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水面光谱手持式单通道三路自动测量装置与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面光谱手持式单通道三路自动测量装置与方法,包括控制手柄、长杆、角度跟 踪仪、角度调节仪、连接导线、水上光谱仪光学探头安装架、图像记录仪;方法包括运输、组装、搭建、 计算观测方位、调整观测方位、调整光学探头观测天顶角、采集数据、保存数据等步骤;本发明避免了 人工调整光学探头观测角度带来的误差,提高了角度调整的精确度,能够在采集光谱数据的同时记录目 标区域的照片,为后续数据处理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并且,本发明装置结构设计灵活,易于拆 卸与安装,携带方便,操作简单,非常适合外出作业进行水体表观光谱数据的测量,具有很好的业务化 应用前景。
武汉大学 2021-04-13
一种含催化剂分离再生的生物质挤压催化热解装置与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催化剂分离再生的生物质挤压催化热解装置与方法,包括生物质与催化剂料斗、螺旋进料器、螺旋式挤压反应器、产物室、过滤冷凝装置、两级分离网与两级振动装置等。生物质与热催化剂在螺旋式挤压反应器内互相挤压、充分接触混合并进行生物质催化热解反应;热解气相产物经过过滤和冷凝得到芳香烃等液态化学品和富含烯烃的不冷凝气体;热解固体产物通过两级分离网分离成粗炭和催化剂,催化剂在流化床再生反应器中燃烧再生后进入催化剂料斗循环使用,燃烧再生产生的热烟气用于干燥生物质原料。本发明热解过程实现催化剂与生物质紧
东南大学 2021-04-14
高博会活动日程② |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学术活动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学术活动日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4-03-19
高博会活动日程⑤ | 高等教育智慧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学术活动
高等教育智慧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学术活动日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4-03-22
高等教育经管学科数字化资源与学科建设学术活动在福州举办
4月15日,高等教育经管学科数字化资源与学科建设学术活动在福州顺利举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4-05-16
“一根翠竹编起一方产业”非遗设计与城市商业助力乡村振兴
本项目在“后申遗时代”,起到非遗“中间人”作用,为非遗技艺与商业品牌搭建合作平台。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李可意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工商管理 2019/2023 李凌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工商管理 2018/2022 周莹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工商管理 2019/2023 刁秋宇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学 2019/2023 吴柯颖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艺术设计 2019/2022 王一哲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学 2020/2023 杨靖雯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艺术设计 2021/2024 赵子婵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艺术设计 2020/2023 冯雨欣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 2019/2023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帅萍 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 副教授 服务创新战略 章莉莉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教授 公共视觉传达 四、项目简介 本项目的宗旨:资源互补·跨界融合·火花筑梦。致力于订制化设计合理的非遗推介与产品打造,通过对原始非遗文化产品进行深度设计和宣传从而帮助非遗文化传承和弘扬,帮助传统非遗手艺完成蜕变,与现代工业相结合完成非遗文化产品的升华,进入大众视野,走入市井人家,满足市场需求,利用现代设计还原中华原始的美。 本项目在“后申遗时代”,起到非遗“中间人”作用,为非遗技艺与商业品牌搭建合作平台。现有成功案例——“竹报平安”野餐篮,是赤水竹编与上海哈尔滨食品厂的联合项目,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以及社会各界的反响,《人民网》、《解放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既带动了赤水地区的增收扶贫,又增加“哈式”糕点的品牌效益。 在未来,我们将“上海大学下设非遗创新中心”所属的相关非遗文化包括遵义藤编、新疆模戳印花、青海果洛格桑花银饰锻造等三十多项非遗技艺进行资源整合,我们为不同企业打造包括设计、营销、宣传等内容在内的专属订制服务,搭建火花实验平台,让更多的非遗有机会重现当代生活舞台,也帮助更多的企业认识非遗、融合非遗,让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在火花实验室青春筑梦,让更多非遗与企业“火花”激荡,让非遗的未来星火燎原。
上海大学 2022-08-12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建模与分析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成果的背景及主要用途:水利水电工程大都处于高山峡谷,所处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信息众多,给地质勘探、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各方面带来极大的困难。传统二维、静态的处理工程地质资料、分析地质问题的方式,已难以满足工程地质、设计人员的实际需求。因此,深入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与分析的关键技术,可为分析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与施工中复杂的地质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在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服务的前提下,针对多源地质数据的耦合分析、地质体的复杂性、信息存储量大、分析速度慢、地质构造的动态性、模型的可靠性及其快速更新修改等难点,融合水利水电工程科学、工程地质学、数学地质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先进理论技术,提出了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与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针对复杂地质体信息量大的特点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分析要求,研究面向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三维数据结构模型,提出了以 NURBS 为主、结合 TIN 和 BRep 的混合数据结构;进而通过以面向对象技术、地质实体 NURBS 构造技术、改进的地质趋势面分析技术和三维对象集合运算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建模机制,对各类地质对象和人工对象进行拟合构造与几何建模,实现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三维统一模型的建立,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分析验证,提供模型的快速反馈更新机制。