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有色废水高效吸附絮凝材料制备技术
利用化学方法制备纳米纤维素、壳聚糖及环糊精等改性或交联产物,并用于含染料废水等絮凝和吸附,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技术 (1) 生物质高效絮凝剂制备工艺技术,得到絮凝剂产品。 (2) 生物质高效吸附剂制备工艺技术,得到吸附剂产品。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一种疏水化 ß-环糊精基阳离子聚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ZL201310165653.0; 一种有色废水的复合絮凝脱色方法 ZL201410184236.5; 一种反应性纤维素阳离子化改性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ZL201410184221.9 项目成熟度 部分工艺已中试。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成果可在印染废水处理领域推广应用。
江南大学 2021-04-13
功能性大豆蛋白的制备
项目获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教育部科学技 术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项目包括以过渡态调控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改性技术研究(剪切均质改性、 高温改性、碱法改性、酶法改性等);凝胶型、乳化型、分散型大豆蛋白的制备技术研究;最终获得大豆蛋白改性及功能性蛋白系列产品的技术。 创新要点 通过研究过渡态大豆蛋白聚集性质、控制技术及结构修饰与分子重组改性技22 术,获得具有期望功能性的系列蛋白产品的技术。
江南大学 2021-04-11
涂料印花高效粘合剂制备技术
提出助剂锚式固定机理,开发协同自去污助剂的特效辅助整理技术。研制了以锚式固定机理固定自去污整理剂的嵌段共聚物粘合剂(JNBA-03)。首次提出锚式固定理论,即所开发的双亲共聚物粘合剂分别在助剂和织物表面分别进行锚式吸附,可在不成膜或少成膜的条件下加强自去污助剂与面料的结合,减少粘合剂用量,改善面料手感。 关键技术 (1)新型粘合剂整理织物手感得到改善。 (2)新型粘合剂甲醛释放量为零。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1)授权专利 一种核壳型涂料印染粘合剂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ZL200810196677.1 具有抗紫外及自清洁双重效果的改性纳米二氧化钛整理剂的制备方法ZL201310468667.X (2)项目获奖 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1 项。 项目成熟度 工艺已中试
江南大学 2021-04-13
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3-硝基-2H-色烯类化合物及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技术成果公开了一种3-硝基-2H-色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中山大学 2021-04-10
一种以有机聚合物为基质的反相/弱阴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有机聚合物为基质的反相弱阴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针对硅胶作为固定相基质耐受pH值范围窄,以及高交联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不容易衍生化反应的限制,制备了耐受pH值范围宽,含有大量的环氧基而易于衍生化的单分散性好的高交联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二乙烯基苯共聚微球基质;本发明通过在高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二乙烯基苯共聚微球引入十八烷基胺,制备了反相/弱阴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通过色谱表征表明该固定相具有空间选择性、氢键作用、π-π作用和疏水性等多种分离作用机理;可用于十三种亚硝胺完全分离,显示出良好的分离效果。
浙江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载体的单分散氢氧化镁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碳纳米管载体的单分散氢氧化镁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及应用,按照下述步骤进行:称取1-10重量份的碳纳米管,加入到含有100重量份的镁盐的乙醇溶液中,充分搅拌分散后加入0.1-10重量份的表面活性剂,超声分散后在分散好的悬浮液中加入含有100-200重量份沉淀剂的水溶液。将该混合液转移至水热釜中恒温反应,待反应结束后进行后续处理,得到以碳纳米管载体的单分散氢氧化镁纳米粒子。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单分散氢氧化镁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分散和功能性均得到了大幅提高。将其加入到高聚物体系中,可以极大地提高聚合物基体的各项性能。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4-11
一种利用含二氧化碳的硫化氢酸气制备硫氢化钠的方法
