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烟道气(浓)海水选择性脱钙技术
一、 项目简介在浓盐水(浓海水)利用过程中,硬度离子钙的脱除对保证产品质量,保障设备稳定安全运行十分重要。本技术利用废弃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沉淀剂来脱除海水中的钙,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需花费经费购买的化学品来脱除海水中的钙的成本高无法投入大规模应用和用离子交换剂脱除海水中的钙的设备投资贵和操作工艺复杂的缺点。本技术一方面可降低现有海水处理的成本,提升海水淡化的水回收率,及后续化学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变废为宝,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绿色环保。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已完成中试阶段工作。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ZL201210199641.5)、实用新型专利1项(ZL201320129585.8)。三、 技术指标可根据生产要求配置不同生产能力设备,钙的脱除率可依需求控制在50~95%,为后续处理提供较佳原料。四、 市场前景本技术原料可为海水、淡化副产浓海水、地下卤水等,产品为低钙含量溶液,从而提高海水淡化的水收率、降低除硬操作费用、简化工艺流程、降低成本,应用前景广阔。五、 规模与投资需求投资依产能而定。六、 生产设备原料预处理装置,吸收塔。七、 效益分析根据不同的原料,吨水处理成本在0.5~1.6元。八、 合作方式面谈。九、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项目负责人:袁俊生电   话:022-60244274邮   箱:jsyuan2012@126.com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光谱选择性智能调控节能电致变色玻璃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紫外、可见、红外)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电致变色材料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在信息、电子、能源、建筑以及国防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电致变色器件就是利用物质的电致变色效应,以电致变色层为基础,辅以其它相关层和结构而构成的器件。其具有视角宽、驱动电压低、微能耗、具有记忆功能等独特优点。应用前景a) 智能化节能窗 电致变色智能节能窗在电场作用下具有光吸收透过的可调节性,可选择性地吸收或反射外界的热辐射和内部的热的扩散,减少办公大楼和民用住宅在夏季保持凉爽和冬季保持温暖而必须消耗的大量能源。节能效率可达30%以上。同时起到改善自然光照程度、防窥的目的。解决现代不断恶化的城市光污染问题,是节能建筑材料的一个发展方向。电致变色智能节能窗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新一代节能窗户产品的代表(其他还有热致变色、光致变色等智能化材料与器件)。b) 智能化多频谱隐身 电致变色器件用于飞行器某特殊部位可实现多功能隐身一体化:雷达隐身功能、红外隐身功能、防紫外功能、抗静电功能、防冰除冰除霜、减少眩光功能、红外阻隔功能、雷达屏蔽功能、自清洁功能、提高座舱舒适度、视觉调节功能、太阳光透射调节功能。在地面装备中可实现可见光、近红外、中远红外等多频谱智能化隐身。可以制成依据周边环境调节自身表面的色彩和红外辐射强度(红外发射率)的变色龙型隐身衣或者斗篷。c) 航天器智能热控 根据需要调节太阳光的吸收和反射以及飞行器表面的红外热辐射(红外发射率),从而智能化调控空天飞行器的温度,同时可实现空天飞行器的智能化红外隐身。d) 其他应用前景 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双稳态的性能,用电致变色材料做成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件不仅不需要背光灯,而且显示静态图象后,只要显示内容不变化,就不会耗电,达到节能的目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与其它显示器相比具有无视盲角、对比度高等优点。 用电致变色材料制备的自动防眩目后视镜,可以通过电子感应系统,根据外来光的强度调节反射光的强度,达到防眩目的作用,使驾驶更加安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一种 APD 工作电压自动选择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 APD 工作电压自动选择装置及方法,包括直流高压电源,用于为 APD 提供偏置电压信号,脉冲激光模块,用于输 出脉冲激光,峰值检测模块,用于获得 APD 阳极信号的峰值,控制模 块输入端与峰值检测模块连接,第一输出端与直流高压电源连接,第 二输出端与脉冲光源模块连接,控制模块输出第一电压控制信号调整 偏置电压信号先后为工作电压区间两端点,控制模块输出通断信号控 制脉冲光源模块发射或不发射脉冲光,获得在工作电压区间两端点和 有无脉冲光的情况下 APD 阳极信号的峰值,获得 APD 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高选择性吸附树脂生产及其应用技术
吸附树脂是一类多孔性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由于合成过程中单体、交联剂、致孔剂等结构的变化以及合成控制方法的不同,使得吸附树脂的孔结构可有目的的调控,可以适应很多方面的应用要求。 南开大学形成了可对吸附树脂的结构进行设计及合成高选择性吸附树脂生产的产业化技术和应用技术: 1.天然植物有效成分及单体分离纯化产业化技术 在树脂骨架上引入特殊的功能基团,对天然植物中不同结构的有效成分具有高的吸附选择性。 用于黄酮类、生物碱类、皂甙类、内酯类、多酚类等提取
南开大学 2021-04-14
锅炉烟气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
一、技术背景 氮氧化物(NOx)是引起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物,对地球生态和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燃煤电厂与热电厂所排放的NOx在人为固定污染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电厂烟气中的NOx,已成为目前环境保护中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家对氮氧化物的控制与治理也逐渐严格起来,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将成为环境领域的一个新
南开大学 2021-04-14
以甲醇为原料选择性催化氧化生产
新一代环保型柴油添加剂甲缩醛(DMM)新工艺  甲缩醛,又名二甲氧基甲烷(简称DMM)。因其毒性非常低可用于香料生产和药品合成的溶剂,又是面广量大的民用涂料的环保溶剂。DMM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合成聚甲醛。聚甲醛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塑料,它机械强度高,可代替铜、铝等金属,在汽车工业方面有广泛的应用。DMM更重要的用途是作为柴油添加剂,它不仅可以代替部分柴油,减少原油进口量,还可以改善柴油的燃烧性能,减少颗粒物及氮氧化合物的排放,可以说它是下一代的新型柴油添加剂。目前,工业
南京大学 2021-04-14
高选择性吸附树脂生产及其应用技术
