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现任党委书记钟登华,校长孙其信。 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农业大学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并批准试办研究生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1年学校及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等九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09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10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提出殷切期望,深切勉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为学校在新时代高举“立德树人、强农兴农”旗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学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三农”人才,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己任,保持农业优势学科,发展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2-01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党和国家领导亲切关怀。董必武、李先念等先后为学校题词和题写校名。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学校百年校庆亲笔题词。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听取我校关于生物产业的汇报。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学校师生“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校园环境得天独厚。校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主城区,坐拥狮子山,三面环湖,拥有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9公里浪漫湖岸线,10公里“林中路”,6.6公里湖光绿道,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景面文心、情境交融的校园风貌引人入胜。 学科优势特色明显。首轮“双一流”成效评价,学校整体建设9项评价指标中,7项指标为第一档。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5个学科再次滚动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7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1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分布于农学、生命科学、理学、工学、医学、社会科学等6个门类。其中,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实现了农学、生命科学2个门类的全覆盖;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实现了农学门类的全覆盖。 教育体系完整。现有学院(部)17个,本科专业6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全日制在校学生34048人,其中本科生19451 人,硕士生10418人,博士生3747人,留学生432人。 硕彦俊秀荟萃。现有教职工3022人,其中教师1701人,教授559人,博士后322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6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4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5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6个,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83个。国家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 教育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5项。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1项、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6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业2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8门。 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1个。 发展愿景:到2035年,将学校基本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世界高等农业教育高地、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优秀人才富集区。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01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现任校党委书记王春春,校长陈发棣。 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可溯源至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和1914年私立金陵大学农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金陵大学农学院、南京大学农学院(原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主体,以及浙江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1963年,被确定为全国两所重点农业高校之一;1971年,搬迁至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农学院;1979年,回迁南京,恢复南京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 南京农业大学现有农学院、工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含无锡渔业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金融学院、草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体育部等20个学院(部);74个本科专业、30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17个博士后流动站;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教职员工29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47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5人,入选国家其他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计划150余人次,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7个。 南京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涵盖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及干部培训等各层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和植物生产、动物科学类、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是首批通过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的大学之一。2000年,获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14年,首批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园艺、风景园林、茶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英语、社会学、农村区域发展、旅游管理、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金融学、会计学、草业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生态学、园林、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中药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动物药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法学、投资学等13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南农精神,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质”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先后造就包括66位院士在内的30余万名优秀人才。 