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周亮教授荣获IEEE多媒体通信领域最佳论文奖
2018年5月23日,IEEE通信学会(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公布了2016-2017年度多媒体通信领域最佳期刊论文奖(Best Journal Paper Award),我校通信与网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周亮教授以唯一作者身份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上的学术论文“On data-driven delay estimation for media cloud”摘得这一奖项。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多媒体通信领域最佳期刊论文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获评篇数不超过2篇,旨在从最近两年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Journal/Magazine的高水平期刊论文中遴选出有重大理论创新、重要技术突破的学术论文。本次评选共有78篇期刊论文进入初选,经过评奖委员会(Award Board)9位多媒体通信领域专家严格把关、层层筛选,周亮教授的上述论文获得了这一奖项,这也是2016-2017年度唯一获奖论文。获奖理由是:该论文通过对视频业务从数据到内容的深度分析,设计了端到端用户体验(QoE)客观化表征模型,有效解决了网络多媒体业务用户主观体验难以实现客观化表征的技术难题,且进一步提出的面向大规模、海量多媒体业务的QoE自动测评与提升技术,具有复杂度低、准确度高、易部署等优点,为大数据环境下高效多媒体通信与服务开辟了崭新的解决途径。   周亮教授的获奖为提高我校信息与通信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4-26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模式与协议研究项目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称 WSN,是由一些具有无线通信、数据采集和处理、协同合作等功 能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协同组织构成的。WSN 的体系结构划分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 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物理层主要考虑调制方式、信号的传输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数据链路层 负责节点接入、多路复用、数据帧检测和差错控制、降低节点间的传输冲突等。 目前,研究较多的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主要有三类:直接通信型、聚簇层次型]和平 面型。本项目通过对平面型路由协议的研究,在分层网络模型的基础上,研究适合 WSN 的路 由选择协议,提出了一种能量按需的多路径路由协议。通过动态地选择汇聚节点,采用基于 能量的多径路由协议可使能量消耗均衡,延长网络寿命,提高数据转发率。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触控分子通信(touchable molecular communication)”信道模型和体系架
利用纳米机器人为信息载体的“触控分子通信(touchable molecular communication)”信道模型和体系架构,并基于此分析和设计靶向给药和造影成像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分子通信效率和实用性。该文章还入选了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Bioscience期刊的亮点文章(Featured Article)及高点击量文章(Top Accessed Article),相关成果被收入IEEE 1906.1国际标准。 IEEE 1906.1是IEEE首个以分子通信和纳米通信为主旨的国际标准,被列入IEEE通信学会“纳米通信网络最佳读物”(Best Readings in Nanosca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纳米通信网络指纳米尺度的设备(如纳米生物传感器和执行器)之间通过信息共享而组成的短距离、小尺度通信网络,以协助纳米设备在较大的空间范围上完成较复杂的任务。这些纳米尺度的设备可以通过血液注入或者人体植入的方式,在人体单个器官或者全身分布多个节点,形成一个可存储、计算及传送信息的通信网络,完成生理病理信息监测、药物和造影剂输送等,同时与外部监控设备以及无线通信网络相连接,协助移动医疗和相关大数据处理等。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多模式可重构超宽带通信及雷达集成收发芯片
