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召开
此次年会吸引了3600余人线上参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 2022-09-26
借助原位环境电镜揭示金属催化剂真实活性表面的研究成果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谷猛团队联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巧妙借助原位环境电镜,在真实反应条件下直接观测到NiAu双金属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中的动态过程,揭示了该催化剂在反应中的真实活性表面,为认识催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研究发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 )上。材料系科研助理韩韶波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谷猛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实验表明,在反应气氛和温度下,内核Ni原子会逐渐迁移至表面,与Au合金化;在降温停止反应时,表面Ni迁移回核心部分,重新形成Ni@Au壳型结构。原位红外和原位X射线吸收谱的结果也从宏观角度证实了上述观测结果。团队结合理论计算,提出了新的催化机理。该研究揭示了催化剂真实活性表面,展示了原位电镜在研究构效关系中的重要性,并且为研究金属催化提供启示。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1
炼油主体装置分馏塔顶离子平衡模型及中和剂评选技术研究
技术成熟度1)通过中和剂评选技术优选得到的中和剂复配配方,与炼厂中现行的配方 比较后发现,新配方可以获得综合性能更为优越的中和剂。2)依据离子平衡模型技术开发的软件,针对装置污水罐 pH 的计算与实际值 误差大部分在 3%以下,最大误差不超过 10%.3)由预测模型中获得的铵盐结晶趋势预估情况,与实际生产中塔顶的实际 腐蚀情况基本吻合。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高瓦斯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在优化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技 术基础上,确定卸压巷道高位抽 放的合理方式和布置参数,实现 采动裂隙带瓦斯高效抽采,有效 解决高瓦斯综放工作面高产高效 安全生产;根据首采区生产时瓦 斯涌出情况,研究并建立一种适 应范围广、预测结果可靠的矿井 瓦斯涌出量预测新方法。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新型高分子纳滤膜技术在农村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本项目拟通过建立复合纳滤膜多层结构的协同设计方法,丰富复合纳滤膜制备的理论基础,提升纳滤膜的分离性能,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纳滤膜制备技术,并实现规模化生产,促进纳滤膜分离技术的广泛应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汽车盘式制动器制动抖动机理、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研究
本研究属汽车行业的总成与关键零部件技术领域的技术难题。项目在上海汇众汽车 制造有限公司企业资助下,针对盘式制动器开展制动抖动技术攻关,取得制动器振动应 用基础与工程实践核心技术成果。项目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 ① 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基于道路试验的盘式制动器制动抖动振源诊断、传递路径 识别、振动响应评价的工程方法与流程;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基于制动器测功 机的盘式制动器制动抖动台架再现试验方法,分析了制动盘厚薄差与端面跳动引起 制动转矩波动与制动压力波动的机理与贡献率。 ② 利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制动抖动传递路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橡胶衬套 元件的隔振效果。 ③ 利用摩擦振动理论建立了制动器单点接触与多点接触制动器动力学模型,可预测制 动抖动现象。 ④ 建立了盘式制动器热机耦合分析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制动器热机耦合效应及其影响 因素。 ⑤ 首次建立所研究盘式制动器端面跳动与厚薄差加工与装配的工程控制标准,制动抖 动控制效果显著。 
同济大学 2021-04-13
硅晶片线切割用6HSiC微粉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
关键工序生产的自动化 ① 粉碎(雷蒙磨)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发   研制可对粉碎车间雷蒙磨振动下料、粉碎、气流粗分工况进行实时监测、自动优化控制的自动监控系统。将雷蒙磨因堵塞停机造成的故障次数比现阶段减少75%,且提高工效15%以上。    ② 气流分级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发   研制气流分级机用自动控制系统,具备以下功能:可根据分级轮主机负载实时自动调节喂料速度、根据所设定的风压值自动调整变频器运行、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自动向企业综合信息平台实时发送生产工况参数。    ③ 提纯工序实时检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   开发可对提纯缸、脱水机、烘干炉等主要设备工况进行实时监控的智能化监控仪设备。    ④ 水力分级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发   研发水力分级设备用自动控制系统,可根据工艺曲线要求自动控制水流量。