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DOBOT Magician Pro桌面级智能机器人
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 2022-06-14
DOBOT M1 Pro协作机器人
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 2022-06-14
一种越障爬壁机器人
本发明属于攀爬机器人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越障爬壁机器 人,该机器人为分体式结构,从左至右依次为左车体、左机械臂、中 车体、右机械臂和右车体,车体和机械臂之间铰接,所述左机械臂和右机械臂方向相反且均能够绕铰接轴转动,从而带动所述中车体转动, 所述左车体包括依次设置在车体上的左双向轮、电机和负压装置,所 述右车体上的结构设置与左车体呈左右对称设置,所述中车体的车体 上设置有负压装置。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适用于室内外环境的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
本项目创新研发了适用于室内外环境的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相较于传统的装配对接系统,具有承载能力大,对接精度、效率高,系统运行稳定、可重构性好等特点,可完全替代传统由人力完成大部件装配对接过程。可广泛应用于火箭舱段装配生产、飞机武器挂载等场合,对于促进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特征 (1)自动对接机构采用视觉伺服技术,将双目相机、激光位移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等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以六自由度并联机构作为运动执行机构,实现大部件高精度自动对接,负载达到1-50T,满载移动速度≤6m/min,满载额定滚转速度≤10°/min,调姿最小分辨率达到0.01mm; (2)运行稳定性好、环境适应能力强。移动机器人采用卫星导航与惯性导航的组合导航技术,使用4G信号进行网络差分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定位精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5-11
适用于室内外环境的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
本项目创新研发了适用于室内外环境的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相较于传统的装配对接系统,具有承载能力大,对接精度、效率高,系统运行稳定、可重构性好等特点,可完全替代传统由人力完成大部件装配对接过程。可广泛应用于火箭舱段装配生产、飞机武器挂载等场合,对于促进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技术特征(1)自动对接机构采用视觉伺服技术,将双目相机、激光位移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等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以六自由度并联机构作为运动执行机构,实现大部件高精度自动对接,负载达到1-50T,满载移动速度≤6m/min,满载额定滚转速度≤10°/min,调姿最小分辨率达到0.01mm;(2)运行稳定性好、环境适应能力强。移动机器人采用卫星导航与惯性导航的组合导航技术,使用4G信号进行网络差分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定位精度。应用范围: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不仅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飞机装配大部件自动装配对接、战机武器辅助挂载、火箭和航天器舱段自动装配对接等,还可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能源、海工装备、轨道交通等领域大型型设备总装、焊接等作业环境。对提升大型部件装配的效率,节省装配时间,节约装备生产成本,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及经济前景。项目负责人简介:楼佩煌教授,长期从事现代集成制造技术、柔性制造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物流自动化装备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研究与开发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完成了国家“862”高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部省联合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防预研项目30多项。图1 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样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复杂工况机器人水下焊接制造与在役修复技术
华南理工大学焊接装备团队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成功开发出面向复杂水下空间环境的机器人水下焊接制造系统,在水下机器人移动平台、水下机器人焊接电源、潜水送丝装置、微型排水装置、水下视觉检测、工艺过程计算模拟、质量评价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研制的机器人水下焊接系统已在中广核等进行示范应用,可应用于强核辐射环境水下焊接与在役修复,水下焊接制造过程稳定,焊缝成形美观,焊接接头质量优良。通过产学研用合作,部分核心技术已在国内焊接设备上市公司等进行技术转化。 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国际PCT 5项、国家专利81件(发明42件),软件著作权登记21件。研究工作被科技日报作为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第28项)进行了重点报道,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都做了相关报道。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机器人水下焊接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满足海洋资源开发装备现场制造、在役修复的需要,还可以提升特种舰船以及海洋维权装备在恶劣环境下的自动化维保能力,也能够应用于核电站强核辐射环境应急事故紧急修复处理。水下机器人焊接制造技术是科技日报重点报道的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总体技术方案电站现场机器人水下焊接实验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4-10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