吸附树脂是一类多孔性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由于合成过程中单体、 交联剂、致孔剂等结构的变化以及合成控制方法的不同,使得吸附树脂的孔结构可有目的的调控,可以适应很多方面的应用要求。 针对分离纯化的目标产物分子结构特点,设计合成高选择性大孔 吸附树脂,弥补现有商品化树脂的不足,所制备的提取物纯度可控, 且可以制备高纯度提取物。 来自天然植物且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等有效成分,是目前药用研究 和开发的重要原料来源,特别是对于结构复杂而精妙的天然产物活性 成分,从天然植物提纯化仍是其唯一有效的途径。因此建立合适的分 离纯化工艺、开发高效的分离材料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此研究成果不 仅丰富了现有吸附树脂的品种,也为天然的药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 验样品,其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南开大学形成了可对吸附树脂的结构进行设计及合成高选择性 吸附树脂生产的产业化技术和应用技术: 1)天然植物有效成分及单体分离纯化产业化技术 在树脂骨架上引入特殊的功能基团,对天然植物中不同结构的有 效成分具有高的吸附选择性。 用于黄酮类、生物碱类、皂甙类、内酯类、多酚类等提取和纯化。 已工业化的有银杏叶黄酮、甜菊糖、人参皂甙、三七皂甙、长春 碱等提取技术。 建立了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和内酯的树脂法分离工艺,并进了银 杏内酯冻干粉针剂的开发; 分离了汉防己总生物碱中的两种单体生物碱-汉防己甲素和汉 防己乙素,开发了汉防己甲素冻干粉针剂,并已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局颁发的生产批件。 2)中药提取物农药残留及重金属的去除技术 改变了树脂的传统致孔方法,合成了一类孔径较小且均匀的纳米级孔结构吸附树脂,既保持传统吸附树脂高吸附容量,又具备按照分 子尺寸进行精确筛分的能力,用于分子尺寸较大的天然产物有效成分 中分子较小的农药或重金属去除。 3)抗生素、维生素中间体的纯化技术 合成的高孔隙率、孔径均匀的高比表面聚苯乙烯吸附树脂,明显 改善了树脂的传质性能,吸附速度比现有的商品化树脂提高 2-3 倍, 解吸率高于 90%,树脂寿命大大延长。 技术优点:纯化工艺简单、高效、环境友好,避免了大量有毒、 低沸点有机溶剂的使用。 4)新型脱色树脂技术 通过树脂孔结构、骨架结构、脱色基团等的调控,合成了一类脱 色容量大、再生容易的新型脱色树脂,效果良好。 用于天然产物提取、抗生素、维生素等生产。 5)载体树脂(固定化酶载体树脂、纳米簇金属催化剂载体树脂)生 产技术 通过致孔剂、聚合单体、交联剂的调控,合成了一类高环氧基含 量、高使用强度的固定化酶载体树脂。该技术的树脂生产成本远低于 国外进口树脂。已完成了工业化放大和工艺优化。用于固载青霉素酰 化酶,催化青霉素 G 和头孢菌素 G 水解,制备半合成 β-内酰胺类 抗生素所需的中间体 6-PAP 和 7-ADCA。 合成的一类大孔径、高比表面积的新型孔结构的聚苯乙烯吸附树 脂,加载了纳米簇金属催化剂的载体树脂,用于负载纳米级的金属催 化剂,在重氢提取及放射性废水处理中有重要的应用。 6)高容量新型孔结构吸附树脂生产及其处理有机废水技术 具有超高吸附容量、良好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等特点。树脂的比表面积达到 1000m2/g 以上。 用于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 7)新型螯合型吸附树脂生产及其阴阳离子选择性吸附技术 对水中不同价态金属离子及阴离子酸根具有选择性吸附能力。 在高盐体系中可吸附水中的多种重金属,而对 Na、K 等离子没 有结合能力,用于海水中重金属的富集或检测。 利用带有交换基团的吸附树脂与阴离子酸根(如 AsO43-等)发 生离子交换达到富集的目的。用于水中有害物质净化处理。 8)耐高温碱性离子交换树脂技术 改变季铵基与树脂骨架的连接方式,合成了耐高温的碱性离子交 换树脂,可在较高的使用温度下稳定使用,大大拓展了碱树脂的应用 范围。 
南开大学 2021-04-13
北京华视恒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华视恒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智慧媒体数字信息化领域产品开发与系统解决方案品牌供应商,专注于为教育、广播电视、事业单位、企业提供智慧教育、智慧媒体、虚拟现实等领域系统集成、产品开发以及技术服务。 公司自主研发产品通过了国家权威机构严格的测试认证,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认证。 公司提供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以科技创造财富,以实力创造品牌,已经成为教育信息系统的专业品牌设备提供商,专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 公司产品主要包括:虚拟数字人系统、3D快速建模系统、裸眼3D全息系统、XR虚拟演播室系统、互动教学系统、微课系统、优课系统、智慧教室、实训示教、分组教学、互动直播、智课平台、巡课系统等产品设备。 公司产品和服务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信息、广播电视、政府机构、企业、医疗等多种行业和机构,并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凝聚了一大批具有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生产和工程实践经验。
北京华视恒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24-06-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60年,应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隶属中央(军委)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校园占地面积约两千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余名、硕博研究生近4000名、留学生1500余名。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两次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气象装备、环境工程、通信工程等8个学科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8个学科领域,学校还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等19个专业学院,拥有雷丁学院(中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藕舫学院(创新创业)、滨江学院(独立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00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青4人、国家千人计划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四青”人才15人,各类国家级人才工程共50多人,省部级人才工程、教学名师共440多人次,拥有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长江创新团队、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25个,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达80%、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达53%。 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学科研资源丰富,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集群计算机中心等27个实践教学平台,拥有一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省重点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等2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设有气候与气象灾害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创办有《大气科学学报》(中文核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阅江学刊》三份学术期刊。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16万余册,数据库总量40余种,累计中外电子图书总量为168万种,电子期刊1.9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1056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拔尖精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人才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获得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学生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唯一特等奖“高教社杯”、“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英语竞赛特等奖,在大学生电子设计、机器人、智能车等全国竞赛中均获得一等奖以上佳绩,连续三年获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算法竞赛冠军,大学生男排获得全国联赛总冠军。