南京农业大学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4个学科获评A+,公共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3个学科获评A类。在第五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有10个学科进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社会科学总论、临床医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1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3个学科进入1‰,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前1‱,跻身世界顶尖学科行列。 展望未来,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拓荒者,南京农业大学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强内涵建设,聚力改革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全面开启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崭新征程!
南京农业大学 2021-02-01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是由广东省林业厅主办,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院是在具有63年办学历史的“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基础上创办的。 学院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广汕一路297号,毗邻华南植物园,占地面积633亩;学院是广东省“文明单位”、广州市“花园式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单位、全国“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是“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和“广东女性职业教育”理事单位。学院负责人是博士生导师廖金铃教授。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现有教职员工330人,其中副教授或副高以上职称95人,中级职称60人,具省级以上优秀教师12人;拥有园林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财经技术等专业的实训中心,拥有园林制图室、3D模拟导游室、网络实验室、数控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室、服装设计室、测量实验室、生物技术组培室等实训室;所有课室配备了多媒体和空调,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有400米8跑道标准塑胶运动场和室内篮球场和羽毛球场,学生运动设施齐全。 学院是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证单位,是园林、林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单位。学生在校可考取计算机办公软件中、高级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珠算证,会计电算化证,花卉工,园林施工员,园林制图员,林业工程监理员,电子商务员,计算机制图员等职业技能证书。 学院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共建“应用型人才实训基地”,通过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这一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向用人单位大量推荐毕业生;与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华苑园艺有限公司、罗浮山自然保护区、佛山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120多个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校园文化氛围浓厚,63年严格的教学与管理形成了“团结、勤奋、敬业、创新”的良好校风:每周举办一次“生态大讲堂”,邀请校内外各专业的教授、专家到学院为师生讲授专业知识,拓宽师生视野;学校有24个社团组织及协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音乐、书法、绘画、摄影、舞蹈、插花、社交礼仪等第二课堂活动,学生课余生活丰富。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2021-02-01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座落于辽宁省省会沈阳市,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为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水利职业学院。两校均始建于1951年,拥有69年的办学历史,办学经验丰富,特色鲜明。2018年8月,根据辽宁省十二届省委常委会第103次会议精神,两校合并,组建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院分为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原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址),北校区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原辽宁水利职业学院校址)。校区总占地面积94.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3万平方米,实验林场林地面积6.1万亩。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05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136人;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337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全国行业教学名师5人,省级专业带头人8人,省级青年科研骨干4人,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团队4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747人,设有林学院、农牧学院、园林学院、水利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木材工程学院、测绘工程学院、生态旅游学院、建筑学院、环境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12个二级院和基础部、思政部、体育教学部三个教学部。共开设林业技术、园林技术、水利工程、家具设计与制造、森林生态旅游、建筑工程技术、供用电技术、工程测量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68个专业和20个专业方向。学校拥有国家重点专业2个,全国行业重点专业2个,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3个,辽宁省示范专业8个,辽宁省品牌专业6个,辽宁省对接产业集群示范专业7个。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训基地4个,辽宁省重点实训基地11个,校内实训基地及各类专业实验室和标本室156个,其中生物技术(园艺)实训基地、家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立项建设项目,校外实习基地350余个。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在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打通就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搭建就业平台。与辽宁三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沈阳风景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古建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集团、双汇集团、圣象集团、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上海迪士尼乐园、辽宁宏图创展测绘勘察有限公司等5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每年为近4000名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2000余个,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居全国职业院校前列。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2021-02-01
