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配电网物理模型中的线路零序电流模拟与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配电网物理模型中的线路零序电流模拟 与检测方法,属于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领域;现有的检测方法实际负 载阻抗和零序电流互感器的容量不一致时将会出现较大的误差;本发 明提供的方法将三相线路和副方绕组绕在同一个环形铁芯上,通过磁 平衡原理大大提高了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电流值和测量精度。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机械零件表平面残余应力场的预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械零件表平面残余应力场的预测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1)建立主残余应力分量的二元 n 阶三角级数多项式模型; 2)初步测试分析确定模型阶数 n 值;3)根据模型阶数 n,确定测试点个 数及测试方案并进行测试;4)根据预测模型和测试结果,对模型进行 矩阵形式整理求解模型系数;5)根据残余应力分量测试结果、已求的 模型系数和自平衡条件,求解其它残余应力分量预测模型系数;6)表 平面残余应力场形象表征。本发明方法避免了测试的盲目性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流水线架构的零知识证明隐私计算专用加速芯片
1. 痛点问题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但数据在自由流通或共享中才能产生更大价值。数据的隐私计算对保护数据安全,实现数据共享与协作应用,破除数据孤岛,提供合法合规的监管抓手,最大化释放数据价值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零知识证明、安全多方计算、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现代密码学算法具有坚实完善的理论基础,可以提供最为可靠的数据保护方式。例如,零知识证明算法已经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应用于可信计算、区块链扩容、匿名货币等多种场景。然而,受制于算法的复杂度和硬件的计算能力,现有零知识证明等隐私计算性能仍比明文计算慢两到三个数量级,难以有效实现产业化。 2. 解决方案 本成果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流水线芯片架构,显著提升了以零知识证明为核心的多种隐私计算和区块链应用中的数据处理性能和效率。本成果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流为参考、以芯片实现为目的,通过全流水设计,优化芯片性能、面积和功耗,多维度解决隐私计算的算力不足问题,致力于成为新基建“数据价值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本成果所提出的芯片架构包含两个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主要处理有限域上的高次多项式计算。通过利用傅里叶变换分解庞大的计算任务,同时对底层模块进行定制化流水线设计,并利用数据分片、片上转置等技术优化对数据流的控制。第二个子系统主要处理椭圆曲线上的大规模模幂运算。采用计算复杂度最优的Pippenger算法与定制化的数据流和底层流水线控制,并结合实际场景下的系数分布规律采用简单高效的任务分配机制,用最小的控制逻辑实现负载均衡。
清华大学 2021-09-15
基于零件批量加工数据分析的加工工艺与流程优化技术
本成果提出了基于零件批量加工数据分析的加工工艺与流程优化,主要包括零件加工过程的工艺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算法、基于数据和机理模型相结合的零件加工精度预测、基于机器学习的零件加工工艺优化与决策、基于数据驱动的零件批量加工工艺优化方法验证这四方面。以下是各方面具体对应内容: 1)零件加工过程的工艺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算法:在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算法方面,搭建了轴类零件全流程加工工况数据实时采集硬件平台,实现对加工力、加工振动、主轴电流等工况数据的实时在线获取。 2)基于数据和机理模型相结合的零件加工精度预测:在航空薄壁件加工精度预测方面,对复杂曲面加工过程混合建模与全流程加工精度预测等理论开展了深入研究工作;建立了零件单工序/多工序加工精度预测混合驱动模型,实现了加工精度的高效高精预测。 3)基于机器学习的零件加工工艺优化与决策:在轴类零件全流程加工工艺优化与决策方面,围绕隐马尔可夫决策过程、遗传算法等理论开展了理论研究工作,结合轴类零件加工过程开展了优化工作;提出了加工参数自适应调控联合决策方法。 4)基于数据驱动的零件批量加工工艺优化方法验证:构建加工数据库1套,包含机床设备、加工刀具、加工参数、检测数据等四种类型数据。开发全流程加工智能推理软件1套(部署于中航发南方公司柔轴车间),实现航轴全流程质量数据感知与工艺优化,其中全流程误差建模与分析模块实现了端到端的零件加工质量智能推理,可以用于工艺设计与现场预先感知,加工过程工艺数据挖掘模块实现基于批量数据的多工序误差流分析,实现后续工序加工误差推理,加工过程工艺优化与智能决策模块实现了零件多工序加工质量数据推理与给定期望指标下的加工参数优化。 