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新型纳米晶种材料及其在轻合金中的应用
轻量化和绿色制造是实现航空航天和交通运输等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铝合金是其轻量化首选,但传统铝合金服役性能不能满足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制造过程也存在高污染、高能耗、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以新思路、新原理、新材料、新工艺克服关键共性难题,突破铝合金力学性能瓶颈、取代落后工艺是必然选择。 本项目以多相熔体原子团簇演变调控为突破口,发明系列纳米晶种材料,提出纳米晶种技术,已成为大幅提升铝合金的综合性能和加工工艺性能的创新手段。 传统铸造铝硅合金生产中通常添加磷盐、赤磷或磷铜合金调控共晶及过共晶Al-Si合金中的初晶硅相的尺寸、形貌及分布,但存在磷量不可控、变质效果及产品质量不稳定、P2O5污染严重的问题。生产中通常采用传统Al-Ti-B及Al-Ti-C细化剂铝合金基体的α-Al枝晶,但是因Si“中毒”及Zr “中毒”,对含Si或含Zr铝合金几乎失去细晶强化作用。基于以上难题,山东大学发明了用于调控初晶硅相的Al-P系纳米晶种材料及用于铝合金晶粒细化的强效AlTiC-B系纳米晶种材料。 Al-P系纳米晶种:①节能减排:与传统工艺相比,避免了P2O5有毒气体排放,简化工序,节能降耗。②产品质量提升:实现了初晶硅尺度及构型高效调控,铝活塞铸件抗拉强度提升0%,体积稳定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③高纯化:可将铝熔体中Ca、Na、Sr含量分别由22 ppm、14ppm、14 ppm降低至1 ppm以下。 AlTiC-B系纳米晶种:①解决了Si、Zr细化“中毒”等难题,有效调控基体相。②提升了Al-Cu系铝熔体的流动性,解决了热裂、浇不足等行业难题。③提升了铸件性能:与传统Al-Ti-B相比,使A356合金屈服强度提高15%,延伸率提高37%;使2024合金抗拉强度由398MPa提升至550MPa,延伸率由9.8%提升至15.5%。 获奖情况:2016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纳米晶种合金系列产品与耐热高强轻金属材料的创制及应用2009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硅-磷和铝-磷合金研制与发动机活塞材料强化新技术2005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富磷富碳中间合金的研究与应用2004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高效Al-P中间合金及其变质处理
山东大学 2021-05-11
5G无线机动组网及在垂直行业的应用
随着5G与垂直行业的结合日益紧密,5G专网受到了广泛关注。传统5G专网大多依赖现有的运营商网络设施,基站位置固定且建设成本高,无法满足部分垂直领域低沉本、快速、灵活的布网需求。例如在应急抢险救灾领域,在地面通信设施中断受损等情况下,需要短时间快速进行网络搭建,且网络的服务区域需随着救援人员的任务位置不断变化;在矿业开采领域,随着作业面的掘进,联网机械设备的位置也在变化,由此也需要调整基站的位置。另外,对于长距离覆盖的场景,单个5G基站由于覆盖距离受限,难以满足要求。 在上述需求驱动下,课题组提出了5G机动专网的概念,通过利用5G高速链路实现了5G基站和核心网间的无线连接(即无线回程),使基站部署位置不再受限于有线连接,与此同时,机动专网系统的基站和核心网具有便携、轻量的特点,成本低、易部署、机动性好。由于系统的接入链路和回程链路均基于5G制式,整个系统相比现有Mesh组网方案具有显著的高速率优势,可在多跳组网下有效支撑全景视频回传、无线增强现实、远程无人车操控、高清视频通话等业务。图1展示了系统使用的灵巧软基站、雾小站和轻量核心网,图2展示了一个具体的机动多跳传输方案和性能结果,图3展示了所提方案在应急通信和军事通信领域的应用前景。图 1 机动专网核心设备介绍图 2 机动组网系统拓扑图 3 机动组网系统应用前景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4-10
基于国际标准的通用物联网技术成果应用
oneM2M是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联络美国、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通信标准化组织,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共同开展物联网业务层国际标准的制定。oneM2M协议是应用层中的上层协议,以HTTP、CoAP、MQTT等协议作为通信载体,将自己的语义封装在HTTP等应用层协议之中。NB-IoT是3GPP针对低功耗广覆盖类业务而定义的新一代蜂窝物联网接入技术,主要面向低速率、低时延、超低成本、低功耗、广深覆盖、大连接需求的物联网业务,NB-IoT物联网协议是低层协议,二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图1 协议体系关系图 基于多协议转换的研究以及系统模型方案的设计与分析,提出NB-IoT设备接入oneM2M的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NB-IoT设备:搭载了NB-IoT芯片的一套设备,包含了数个传感器。运营商服务器:负责接收NB-IoT设备数据包,并将其存放于平台数据库中。协议转换节点:将NB-IoT设备信息接入oneM2M系统中的核心模块。oneM2M平台:具体保存资源以及对外展现资源的平台。图2 NB-IoT设备接入oneM2M系统模型架构 本成果基于NB-IoT和oneM2M标准,研究构建的工业互联网全系统通用技术,包括基于NB-IoT硬件系统的嵌入式开发及其低功耗的解决方案;NB-IoT终端与运营商云平台系统的协同通信机制;运营商云平台系统与oneM2M企业私有云平台的通信机制;oneM2M工业企业的数据的统一表示,实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度人工智能应用。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4-10
一种小麦抗穗发芽基因TaZFP18及其应用
