳米铁(nZVI)的核壳结构理论,合成一种经济高效、协同去除废水中多种金属的高活性铁基材料,即结构态羟基活性亚铁(SRF),具有大于传统材料10000倍以上的比表面积和界面反应活性,它具有纳米铁的反应活性,但是克服了纳米铁昂贵的成本,对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具有高效网捕功能。但避免了表面钝化、团聚带来的nZVI活性降低、颗粒增大、反应效率低的问题。SRF是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绿色试剂,通过吸附、还原、共沉淀的方法去同步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砷,而且适用pH范围广,产泥量少,成本低。能广泛适用于各类重金属工业废水处理(如冶金、电镀、化工、电路板、皮革等行业产生的重金属废水),并有利于实现金属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课题组相继承担国家级项目(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和省部级项目(上海市、教育部、江苏省)二十余项,并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一项。目前拥有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处理及相关领域发明专利十多项。课题组目前主要研究难降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相关课题,在金属废水处理方面,已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纳米铁壳层物种反应活性及原位矿物转化同步除砷机制”。 市场前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布局、产业结构没有明显改善,工业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水平没有有效提高,全国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产能产量持续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铅除外)仍在增加,一些污染物排放量增幅还很大(汞增幅为26%)。我国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重金属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大,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2007年全国废水中铅、汞、镉、铬、砷等五种重金属产生量为2.54万吨,排放量近900(897.3)吨。大气中上述五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约9500吨。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含上述五种重金属的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690万吨。再一个是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是影响较为突出,重金属土壤污染会导致农作物中重金属超标,从而影响人体健康;一些地方由于重金属的大气污染或水污染导致人体健康受到损害或威胁,对群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据统计,在2011年1到8月,全国发生了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之广、对民众生命健康的危害之大,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也多为工业污水事故,为了有效地改善水质,中国每年用于水资源保护项目的资金近千亿元。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很难满足水处理方面的要求,新兴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在价格与处理效率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开发成熟廉价的污水处理技术及其配套产业设备等具有广阔的商业市场。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应用于工业金属废水处理的技术手段,深度处理技术种类多,没有形成一种主导的技术手段,所以废水深度处理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而且,重金属废水处理系统工艺复杂,运营成本高,废水中重金属含量超标,不能达标排放,排到环境中污染土壤和水源,有价值的金属白白流失,难以回收,废水处理产生的重金属污泥成为危险废弃物,处置要求严格花费高。因此,开发技术成熟、成本低廉的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且市场需求大,进驻门槛低。本项目研发的多羟基亚铁材料技术,具有技术成熟,投资、运行成本低等优势,高效处理重金属以及含砷废水,广泛适用于各类重金属工业废水处理,回收重金属,实现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在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同济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4 35 36
  • ...
  • 993 99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