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第五届(2022)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报名通知
各创新团队、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创新服务与投资机构以及医院和临床专家:为推动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持续创新发展、深化医疗器械产业产学研用资监各环节合作、激发企业和临床医护人员的创新活力,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科创中国”系列活动)在中国科协和科技部相关单位的指导下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四届分别征集到来自海内外医疗器械创新项目283个、607个、665个、831个,大赛及配套活动合计有2000余家企业以及创新服务与投资机构参与,现场4万人次观摩并有多位部委领导、院士及百余位来自监管和产业的权威专家现场指导,四届决赛评出一二三等奖项目共计253个,每届赛后半年跟踪统计融资额平均逾13.5亿元,部分项目后续还获得部委、省市和军队的课题资助及其他各种赛事奖项。大赛有力地助推了医疗器械的成果转化,受到了各方一致好评。第五届(2022)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于1月10日正式启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继续由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暨医疗器械创新网主承办,欢迎地方政府、科技园区及科研院所联合承办。 二. 大赛以“面向实际需求,支持临床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重视技术创新与创新服务”为主题,赛事按以下类别报名参赛: • 1. 体外诊断(IVD)试剂 • 2. 分析仪器与设备 • 3. 医用材料(卫生材料、敷料等)与护理产品 • 4. 消杀防护与辅助器具 • 5. 诊察、治疗与手术器械 • 6. 腔镜内镜器械及耗材 • 7. 微创器械与设备(不含腔镜内镜类器械) • 8. 植介入产品(含有源、无源) • 9. 其他高值医用耗材 • 10. 中小型诊疗设备 • 11. 大型诊疗设备(影像、放疗等) • 12. 急救与生命支持产品(重症、急救、监护、呼麻、透析等) • 13. 人工智能与医用机器人 • 14. 医用软件与数字医疗 • 15. 可穿戴与便携式产品 • 16. 移动与远程医疗 • 17. 慢病管理与信息化系统 • 18. 康复器械与器具 • 19. 中医器具与理疗产品 • 20. 运动健康及康养类产品 • 21. 配件、材料、工艺及其他   以上类别分为初创组(报名时尚未取得注册证的产品或项目)和成长组(首次取得注册证的产品)报名。 组织方将根据项目的报名情况和专家建议适当调整举办类别赛,或为便于项目融资及后续服务、产业转化等举办专场赛。 专场赛可根据联合承办方需求按产品领域、工艺材料、临床类别或产业聚集、业态模式等设立,拟举办的专场赛有:医生专场、护理专场、数字疗法专场、POCT专场、家用器械专场、人体精密测量专场、产业转化专场、海外专场、华为专场等。 三. 参赛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1、初创组参赛项目须是尚未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处于研发或注册阶段的医疗器械或技术;成长组限首次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未进行分类界定或无法按医疗器械注册的材料、配件及工艺请选择其他类别报名参赛; 2、参赛项目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与其它合法权益,参赛个人、团队和企业应对报名信息的合规性、真实性负责; 3、参赛项目涉及的医疗器械产品须具有创新性和临床适用性,具有一定的社会和市场价值; 4、报名以项目为单位,每个企业或团队可报多个,无数量限制; 5、欢迎临床医生、护士、医工等参赛或与他方合作报名参赛; 6、欢迎海外(含港澳台地区)项目报名参加各类别比赛。组织方将根据疫情防控及入境要求适时调整赛事安排,必要时可以视频参赛或设立海外专场; 7、取得新进展的往届参赛项目及参加过其他赛事的优秀项目亦可报名参赛,可根据是否取得注册证报名参加初创组或成长组比赛; 8、整个参赛流程中不向参赛方收取任何费用,承办方为鼓励参与创新,线下比赛负责参赛选手的食宿,并根据情况给与一定的参赛补贴及发放适量奖金。 四. 大赛进程安排如下: 1.报名参赛   参赛方即日起可登录大赛官方网站(www.cmddec.cn)和医疗器械创新网(www.innomd.org)进行报名,报名截止时间为5月15日。 2.初赛   经审查确认的参赛项目进入初赛,初赛采取网络评审方式。评委由业内知名技术专家、临床专家、注册或审评专家及投资专家等组成。对不符合参赛要求的项目,组织方和评委均有否决权。 3.类别赛   组织方将根据报名情况适当调整比赛类别、合理安排场次。类别赛将从6月份开始,现场路演形式,具体时间地点和赛程安排另行通知。 4.专场赛   参赛项目可根据报名意愿参加各专场赛,同一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参加多个专场赛,专场赛的具体形式、时间地点和赛程安排另行通知。 5.总决赛   总决赛将在8月底在苏州举办,现场路演形式,具体时间地点和赛程安排另行通知。 五.  奖项设置如下: 根据报名数量,按照类别和分组,设立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六. 参赛项目获得以下奖励: 1、各类别赛根据承办方的情况和当地的产业扶持政策给与相关奖励。 2、所有进入各类别赛、决赛和专场赛并现场路演的项目,组织方均为参赛选手提供免费食宿(每项目限2人),另给予该赛程的交通补贴(凭票限额,具体金额按照该场次的通知公告); 3、优先推荐国家及地方相关科技项目申报; 4、与数位领衔评审院士及百余位来自监管及产业界权威专家直面交流,一对一辅导; 5、优先入驻苏州(及各地)医疗器械创新服务基地,享受一站式20余项外包创新服务; 6、优先获得业内企业及投资机构注资并购,以及先锋媒体曝光机会; 7、获得园区和创新服务机构的特别配套政策支持; 8、促成部分参赛项目与生产经营企业实质合作; 9、择优在医疗器械创新网、《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等媒体平台刊登专访报道。 