项目成果/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抗穗发芽基因TaZFP18,所述基因包含如SEQ?ID?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或包含与SEQ?ID?NO.1序列互补的核苷酸序列,该基因编码CCCH型锌指蛋白18,可作为小麦穗发芽抗感品种的分子标记基因.该小麦抗穗发芽基因TaZFP18为一种新的小麦抗穗发芽主效基因,利用其开发分子标记,可以迅速鉴定小麦是否为穗发芽抗性品种,也为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4-10
滨海软土微观结构、固结特性和沉降预测研究及应用
将微结构研究方法,引入到对滨海新区软土的固结沉降特性研究之中,从而将软土的宏观固结沉降现象与其初始微结构参数及微结构再造过程研究结合起来,在土微结构和土压缩性指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根据建立的软土固结沉降微结构预测模型,可以由微结构参数、应力水平,得到软土的固结参数和压缩性指标。或者根据固结压缩性指标,得到微结构参数的变化。 天津二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天津永盛岩土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建工总承包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从2012年开始采用本项目研究得到的适用于滨海软土固结的微结构参数预测模型,以及基于此模型的软土地基沉降预测技术进行了相应的沉降预测。通过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证明了本技术的先进性。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4-11
一种含有芦丁组分的抗氧化LDPE膜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芦丁组分的抗氧化LDPE膜及其应用,本发明所述的LDPE膜是将芦丁添加到低密度聚乙烯颗粒中混合后,再通过塑化制成的,所述芦丁在制备出LDPE膜的质量浓度为3‑8%。本发明将从槐米中提取的天然产物‑‑芦丁添加到低密度聚乙烯颗粒中制成了LDPE活性膜,使用效果表明,天然产物芦丁在制成的LDPE活性膜中具有良好的迁移率,能够迁移到内装食品中。使用该LDPE活性膜包装保存花生油时,可以有效的延长花生油的保质期。而且,本发明提供的从槐米中提取纯化天然产物芦丁的方法,在不降低芦丁得率的前提下,提高了芦丁提取的纯度。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新型铼功能材料在清洁能源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采用萃取及氧化/萃取工艺装置处理某石化公司催化裂化汽油,使其硫含量达欧 V 排放标准,同时提高燃油收率;优化功能材料的合成方法,降低成本,便于工业化应用;合成新的功能化的离子液体,提高萃取选择性,达到深度脱硫标准;将离子液体萃取与氧化技术耦合,研究氧化/萃取脱硫技术难点,如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制备高效的催化剂等;优化离子液体的回收再利用,减少废液的产生,进一步探索离子液体循环利用的新方法;完善工业化应用所必须的各种基础数据。克服传统加氢脱硫体系存在的温度高、压力大、副产品多等弊端,实现常温常压油品深度脱硫,催化剂循环利用。克服传统加氢脱硫体系存在的温度高、压力大、副产品多等弊端,实现常温常压油品深度脱硫等技术手段。
辽宁大学 2021-04-11
一种融合型抗菌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融合型抗菌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枯草芽孢杆菌 WB600 所携带质粒 pHYSGA 获得分泌的融合型抗菌肽 GA,该融合型抗菌肽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一定抑菌活性,作为添加剂加入饲料中,饲喂鸡雏后表明该融合肽可以提高鸡雏体重增长率、提高鸡雏的免疫指标,可以成为禽畜、水产饲料中抗生素的优秀替代品。
辽宁大学 2021-04-11
一种单链片段抗体-多肽融合蛋白及其应用
项目成果/简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链片段抗体-多肽融合蛋白及其应用,该蛋白是一种具有结合 Her2受体和携带抗癌siRNA药物双向功能的融合蛋白,可以作为抗癌siRNA的药物 载体。其中,单链片段抗体为Her2-ScFv,多肽为鱼精蛋白片段多肽。该单链片段抗 体-多肽融合蛋白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本发明构建的Her2单链片段抗 体与鱼精多肽的融合蛋白具有结合Her2受体和携带抗癌siRNA药物的双向功能。本 发明的融合蛋白能把抗癌siRNA药物定向导入目标癌细胞中,开发了非病毒载体工 具,加速RNAi技术应用于临床。项目阶段:成果已转化
中山大学 2021-04-10
内燃机全工况高增压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从高增压涡轮增压器设计和发动机高增压匹配两方面进行研发,以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产品研制,突破了四大关键技术难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发展了高增压跨声速压气机非对称控制扩稳技术,实现了我国增压压气机设计由亚声速到跨声速的技术跨越;提出并发展了基于动态来流的涡轮设计技术,实现了增压涡轮设计由基于稳态来流向基于动态来流的技术跨越;建立了高增压叶轮多物理场耦合设计技术,实现了增压叶轮设计由单向设计向耦合设计的跨越;提出并发展了内燃机增压通流匹配技术,实现了增压由零维、单向匹配向一维、耦合匹配的技术跨越。
清华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54 155 156
  • ...
  • 294 29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