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维原子链缺陷两端零能束缚态的发现
在二维铁基高温超导体中的一维原子缺陷链两端发现马约拉纳零能模,为实现较高温度下、无外加磁场的拓扑零能激发态提供了一种可行性平台。王健研究组通过分子束外延(MBE)技术在钛酸锶衬底上成功制备出大尺度、高质量的单层FeTe0.5Se0.5高温超导薄膜,其超导转变温度T_c≈62 K,远高于块材Fe(Te,Se) (T_c≈14.5 K)。利用原位低温(4.2 K)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扫描隧道谱(STS)技术,研究组在薄膜表面发现了一种由最上层Te/Se原子缺失形成的一维原子链缺陷。在这种一维原子链缺陷两端,同时观测到了零能束缚态(图1),而在一维原子链缺陷的非端点处,依然是超导带隙的谱形。随着温度升高,零能束缚态的峰高逐渐降低,最终在远低于T_c时消失(约20 K)。随着针尖逐渐逼近薄膜表面,即隧穿势垒电导变大,零能束缚态峰迅速升高且没有发生劈裂,展现出良好的抗干扰性。此外,研究组发现在较短的一维原子链缺陷两端的零能束缚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耦合(图2),其峰高随缺陷长度的依赖关系在统计中展现出正相关关系。这些零能束缚态的谱学特性,如峰值高度与半高宽随温度的演化,消失的温度,针尖逼近隧穿谱与难劈裂的特性等,都与马约拉纳零能模的解释相符合,可以基本上排除Kondo效应、杂质缺陷束缚态或有节点的高温超导体中Andreev零能束缚态等其它可能性。波士顿学院的汪自强教授团队基于肖克利缺陷态的能带理论在超导体中的表现提出了可能的理论解释。在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下,单层FeTe0.5Se0.5薄膜表面的一维原子链缺陷可以是衍生一维拓扑超导体,其端点处会产生受时间反演对称性保护的一对马约拉纳零能模。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下也可产生一维原子链缺陷拓扑超导体,其两个端点各产生一个马约拉纳零能模。这一工作首次揭示了二维高温超导体FeTe0.5Se0.5单层薄膜中的一类拓扑线缺陷端点处的零能激发,具备单一材料、较高工作温度和零外加磁场等优势,为进一步实现可应用的拓扑量子比特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案。
北京大学 2021-04-11
基于光纤传感器的水产品冷链测温系统及方法
其他成果/n提供了基于光纤传感器的水产品冷链测温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光纤光栅阵列、测温控制终端和监控计算机,光纤光栅阵列与测温控制终端相连,测温控制终端通过局域网与监控计算机相连。本发明利用光纤传感探头与采集控制电路分离的特点,避免电子元件在低温环境下工作,实现了对水产冷链各位置温度的准确测量。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1-12
基于模型预测的开关磁链永磁同步电机的转矩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的开关磁链永磁同步电机的转 矩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电机逆变器的开关管状态进行组合得 到八组开关矢量信号;在当前时刻 k,在每一组逆变器开关矢量信号 下 , 预 测 下 一 时 刻 k+1 的 p 相 绕 组 电 流 得到 d 轴和 q 轴 的电流预测值 id;预测下一时刻 k+1 的 电 机 转 矩 和 电 机 磁 链 计算 成 本 函 数 得到成本函数最小时的逆变器开关矢量信号;定 义 根据 m 的值,控制单个采样周期内成本函数最小时的逆 变器开关矢量信号的有效作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低能电子束辐照杀灭冷链食品包装表面新冠病毒
1. 痛点问题 进口冷链产品外包装表面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亟待建立“人物同防”疫情防控体系。2020年10月起,我国多地检出进口冷链产品包装新冠病毒阳性。11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发布“关于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的通知”,推动全国建立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体系。 现行的化学消毒方法存在诸多不足,消毒效果不能保证。化学消毒剂处理冷链食品包装面临着诸多适用性新问题:现场人员长期接触的健康风险;人工消毒效率低、作业不规范,消毒效果难保证,监管压力大;化学消毒剂在低温表面消毒能力下降;纸质包装箱受潮破裂,增加食品卫生污染风险,严重影响产品销售。 传统辐照技术用于冷链食品包装消毒的适用性有待验证。直线加速器或钴源产生的伽玛射线,穿透深度大,不可避免会对包装内部食品造成影响。并且进口冷链产品多种多样,对辐照的耐受剂量范围不同,直接处理有可能引起品质劣化,技术适用性仍待验证。 2. 解决方案 核心技术: 1)首次实验证明了电离辐射(伽马射线和电子束)能够有效杀灭新型冠状病毒,获取了辐照剂量与病毒灭活之间的定量关系; 并在P3实验室验证了低能电子束辐照杀灭新冠病毒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发明了电子束杀灭新冠病毒的方法,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电子束杀灭新冠病毒的整体技术方案,已申请发明专利; 3)发明了低能(120-300 keV)电子帘加速器杀灭病毒的装置,并用于杀灭冷链食品包装材料外表面的新型冠状病毒,已申请发明专利; 核心产品:推出首台适用于进口冷链食品包装表面新冠病毒灭活的电子束消毒装置。 2021年3月29日,本项技术成果通过专家评审,专家组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詹文龙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消毒专家张流波研究员等。
清华大学 2021-08-26
一种白血病单链抗体库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白血病噬菌体单链抗体库,以噬菌粒pCANTAB-5E为载体,库容达到1.5×109,经DNA测序证明其多样性良好。从该全人源白血病单链抗体库中,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以特定的白血病相关抗原为靶标,经过多轮淘筛,可以方便地获得白血病细胞特异的全人源单链抗体。本发明提供的抗体库的库容量大,多样性良好;包含全套人类单链抗体的组合;单链抗体由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通过连接肽(GGGGS)3连接而成,且含有完整的抗原结合部位。所述方法可操作性强,库容量大,可方便地筛选出对白血病特异的全人源单链抗体,这些全人源单链抗体可制备为靶向药物,用于白血病的治疗。
浙江大学 2021-04-13
现对部分有机客体及有机药物分子的选择性强键合