10、免费参加承办方举办的高水平培训、创意及资源对接活动。 七. 为了使参赛项目更好地对接产业和创服资源并实现尽快成长转化,我们将在大赛总决赛期间继续举办“2022医疗器械创新周”活动,该活动为期4天以“1赛2展3+15论坛”形式展开,即以大赛总决赛及“2022医疗器械创新与服务展(MISE2021)”暨“2022中国大健康创新创业资源盘活(交易)展会(HAUTE2022)”为核心,配套三个主旨论坛——2022中国国际医疗创新论坛(CMIF2022),2022中国医疗器械转化医学与创新服务论坛(TMIS2022),大健康科普论坛(HSP2022),一个最具创新特色的“医疗器械创新创业高管特训营”,再辅以15个专业主题分论坛,内容即涉及心脑血管、影像设备、外科微创、骨科器械及材料、医学人工智能、体外诊断等临床产品领域,也涉及上游材料配件与制造工艺、医疗器械创新设计及代工,创新产品动物和临床实验、医学成果转化及市场和资本对接等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圈产学研销用监资各产业链环节,通过上述论坛及会展系列活动以及大赛前后承办方的持续服务,最终构建一个汇集全球创新人才、企业、产品及各类创服资源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从而助推本土和国际创新协作,加快医疗器械临床科研及院所成果转化,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持续创新发展。 请积极宣传并鼓励业内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监管及服务等各医疗器械产业关联单位以及个人或团队参加大赛及创新周活动,欢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机构洽谈大赛区域联合承办以及专场赛或分论坛合作,诚邀业内精英和各界朋友一起来苏州现场参与大赛决赛和创新周活动! 详细信息参见大赛官方网站(www.cmddec.cn)及医疗器械创新网(www.innomd.org)。 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 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22年1月10日
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22-04-01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新特征及对策建议
通过深刻分析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成因,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以及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管力度,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深化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监管等建议得到教育部的肯定。
中央财经大学 2021-02-01
面向现代通信和导航领域多应用兼容天线设计技术
综观5G、智能化电子设备、导航定位、柔性可穿戴、RFID、物联网、覆盖系统、通信系统等领域,都需要不同类型的高性能换能器件─天线。对于不同的应用体系、不同的频段,天线具有不同的形貌及技术特征。随着以上多种应用日益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多功能调控管理一体化技术研究的深入,对于这个基本器件的需求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着持续不断增长的需求。团队具有从设计理念到器件材质选取/研发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具有按合作方需求完成多种交叉应用的按需新产品研发天线及相关产品能力,兼顾系统EMC集成化的设计,完成一体化智能化的高端装备制作。 天线是应用面极为广泛、技术含量极高的产品,制作各类天线的材料小型化后用量有限,本身价格一般不超过成品售价十分之一,既可以通过购置知名品牌的基材满足常规需求,也可以通过本团队联合的研究团队按需开发特种基材,获取更高的天线特性。从投资的角度,天线批量制作工艺要求并不复杂,采用常规具有一定精度的机械加工设备或者高稳定度的PCB制版设备就可以完成平面小型化天线,设备寿命较长,在高科技设计技术的保障下操作调控也很方便。扣除产品的后期包装和推广成本,利润极高,需求量大,保守估计各种类别的天线年产值都会在数千万以上,前端创新的可以有数亿,属于低投入高回报的产业。 项目投资额视合作关系而定,一般前期投入每个特需专项前期 100~150万人民币,后期再追加及提成(不包括厂房等投入)。
厦门大学 2021-04-11
周亮教授荣获IEEE多媒体通信领域最佳论文奖
2018年5月23日,IEEE通信学会(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公布了2016-2017年度多媒体通信领域最佳期刊论文奖(Best Journal Paper Award),我校通信与网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周亮教授以唯一作者身份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上的学术论文“On data-driven delay estimation for media cloud”摘得这一奖项。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多媒体通信领域最佳期刊论文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获评篇数不超过2篇,旨在从最近两年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Journal/Magazine的高水平期刊论文中遴选出有重大理论创新、重要技术突破的学术论文。本次评选共有78篇期刊论文进入初选,经过评奖委员会(Award Board)9位多媒体通信领域专家严格把关、层层筛选,周亮教授的上述论文获得了这一奖项,这也是2016-2017年度唯一获奖论文。获奖理由是:该论文通过对视频业务从数据到内容的深度分析,设计了端到端用户体验(QoE)客观化表征模型,有效解决了网络多媒体业务用户主观体验难以实现客观化表征的技术难题,且进一步提出的面向大规模、海量多媒体业务的QoE自动测评与提升技术,具有复杂度低、准确度高、易部署等优点,为大数据环境下高效多媒体通信与服务开辟了崭新的解决途径。   周亮教授的获奖为提高我校信息与通信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4-26