面向日益复杂多样的电子产品应用场景,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高集成、多模式、多功能的芯片需求飞速高涨。本项研究成果针对生物医疗电子、个人无线体域网、近距离无感支付、车载定位、战场实时感知、无人机导航等应用需求,提出一种超宽带无线通信兼具FMCW雷达测距的复合型收发机创新性结构。收发机采用超宽带射频调频+可再生型鉴频技术,实现通信及雷达的共架构方案;提出多相中频时差测距机理,将分辨率提高2个数量级,达到mm级精确测距,动态范围扩大4倍;射频前端基于电流共享技术,实现射频振荡器+功放、低噪放+鉴频+混频的一体化实现,系统功耗优化40%;提出子载波发生器+频率校正环路的数字化复用结构,发射机可半数字化实现,从而得到一款支持无线数据传输、时差/频差/相差雷达测距的极低功耗复用型收发芯片。 图1.研制的通信+雷达集成收发机芯片显微照片
北京理工大学 2023-03-13
基于白光LED器件的可见光无线通信系统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4-14
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的可见光视频通信系统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4-14
面向 5G 通信基站用氮化镓基射频器件
(一)项目背景 当前以硅、砷化镓为代表的第一和二代半导体接近其物理极限,以氮化镓、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是当前国际竞争热点,也是我国发展自主核心半导体产业、实现换道超车的难得机遇。氮化镓(GaN)特别适合制作高频、高效、高温、高压的大功率微波器件,是下一代通信、雷达、制导等电子装备向更大功率、更高频率、更小体积和抗恶劣环境(高温抗辐照)方向发展的关键技术。 目前氮化镓基射频器件已接近于商用,需解决从走出实验室到小量中试的最后“1 公里”,重点攻克其在可靠性工艺和量产稳定性的瓶颈。 以氮化镓、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是当前国际竞争热点,也是我国发展自主核心半导体产业、实现换道超车的难得机遇。 半导体作为信息时代的“粮食”,将成为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七大领域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而氮化镓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先进电子器件,凭借其高效、高压、高温等优势,将在“新基建”中大放异彩,可以弥补传统半导体器件的技术瓶颈,满足更高性能器件要求。 (二)项目简介 5G 要求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发射机的效率会出现指数级的下降。这种下降可以使用包络跟踪技术来修复,该技术已经在较新的 4G/LTE 基站以及蜂窝电话中采用。基站中的包络跟踪需要高速,高功率和高电压,这些只有使用 GaN 技术才能实现。诸如 GaN 助力运营商和基站 OEM 等实现了 5Gsub-6-GHz 和 mmWave 大规模 MIMO 的目标。 GaN 可以说为 5Gsub-6-GHz 大规模 MIMO 基站应用提供了众多优势:1、在 3.5GHz 及以上频率下表现良好,对比其他产品优势明显。2、GaN 的特性能转化为高输出功率,宽带宽和高效率。采用 DohertyPA 配置的 GaN 在 100W 输出功率下的平均效率达到 50%至 60%,明显降低了发射功耗。3、在高频和宽带宽下的效率意味着大规模 MIMO 系统可以更紧凑。4、可在较高的工作温度下可靠运行,这意味着它可以使用更小的散热器。 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 的数据,预计 5G 移动连接将从 2019 年的 500 万增长到 2023 年的近 6 亿。所以需求还将不断上涨。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预计5G移动连接将从2019年的500万增长到2023年的近6亿。所以需求还将不断上涨。 Efficient Power Conversion 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Alex Lidow 讨论5G时也说道:“基站中的包络跟踪需要高速,高功率和高电压,这些只有使用GaN技术才能实现。根据Yole Development公司发布的2018年度报告数据显示,随着全球整体数据流量的激增,我国5G产业将迎来大规模的需求增长。预计到2022年,我国5G基站规模将达到千亿市场,5G基站数量将达百万个。所以未来氮化镓基射频器件是5G通信基站收发端的核心。 氮化镓基射频器件是华为和中兴发展 5G 通信产业的核心器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氮化镓射频器件研究团队自 2016 年起就与华为西安研究所、中兴西安研究所等国内主流5G通信公司协同攻关开展氮化镓基射频器件的研究,目前承担的流片服务项目合计约 500 万元。 