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率达40%,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达98.66%、升学率达31.85%。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人,校友中涌现出一批两院院士、部委领导、央企高管、战略专家、国际组织官员等杰出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学校被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十二五”期间,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900多项,获授权专利1800余项。2017年,获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40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3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10项,其中重大1项,全年科技到账经费达3亿元。学校教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学校教师还获得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学校积极推动海内外合作共建,着力汇聚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与全国各省市区气象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大气所、海洋所、遥感所、自动化所,中船重工724所,江苏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建有无锡、苏州等校地联合研究院和研究生院。学校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夏威夷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台湾大学、东华大学等5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学校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创办雷丁学院,是首批“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高校;建有国际教育学院,拥有中国政府、国家汉办、江苏省政府茉莉花奖学金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创办巴哈马大学“孔子学院”;设在我校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及“亚太经合组织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已为156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500余名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成为全球培训规模最大、质量名列前茅的培训中心,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和特别嘉奖。 在新的发展时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聚焦“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厚植大学精神,笃行以生为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国家气象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推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2-0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1954年转为地方建制,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1956年,学校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学校拥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和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康心智体魄、良好人文素质、系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现设有17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有20000余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2000余名研究生,有6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13名省级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有8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9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近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学校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中国西部高校唯一的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 学校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学科特色与优势日益凸显。学校以信息学科和大气学科为重点,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现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大气、信息、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群。 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攀升。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含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1个。近五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71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7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420余人,高级职称550余人,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80余人,聘有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本校教师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0余人,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学术兼职46项。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及“一带一路”对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大学精神,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努力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航空港校区地址: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邮编:610225;电话:028-85966502;传真:028-85966503。 龙泉校区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邮编:610103;电话:028-84833333;传真:028-8483333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70 7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