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央广网】百余所高校竞艳“高博会”
23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开幕。本届高博会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展品和前沿的科技成果,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企业以及教育界人士的目光。
央广网 2025-05-24
余彦
1997.09-2001.07 安徽大学 应用化学 学士学位 2002.09-2006.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材料学 博士学位 2007.01-2008.12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博士后2009.01-2011.01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洪堡学者2011.02-2011.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2012.01-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论文标题:Graphene-Based Composites as Advanced Electrodes for Energy Storage 论文简介:  石墨烯是一个两维单层石墨片,其表现出许多独特且吸引人的性质,例如,超高导电性,高导热性,高比表面积,稳定的化学性能。这些特性致使石墨烯成为一种构建三维导电网络优良材料,从而能够大幅提高锂离子和钠离子的电极材料的电化学储能性能。然而,由于石墨烯高的比表面积和片层间的强烈疏水作用力,石墨烯极其容易聚集成石墨片,导致对基于石墨烯的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不令人满意,相比起始电极材料,性能的提升并不显著。另一方面,当前电极材料基于多种储能存储机制,其中某些类型的电极材料对其存在的导电石墨烯网络进一步提出更高其他要求。例如锡基材料,金属氧化物,以及金属硫化物等拥有高理论容量的电极材料,其进行锂化/脱锂化的同时伴随巨大的体积变化,从而破坏了起始构建的石墨烯的网络,导致这些类型的石墨烯基复合材料表现出低的容量释放和差的循环寿命。因此,对于不同储能机制的电极材料,针对性地设计和构筑具有特定纳米结构的石墨烯基复合电极材料非常必要,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电极材料,设计和合成料具有不同特征的纳米结构的复合材料。例如,针对基于相转变储钠的NASICON型NaTi2(PO4)3(NTP)和Na3V2(PO4)(NVP)电极材料,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三维石墨烯网络包裹得NTP纳米粒子的复合材料(0D-NTP(∈)3D-GN)以及石墨烯和无定形碳双层包裹NVP纳米晶复合材料(NVP@C@RGO )。三维石墨烯网络增加了电子/离子传递动力学和提升电极结构稳定性,使得获得的复合电极材料在充放电倍率,长循环寿命以及初始库仑效率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针对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大的锡基复合电极材料,我们提出和合成出三维(3D)多孔石墨烯网络包裹得锡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预存的相互连接的纳米尺寸的孔道为活性材料体积变化提供必要的空间,防止它们在循环的过程中破坏石墨烯网络框架,并允许锂离子通过间隙中的电解质快速地接触到活性材料的表面。其次,导电石墨框架可以阻止纳米颗粒的聚集,促进电子转移,和稳定固态电解质膜(SEI)的形成。因此,所获得的复合材料具有高的可逆容量和杰出的充放电倍率能力,以及超长循环稳定性。针对多硫化合物的溶解导致的容量不稳定的硫电极材料,我们制备出一个具有自支持,分层次纳米结构的石墨烯基多孔碳—硫(GPC-S)薄膜。三维石墨烯网络促进电子和锂离子传输,与此同时石墨烯表面的微孔碳提供了大量的微孔孔道,其不仅可以容纳硫而且能够抑制多聚硫化合物的溶解。因而,所得到的GPC-S膜不仅表现出良好的机械柔韧性,而且在容量释放和容量衰减方面也展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中国青年科技奖
余彦 2021-06-23
余志晟
个人简介: 余志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 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工程科学系,访问研究。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以色列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生命科学院,博士后。 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博士后。 目前围绕“现代环境微生物学在环保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开展: (1) 生物质与生物能,包括酒发酵生产的微生物学机理、纤维素生物乙醇转化,煤层气和页岩气生物成因机制等; (2)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包括特定工业污染物如染料、农药等的生物降解,油田和农田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等; (3)水处理与水供给,承担污水处理、饮用水工程项目建设,并解决工程运行过程中的微生物技术问题; (4)微生物和工业酶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如食品保健品益生菌,环保微生物制剂等的研究工作。 技术储备与业务范围 研究组业务能力包括:微生物分子生态、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及微生物的分离和保藏技术;提供微生物实验室平台建设咨询;承担环保工程项目建设,如污水处理和饮用水净化项目建设和技术咨询。  科研活动 (1) 典型草地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对管理和干扰的响应,主持,院级级,2014-01--2018-12  (2) 纤维素废弃物热解液乙醇转化的工程菌构建.,主持,国家级,2012-01--2015-12  (3) 农村分散型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学机制和生物强化技术研究,主持,部委级,2012-01--2015-12  (4)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产出水生态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主持,国家级,2011-01--2015-12  (5) 输水管网生物膜形成机制及调控策略,主持,部委级,2010-01--2012-12  (6) 污泥膨胀丝状菌的识别与种群动态研究,主持,部委级,2010-01--2012-12  (7) 酵母菌降解染料的分子机理及功能酶组学研究,主持,国家级,2009-01--2011-12  (8) 煤层气田产出水处理集成技术与优化工艺研究,主持,国家级,2009-01--2010-12  (9) 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主持,市地级,2006-09--2009-09  (10) 酵母菌降解染料的途径及机制研究,主持,部委级,2006-05--2008-05  (11) 酵母菌内醚糖激酶功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主持,国家级,2006-01--2008-12  参与会议 (1) Methanogenesis in production water from a deep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associated with Eastern Ordos Basin, China,2011-11,郭红光  (2) Biodegradation of the diazo dye Reactive Black KN-B by a wild isolate of psudozyma rugulosa Y-63,2008-08,余志晟  (3) 内醚糖激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第七届全国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醚糖激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第七届全国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12,余志晟  (4) 白腐真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基因克隆与分析.第六届全国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白腐真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基因克隆与分析.