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是自治区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32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2001年学校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院校,2012年成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高校,2013年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院校行列。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被誉为塞外“花园式高等学府”。 内蒙古农业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本科高等院校,由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和内蒙古林学院于1999年合并组建而成。追根溯源,1952年,原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和山西农学院的兽医专业迁至呼和浩特市,组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本科高等学校——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1960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更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1958年,内蒙古林学院成立,是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所高等林业院校。 学校是一所以农为主,以草原畜牧业为优势特色,具有农、工、理、经、管、文、法、艺等8个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设有动物科学学院等22个院(部),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4846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771人。建校60多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12万余人,遍布祖国各地,现大多已成为自治区农、牧、林、水、草、乳、沙等行业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 2002年和2008年,学校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获得“优秀”。学校现有84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2个(含8个专业),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首批教育部和农业部批准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有40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6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1个自治区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有84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门自治区级优质精品课程,有19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8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59项。“十一五”以来,3部教材获国家级教材奖、95部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7部为国家级重点教材、42部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1部入选国家百门精品课程教材,2部获中华科教基金奖。 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一级学科)、5个自治区重点一级学科、22个自治区重点学科、4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种专业学位授权点。学位授权点涉及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 “十二五”以来,学校新上国家973、863、科技支撑、国际科技合作以及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项目和课题13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0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优秀科学青年基金1项、重点项目4项、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科研项目进账经费6.8亿元。先后有973个项目通过了鉴定评审和结题验收。学校在特色动物基因组及乳酸菌等研究领域的3项成果发表在影响因子超10.00的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制开发的“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口蹄疫疫苗中完整病毒含量的破乳检测技术”等成果成功地应用于伊利集团、金宇集团、内蒙古金河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学校承担并组织实施的草原绿色肉业、牧区生产生态生活优化、传统乳制品现代化生产技术、内蒙古春玉米小麦持续丰产高效技术、河套灌区粮油作物节水技术等国家和行业科技集成与示范类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果,在科技引领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位教师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一位专家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和社科类成果奖51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科普二等奖1项。 学校立项资助30个校级科技创新(培育)团队,其中有3个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计划、3个团队入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8个团队入选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乳酸菌筛选与乳品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学校已建成1个国家级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3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野外台站和人文社科基地。2010年,学校被科技部批准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3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新农村研究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2015年学校“绿色畜产品加工协同创新培育中心”和“现代马业健康发展协同创新培育中心”分别获得自治区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 学校现有教职工2639人,其中专任教师158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12人、副教授475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61人,硕士生导师469人;有特聘院士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8人,国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7人,国家、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5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3人,自治区深入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1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1人,自治区“333人才工程”首席专家3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8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60人、草原英才团队21个,有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8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4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4人。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 学校由呼和浩特市校区、职业技术学院校区和海流图科技园区3部分组成,形成了一校五区的办学格局。学校总占地面积1000公顷,其中,教学科研用地600余公顷。校舍建筑总面积110.27万平方米,标准田径场(馆)6个(职业技术学院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09亿元。 学校图书馆是内蒙古自治区农、林、牧等行业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馆藏纸质文献190.8(包含职业技术学院29.85)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185种,电子图书127.5万种,创建个人数字图书馆500个。拥有91个中外文数据库,其中包括SCI、EI、Willy等世界顶尖外文数据库及3个自建特色数据库。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加拿大、美国、日本和蒙古国等十几个国家的6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及学术交流关系。