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SARS-CoV-2的分型和传播研究
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和圣路易斯大学合作,在medRxiv上上传了题为Genomic variations of SARS-CoV-2 suggest multiple outbreak sources of transmission 的研究成果成果,共分析了169个SARS-CoV-2基因组,发现根据突变位点(以MN938384.1为基准点的8750,、28112和 29063三个位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类型,I型和II型。在29063位点的基础上,I型可以进一步分为IA 型和 IB 型。遗传学分析表明,IA型最可能是祖先型,II型可能由I型进化而来,在感染中占主导地位。结果表明,II型可能是SARS-CoV-2在武汉华南市场疫情的源头,而I型引起的疫情应该发生在其他地方,因为患者与市场没有直接联系。此外,通过分析三个基因组位点,区分I型和II型毒株,作者发现三个位点中的两个位点的同义变化比I型毒株具有更高的蛋白质转化效率,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II型占主导地位,这意味着II型比I型更具传染性(可传播)。这些发现对目前的流行病预防和控制可能很有价值。点击查看原文
浙江大学 2021-04-10
基于AI 机器学习的影像组学模型研究
2019年12月以来,由SARS-CoV-2病毒感染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在全球开始蔓延。报道显示,SARS-CoV-2感染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为10天,而武汉患者在发病10天后症状有可能加重。因此,住院时间是COVID-19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CT影像学已成为COVID-19肺炎的诊断和监测工具,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实变及混合密度影。然而,现阶段的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病灶的定性和半定量描述,缺乏对病灶的全定量分析。因此,基于前期提出的CT定量监测COVID-19肺炎病程,团队假设在CT病灶背后的高通量影像特征“隐藏”了患者预后转归的“秘密”。 本研究纳入了兰州、安康、丽水、镇江、临夏5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自2020年1月23日到2月8日期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首次CT资料,所有患者经RT-PCR证实SARS-CoV-2病毒感染。至2月20日,研究共纳入31例治愈出院的患者(排除14例未出院患者和7例首次CT检查无肺炎表现患者),并将10天作为住院时长的二分类阈值。基于有限的样本量,团队将4个中心作为训练队列,另外一个中心作为验证队列。通过自动分割肺叶和半自动分割病灶,31名患者中累计分割出72个病灶。在对病灶图像预处理后,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筛选。为了研究影像组学特征的稳定性,团队使用了Logistics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对筛选的特征分别进行建模和验证。​结果发现,6个筛选出的二阶特征在两种不同分类器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预测价值。在外部测试队列中,Logistics回归模型的AUC为0·97(95%CI 0·83-1·0), 敏感性 1·0, 特异性0·89;随机森林模型的AUC为0·92 (95%CI 0·67-1·0),敏感性 0·75, 特异性1·0。随后,研究又纳入了2月20日-28日新出院的6名患者,利用已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正确预测所有6名患者的住院时间。 
东南大学 2021-04-10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应用研究
该项目由吕志涛院士和孟少平教授主持,是为实现与国际接轨,为编制和修订我国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程》等设计准则而开展的,获国家建设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
东南大学 2021-04-10
新型转盘萃取塔(NRDC)研究开发与工业应用
从基本规律出发,深入研究液液两相流体流动特性进而指导工业放大设计是国内外化学工程界研究的热点。因此从塔内流场测量入手,研究流体流动特性及塔的放大效应,探讨影响塔操作的主要因素,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流场的数学模拟,对改进现有转盘塔及建立新的转盘他优化设计方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清华大学萃取实验室长期从事转盘萃取塔的流体力学和传质研究。利用激光多谱勒仪测量了转盘萃取塔内在各种操作条件下单相流动(连续相)的速度场。结果发现,转盘萃取塔内的流型在有无流动状态下相差很大。同时也证实了影响转盘塔传质性能主要是级间的轴向返混和沟流这一推断。为了消除转盘塔内的级间返混,提高传质效率,清华大学萃取实验室发明了新型转盘萃取塔(NRDC)(一种装有级间转动挡板的转盘萃取塔,中国发明专利ZL99106151.9),即在转盘塔内的固定环平面增加筛孔挡板以抑制轴向返混,提高传质效率。从速度场的测量和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的结果来看,增加筛孔挡板后有效地抑制了级间的轴向返混,同时级内的混合强度增加,有利于转盘塔内两相间的传质。
清华大学 2021-04-10
海洋活性功能糖(低聚木糖)研究
本项目技术通过生物炼制技术对大米草等多种海洋源生物质进行组分分离,获取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并通过木聚糖酶将半纤维素转化为低聚木糖。项目科学意义如下:(1)通过大米草中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组分分离,阐明大米草等海洋源生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与木质素组成与结构特点(2)通过木聚糖酶及半纤维素侧链酶(如阿拉伯糖苷酶、阿魏酸酯酶、乙酰酯酶、葡萄糖醛酸酶等)对大米草半纤维素特异性酶解,解构海洋源生物质半纤维素素的分子结构特征。
厦门大学 2021-04-10