第六届全国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01,余志晟  (5) Screening of yeasts for decolorizing synthetic dyes in industrial wastewater,2006-08,余志晟  (6) 白腐真菌总DNA 提取方法研究,第八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08,王玮  (7) Pseudozyma rugulosa Y-48对一种偶氮染料的原位脱色,第八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08,余志晟  (8) 染料脱色酵母菌的筛选和鉴定,第七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与论文摘要集,2004-10,余志晟  (9) 新分离酵母菌株对合成染料的脱色,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09,余志晟  (10) 运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内醚糖乙醇发酵菌株的初步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界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12,余志晟  (11)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 rDNA特异性扩增片段的RFLP研究,第三届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11,余志晟  (12) Effect of pretreatment of cellulose pyrolysate on fermentation to ethanol,2003-05,张洪勋  (13) 同化内醚糖微生物的初步筛选,第四次全国微生物生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1-10,余志晟  合作项目 项目协作单位 (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清华大学 (3)北京大学 (4)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5)University of Oxford
余志晟 2021-06-23
余小波
余小波,男,1961年出生于湖南安乡,汉族,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岳麓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分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人民政府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省教育督导与评价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教育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大学教育科学》杂志编委会主任等职。近年来,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项(重点项目一项),主编“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系列丛书八部,独著或主编学术著作十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一百多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资料复印》等转载,研究成果获得过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湖南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研究成果等奖励多项。
余小波 2021-12-31
余仲东
余仲东(1969-):四川威远县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森林病理学和生物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包括:重大森林病害发生机制及治理、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和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应用开发。
余仲东 2023-03-14
【新华网】新华吉林快报·聚焦高博会|“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吸引万余名毕业生参与
23日,“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东北地区专场)暨东北地区2025届高校毕业生人才双选会在中铁·长春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圆满落幕,吸引了东北三省一区508家企事业单位及1.2万余名毕业生参与,累计提供优质岗位1.3万余个。
新华网 2025-05-24
华中师范大学余颖教授课题组在大电流电解海水制氢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最近,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余颖教授课题组与吉林大学李莉萍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余家国教授合作,在大电流电解海水制氢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华中师范大学 2022-10-11
工业过程余能回收利用技术
提供一种余能回收利用的技术及装置。以回收硅冶炼反应生成气体的载热能及其携带的化学能为例:通过在炉内布置辐射受热面和在炉膛烟气出口处布置余热锅炉以回收硅冶炼炉的排气余能,利用余热锅炉产生的热蒸汽推动汽轮机组做功,并带动发电机组发电,最终把回收的余能转变为电能。余能回收装置的主要设备包括有炉膛辐射受热面、余热锅炉、除尘器、汽轮机、发电机及风机等配套设备。 能量回收方案的工艺原理如下图所示。
集美大学 2021-04-29
基于光学超颖表面的多维信息显示技术
本成果将全息技术与超颖表面的三维调制、偏振复用、波长调制、主动相变材料、非线性调制、集成液晶调制显示、算法优化等结合,研究并设计了多种基于超颖表面的多维信息显示技术,为提高信息显示的存储密度、多彩多自由度显示等提供了更高性价比的选择方案,具有极高的应用前景和推广市场。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超颖表面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载体在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其能够灵活地调控光波前,超薄紧凑的特性能够极大地解决传统设备笨重,灵活性差,应用场地受限的问题。并且,其适合在多维度信息显示等领域应用和推广。项目组在超颖表面的多维信息显示领域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贡献。将全息技术与超颖表面的三维调制、偏振复用、波长调制、主动相变材料、非线性调制、集成液晶调制显示、算法优化等结合,研究并设计了多种基于超颖表面的多维信息显示技术,为提高信息显示的存储密度、多彩多自由度显示等提供了更高性价比的选择方案,具有极高的应用前景和推广市场。 基于超颖表面的多维信息显示技术的体积小,构造灵活多样,结构特征明显,能够复用多种光学特性,为信息显示,特别是全息显示领域到了创新性变革。因其能够彻底摆脱传统光学的限制,提高信息容量和显示多样性。该技术可在微纳量级达到成像和显示的极佳效果,有望在数据存储,超分辨率显示,光学加密,增强现实,智能设备等领域发挥能以想象的优势。
北京理工大学 2022-08-17
上海梅颖浦仪器仪表制造有限公司
  我公司是专业从事各种磁力搅拌器、电动搅拌器设计、生产几十年的工程师所创,生产和研制开发磁力、电动搅拌器以及聚四氟乙烯磁性搅拌子的专业公司。本公司在不断推出各种新型搅拌器的同时,还对原有各种旧型号机器进行不断改进,使之在结构上更合理,外观更美观大方,使用上效果更好。我们在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过程中,对人员进行了优化组合,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用工成本,故在价格上可让利于消费者。随着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还承接特殊用户的定制业务。  本公司的产品质量,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作保证。公司产品规格齐全,价格合理。欢迎全国各地高校、研究所等各类用户选用。更欢迎全国各地经销商,经销本公司产品。
上海梅颖浦仪器仪表制造有限公司 2021-01-05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