学校成立了“中加可持续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马利克管理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分中心”,“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近五年来,外国专家教授700余人次来校开展交流合作、访问讲学等活动,部分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和顾问。学校还选派了380余名教师到国外学习。目前,有来自蒙古国、俄罗斯、加拿大、波兰、柬埔寨等国家的130多名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十佳毕业生评选”活动为代表的校园十大品牌活动和教职工“红烛杯”文艺演出深受师生喜爱,一、二课堂协同联动推动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中屡创佳绩。我校男子篮球队连续多年获得自治区高校冠军,并代表内蒙古参加中国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校田径队连续多年荣获自治区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1名,并在全国赛事中屡获佳绩。在2014年10月韩国仁川亚运会上,我校2011级学生施小霖作为国家队主力队员兼教练,喜获男子软式网球男团比赛铜牌。在2012年9月全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女子甲组标枪、铁饼比赛中,2009级学生谭丽娜、李爱飞分别以48.65米、47.00米的成绩夺得金牌和银牌。2015年,我校在自治区“主席杯”校园足球总决赛中,获得男子校园组冠军,女子校园组冠军、女子超级组亚军。 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被授予“全区五一劳动奖章”,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教务处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等称号,校团委多次被评为“全区五•四红旗团委”,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优秀单位”“全区高校学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校史展览馆被确定为“内蒙古大学生德育基地”。 全校师生正凝心聚力、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继续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工程,大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不断调结构、抓内涵、固基础、提质量,为努力实现学校“十三五”发展奋斗目标,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而努力奋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01
农业节水滴灌技术及设备
中国西部地区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非常短缺。目前农林灌溉采用传统的地面漫灌方式,水的利用率很低,既不适应发展高效农业的需要,又大量浪费水资源,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因此,大力发展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是西部地区乃至我国大部分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现代农业区域综合开发
一、成果简介 自2008年开始,我们将农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及环境保护融为一体,规划了20个区域,均取得了较高的效益。在规划过程中,通过建立高标准农田、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利用土地性质建立 设施等方法,建立农业景观区域,在促进农业高效发展的同时增加旅游业收入。同时,根据食品加工企业原料需求特点,通过建立“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民经纪人”的新型合作模式,对 农产品品种进行反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现任党委书记刘登才教授、校长吴德教授。 办学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前身是1906年创办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此后历经四川高等农业学校(1912年)、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4年)、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1927年)、四川省立农学院(1932年)、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1935年)、四川大学农学院(1950年)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整体迁至原西康省(1955年撤销)省会雅安独立建校为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四川省林业学校整体并入。学校现有雅安、成都(温江)和都江堰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馆藏文献资源1799万册(件)。 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现设有学院27个,研究所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二级学科6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二级学科9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20个,本科招生专业7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省重点学科20个。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社会服务是兴校之策、文化传承创新是荣校之魂、国际交流合作是活校之方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学科为纲、学者为上的治学理念,大力弘扬“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继续秉承“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持续推进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努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川农业大学 2021-02-01
鄱阳湖区洪涝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系统
本系统针对鄱阳湖区洪涝灾害发生特点、水文特征以及全省防灾减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研究,采用多平台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相结合,根据鄱阳湖流域降水对鄱阳湖水位的特征研究,建立湖体水位高程模型(WDEM),解决了鄱阳湖高分辨率数据难以获取,鄱阳湖湖盆结构复杂的技术难题;建立的鄱阳湖水位流域降水预测模型,解决了云天状况下气象卫星资料难以识别时洪涝灾害的检查预测技术。为洪涝灾害的预测预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项目成果已在水利、气象、防灾减灾、湿地保护、农业开发与利用、农业规划等领域得到了应用,并为政府防汛减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江西师范大学 2021-05-05
一种遥感影像圆形油罐自动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遥感影像圆形油罐自动检测方法,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 MHC 视觉显著变换得 到视觉显著图,再经过数学形态学增强,得到增强视觉显著图,利用 hough 变换在增强视觉显著图上圆 检测,得到疑似油罐区域;然后,对遥感影像进行 turbopixels 过分割,根据特征合并分割块,根据似圆 特征,得到疑似油罐区域;最后,结合由 hough 检测结果和似圆特征检测结果,利用油罐圆心与半径关 系和多特征进行 SVM 分类,过滤掉同心圆和非油
武汉大学 2021-04-14
柴油车排放遥感大数据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针对柴油机气态排气污染物遥感检测难题,提出了基于柴油机燃烧过程过量空气系数修正的遥感测试数据反演计算方法,从而实现对柴油车NO等气态排放物浓度实时检测,满足了国家遥感标准中对柴油车NO排放浓度检测要求。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针对柴油机气态排气污染物遥感检测难题,提出了基于柴油机燃烧过程过量空气系数修正的遥感测试数据反演计算方法,从而实现对柴油车NO等气态排放物浓度实时检测,满足了国家遥感标准中对柴油车NO排放浓度检测要求。并针对国内遥感大数据提出了遥感大数据处理方法,分工况区域动态确定排放阈值,从而达到动态高精度筛查高排放柴油车的目的。在汽车排放遥感监测领域具有良好市场前景。
北京理工大学 2022-08-16
基于 ISFET 传感器的智能传感系统
项目简介: 随着生物、医疗、药物以及环境等领域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种 生化传感器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求传感器能够完成准确的快速检测,而且希望传感器具有低功耗、便携等特点,能够随时随地的 完成检测功能。 ISFET(Insulator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是一种类 似于 MOSFET 结构的转换器,可通过 MOS 工艺来制作完成。基于 ISFET 转换器及不同的敏感膜可研制成低功耗的生化传感器,用于测 量多种生物化学量(如 pH,氧气,臭氧,二氧化碳,葡萄糖,Con A 蛋白等)。之后将传感器与测量电路、通讯电路集成,可构成低功耗 的手持智能设备,与手机直接通讯,也可与低功耗传感网络结合进行 组网检测。 项目特色: 如下图所示,基于 ISFET 传感器的智能系统包括 ISFET 转换器、 敏感膜、ISFET 测量电路、通讯电路等内容。 基于 ISFET 传感器的智能系统,具有尺寸小、速度快、功耗低、 集成度高(可与后端电路集成在一起,也可多个传感器集成在一起来 测量多个参数)等优势。 