2017 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西安市高新区、西电电气集团等联合成立“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中心致力于推动陕西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促进以氮化镓为代表的射频器件、功率器件等加速产业化,2019 年团队向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转让专利 35 项,作价 2000 万元,双方正在联合推进搭建第三代半导体中试平台,平台将会立足西安,服务全国,提升氮化镓基射频器件量产工艺可靠性,实现相关技术成果转化。 (三)关键技术 本项目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为技术攻关的主要单位,制定技术路线,保障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效 GaN 微波功率器件及可靠性研究”和“5G 移动通信 GaN 芯片可靠性机理研究”研究,与华为和中兴联合开展工程合作项目实施,加快解决器件工艺可靠性工程问题,重点开展氮化镓微波功率与太赫兹器件工程技术研究,突破高性能低缺陷外延材料生长、高效率高可靠氮化镓微波功率器件工艺技术等关键瓶颈问题,协助规模量产高效率 S-Ku 波段典型氮化镓功率器件和模块、5G 基站核心射频模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3-07-12
基于北斗通信的高精密阀门远程控制器
(一)项目背景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油气管线的阀门与增压设备安装在偏远地区,没有 4G/5G 基站信号覆盖,无法对设备实现远程控制,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项目采用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其直接依靠卫星通信来实现关键设备远程控制,可以大大弥补这一短板,解决实际需求。 (二)项目简介 油气管线的阀门通常分为开关阀与调节阀,其中开关阀只能进行阀门的开闭操作,调节阀又叫做气动执行器,它可以控制阀门的开度大小。此外工业现场环境以及阀门的状态信息还需要对各种传感设备进行实时监控。用户针对阀门或传感器的控制或查询指令需要通过北斗短报文或 4G/5G 的无线通信方式传递到控制系统。 项目研制的控制系统由一个微型控制单元(MCU)结合 RS232、RS485 通信端口,北斗收发机与 4G/5G 通信模块、电磁继电器,电流转换电路,液晶屏,按键等硬件外设组成,相互协调共同实现了对工业现场阀门及传感器进行远程控制、查询与实时监控的功能。 (三)关键技术 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的指令收发与控制技术 一个控制系统可以同时控制两路开关阀,一路调节阀和八个传感器,每个阀门与传感器在一个控制系统下都有唯一的 ID 号,而一个用户又能够同时对工业现场的多个控制系统进行控制与查询操作,针对北斗短报文自定义字段部分进行统一设计,形成三种功能的报文格式,包括指令发送报文,返回信息报文和定位信息报文。结合报文中的“设备卡号”、“阀门号”与“传感器号”字段即可实现了现场控制系统同多个阀门与传感器设备的协议组网;结合基于北斗短报文的阀门远程控制系统的多路电磁继电器与电流控制设备,既能够对现场多路开关阀与调节阀进行精确控制,还能够对现场阀门或传感器的状态信息进行实时检测或预警,对设备所在地经纬度信息进行查询,实现了用户对多设备的双向通信。 整个控制系统的指令接收,识别,处理,控制信号的生成,信息回传等功能均是通过微型控制单元(MCU)的软件部分实现的。阀门的反馈信号会通过控制系统的 IO 口进行检测,形成闭环控制,以防止指令的失效或是二次执行,增加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3-08-08
一种电力线通信系统的噪声预测方法
本发明申请要解决的问题是,改进预测技术,提高预测准确度。本专利利用高阶马尔科夫模型的原理提出HM-gMTD模型的一种改进,即高阶HM-gMTD模型,并通过EM算法给出相应的参数估计方法和相应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快速进行参数估计,以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度。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1-14
一种基于全双工多中继系统的通信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全双工多中继系统的通信方法,属于无线协作通信技术领域。本发明在信源和信宿之间部署多个全双工中继节点对信源信号进行接收并解码,从能够正确解码的中继节点中选择一个最优中继节点将已解码的信源信号转发给信宿;同时,信源发送一个新的信号。由于工作于全双工模式,最优中继节点会受到环路自干扰影响;而其余中继节点会受到中继间干扰影响,鉴于此,本发明设计了相应的干扰消除技术并分析了在不同剩余环路自干扰强度下的系统性能。本发明通过实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常传输速率和信噪比情况下,本发明具有信号中断概率低,系统的频谱效率高,系统鲁棒性强的综合表现。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6 27 28
  • ...
  • 695 69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