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磁微粒系列分离诊断试剂产品及技术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磁性生物分离技术,在蛋白纯化、核酸提取与分离、病毒及特定细胞检测、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磁性生物分离技术制备的用于蛋白质、细胞、核酸、病毒等分离检测的试剂盒,能够实现快速、特异性和高效的生物检测。因此,磁性生物分离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已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的一个热点,对于细胞/基因治疗、生物制品研发、疾病预防与早期快速诊断治疗、检验检疫等高技术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本项目在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性纳米粒子(SPIO)的绿色环保低成本的先进制备技术基础上,建立对SPIO表面进行不同类型功能化的构建技术和方法,一步实现不同聚合物对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的可控包裹,并可获得粒径均一、形状和尺寸可控的磁性复合微球,利用具有优异抗蛋白质吸附能力的聚合物,如聚乙二醇等对磁性复合微球表面可控功能化,以及多种抗体或特异性识别基团联用机制,降低对生物分子的非特异性吸附,实现对目标物的高特异性吸附与分离,以获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环保的磁性纳米生物分离材料及系统。
四川大学 2016-04-19
作物生长指标光谱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
该成果突破了作物生长监测、诊断、调控一体化精确化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技术升级;并且促进了农学与遥感、信息、工程、物联网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创了作物精确栽培与智慧农业的新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农业信息化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带动了现代农业相关领域的创新研究与开发应用。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作物生产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快速无损地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并根据实时监测结果对肥水管理方案进行定量调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环节。南京农业大学曹卫星教授团队将定量光谱分析方法与作物生理生态原理相结合,通过实施不同生态点、不同品种、不同管理措施下多年的田间试验,构建了作物冠层和叶片水平的反射光谱库,着重解析了不同条件下的作物高光谱响应模式和时空变化规律,提取了作物主要生长指标的特征光谱波段和敏感光谱参数,构建了叶片、冠层、区域等多尺度的作物生长指标光谱监测模型;同时,定量研究了不同产量水平下作物生长指标的动态变化模式,构建了基于产量目标的生长指标适宜时序动态模型,进一步耦合实时苗情信息,综合利用养分平衡原理、氮营养指数法、指标差异度法等,集成建立了多路径的作物生长实时诊断与定量调控技术;将上述监测诊断技术与软硬件工程相结合,研制开发了面向多平台的作物生长监测诊断装置和基于遥感的作物生长监测诊断系统等简便适用的软硬件产品,进而形成了基于反射光谱的作物生长指标快速监测与定量诊断技术体系,实现了作物生长的实时监测、精确诊断和智慧管理。 该成果突破了作物生长监测、诊断、调控一体化精确化技术,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技术升级;并且促进了农学与遥感、信息、工程、物联网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创了作物精确栽培与智慧农业的新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农业信息化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带动了现代农业相关领域的创新研究与开发应用。 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其中SCI/EI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1部。成果先后得到国内外专家同行的充分肯定,2011年的成果鉴定认为(罗锡文院士主鉴),该研究整体居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作为稻麦精确管理关键技术,入选江苏省主要农作物2014~2015年“四主推”推介名录,团队起草的《稻麦生长指标无损监测诊断技术规程》入选2014年江苏省地方标准项目。技术成果已在江苏、河南、江西、安徽、河北、浙江等水稻和小麦主产区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应用,表现为明显的节氮和增产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对于推进精确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一种工业过程故障诊断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业过程故障诊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集工业过程的历史正常数据;利用工业过程的历史正常数据计算检测统计量;采集待检测的工业过程数据;当检测到工业过程故障时,利用相对重构贡献方法提取特征量;根据特征量计算故障模式下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和正常模式下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根据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密度函数计算后验概率;采用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理论对当前时刻样本进行故障变量识别;根据诊断后的结果更新下一时刻样本的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人工智能的睡眠医学诊断技术
