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成果简介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现场管理、 业务处理、 安全管控为框架的信息系统, 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现场安全生产动态, 及时发现和处置事故隐患, 预防事故的发生, 为安全管理部门的监管和决策提供管控工具。 实现全员、 全过程、全系统的安全管理, 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是对于涉及安全的“设备设施” 的维护和安全检查, 核心主线是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 形成:标准制定、 现场执行、 检查评价、 绩效改善的 PDCA 信息化闭环。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4
微生物发酵生产低聚果糖
南开大学环境微生物与微生物制造研究室从发酵食品中分离得到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LL3),它能够利用蔗糖合成低聚果糖。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南开大学环境微生物与微生物制造研究室从发酵食品中分离得到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LL3),它能够利用蔗糖合成低聚果糖。为了提高低聚果糖的产量和纯度,项目组采用温敏质粒结合反向筛选标记——无痕基因敲除法对菌株的其他胞外产物和六个胞外蛋白基因以及3个细菌胞外多糖基因(簇)进行了敲除;5L罐分批发酵低聚果糖的产量(42 h)达到43.34g/L。为了进一步提高蔗糖酶的分泌表达,项目组整合强启动子和信号肽对菌种进行改造,在5L发酵罐采用补料分批发酵工艺,菌株低聚果糖产量达101.7 g/L。分子量约5000Dal,纯度95%以上。 项目优势:                                                    (1)低聚果糖产品产量高:101.7g/L;产品纯度高:95%以上; (2)解淀粉芽孢杆菌属农业部规定可使用的微生物菌种; (3)所构建的重组菌株是采用无痕敲除法从解淀粉芽孢杆菌而来,菌株不含抗性基因,具有安全性; (4)采用国内发酵企业通用的发酵设备即可实施生产。
南开大学 2022-08-11
CLA功能羊肉生产技术研究
一、成果简介 共轭亚油酸(CLA)是亚油酸的一组空间和位置异构体的总称,是亚油酸的双键被共轭连接的一种特殊形式。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CLA能有效降低人乳腺癌、前胃癌、结肠癌、皮肤癌的发生率,具有降低体脂沉积、抗糖尿病、防止动脉硬化、提高骨质矿化、调节免疫系统等多种生理功能。羊肉是人们膳食中最主要的CLA来源之一。研究资料显示,体重70公斤的人体每天最少需要摄入CLA3克。然而,即使在乳制品和动物产品摄入量较高的西方国家,CLA实际人均日摄入量也不到上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阻燃防霉密度板生产技术
密度板作为木质人造板,其性质本身决定了它有许多缺陷,如易燃烧、易霉变等。特别是易燃烧性,是火灾发生和蔓延的导火索。火灾的发生往往与使用未经阻燃处理的易燃物有直接关系。室内火灾直接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人类社会安全的重大危害之一。 市场上阻燃木质材料的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① 阻燃性能不稳定;② 阻燃木质材料普通吸湿性较大,造成变色霉变.影响外观质量和性能;③ 由于吸湿性大或阻燃剂的表面张力影响使之油漆性不好,造成表面脱落等现象;④ 处理木质材料的胶合质量不够理想;⑤ 型材品种少,
山东大学 2021-04-14
燃料乙醇的创新生产与运输
派恩新能将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环境治理、生物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减少污染的好帮手。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钱飞扬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专业 2021/2025 林映琦 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2020/2024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徐象国 能源工程学院 副所长/教授 制冷空调 四、项目简介 派恩新能拥有国内唯一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数值模拟流体仿真技术。团队拥有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具有坚实的技术壁垒。 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具技术自主权的工业仿真综合技术服务提供商,为工业企业提供高精度流体仿真分析和专业化技术咨询服务,通过模拟企业工业现状,帮助企业识别工业问题,并提出智慧解决方案。 派恩新能将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环境治理、生物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减少污染的好帮手。 目前派恩新能提供的服务主要分为两大板块:(1)流体仿真分析,(2)专业化技术咨询服务,能为能源、环境等多个工业行业的实际工业问题提供一站式的技术服务支持,可以打通能源制备与运输的产业链,通过派恩新能技术实现产业集成化,从而大大降低新能源的普及与使用成本。 针对诸多工业领域,派恩新能可以在流体仿真分析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定制化技术咨询服务,涵盖工业监测、工业流程优化、智慧管控优化、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技术咨询服务。
