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何志祝教授在自供电柔性可穿戴传感技术方面取得进展
提出的磁颗粒镀层技术,有效解决了相变材料和磁性颗粒界面润湿难题。基于MTPCM,设计出高能效热电-高储热复合微供能系统,统筹兼顾了热电输出稳定性和最大化,证实了自供电温湿度无线传感系统持续工作的可行性。
中国农业大学 2022-05-31
我校武鹏彦博士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学术成果
近日,以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武鹏彦博士课题组与日本京都大学Susumu Kitagawa教授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Efficient Fixation in a Dynamic PorousCoordination Polymer”的研究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师武鹏彦副教授,通讯作者为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王健副教授和京都大学的Susumu Kitagawa教授。该论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师范大学高级别论文培育专项资助。     使用化石燃料促使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量急剧增加,由此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等。所以,如何原子经济的将二氧化碳这一C1原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孔配位聚合物(PCPs)是一类高结晶性的晶态多孔材料,尽管其已经成为非常有潜力的CO2吸附和催化转化材料。然而,CO2分子的热化学稳定性和动力学惰性使其异相催化转化合成高价值的化学品依然成为一种挑战。因此,直接获得包合CO2分子的晶体结构信息,将有利于实现对CO2固定反应作用机理的明确洞察和对CO2分子的有效活化。本论文通过对螺旋桨式配体的选择,并与过渡金属离子进行配位自组装,制备出一例局部柔性的二重贯穿多孔配位聚合物材料。该材料实现了对CO2分子的捕捉,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试对包合CO2的结构进行了明确的分析。该PCP对CO2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和材料特定的孔道限制作用,展现出对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环碳酸酯反应,具有高的催化效率和良好的尺寸选择性,并且具有高度的催化剂循环利用性能。该研究策略为发展多孔材料应用于明确气体分子包合结构和有效的C1资源的固定,均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武鹏彦,1983年6月生,博士,副教授;JSPS特别研究员,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相关性能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等刊物发表SCI论文近30 篇,论文总被引用1600余次。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项、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2018年获徐州市发明协会科技创新奖三等奖1 项。   王健,1984年10月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配合物的可控制备及其相关性能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先后在Nat.Commun., J.Am. Chem. Soc., Chem. Commun. 等刊物发表SCI论文30余篇,论文总被引用1500余次。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28
利用自来水余能和压缩空气能回收冷水的节水节能热水器
本成果提供了一种利用自来水余能和压缩空气能回收冷水的节水节能热水器,包括热水器和与热水器连通的自来水冷水进水管和热水出水管,自来水冷水进水管和热水出水管同时连通三进一出混水阀,热水出水管上靠近混水阀的位置通过储水容器进水管道连通储水容器,储水容器通过储水容器出水管道连通混水阀,所述储水容器出水管路上设置有泄压阀、控制控制阀门和逆止阀。本成果可以利用自来水余能把热水器出口至实际出水口管路之间的冷水储存起来并在储水容器中形成压缩空气能,然后压缩空气能做功使这部分冷水在其他使用冷水的地方利用,实现这部分冷水资源90%以上的利用,在不消耗电能的前提下达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相较于循环泵节约利用该部分冷水的技术,节约了电能。本成果搭建的模型在增加用户用水体验的基础上能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该模型搭设简便,可推广使用。另外,可将该系统集成到新的热水器中,设计制造新型的节水节能热水器。在不消耗电能的前提下实现了热水器热水管中冷水资源90%以上的利用,节约了水资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5-11
南京师范大学eLife│生科院郭志刚教授-胡志刚副教授团队揭示RNA甲基化调控DNA重组修复并影响乳腺癌化疗新机制
生科院郭志刚-胡志刚课题组通过研究,深入阐明了METTL3通过m6A-YTHDC1依赖的方式调控EGF/RAD51轴,进而调控同源重组修复和乳腺癌化疗效果的新机制,为乳腺癌等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药物开发思路。
南京师范大学 2022-06-14
西湖大学刘志常团队提出合成三叶结新策略|Nature Synthesis报道
刘志常经常调侃自己是一个在分子层面“纠结”的人。在西湖大学,他带领着一个“异想天开”给分子打结的实验室。被打了结的分子,除了空间结构的变化,还会如同弯弓一样呈现出张力,科学家得以借此调控分子的性质,并探索新应用可能。
西湖大学 2022-10-21
怀进鹏: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
汇聚静态资源和动态数据持续加强国家教育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着力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和能力。
微言教育 2022-11-17
李荣鹏教授团队在Science子刊Science Signaling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据李荣鹏教授介绍,人类基因组中编码功能蛋白的基因仅占基因总量的2%,其余98%的基因转录产物为非编码RNA,过去这类RNA一直被认为是冗余,其相关功能研究一直是空白。近年来,非编码RNA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热点,大量实验证据证明,非编码RNA控制着几乎所有的细胞生理功能。李荣鹏教授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母系遗传的长链非编码RNA MEG3的4号转录产物,在肺部感染免疫过程中能够特异性表达,然后通过调节炎症因子IL-1b的表达水平,精准控制宿主的免疫反应。在感染过程中,肺泡巨噬细胞通过降低MEG3-4的表达量,释放出游离的小分子非编码RNA miR-138,然后miR-138结合到细胞因子IL-1b的mRNA 5‘UTR区域,形成剪切复合体降解mRNA,以维持IL-1b在体内的较低水平,防止过度的炎症反应杀伤细胞。这一结果深层次解析了MEG3-4调节宿主感染免疫的分子机制,同时也为推进MEG3-4作为RNA药物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2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余振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中国陆地碳汇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应用气象学院余振教授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爱荷华州立大学等国内外十二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在综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Forest expansion dominates China’s land carbon sink since 1980”的研究论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2-10-12
化学学院刘志伟课题组报道稀土铈(III)配合物新型发光机理
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刘志伟研究员和北京农学院的曲江兰教授合作,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elayed doublet emission in a cerium(III)complex”的VIP论文,该工作通过内外层配位空间的设计与调控发现了首例具有延迟二重态发射的稀土铈(III)配合物,这也是首例基于金属中心发光的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
北京大学 2023-07-13
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答问全记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网 2024-03-09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