失眠障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睡眠障碍疾病,我国成年人中的患病比例高达30%,其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质量不佳,导致出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等负面影响,并且与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我国庞大的患者群体增加了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和社会负担,对个人和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失眠障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早期诊断是减少其对个人和社会危害性的有效方法。 目前临床睡眠诊断主要依靠睡眠专家人工判读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PSG技术同时记录多个生理参数,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眼电图等,从而准确评估睡眠的各个阶段和睡眠中的生理变化。然而,现代临床睡眠诊断方法存在一些弊端。首先,依靠睡眠专家人工进行诊断成本很高。例如,临床诊断中标记一位患者的PSG数据并完成诊断,往往需要一位训练有素的睡眠专家数个小时的集中工作才能完成,无法应对大规模睡眠障碍群体需求。此外,睡眠诊断存在个体差异,同一种睡眠障碍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可能不同,诊断结果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这些方法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费用昂贵,操作复杂,很难普及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解决以上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不需要专业人员干预的情况下,对失眠障碍进行自动化分析和诊断,具有高效性、低成本和易普及的优点。此外,还可以在大数据层面上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失眠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制定。 睡眠诊断是最为适合采用云平台技术进行自动化诊断的领域,患者潜在群体数量庞大。本项目涉及基于人工智能睡眠医学诊断技术的全系统的各个环节,系统的诊断准确率目前为世界范围内第一。前期已经服务于制药企业睡眠类药物评价、可穿戴消费级电子设备睡眠监测等领域。目前市场上的类似产品均不具备临床医疗级的诊断能力,本技术填补了市场空白。 图1.本项目研发的原理样机部件
北京理工大学 2023-06-05
新冠肺炎肺部感染辅助诊断系统
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湖北省增加了“临床诊断病例”分类,对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确定为临床诊断病例,以便患者能及早按照确诊病例相关要求接受规范治疗,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因此,对患者的影像学分析在确定“临床诊断病例”上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家指南这一重要变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学郭佑民团队,在前期承担国家卫健委重大行业专项《基于“数字肺”的呼吸系统疾病评价体系与诊断标准研究》基础上,针对新冠肺炎肺部影像学特点与医学成像技术公司合作,第一时间研发了新冠肺炎肺部感染辅助诊断系统,实现了对新冠肺炎感染者肺内病变部位快速检出、定量评价病变范围和病变演变过程评估 CT扫描是新冠肺炎诊断的重要环节,已成为确定“临床诊断病例”的重要标准。但是在影像诊断过程中,每位患者的CT检查多达几百幅甚至上千幅图像,单靠影像诊断医师从庞杂的图像特征中筛选出新冠肺炎所具有的特征,不仅要求医师具备肺炎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经验,还需要相当的观察时间,严重影响病例筛查的效率。   同一患者3次检查结果对比,红色区域为病变,相比较病变体积逐渐缩小,提示病情好转。   同一患者3次检查结果对比,红色区域范围增大,数目增多,提示病变进展,同时还能观测到病变密度的变化。   图为同一患者4次检查结果对比,图中红色区域体积逐渐增大,提示病情进展。 郭佑民教授团队利用AI技术为新冠肺炎的影像诊断“赋能”。依托专家训练,人工智能结合传统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病变区域进行分割、计算,可以同时获取病变区域的体积、密度、磨玻璃成分等定量参数,尤其是对于患者随访的数据,可以实时进行图相配准,精准定位病灶位置、大小,方便比较病变的消长。   通过临床试验发现,该系统能够辅助临床医生对新冠肺炎进行快速诊断,并能提供智能诊断报告,适应阻断疫情扩散蔓延的公共卫生紧急应对要求,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该系统已在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等多家医院部署,为了鼎力支持抗“疫”一线,新冠肺炎辅助诊断系统将开放全国同行免费使用。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增强免疫力保健食品壳寡糖胶囊的研发