浙江大学 2022-07-26
路用木质纤维生产技术
小试阶段/n在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刷黑中,广泛使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它具有抗滑耐磨、密实耐久、抗疲劳、抗高温车辙、减少低温开裂等优异性能。制造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时必须采用纤维混合剂,最优良的是采用木质素纤维。本技术就是这种木质纤维生产技术。本生产技术有回收废纸生产法和稻草灌木制浆生产法,生产的路用木质纤维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整套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根据市场需要,还可为用户开发便于贮藏和运输的颗粒状路用木质纤维。主要技术指标:1、木质纤维含量:70%~75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高速滚筒式营养钵生产设备
研发阶段/n本发明提出一种高速滚筒式营养钵生产设备,包括机架和机架上安装的滚筒装置、凸轮装置、加料装置、传动装置和约束装置,采用滚筒式多工位模压制钵方法,可实现每小时10800个以上的钵体制作,一次完成对营养钵的上料、打种坑、压实、投出等加工,且成品钵体的尺寸、形状和强度等方面都满足高速机械化移栽的要求,质量稳定、不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石油化工生产脱氯净化技术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石油化工有了飞速的发展,相继兴建了十多套大型乙烯、芳烃生产装置。其中扬子石油化工公司芳烃联合装置是国内最大的生产装置。芳烃联合装置在加氢裂化、连续重整、歧化、异构化等对物料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微量的氯化氢、硫化物,对设备有严重的腐蚀,连续化的大型生产装置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大多数芳烃装置采取的措施:(1)碱液吸收;(2)注缓蚀剂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天为PRS生产资源管理系统
天为 PRS 生产资源管理系统是由设备管理、工装管理、刀具管理、测量仪器管理、夹具管理、工具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套件组成的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在技术方面采用了成熟的构件模块技术和工作流技术,在业务管理方面解决了资源信息管理不统一造成的综合管理效率低问题,同时又体现了各生产资源具有的鲜明管理特色。天为 PRS 系统分为厂级管理系统和车间管理系统两级,分厂(车间)接受厂级生产资源信息并形成部门内部的账目,达到两级生产资源信息有效集成,而且天为 PRS 系统具有规范的外部接口为企业集成生产资源数据提供支持。总之,天为 PRS 系统为企业全面的生产资源管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4-13
洁净钢生产中精炼渣控制技术
在冶金过程中,炉渣的控制对钢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用户对钢质量要求愈来愈高,炉渣的控制技术也显得愈来愈重要。许多高质量的钢种,对冶金精炼渣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这就迫切要求炼钢生产厂家对冶炼过程中的各类渣系的冶金精炼性能有清晰的了解,从而达到在冶炼各过程中能做到充分利用和精确控制精炼渣的根本目的,为洁净钢生产服务。北京科技大学在冶金渣方面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工艺上,均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主要的技术有: 极低硫钢(≤0.0020%)冶炼的精炼渣控制技术。 该技术根据企业实际冶炼或精炼设备提出最佳脱硫工艺以及提供相应的精炼渣控制技术。 低磷钢(≤0.0050%)冶炼的精炼渣控制技术。 该技术根据企业实际冶炼或精炼设备提出最佳脱磷工艺以及提供相应的精炼渣控制技术。 低氮钢冶炼过程中脱氮和防治吸氮渣系控制技术。 氮是钢中较难去除的杂质元素,该技术主要是从改进工艺出发,在脱除部分氮的同时,尽可能防治氮从大气中的吸收。在这方面,造渣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铝脱氧钢吸收 Al2O3 夹杂精炼渣控制技术。 铝作为强脱氧剂,在炼钢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此形成的 Al2O3 夹杂对钢非常有害,该技术结合企业铝脱氧工艺,提出最佳的吸收 Al2O3 夹杂精炼渣系。 无铝脱氧工艺低氧钢精炼渣控制技术。 对于许多质量要求较高的钢种,采用无铝脱氧,这样必然加大了钢液脱氧难度,而合理的精炼渣控制技术会使无铝脱氧钢液氧含量显著降低。 精炼过程中夹杂物的去除和控制技术 。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合理地控制精炼渣成分来有效地控制钢液中夹杂物形成元素的含量,从而达到控制夹杂物成分和形态的根本目的。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0 41 42
  • ...
  • 114 11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