(专利号:ZL 201310697615.X) 简介: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含二氧化碳的硫化氢酸气制备硫氢化钠的方法,属于脱碳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将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的缓冲溶液与未脱碳的硫化氢酸气进行混合反应吸收酸气中的二氧化碳和部分硫化氢,得到脱碳富液,然后加热脱碳富液,使脱碳富液中的硫氢化钠发生水解反应,转化成氢氧化钠,水解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与脱碳富液中的游离碱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将脱除二氧化碳后的硫化氢酸气进入管式混合反应器,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化学碳捕获及电催化转化系统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化学碳捕获及电催化转化系统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2-06-06
由碳水化合物直接催化合成2,5-呋喃二甲醛(DFF)
成果描述:2,5-呋喃二甲醛(DFF)是一种多用途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以用来合成药物、大环配体、抗真菌剂和呋喃,也可以作为单体形成各种高聚物,例如聚频哪醇和聚乙烯。采用5-羟甲基糠醛(HMF)为原料,通过氧化反应合成DFF,是目前工业上唯一可行的制备DFF的方法。但因获得HMF需要复杂的分离纯化过程,故HMF价格昂贵使得DFF的生产成本很高,其生产迄今没有工业化。碳水化合物被视为目前最有希望的“可再生资源”。将廉价的碳水化合物直接作为原料,利用无需分离HMF的二步转化方法制备DFF, 可以克服已有技术成本高,能耗高和收率低的缺陷,更为经济实用,更符合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常压下反应,以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或蔗糖)为原料,采用不分离HMF的一锅两步法合成DFF:第一步碳水化合物脱水生成HMF,第二步HMF原位氧化生成DFF。本方法的技术优势在于:1. 适用原料广,尤其可以用廉价的葡萄糖作原料得到较高的DFF产率,降低了生成成本,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2. DFF产率高,以碳水化合物计(葡萄糖:51%,果糖:68%,蔗糖:50%);3. 催化剂廉价易得,易于分离(离心分离);4. 反应条件较温和,常压,低温,反应时间相对较短;5. 反应过程操作简单,反应副产物少,对环境友好。市场前景分析:生物质化工领域,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由葡萄糖制备DFF: DFF产率>40 %,选择性>60 % 由果糖制备DFF: DFF产率>55 %,选择性>65 % 由蔗糖制备DFF: DFF产率>45 %,选择性>65 % 国内先进。
四川大学 2021-04-10
一种三维分级陶瓷催化滤管除尘脱硝一体化技术
1. 痛点问题 随着十三五电力行业基本实现烟气超低排放,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主战场从电力转移到了工业炉窑等非电力行业,工业炉窑具有种类多、数量大、排烟温度低、污染物成分复杂且浓度波动大等特点,目前传统工业烟气净化采用除尘与脱硝单元串联独立运行,该工艺设备规模大、运维成本高、难以适应工业炉窑复杂多变的烟气条件。因此,开发低成本、短流程、高适应性的多污染物协同脱除材料和技术,成为工业烟气净化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其中,以过滤材料为基体耦合催化活性组分的多污染物协同脱除一体化技术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应用前景较好的新技术。 陶瓷催化脱硝滤芯其表层膜具有致密的微米级孔结构,烟气粉尘去除率可达到99.9%以上;滤材内部支撑体涂覆的催化剂,同时可通过SCR机制实现烟气氮氧化物高效脱除。一体化烟气净化技术改变了当前除尘、脱硝等独立运行的传统烟气净化工艺,具有工艺流程短、设备投资低、运行费用少以及占地空间小等显著优势,实现多污染物协同脱除,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除尘脱硝一体化的新技术,将成为中小型锅炉烟气净化领域的新发展趋势。 2. 解决方案 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三维分级陶瓷催化滤管,该技术的核心是可以控制涂覆陶瓷纤维滤管催化层厚度,保留滤管外表面致密层,使得陶瓷催化滤管具有过滤阻力更低、除尘效率更高、脱硝效率更强等优点,该陶瓷催化滤管在2020年已于东台中玻特种玻璃有限公司建立一套具有工程参考意义的中试侧线试验,运行以来,经过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其中SO2<10mg/m3、颗粒物<3mg/m3,NOx<23mg/m3,氨逃逸<5 mg/m3,满足行业超低排放标准要求。通过中试平台长时间的稳定运行,表明了以三维分级陶瓷催化滤管为核心的多污染协同脱除技术的可行性,使得工业烟气治理技术更加集成、高效、经济。为后续的在玻璃行业及其他工业炉窑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2021年3月已成功完成玻纤行业炉窑工业烟气超低排放示范项目,也预示该项技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填补国内该技术的空白。可以在其他行业焦化、垃圾焚烧、危废、陶瓷、生物质锅炉、耐火材料炉窑及水泥等行业推广应用,实现实现工业烟气经济、高效、深度治理。 合作需求 与浙江致远进行优势互补,目前团队已经实现了小批量规模化量产,并在不同行业进行了中试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净化效果,成果转化后实现工业化生产,公司目前自主研发了涂覆工艺和装置,生产工艺和此次受让技术十分匹配,可满足此次放大的技术产品设备需要。结合公司较强的工程设计能力、施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及售后服务等,在玻璃、焦化、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等烟气治理行业进行推广应用。
清华大学 2021-12-09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56 357 358
  • ...
  • 865 86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