南开大学 2021-04-11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创办于1958年。学院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新疆首批“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联合培养应用本科人才”试点高职院校。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学院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昌吉市。昌吉素有“西域咽喉”美誉之称,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30公里、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18公里,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向西开放、开拓中西亚市场以及通向欧洲诸国的黄金枢纽和桥头堡,是新疆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昌吉周边云集数百家上市公司和集团公司,以及数千家知名企业,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阔平台,是广大学子实习、就业“双基地”。 学院现有校本部、屯河校区、东泉校区、榆泉校区四个校区,占地面积6000余亩。校园内环境优雅、绿树成荫、风景秀丽,是莘莘学子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学院教学设施完善,教学设备先进,拥有设施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和资源丰富的图文信息,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拥有一支德优技精、结构优良、实力雄厚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拥有“中国—以色列旱作农业示范培训中心”、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动物疫病检测中心等先进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室)80个,建成集“教科研用”于一体的博士科研工作站、农业机械研究所、设施农业研究所等21个研究中心(所),以及新能源智能监控工作室、设施园艺技能大师工作室、“智能家居”工作室等44个工作室,创建了“我可”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立校外顶岗实习与就业“双基地”1238家。 学院现有生物科技分院、动物科技分院、园林科技分院、信息技术分院、工程分院、经济贸易分院、国际合作分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分院等13个分院,开设有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畜牧兽医、会计、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等13个专业大类的45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 学院建有国家级重点专业8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高等学校)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人物1人、“天山英才工程”高层次人才2人、省级教学名师等20人;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 学院与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院是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常务副主任单位、新疆职业教育学会会长单位;是中国现代农业等五个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理事长单位、昌吉州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形成“政行企校研”合作的三级集团化办学格局;校企共建了新疆天业节水农业工程学院、移动信息学院、新疆制药工程学院等7个校企合作二级学院。 学院秉承“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坚持“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跟着生产走”的办学理念,主动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推动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平台;根据产业特点深化办学体制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出一条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新路子。学院招生、就业形势两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7%以上,位居新疆高校前茅。 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学院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主动对接国家和自治区战略,把“办好职业教育作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战略担当,把托起农牧民孩子的美好明天作为办学价值追求,把培养爱国爱疆、勇于担当的优秀大学生作为历史使命”。学院先后整体托管喀什地区莎车县、疏附县、和田地区洛浦县4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创了“义务托管”新模式。 学院以“润德砺能 和以至善”的校训,“知行合一 耕读人生”的校风,“进德修业 爱洒绿洲”的教风,“敦品强技 和美竞进”的学风,引导着一代又一代学生成长成才,造就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学院的办学得到了教育部、农业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肯定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疆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头版头条报道学院的特色办学情况。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新疆、面向中西亚,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为实现“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应用技术高校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将学院建成为产业升级“助推器”、创业就业“稳定器”、人才红利“催化器”。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新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加挂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牌子。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04年的云南蚕桑学堂,首开云南职业教育之先河,是一所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专业为优势和特色,集农业、食品药品、大健康、工程、经济管理、电子信息等多专业融合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是国家优质高职院校、云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云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学校,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为农业部“中国-缅甸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云南省农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云南省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是云南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云南省农学会、云南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秘书长单位。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现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国家级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学校下设八院三部(农学与园艺技术学院、畜牧兽医学院、食品药品与大健康学院、工程学院、互联网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基础部、体育工作部,公共艺术教育部)。现有教职工541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106人,云岭名师1人,占专任教师的54.22%;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163人,占专任教师的68.27%;“双师素质”教师186人、占专任教师的74.70%,其中98位教师拥有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成果101项,其中,国家级15项;国家专利107项,农业农村部申报新品种10项。获省级以上表彰奖励46项,其中科技进步奖3项。学校开设专业49个,在籍学生10913人。其中,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工程造价3个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园艺技术、工程造价、畜牧兽医、作物生产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财务管理7个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学校现有茭菱校区、小哨校区、马龙校区(云南山地牧业科技示范园),校园占地面积超过1万亩。小哨校区拥有700余亩的实习农牧场,马龙校区拥有8000余亩的实训基地。目前,拥有校内实训基地76个,实验实训室126个,校外实训基地188个。