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何军
吉林大学理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博士。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学研究。2009 年评为中南大学教授,2010 年聘为中南大学升华学者,2011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2 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 年入选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超快非线性光学、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类石墨烯二维材料与器件。在以 Phys.Rev.Lett.、Adv.Mater.、Nano Lett.、ACS Nano 为代表的国际期刊发表 SCI 论文 210 余篇SCI引用 6000余次,h-index 45。2017 年以来,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 SCI论文 70 篇,其中JCR 一区论文 45 篇、影响因子 10 以上论文 13 篇、单篇最大影响因子 30.85。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验证了半导体纳米结构电荷空间分离可以调控电子或空穴自旋弛豫速率的概念。近年来在二维材料超快非线性光学效应、飞秒激光制备微纳条纹结构、二维材料神经形态晶体管等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荣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项(排名第1)二等奖项(排名第 1),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项(排名第1)。入选2019年度英国皇家化学会材料类全球排名前 1%高被引学者。荣获中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科协所属学会优秀共产党员、宝钢优秀教师奖、湖南省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担任《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青年编委,《中国光学》、《光电工程》、《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奖会评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会评专家;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会评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省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专家、湖南省侨联特聘专家、湖南省纳米光子学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南大学物理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负责人、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物理学)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学位中心优秀学位论文受邀评审人;AIP、ACS、0SA 等国际知名学会的期刊审稿人。 曾任职中南大学先进材料超微结构与超快过程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超微结构与超快过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物理与电子学院副院长、院长,本科生院院长。
何军 2023-03-31
陈温福院士团队孟军教授课题组在生物炭-微生物协同治理抗生素污染方面取得新进展
陈温福院士团队孟军教授课题组在生物炭-微生物协同治理抗生素污染方面取得新进展
沈阳农业大学 2025-05-21
何金波
何金波,男,1988年生于湖南郴州。现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2018年6月毕业于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博士指导老师为范息涛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席教授, 量化研究方法学家,美国教育研究会会士,谷歌学术引用频次大于17000,h 因子 = 53)。
何金波 2021-12-31
张延军
张延军,现为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1998年任长春地质学院驻上海办事处经理部任副经理,2002-2004年于清华大学水力水电工程系博士后工作,2004-2008年任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副教授,2008.7-2009.7 美国Kent State University 访问学者,2008年任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承担并完成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其它省部级纵横向课题等共计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项,参编行业规范及地方规范2部。 研究领域 CO2地质储存,开展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理论、试验、方法及示范应用研究; 浅层地热能开发,研究浅层测温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集成原位浅层测温设备及地源热泵场地应用等; 岩石热力学,测试岩石热物性参数,评价储层传热传质及热储能力; 深部地热资源(干热岩)开发,优化储层改造(水力压裂)及统计微震事件,开展THCM多场耦合,评价及监测地热资源(含干热岩)储量动态变化。
张延军 2021-06-23
张军
张军,男,1965年7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前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航空交通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在民航航路网运行监控、星基航路运行监视等方面做了基础性和开拓性工作,主持研制了我国民航首个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首套星基航路运行监视装备,研究成果获得广泛应用。 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空管科研计划、民航重大科研与工程项目等20余项;获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1)、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各1项,还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技术创新奖以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1);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排名1)。领导的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研发团队先后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张军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担任中国航空学会航电和空管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总体技术专家组专家,国家863计划现代交通技术领域高效运输服务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召集人。  
张军 2021-12-31
李军
李军, 担任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北航科技园有限公司、北京民航天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等法定代表人, 担任北京基恒新鼎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鸿钜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北京食苑星技术有限公司 等股东, 担任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北航长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航盛世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等高管,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李军 2022-01-12
谢军
长期从事煤矿安全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煤与瓦斯共采、自然发火防治等。在“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阐述了基于“有效能量”的瓦斯含量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提出了瓦斯损失量补偿计算的方法,研发了瓦斯含量直接测定法的实验设备、计算程序、临界值确定、突出数值模拟等核心技术。在煤与瓦斯共采方面,采用“双示踪气体法”和 CFD 数值模拟技术,对邻近层泄压范围、抽采参数及瓦斯运移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采空区高位环形体”的理论及物理模型。在煤层自然发火防治方面,提出了“综放采空区空间自然发火危险区域判定理论”,建立了采空区三维空间自然发火防治技术体系,有效的保障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近年来,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50 多项;其中在海外期间主持与参加亚太基金、澳洲国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 20 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矿热动力灾害防控技术与装备”子课题《热动力灾害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评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渗流-热动力耦合的采空区煤自燃基础研究》;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交变水压作用下煤岩宏细观结构损伤及渗流动态响应机制》。 社会兼职: (1)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瓦斯专业委员会委员 (2)国家能源局能源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4)矿业安全与环境防治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成员 (5)山东科技大学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
谢军 2023-03-10
何旭辉
何旭辉:男,工学博士,教授,贵州遵义人,现为中南大学本科生院院长,轨道交通工程结构防灾减灾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南大学风工程研究中心和古桥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湖南省普通高校科学带头人、湖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获中南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学位,2009年于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2009年5月-2010年7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 STATE)访问学者。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国际桥梁工程协会(BEI)执行委员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铁道学会桥隧委员会委员、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副主编,《土木工程学报》《铁道学报》《振动工程学报》《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Transportation Safety and Environment》《Advances in Bridge Engineering》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桥梁工程、桥梁风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各类科研项目8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重点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主持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主持1项)、中国铁道学会特等/一等奖3项(主持1项)、詹天佑贡献奖和成就奖、腾讯“科学探索奖”、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和铁路教育科研专项奖等。
何旭辉 2023-03-31
张养军
众享石天万丰(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参加过多个国家级、省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评审和创业指导工作。
云上高博会 2022-03-24
徐安军
研究领域:冶金工程,冶金流程工程学,炼钢,连铸,节能 人物经历: 1981.9~1985.7在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获学士学位; 1985.9~1988.7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获硕士学位; 1988.8~1993.8在武汉科技大学工作; 1993.9~1998.12,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9.1至今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自1998年起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分会委员及秘书长、《炼钢》杂志编委。 主要论文: [1] Xu An-jun, Zhang Mao-lin,ZhangHui-ning, Li An-dong. Simulation of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for KR Desulphurization. Journal of Iron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1,18(S2):98-106 [2] Xu An-jun, Yang Qi-xing, Gustafsson, Borje, Wang Feng, Li Jian-li, Bjorkman Bo. Recycling of EAF Dust by Smelting in the Electric Arc Furnace a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EAF Operation and Dust Generation. Journal of Iron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0,17(S2): 132-141 [3] 徐安军, 芦永明, 单多, 田乃媛, 贺东风. 专用炉模式下加热炉群混装一体化生产,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2,35(9): 1091-1096 主要成果: 1、唐钢建筑用长材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制造平台,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1 2、2009SRBJ7427,钢铁制造流程一体化动态调度软件,2009-12-17 3、2009SRBJ7424,钢铁制造流程精准设计及虚拟仿真平台软件,2009-12-17 主要项目: 1、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技术负责人):新一代钢厂精准设计技术和流程动态优化研究 2、 973项目(子课题负责人):钢铁生产过程高效节能基础研究 3、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钢铁生产流程工序匹配与系统节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面向工序装置尺度的钢铁制造流程一体化智能调度建模与仿真
徐安军 2021-06-23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