图1 本成果对应功能结构示意图 【技术优势】 围绕航空领域制造的加工质量问题,开展基于制造过程数据的工艺全流程智能决策技术与系统的研发,初步实现工艺与制造过程的智能控制。在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算法、航空薄壁件加工精度预测、轴类零件全流程加工工艺优化与决策、零件全流程加工质量智能推理与优化、智能加工产线智能决策技术应用与推广等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规范制定方面,研究了薄壁件加工误差产生的深层机理,构建了批量零件加工过程中误差传递的理论模型,探究了机床、夹具、刀具、加工参数全方位、多层次的因素对于零件加工误差产生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零件加工工艺与流程优化策略,形成制定面向航空发动机大长径比轴类零件的决策规范,规定轴类零件全流程加工过程中机床、刀具、装夹、加工参数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通过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体系管理系统制定、修改、审批,形成《航空发动机轴类零件加工工艺优化与决策技术规范Q/2B 1586—2022》。 软件开发方面,将上述理论成果进行高度集成,开发了零件全流程加工智能推理优化软件(MIO软件)。软件集成了四大功能模块,包括加工工艺数据库、全流程误差建模与分析、加工过程工艺数据挖掘、加工工艺优化与智能决策。相关知识与优化规则形成权。全流程加工智能推理优化软件以及知识库软件通过第三方测评,测评机构具备MA与CNAS认证资质,最终形成《零件全流程加工智能推理优化软件第三方测试报告》、《智能加工产线工艺全流程智能决策工艺知识库软件第三方测试报告》。 应用验证方面,结合航空发动机制造具体需求,将相关成果应用到某型号航空发动机轴类零件(动力涡轮传动轴)加工生产中。将零件全流程加工智能推理优化软件部署在航轴加工车间,在验证产品的加工设备上部署了数据采集装置,实时采集加工过程数据,集成企业工艺资源数据库和产品数字化检测系统,获取机床、夹具、刀具、产品质量等信息,构建了加工工艺数据库,开展了航轴加工工艺分析、现场加工质量预先感知、加工工艺与流程优化、现场实际加工验证等工作。通过南方公司现场应用验证,零件次品率平均降低54.53%。(2019年至2020年优化前,次品率为8.38%;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优化后,次品率为3.81%)。相关应用验证通过了中国航发南方公司的效果认定,并形成用户报告。 【技术指标】 1)采用机理模型/有限元仿真技术获取切削力/热/柔度/加工误差数据集,构建代理模型实现了切削过程的毫秒级预测,切削过程关键物理量的预测时间优于10毫秒。 2)建立了机理模型与小样本工况数据混合驱动的预测模型不确定分析与量化模型,提出了贝叶斯框架下的不确定校准方法,实现了加工误差快速(毫秒级)精准(偏差小于5微米)预测。 3)提出了航轴加工质量状态估计方法,建立了现场多源数据信息串联模型,基于隐马尔科夫的决策模型,实现工序间感知平均误差控制在9.21%内。 4)建立了加工次品率与加工参数约束集间双向映射互通模型,首次提出了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与遗传算法的联合决策方法框架,联合决策优化框架保证次品率降低优于50%。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6-20
一种套筒类零件内表面微凸起的电解加工方法
(专利号:ZL 201310414136.2) 简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套筒类零件内表面微凸起电解加工方法,属于电解加工领域。该方法利用微小群孔结构的弹性绝缘薄板,其面向零件一面进行导电化处理,并将其导电层与弹性绝缘薄板组成工具阴极,套筒类零件作为工件阳极,阴、阳极之间充满电解液,阳、阴极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进行电解加工,在套筒类零件内表面制造出微凸起结构。采用本发明的电解加工方法,能够在套筒类零件的内表面形成微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圆柱形零件翻转的自动上下料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圆柱形零件翻转的自动上下料装置。零件储料箱内装有零件,零件储料箱底面为带有倾角的斜面,零件储料箱底端设有出料口,出料口连接出料槽,出料槽出口处安装有选料轮,选料轮周面沿圆周等间距开有四个凹槽,选料轮旋转出口的一侧下方设有用于承接零件的倾斜的滑槽,滑槽与提升机构衔接,提升机构的出口处下方设有竖直导向管,竖直导向管的出料口下方为零件操作台。本实用新型仅依靠一个电机带动的选料轮即可实现对圆柱形零件的周期性取料,利用重力滑落实现零件翻转上料,并能保证零件出料方向的一致性,简便节能,自动化程度高,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株植物乳杆菌在降低大规模肉鸡养殖时抗生素残留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植物乳杆菌在降低大规模肉鸡养殖时抗生素残留中的应用,属于畜禽饲用微生态制剂领域。本发明将植物乳杆菌P?8发酵液作为饲料添加剂,结果发现其可以有效降低大规模肉鸡养殖过程中抗生素在鸡肉中的残留,从而避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避免抗生素残留肉鸡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超临界水氧化治理成套技术与装备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是用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深度处理的一种高效技术。