生态高效抑尘剂开发
粉尘给矿石开采、粉体加工企业的安全高效生产带来威胁,为从业人员健康埋下隐患,深入研究粉尘物理化学性质和润湿机理,优选高效抑尘剂配方,进而开发出多组分生态高效抑尘剂是解决粉尘危害的有效措施。 项目产品生态高效抑尘剂是主要由新型多功能高分子聚合物和天然矿物材料组成。聚合物分子间的交联度会形成网状结构,同时分子间存在各种离子基团,能与离子之间产生较强的亲合力。它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捕捉、吸附、团聚粉尘微粒,将其紧锁于网状结构之内,起到湿润、粘接、凝结、吸湿、防尘、防浸蚀和抗冲刷的作用。粉尘在这多种抑尘机理作用下被润湿和凝并,从而抑制粉尘的飞扬,加速粉尘的沉降,达到控制粉尘污染的目的。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3
生态循环健康养猪新技术
研发阶段/n(1)通过对猪粪堆肥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发酵菌剂的研究,已制成复合微生物制剂用于猪粪堆肥和生物发酵床养猪。采用该技术,可使猪粪堆肥过程缩短5-7天;可促进生猪生长、提高生猪免疫力,经试验:试期日增重提高74.13g,每kg增重耗料减少0.35kg,粪中粗蛋白含量、氮态氮含量、磷含量、钙含量和空气硫化氢含量分别降低11.50%、49.57%、23.78%、46.15%、0.0064mg/m3。(2)通过对猪粪堆肥营养成分测定,将堆肥配制成各种专用复混肥,经盆栽试验及示范,已研制成系列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构建城乡少儿阅读新生态
“漂书看世界”项目组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中成长,因项目模式轻、可复制性强、阅读成效好等优势,项目不断扩展,至今在全国各省份组建起405支漂书阅读小队,共计有超过20000的家庭因此收益。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许心元 哲学 2020/2024 陈滨 哲学 2019/2023 顾雨辰 汉语言文学 2020/2024 郭嘉航 历史 2020/2024 杨承师 哲学 2021/2025 薛海忻 历史 2021/2025 李嘉悦 人文科学实验班 2021/2025 龚涵月 汉语言文学 2020/2024 黄舒洁 历史 2021/2025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张晗 人文学院 副处 无 黄凯 物理学院 教授 物理学 冯璐 人文学院 科员 无 曹剑波 人文学院 教授 儿童哲学 蔡文倩 人文学院 科员 无 四、项目简介 在我国积极推进“全民阅读”、“大语文”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城乡儿童阅读现状及需求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关注与支持。针对儿童书目选择困难、内生动力不足、社会资源不均等问题,“漂书看世界”项目以组建漂书小队为核心,通过定制分级书单、开展儿童读书会及假期悦读营、开设校本课程、培养阅读点灯人的模式,助力家长轻松选书,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意识,建设城乡阅读共同体,构建城乡少儿阅读新生态,促进城乡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本项目始于2017年9月,由项目组指导老师张晗老师首创,2020年项目首支试点小队3年漂书圆满完成。至今,“漂书看世界”项目组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中成长,因项目模式轻、可复制性强、阅读成效好等优势,项目不断扩展,至今在全国各省份组建起405支漂书阅读小队,共计有超过20000的家庭因此收益。并且,项目拥有原创专利版权六份。获得过学习强国、东南网、福建日报、厦门日报等多个媒体的报道。仅2022年上半年就开展了活动700余次,参与人数超过200000人。如今,我们拟将这种模式通过支教队伍推广至广大农村地区,用阅读点亮乡村,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厦门大学 2022-07-27
无醛生态板-金丝楠木
鲁丽集成材生产工艺先进,选用进口优质木材,先经全自动木材优选锯选材后,使用德国产拼接机拼接,板面平整,美观,拼接严密无缝隙。使用优于国家标准(E1)的环保胶水作为胶粘剂,健康环保。
鲁丽集团有限公司 2021-06-21
近海多营养层级生态系统构建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
针对当前人类活动干扰已严重导致沿岸水域生境退化、生态服务功能丧失、生态灾害频发的实际,通过开展对沿岸河道水域、滨海湿地、滩涂区域、近海海域和岛礁周边进行生境恢复,灾害防控及资源化利用研究,综合实现沿岸水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提升其支持服务、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能力。 1.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 针对我国围填海等海洋工程快速实施导致滨海湿地严重退化的实际,通过对南汇边滩湿地、金山城市沙滩湿地进行生态系统和生境恢复,筛选了海三棱藨草作为南汇边滩湿地恢复的优势物种、狐尾藻作为金山城市沙滩的优势物种;结合海三棱藨草发育繁殖方式,快速构建海三棱藨草群落,结合投放底栖生物,实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逐渐恢复;并通过构建IMTA模式,构建狐尾藻——鱼类——虾蟹等综合生态系统,恢复了金山城市沙滩水质,最后综合构建了适宜上海滨海湿地恢复技术。   上海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 2. 滩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 由于中国近岸滩涂资源丰富,尤其是南黄海江苏辐射沙洲是我国典型的海洋沙脊系统,该海域已经成为江苏省重要的海水养殖产业基地,养殖品种包括文蛤、绎蛏、青蛤、泥螺、条斑紫菜等。根据辐射沙洲海域水质富营养化现状,构建针对该海域的覆盖全年的氮磷生源要素移除匹配模式,该模式涵盖条斑紫菜养殖生态修复、绿潮藻的快速打捞与资源化利用以及江蓠属大型海藻的引种。通过匹配模式的建立,降低海域污染物含量,从而缓解该海域氮磷富营养化。   南黄海辐射沙洲区域紫菜养殖生态修复 3. 近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 截止2018年,黄海绿潮已连续12年大规模暴发,对发生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和生态服务功能造成重大破坏。我们对黄海绿潮藻生物学、漂浮海区、绿潮溯源、暴发机制、迁移路径、预警预报等方面研究已取得很大重要进展。为了有效控制南黄海绿潮源头,研发了绿潮浒苔多项资源化利用技术,包括绿潮藻食品加工制备技术、浒苔多糖提取技术、浒苔多糖化妆品制备技术、浒苔SOD酶纯化技术、浒苔生物乙醇制备技术等。研究发现南黄海源头漂浮浒苔质量高,蛋白质含量达到32%,可以作为海藻健康食品生产,目前已建立了绿潮浒苔食品生产线1条,2016年加工绿潮浒苔原料16吨,直接经济价值为64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近2亿元。   黄海海域漂浮绿潮灾害与资源化利用 4. 岛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 针对我国岛礁生态系统破坏生境退化的严重问题,我们研发了“压力——状态——响应——策略”的生态修复模式,通过对枸杞岛瓦氏马尾藻藻场生态系统展开调查;根据海藻场生态系统调查结果,采用指标体系法,对藻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研究。从藻场生态系统压力、藻场水质状态、藻场生物群落结构和藻场生态系统功能4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值,建立海藻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多指标综合指数模型。在瓦氏马尾藻藻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及瓦氏马尾藻人工繁殖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建立了瓦氏马尾藻人工育苗工程技术和藻礁幼苗海区投放工程技术,以期恢复枸杞岛瓦氏马尾藻天然藻场和保护生境生态。   岛礁马尾藻藻场生态系统恢复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5-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34 3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