揭示了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研究的重要进展
通过分析全球尺度的自然草地调查数据(Herbaceous Diversity Network),发现“多样性-生产力”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形式,不相关是主要关系形式,其次才是负相关和正相关,这与人工草地控制试验的研究结果差别很大。研究同时发现,“多样性—生产力”关系会随着环境条件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在低产环境下以正相关为主要形式,中产环境下以不相关为主,而在高产环境下更容易表现为负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全球尺度上,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不是提高生产力,而是稳定生产力。该项研究不仅统一了“多样性—生产力”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还将“多样性—生产力—稳定性”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同一个生态学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
中山大学 2021-04-13
发表期刊-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领域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谢琎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化工系李林森课题组合作,在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近日,该研究成果以 Simultaneous enhancement of interfacial stability and kinetics of single-crystal LiNi0.6Mn0.2Co0.2O2 through optimized surface coating and doping 为题,在美国化学会旗下学术期刊 Nano Letters 上在线发表。该工作提出的单晶颗粒表面从 ALD 涂层到表面掺杂的转化方法为稳定高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也为原子层沉积在设计储能材料界面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机遇。 物质学院谢琎课题组 2018 级硕博连读研究生包文达和上海交通大学 2017级博士研究生钱冠男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谢琎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李林森特别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上科大刘志课题组博士后蔡军、助理研究员余毅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孟德超、马紫峰教授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感谢上科大物质学院电镜中心、分析测试平台的大力支持。上海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该项工作受到了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科大启动经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上海科技大学 2021-04-13
在立体三维显示领域取得研究新进展
发现了光化学除氧溶液(二甲亚砜DMSO就是一种典型的光化学除氧溶剂)体系中长寿命磷光化合物的光活化磷光发射(PAP)现象。在此基础上,陆为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基于磷光化合物光活化磷光发射(Photo-activated Phosphorescence, PAP)的立体三维显示系统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研究人员首先选定了含两种磷光化合物(光敏剂Pt(TPB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钙钛矿单晶光电器件领域研究新进展
新型光电器件中载流子传输层与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单晶异质原位集成的关键问题,在无机电子传输层上异质原位生长高质量全无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单晶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在全无机电子传输层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短波红外光电探测器领域取得新进展
短波红外(SWIR)光电探测器可探测1.0–3.0μm的光谱,可广泛应用于遥感、成像和自由空间通信等领域。传统的商用SWIR光电探测器主要依赖于HgCdTe或InAs/GaSb II–型超晶格和InGaAs/GaAsSb II–型量子阱,但是它们都存在一些瓶颈。譬如,HgCdTe半导体存在原料毒性和均匀性差、产率低等问题。而且,HgCdTe SWIR光电探测器必须在低温下工作才能抑制热噪声,以此获得较高的比探测率。此外,基于II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人才需求:专项化学品制造相关专业、领域人才
专项化学品制造相关专业、领域人才
山东三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8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0 21 22
  • ...
  • 44 4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