成果描述:本产品选择以壳寡糖、壳聚糖为主要原料,以胶囊为该产品的剂型。易于携带、服用方便的胶囊剂是保健食品的常用剂型,能最大限度地提取和保留配方中的有效成分,发挥有效成分的综合作用确保功效。改胶囊利用壳寡糖易被生物细胞吸收和利用,可广泛地激活免疫系统;壳聚糖对人体具有广谱性生理功能;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有增强免疫功能表达其他成分和缓解由于配方组分中壳聚糖产生的便秘副作用的低聚木糖。各原料相辅相成,达到协同增强免疫力的保健效果,又能缓解因长期服用壳聚糖产生的便秘副作用,这是现在甲壳素类保健食品中比较少见的。现在大多数甲壳素类保健食品都是单独以壳聚糖或壳寡糖为原料例如海利惟康几丁聚糖胶囊、久康牌壳聚糖胶囊单以补充壳聚糖为主、软银壳寡糖胶囊也是以补充壳寡糖为主。因此,我们以现代医学理论为产品的设计基本依据,利用壳寡糖的功效和壳聚糖、低聚木糖等的协同作用效果,成功开发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复方胶囊将有助于国内保健市场的多元化和保健胶囊的发展,并在开发增强免疫力的保健食品领域也具有非常现实而重要的意义。市场前景分析:小试成果。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所用原料符合中国卫生部关于保健食品的原料要求,产品的卫生指标、理化指标、功效成分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等均符合卫生部关于保健食品的相关要求。
四川大学 2021-04-10
一种复合免疫强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技术成果创造性地采用廉价的原料生产了一种复合免疫强化剂。该制剂含有益生菌、蛋白质、脂 肪、维生素B、卵磷脂、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麦芽糖酶、磷、钙、铁等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中山大学 2021-04-10
关于降低蛋白质药物免疫源性的研究
  蛋白质药物因其高特异性及高活性,近年来在癌症、自身免疫病、血友病、糖尿病等多种重大恶疾的治疗中愈发重要。然而,蛋白质药物通常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容易引发病人免疫应答产生抗药物抗体(anti-drug antibody, 简称ADA)。临床数据表明即使是人源化的蛋白质药物也会引起ADA的产生。ADA会使药物失去其效力,甚至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通过对蛋白质药物进行PEG化修饰能够延长蛋白质的循环时间,并一定程度上降低免疫原性。但近年来动物实验及临床证据均表明PEG自身具有可观的免疫原性,会诱发机体产生anti-PEG抗体(本质上也可认为是一种ADA),进而造成PEG化药物在血液中的加速清除(accelerated blood clearance, 简称ABC效应)。因此,寻找新型低免疫原性的抗生物污染高分子用于蛋白质修饰成至关重要。      在众多潜在的PEG替代高分子中,非结构性(unstructured)的柔性高分子往往更受人们青睐。比如在长效聚多肽-蛋白质融合药物中,其中聚多肽的设计往往会刻意排除具有明显二级结构的序列使其采取完全无规的构象。然而,这一为人们广泛采用的设计思路实际缺乏严格的实验证据支持。其客观原因在于难以设置合理的对照实验组以严格区分聚合物共价化学组成与构象二者分别的贡献——对于绝大部分高分子,要改变聚合物构象必然需改变其共价化学组成,反之亦然。
北京大学 2021-04-11
新一代免疫正常化药物研发与应用
新一代免疫治疗是以抗 VEGF-抗 PD1 双特异性抗体为 主要研发项目,该双抗结合了 VEGF 抗体抑制肿瘤血管生长和 PD1 抗体激活T细胞功能的双重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抗体的抗肿瘤效果,并能够适应更多癌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4
STAR-T和TC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
1.痛点问题 复发转移的晚期癌症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生存期望低,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作为新兴的精准医学治疗手段,以CAR-T细胞治疗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因其治疗费用昂贵、适应症限制和安全性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 2.解决方案 本项成果的核心技术之一STAR(SyntheticTcellreceptorandAntigenReceptor)-T,即“合成T细胞受体和抗原受体”,采用了创新型T细胞受体-抗体复合物结构,具有天然双靶点的结构优势,由于整合了抗原识别区与TCR恒定区及其活化通路,因此具有亲和力高、特异性强的特性,在细胞治疗血液瘤和实体瘤方向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广阔的产品市场空间。此外,另一项成果涉及优化的TCR-T技术,突破了传统TCR-T特定功能性序列的获取难题和针对不同患者HLA型的TCR分型难题,使TCR-T细胞治疗的产业化应用成为可能。 本项成果预期基于STAR-T和TCR-T技术产出针对血液瘤、实体瘤、病毒性感染等疾病相关的细胞治疗产品。
清华大学 2022-06-06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36 3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