围绕以机器人代替巡视人员完成室外变电站设备日常检查的巡检工作新模 式,重点突破巡检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半自主导航、网络环境下的人机交互控制、 非接触式设备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制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系统,完成集成演示并实 现示范应用,引领特种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为少人值班、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安 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技术关键1) 巡检机器人的定位、导航算法、巡检机器人的定位:导航算法是巡检机器人实现自主运动的核心技术,可提 高机器人的智能。2) 自动返回充电技术:自动返回充电技术是提高机器人工作效率,保证其自主工作的关键。3) 网络环境下的机器人遥控技术 应用前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超高压、高压变电站的数量还将在相当长的 一段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变电站对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推 广应用前景更广阔。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目前在500KV变电站已有推广应用,随 着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性能提高、功能完善、价格下降,有望进一步扩大在500KV 及以下变电站推广应用。
重庆大学 2021-04-11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
围绕以机器人代替巡视人员完成室外变电站设备日常检查的巡检工作新模 式,重点突破巡检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半自主导航、网络环境下的人机交互控制、 非接触式设备检测等关键技术,研制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系统,完成集成演示并实 现示范应用,引领特种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为少人值班、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安 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技术关键 1) 巡检机器人的定位、导航算法 巡检机器人的定位、导航算法是巡检机器人实现自主运动的核心技术,可提 高机器人的智能。 2) 自动返回充电技术自动返回充电技术是提高机器人工作效率,保证其自主工作的关键。 3) 网络环境下的机器人遥控技术 应用前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超高压、高压变电站的数量还将在相当长的 一段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变电站对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推 广应用前景更广阔。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目前在500KV变电站已有推广应用,随 着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性能提高、功能完善、价格下降,有望进一步扩大在500KV 及以下变电站推广应用。市场及经济效益分析: 预期经济、社会效益: 在无人值班变电站中,用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日常的设备巡视,可以大大提 高变电站运行的自动化水平,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以nokv的无人值班变电站为例,从定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重庆市电力 公司《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的规定,无人值班变电站操作队原则上实行三班 人员一班制,其所辖llOkV变电站为5-7个时,每班至少应配备6人,其中值班 员不少于3人,以人均薪酬3万元/年计算,一年的人工薪酬至少54 (3X6X3) 万元,操作队工作用车的路油费约3万元/年,其它办公耗材等费用约1万元/年, 共58万元/年,平均下来,一个llOkV变电站基本费用(此处主要是计算操作队费 用,不包括设备调试、检修等其它生产费用)为8. 3〜11. 6万元/年。根据其主要 配置的不同,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的成本价也有所不同,大约在50万元左右,因 此,在llOkV无人值班变电站应用自动巡检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设备巡视可在 4〜6年内收回成本。同样计算,若是在220kV及以上变电站应用自动巡检机器人 代替人工,可望在4年内收回成本。此后,只需花费相对较少的费用对机器人进 行日常维护即可,与目前采用的人工巡视方式相比较而言,具有一次投资长期受 益的明显优势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采用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代替人员对设备进行巡视,可以提高巡检作业的水平,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帮助工作人员实时掌握变电站情况,及时发现潜在事故苗 头,避免事故,提高变电站安全运行水平;降低了巡检作业的危险,确保人生安 全和身体健康,保证了变电站的安全生 产。
重庆大学 2021-04-11
复杂工况机器人水下焊接制造与在役修复技术
华南理工大学焊接装备团队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成功开发出面向复杂水下空间环境的机器人水下焊接制造系统,在水下机器人移动平台、水下机器人焊接电源、潜水送丝装置、微型排水装置、水下视觉检测、工艺过程计算模拟、质量评价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研制的机器人水下焊接系统已在中广核等进行示范应用,可应用于强核辐射环境水下焊接与在役修复,水下焊接制造过程稳定,焊缝成形美观,焊接接头质量优良。通过产学研用合作,部分核心技术已在国内焊接设备上市公司等进行技术转化。 相关研究成果已申请国际PCT 5项、国家专利81件(发明42件),软件著作权登记21件。研究工作被科技日报作为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第28项)进行了重点报道,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都做了相关报道。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机器人水下焊接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满足海洋资源开发装备现场制造、在役修复的需要,还可以提升特种舰船以及海洋维权装备在恶劣环境下的自动化维保能力,也能够应用于核电站强核辐射环境应急事故紧急修复处理。水下机器人焊接制造技术是科技日报重点报道的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 总体技术方案 电站现场机器人水下焊接实验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5-11
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服务机器人系统研究
提出了基于远程脑的服务机器人控制体系和结构;将远程脑服务机器人技术应用于传染病隔离病房,避免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叉感染;应用蚁群算法实现了机器人行进过程中的路径规划;识别脑电信号中的电位模式,提取相应的α波特征参数作为实现大脑与外界交流和控制的接口命令;研制了利用α波阻断特性控制外部服务机器人运行的脑机接口系统,实现了脑电信号对服务机器人的实时控制。 成果应用领域: 康复、医疗、社区服务等领域。 预期效益:在抗击“非典”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高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和明显的经济效益。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2 33 34
  • ...
  • 772 77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