基于三维统一模型,针对实际需求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分析应用技术,设计了丰富的分析算法。根据所提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紧密结合实践应用,研制开发通用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建模与分析软件系统,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分析提供有力的技术平台。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该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 NURBS 混合数据结构建模方法与应用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该成果可直接推广应用于各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前期规划、地质勘测、工程设计和施工等不同阶段的工程地质分析中,可通过钻孔平硐优化布置节约地质勘探费用,辅助地下工程施工及其管理可提前工期,降低造价,直接经济效益较大;提高工程地质分析、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水平与效率,为实际遇到的地质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途径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社会效益显著。在水利水电工程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用领域: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建模与分析技术主要应用领域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设计和施工领域。 合作方式及条件:企业合作。
天津大学 2021-04-11
以单嘧磺隆为主体的谷间除草剂新配方的开发与研究
项目简介: 本课题组在 2013 年与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合作,进行了“新谷友 1 号”的田间小区试验。试验表明,“新谷友 1 号”(单嘧磺隆·除草剂 A 可湿性粉剂)土壤处理下,用量 683.7ga.i/hm2 时除草效果优异,杂草株防效达到 86.9%,杂草鲜重防效高达 96%以上,对谷子安全。“新谷友 1 号”比谷有每公顷有效用量降低了近 260g,每公顷节省用药成本约 5.8 元,降低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2014 年 4 月份我单位继续与河北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合作,第二次进行了“新谷友 1 号”的田间小区试验。 项目特色: 单嘧磺隆防除阔叶杂草优异,除草剂 A(由于涉及专利问题,此除草剂暂时保密)对单子叶杂草防效好,对阔叶杂草防效差,因而除草剂 A 与单嘧磺隆的混用,不仅可以扩大杀草谱,提高除草效果,而且可以延缓杂草抗药性、降低除草成本。因此我们合成以单嘧磺隆为主体,除草剂 A 为辅助的谷田除草剂新配方“新谷友 1 号”。通过单嘧磺隆与除草剂 A 联合毒力试验,最佳用药量试验,确定了二者混用的最佳配比和最佳用药量,其最佳用药量为 626.5-756.8 ga.i/hm2。 市场应用前景: 按照我国 3000 万亩的谷子种植面积计算,谷田人工除草的成本一年就需要 45 亿元(谷田每亩的人工除草成本为 150-180 元)。根据目前市场价格平均谷子每亩的经济效果已经玉米收益的三倍,谷子目前市场价格为 7.0 元/kg,玉米的价格为 2.2 元/公斤,并且谷子的亩产量已经达到 1000 多斤。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谷田除草剂在我国的市场前景很好,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谷田除草剂每亩的零售价格 8-10(农民可以接受)。3000 万亩的谷田种植面积将会带来每年近 3 亿元的销售额。其带来的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本产品在产业化过程中需要 2 年左右的时间办理农药登记证。其存在的主要风险为“新谷友 1 号”上市后由于部分农民的使用不当或在特殊天气,特殊土壤条件下使用时可能会产生小面积的药害问题。 本项目正处于中试阶段,可提供样品,采取合作方式,投资规模为 60万。
南开大学 2021-04-13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发布新一代地球观测数据与制图成果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举行新一代地球观测数据与制图成果发布会。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学系主任宫鹏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刘涵一起,对外发布了清华大学基于亚马逊云服务(AWS)完成的新一代中国地区地球观测数据集(Seamless Data Cube,简称SDC)——2000——2018年30米分辨率逐日无缝遥感观测数据,以及在此基础上研制的中国逐季节地表覆盖和逐年土地利用制图成果。 清华大学新研制的无缝数据集,填补了高空间分辨率和时间频率观测的空白。 目前世界上主流的地球观测卫星Landsat每16天才能对全球扫描一遍,所获得的数据集是不完整的。宫鹏团队采用时空遥感技术手段和MODIS图像辅助研发的无缝遥感观测数据集Seamless Data Cube,使得每一天都有一套完整的全球30米分辨率的观测数据。正是这些逐日数据,使得地球长时间观测序列有了很好的时空一致性。基于无缝数据集,宫鹏团队提取了30米空间分辨率土地覆盖变化的情况,设计和训练了一套适应遥感大数据的深度遥感特征学习和分类模型,最终得到了世界首套中国逐季节土地覆盖和逐年土地利用制图(从2000年到2018年)。 无缝遥感观测数据集SDC以及逐季节土地覆盖和逐年土地利用制图,开辟了中国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的新范式。它能够服务于国民经济众多行业,比如农业集约化和土地闲置的监测、城市化与自然植被丧失的识别、土地退化和粮食安全、环境变化与健康、造林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城市扩张与热岛效应等研究以及碳储备等。 无缝遥感观测数据集SDC有助于打造世界顶级的在线制图服务的平台,并产生新的数据产品。例如,清华大学地学系依靠这个数据集研发了全球粮食估产模型,输入不同地方的作物种植和气候预测数据,就可以提前两个月估算出全球粮食产量情况。 无缝遥感观测数据集(Seamless Data Cube)得到了亚马逊云服务(AWS)的大力支持。据AWS技术人员介绍,宫鹏团队采用AWS云服务算力,相当于全世界现在TOP200的高性能计算机所能提供的能力。AWS并不简单地提供储存和数据服务,而是在云服务里就包括了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计算框架,采用AWS云服务后,地表覆盖制图的精度提高了10——20%。
清华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双向门控时空融合与自适应小波分解的刀具磨损分类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双向门控时空融合与自适应小波分解的刀具磨损分类方法,包括:采集原始数据,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并进行预处理;构建动态自适应小波网络,按奇偶索引对原始信号进行分解,得到近似系数和细节系数;进行插值上采样处理,保留原始尺寸,再对近似系数实例归一化,将其作为振动信号的频域特征;构建双向门控时空特征融合器,通过多头门控机制动态更新水平和垂直隐藏状态,捕捉输入的长期磨损趋势和局部瞬态特征;将两个模块的输出进行拼接,得到综合特征,进而得到刀具磨损的分类结果;通过训练集和测试集验证模型性能,得到最终的刀具磨损分类模型。本发明能更有效地识别磨损状态,为刀具维护提供有力支持。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10 511 512
  • ...
  • 549 55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