呼吸回路雾化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
本 项目在前期专利技术成果(ZL 2014 2 0543546.7)基础上,研发适用于全麻时的呼吸回路药物雾化给药系 统,构建围术期的给药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解决围术期全麻患者的通气给药难题,有助于对适症病 人早期干预,降低肺部并发症,促进康复。执行期内进行技术成果初步转化及应用推广,产生良好的社会 推广应用。项目获得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及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山大学 2021-04-10
求解非线性规划的滤子方法研究
线性规划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经济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为最优化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支,非线性规划方法在经济、工业、国防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在非线性规划中,有一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有些新的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算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问题的数据量庞大且带有特殊结构,Jacobian矩阵计算困难等)。因此,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的算法理论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需要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优化算法的理论和实际计算效果。 本项目考虑把NCP函数和滤子方法相结合,利用对偶信息,减弱收敛的条件,提高计算效果。其次,针对滤子方法、SQP方法各自的不足之处,考虑将其同其它算法结合并利用数值代数技术,如与序列线性方程组方法相结合,以减少其计算量,可以克服原约束优化算法的一些缺点。最后,考虑一些带有特殊结构的大规模优化问题,如约束Jacobian计算困难或Jacobian结构特殊,利用数值代数技术对模型降阶并设计合适的优化算法。简言之,在现有的滤子方法的研究结果基础上,拟利用数值代数(如Krylov子空间方法)和滤子技术提出一些解决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新方法,完善它们的收敛性分析和其它理论分析,提高它们的计算效果。这不仅在滤子方法等数学规划理论与算法方面有所贡献,而且在经济、工程、科学计算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该项目已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立项支持。
上海电力大学 2021-04-29
供应链成本分配的权变结构研究
600年来地球是圆的,而现在地球则是平的.目前国际分工呈现出垂直专业化分工趋势,供应链成本管理成为理论与实务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论文所研究的供应链成本分配则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核心基础.近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和产品内国际垂直分工极大改变了世界制造业的生产格局与竞争基础,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成为新的竞争模式,供应链成本分配和供应链成本管理愈来愈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南京审计大学 2021-04-28
高精度陶瓷增材制造装备与工艺研究
面向大尺寸高精度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复杂形状结构的成形,基于面曝光技术,开发了专用大尺寸陶瓷增材制造成形装备及相关工艺。技术特征基于面曝光技术的陶瓷预制体成形设备可成形ZrO2、Al2O3陶瓷预制体,利用微透镜阵列聚焦及光斑微偏移技术,分辨率可提升到37.5μm,结合收缩预测技术,大大提高陶瓷成形精度,成形尺寸达270mm×300mm×450mm,成形相对精度达到±1%,同时配套研发了无缺陷脱脂与烧结工艺,烧结样件致密度可达97%。应用范围:该项目研发了高精度结构陶瓷复杂结构成形的增材制造装备,并开展了相关工艺的研究,解决了工程陶瓷材料难以成形复杂结构的难题。项目所涉及技术可成功制备低介陶瓷无源器件、仿生多孔结构与吸波超结构等,可在航空航天、卫星、雷达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CT特征研究
2020年1月31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9-nCoV研究团队在国际放射学首位期刊Radiology(IF 7.608)发布了学术成果:2019-nCoV确诊病例的CT特征;同步推送全球放射医师,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学表现。2019-nCoV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李汛教授正在带领科研团队,紧密围绕2019-nCoV流行病学特点、快速诊断技术、诊疗模式、中药防杀与治疗、防控体系构建与感控指南建立、消毒与废物处理六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研究。医院第1例病例确诊后,雷军强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将其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在国际顶级放射期刊报道,助力抗击新冠病毒肺炎工作的进行。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助理祁小龙教授、雷军强教授及其放射科团队将围绕“基于智能影像技术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构建”开展科研攻关,紧密配合一线医护团队开展2019-nCoV疫情的早筛、早隔、早诊和早治。
兰州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9 50 51
  • ...
  • 191 19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