所用的氧化剂可以是纯氧气、空气或过氧化氢等。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用高压泵将废水打入热交换器,废水从换热器内管束中通过,之后进入缓冲罐内,同时启动氧气压缩机,将氧气打入氧气缓冲罐内。废水与氧气在管道内混合之后进入反应器,在超临界条件下,废水中的碳氢化合物被氧化分解成无害的CO2、H2O;含氮化合物被分解成N2等无害气体;S、P等元素则生成无机盐。由于气体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极高,在反应器中成为均一相,从反应器顶部排出;无机盐等固体颗粒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极低,沉淀于反应器底部。超临界水与气体的混合流体通过热交换器冷却后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分离。与常规的水处理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1)氧化效率高,处理彻底,水溶液中有机物的去除率可达99.99%以上;(2)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密封条件极好,有利于有毒、有害物质的氧化处理;(3)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后的水直接排放或完全回用,节约了资源和能源;(4)应用范围广,几乎对所有有机污染物均可进行氧分分解;(6)由于均相反应停留时间短,反应器结构简单,使用较小体积的反应器就可处理较大流量的有机污染物,有利于工业运行。应用本技术时,需消耗一定的能量以加热废水及驱动高压泵,但废水中的含能物质COD在超临界状态下发生氧化反应时会放出一定的热量,为了降低过程的运行成本,本技术的应用与否取决于废水的COD浓度。研究表明,如果废水的COD小于30000 mg/L时,应用本技术时的运行成本较高,将达到150元/吨废水左右;如果废水的COD浓度为30000~45000 mg/L时,考虑到热量回收,其运行成本接近零;如果废水的COD浓度高于50000 mg/L时,考虑热量回收的价值,此时的运行成本将为“负值”,即在盈利状态下运行。这也是本技术与传统废水处理技术的最大区别:传统技术要求废水的污染越低越好,而本技术恰好相反,废水越污越好。采用本技术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过程中产生的腐蚀与盐堵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新型反应器的开发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本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授权一项。本技术适用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可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炼制、纺织印染、造纸、医药等行业。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对苯二甲酸生产废水的治理及其资源的回收方法
本专利公开了一种对苯二甲酸生产废水的治理及其资源化的方法,属于化工领域。该工艺由树脂吸附、树脂的解析、解析物的分离与纯化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了对苯二甲酸等苯系有机物与废水的有效分离,树脂经过洗脱可以反复使用;树脂解析后的物质经过过滤、分离纯化得到的有机物,可以返回到原生产工段或作为副产品销售,该工艺与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相比,具有占地面积小、成本低廉的特点。本发明的方法达到了废水的治理与废物资源化的统一,在对苯二甲酸生产废水的治理中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的同步脱氮除碳装置及方法
水产品加工行业是典型的高耗水行业,其废水产生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水产品加工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氨氮浓度高、总磷浓度高、盐度高和水温低这“四高一低”的特点。废水中较高的盐度会导致渗透压升高,使微生物发生质壁分离,影响废水的处理效果;另外,由于较高的废水密度,更容易导致活性污泥的上浮流失,导致常规污水处理工艺一般难以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寻求设计提供一种新型工艺和原理的水产品加工废水的同步脱氮除碳方法,该方法以水产品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水为对象,采用生物新技术对废水进行处理。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海洋水产品类物质和产品加工过程中排放废水的处理工艺技术,特别是一种水产品加工废水的脱氮除碳方法。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青岛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2 53 54
  • ...
  • 61 6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