建有生猪标准化养殖、现代化无公害蛋鸡养殖、太空蔬菜生产性实训基地等13个省级以上校内实训基地,其中,生猪标准化养殖、太空蔬菜2个生产性示范实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园林实训园为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食品加工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学校始终坚持“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形成了“全真全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三农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一、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04年的云南蚕桑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昆明农业技术学校,1958年分出成立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1962年昆明农业技术学校更名为云南省农业学校。2002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云南省农业学校和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合并组建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学校归口教育厅管理,云南省种畜、种禽、原种猪繁育推广中心成建制并入学校并在学校加挂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牌子。在116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农业科技人才5万余人。 学校的发展与云南历史上若干重大事件紧密相连,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13年朱德元帅曾在学校任体操教习,1929年云南第一任省委书记王德三在此任教,1938-1939年,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文学院和法商学院曾在学院茭菱校区办学,1941-1942年学校原教学大楼曾为飞虎队招待所。 二、学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办学条件 学校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扎根农业行业,始终坚守职业教育领域,学校积极探索和创新高等农业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特色兴校战略的引领下,坚持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出发点,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学术前沿为导向,逐渐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真全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特色评估中受到专家的高度赞誉,办学特色鲜明。近年来,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高职院校特色评估, 成为云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学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行专科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使学生具备“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现代职业素质。学生毕业时,除获毕业证书外,90%以上的学生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连续第8年荣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学校重视并不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大学生创业取得可喜成绩,近年来已有近300名毕业生成功实现自主创业,已连续3年获得“云南省鼓励大学生创业先进集体”。2016年作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获得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奖。 三、学校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社会,坚持依托行业办学,主动融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从和服务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2009年学校被农业厅认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农民创业试点培训机构,在学校成立了“云南省农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学校下设“云南省农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门开展社会服务,积极参与了全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科技增粮技术指导等社会服务工作。2009年以来,生猪综合实验站、油菜综合实验站、玉米综合实验站、马铃薯综合试验站和蚕桑经济研究室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依托学校实施并为全省提供技术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起学校负责了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四个州市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为基层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2011年,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原料基地项目——滇陆种猪选育扩繁建设项目依托学校建设。2015年开始,学校承担云南烟草系统职业烟农试点培训任务,已累计培训700期,培训职业烟农76304人。学校还设有“农业部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和“云南省第210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社会和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2018年成为云南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云南省农学会、云南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秘书长单位并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负责《云南农业》《云南农业年鉴》《云南省志·农业志》的编辑出版等,学院加挂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牌子,为学院开展好社会服务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四、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在云南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学校自2006年以来,分别与泰国、韩国17所农业院校签订了互派留学生、合作办学协议。2006以来与泰国孔敬农业技术学院等10所学校互派留学师生13批次近400人次。学校每年选派30多名学生赴泰国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已有20多名毕业生先后到泰国就业。2012年在柬埔寨承建了“中国云南—柬埔寨班迭棉吉现代农业科技友谊示范园”,项目得到了柬埔寨王国副首相高金然的高度赞许。2013年举办了一期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农业技术学院由9名院校长组成的农业教育培训班。2015年农业部将“中国-缅甸农业技术培训中心”设在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搭建了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家级培训交流平台。2015年以来该中心已经举办缅甸农业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缅甸学员49人。通过交流与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学校社会服务工作已开始走出国门,辐射东南亚和南亚。 农业职业教育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云南农业职业教育龙头院校,学校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承担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重任。《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指出,要“依托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农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学校在东南亚、南亚国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学校将在东南亚、南亚农业科技交流与技术培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办学定位,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社会服务和职业培训并重,推进国际化办学,力争“十三五”末全日制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1000人以上。迎着新时代的曙光,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党的十九大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的新方向,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聚焦“三农”,围绕学生发展下功夫,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将以“双高计划”申报与建设为统领,强内涵提质量,整体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将学校打造成“本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农业高职院校。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81 8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