采用水泵变频控制,变常规的高低液位控制为恒液位控制,液位控制精度达到0.3%;研制出料自动切换装置,实现出料无人值守。 ⑤ SiC冶炼炉在线自动测控装置的研发   研制SiC冶炼炉在线自动测控装置,可按冶炼工艺和炉温自动进行恒功率综合优化控制,炉温控制精度达到2.5级。成果已在工厂正常运行3年。获得4项发明专利授权,5项软件著作权授权 雷蒙磨粉碎自动检测方法及装置                   专利号:ZL200810020792.3 一种提高碳化硅微粉水溢流分级效率的精密控制方法 专利号:ZL200910035173.6 一种燃煤锅炉能效监测方法                      专利号:ZL201110091483.7 阵列式LED照明灯具的中心区域温度动态控制方法  专利号:ZL201210356239.3 一种经济型燃煤锅炉能效监测系统及方法           专利号:ZL201110292517.9 一种低冗余度高可靠性船舶发电机组智能测速装置 专利号:ZL201110058228.2一种手机可遥控的总线型区域供热计量管理系统 专利号:ZL201010134495.9
东南大学 2021-04-13
基于 uC/OS-II和 ARM的微机保护装置的精确定时研究
在 uC/OS-II 操作系统用于微机保护装置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个问题,为了保证微 机保护装置交流量计算的准确,要保证交流电量的 AD 采样中断间隔的精确。 解决方案 ARM 芯片具有两种中断类型,IRQ 中断和 FIQ 快中断。快中断是为支持数据传输或快速 数据通道而设计的,为快速处理快中断。选择 NXP(原 Philips)公司的 ARM 芯片 LPC2292 作为微机保护测控装置的 CPU,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为有利于验证测试结果,利用 LPC2292 的 PWM 脉宽调制器,它具有一个带可编程 32 位 预分频器的 32 位定时器/计数器,并支持双边沿控制的 PWM 输出,而 PWM 定时中断产生而引 发的 PWM 输出不用 CPU 干预,电平翻转时间精确,可以利用该信号作为 AD 采样间隔的测试信号。 结论 使用 ARM 芯片、uC/OS-II 操作系统来实现微机保护测控装置的可能性,针对使用操作 系统会带来 AD 采样间隔时间不准的问题,给出了实现方案和验证结果。本方案对微机保护 装置上交流量的测量精度取得很好的结果。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关于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非平衡态光学性质的研究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中心的王楠林研究组在Physical Review X期刊发表文章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该研究组在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支持下自主建设了“能量可调近红外到中红外强场脉冲激光泵浦-太赫兹探测”实验系统。他们利用脉宽35 fs,重复频率1 KHz,单脉冲能量3.2 mJ的800nm激光泵浦一台共享白光的双路输出光参量放大器,由光参量放大器输出的近红外光作为泵浦光、或由其输出的两路信号光(偏振互相垂直)在非线性光学晶体GaSe上差频得到载波相位稳定的中红外泵浦光。研究组首先利用傅里叶变换光谱技术测量欠掺杂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YBa2Cu3O6+x 沿c轴方向宽广能量区间的反射谱,由Kramers-Kronig变换计算得到平衡态光学常数。之后利用不同能量的激光进行泵浦,研究了泵浦后不同时间延迟样品c轴方向在太赫兹波段的非平衡态光学性质。 由于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具有准二维的晶体结构,体系导电载流子主要被束缚在两维的CuO2层内,这些CuO2层由导电比较差的原子层所隔开。因此正常态时体系沿c轴方向导电性很差、反射率较低;但是当体系进入超导态后,相邻 CuO2层通过约瑟夫森效应耦合起来。超导凝聚在c轴方向太赫兹波段的光谱特征包括:反射率谱上出现一个陡峭的约瑟夫森等离子体边、电导率实部σ1的低频谱重丢失、电导率虚部σ2在零频附近出现发散。图1显示了超导转变温度55K的YBa2Cu3O6.55样品c轴方向的平衡态光学性质。
北京大学 2021-04-11
曙古菌门(Aigarchaeota)微生物基因组代谢特征和起源进化研究
通过比较基因组和进化基因组学分析发现:Aigarchaeota和Thaumarchaeota由共同祖先分化形成,其祖先早期共同生存于高温环境中,至今生存于高温热泉中的Thaumarchaeota与Aigarchaeota仍呈现较高的功能相似性。它们的共同祖先共享1154个基因家族,其数目甚至超过现存Aigarchaeota基因家族数目,表明二者祖先的高度相似性。广为人知的Thaumarchaeota早期并无氨氧化能力,而是后期于高温生境中进化所得,随后Thaumarchaeota扩散至海洋生境中,由于海洋生境中氮源的匮乏,因此Thaumarchaeota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而被保留于海洋生境中,从而实现高温氨氧化古菌向中温环境的转变。       本研究通过重构未培养古菌类群Aigarchaeota基因组信息,揭示其潜在的代谢潜能及其遗传多样性获得机制,并结合数据库中已有Thaumarchaeota和Aigarchaeota基因组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和进化基因组学分析,勾勒出这两个近缘支系的演化历史场景,指出古菌类群 Thaumarchaeota和Aigarchaeota的共同祖先起源于高温生境,频繁的水平基因转移极大地提升了两者对各自生境的适应性,该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古老且神秘的古菌支系的认知。
中山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8 139 140
  • ...
  • 193 19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