生物受体可以有效地利用非共价键作用和疏水效应实现对有机底物的高效选择性识别(图2)。相反,大多数合成主体对有机底物的识别选择性和强度较差。该课题组近期研究发现酰胺萘管能有效地利用疏水作用和氢键作用实现对部分有机客体及有机药物分子的选择性强键合,进而实现了部分水溶性较差的药物分子的增溶。这一研究在药物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用于多自由度倒装键合过程的芯片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多自由度倒装键合过程的芯片控制方法,其主要控制过程包括:获取芯片的贴装位置信息;键合头拾取芯片,获取芯片 Z 旋转轴和 X/Y 直线轴的角度及位置粗调偏差值,然后在执行粗调的同时,实现 X/Y 直线轴的闭环跟随控制;获取芯片 X/Y 旋转轴的当前实际角度值,并在逐次选择 X/Y 旋转轴执行角度闭环控制的同时,实现另外两直线轴的位置闭环跟随控制;获取芯片 Z 旋转轴和X/Y 直线轴的角度及位置精调偏差值,然后在执行精调的同时,实现X/Y 直线轴的闭环跟随控制。通过本发明,可使得芯片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项目成果/简介: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 该系统主要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最基本的设备和手段,可为海洋动力过程科学研究、海洋数值预报模式同化验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社会和军事意义。随着当前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上经济贸易、海上军事活动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对海洋动力环境的观测和认知的需求日益迫切,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前景。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US 9,372,082 B1 US 9,423,251 B2 US 9,593,947 B2 US 9,557,171 B2 201410252441.0 201410252601.1 201410821320.3 201510243938.0 201510244120.0 201510244469.4 201510244144.6 201410820855.9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多功能全降解薄膜及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该成果探讨了煤的结构参数与煤光催化氧化反应性、光-生物耦合降解的关系及控制方法,并基于煤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以及光敏化和光氧化降解特性,采用聚合物共混原理成功开发了一项多功能降解薄膜母料制备及功能材料制备技术。首次将煤作为光降解控制试剂应用于新型光降解薄膜制备,该成果对用光催化氧化、光-生物耦合方法进行煤温和定向转化有着重要科学和实际意义。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在渭北及新疆等地进行了薄膜农业田间试用,本项目薄膜对农作物如玉米、棉花等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降解性能满足实际要求,降解后对土壤无不良影响,并具有保氮和降草等功能,降解薄膜土壤背景分析通过了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石河子)质量检测。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全被动式的太阳能海水淡化
近日,能源领域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3.250)发表了有关超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研究成果Ultrahigh-efficiency desalination via a thermally-localized multistage solar still,该论文由上海交大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ITEWA创新团队的徐震原副教授和王如竹教授与麻省理工学院Lenan Zhang博士和Evelyn N. Wang教授等合作完成,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全被动式的太阳能海水淡化是解决海水淡化技术适应性的完美方案,且适用于缺乏基建和偏远地区,然而其效率一直偏低(约35%)。近年来,太阳能界面蒸发为高效便携式海水淡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成为了能源科学、材料科学和热科学的交叉领域研究热点,但在其效率仍然十分有限(约100%)。本研究提出的“界面局部加热型多级太阳能蒸馏架构”结合了太阳能界面局部加热和蒸汽焓回收,突破了前述研究的局限,显著提升了被动式太阳能海水淡化的效率。 在该论文中研究团队指出系统性的能量传递优化,而非高性能材料,是达到超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的关键。通过采用商用和低成本材料搭建的实验装置,研究团队在一个太阳辐照条件下创纪录地实现了385%的效率和5.78 L m-2 h-1的海水淡化产水率。除此之外,该装置可以通过毛细作用进行被动补水,同时通过盐分在夜间的反向扩散实现被动排盐,保证长效稳定的被动式工作。该研究所达到效率比2018年12月发表于Nature Sustainability和2019年7月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被动式太阳能海水淡化效率记录分别高出约2.8倍和2倍,成为该领域的效率新记录。该工作为解决偏远或离网地区淡水短缺问题提供了实际解决方案,也为界面太阳能蒸发走向实用化和高效化提供了全新思路和理论框架。 该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976123)和创新研究群体项目(51521004)的资助。王如竹教授领衔的ITEWA创新团队(Innovative Team for Energy, Water & Air)致力于解决能源、水、空气交叉领域的前沿基础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旨在通过学科交叉实现材料-器件-系统层面的整体解决方案,推动相关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两年来已经在Joule上发表论文3篇,在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Science以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各1篇。论文链接:Ultrahigh-efficiency desalination via a thermally-localized multistage solar stillMIT News:Simple, solar-powered water desalination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7 28 29
  • ...
  • 54 5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