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重组纳豆激酶的高效制备
重组菌生产工艺产酶水平高,比传统纳豆菌生产提高 1-2 倍,高密度发酵菌体密度达到 50g/L,发酵周期目前平均水平 30%,重组纳豆激酶 100%可直接分泌到发酵液中,下游分离纯化工艺简单,降低能耗 30%,降低周期 40%,无有害、有毒物质排放。
江南大学 2021-04-11
系列改性瓜尔胶制备技术
对瓜尔胶原粉进行改性,制得系列改性瓜尔胶,产品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增稠性、配伍性、化学稳定性、耐温性,水不溶物含量少特点,可作为增稠剂、润滑剂、增强剂用于油田、印染、造纸和水处理等行业。用于印染,无论在柔软度还是渗透性方面都可与海藻酸钠糊料媲美,且与单一羟丙基产品相比,其印花柔软性能好,得色效率好,成糊率高。瓜尔胶-壳聚糖天然物絮凝剂具有高效、绿色、经济、复合等特点,该产品对废水具有脱色、除浊、降低 COD 效率高等优点。 关键技术 传统瓜尔胶改性方法中使用环氧烯类醚化剂毒性大,而使用干法或半干法类制备工艺虽过程简单,投资较少,但产物水不溶物含量高,流动性差。本项目关键技术在于使用有机溶剂一步法得到羧甲基羟乙基瓜尔胶。瓜尔胶-壳聚糖复合絮凝剂制备方法是以瓜尔胶和壳聚糖为原料,以静电吸附为原理,直接共混制备、交联等改性,发挥两者协同作用,各自之间取长补短,制备出一种高效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制备方法简单,效率高,杂质极少。制备过程不需要使用环氧烯类有毒物质,原料易得且安全性好。 目前已具有羧甲基羟乙基瓜尔胶、瓜尔胶-壳聚糖复合絮凝剂、羟乙基瓜尔胶、羧甲基瓜尔胶、阳离子瓜尔胶等各类制备技术。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一种瓜尔胶-壳聚糖天然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 201610054789.8 一种羧甲基羟乙基瓜尔胶的制备方法 201510066654.9 项目成熟度 试生产或批量生产。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技术转让或共同开发。产品已用于无锡某公司造纸、食品和水处理等领域。 
江南大学 2021-04-13
一种无侧向约束力混凝土接缝抗水渗透性能的试验装置及方法
成果描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侧向约束力混凝土接缝抗水渗透性能的试验装置及方法,用于对新旧混凝土接缝部位试块进行抗水渗透性能测试,具有用于放置新旧混凝土接缝抗渗试块5的双层方筒4,方筒的底部密封,方筒的上口具有外凸缘14,方筒下部设置有具有中间开口10的内凸缘9,内凸缘将方筒分隔为试块舱6和进水舱13两部分;内凸缘上设置有弹性密封垫圈8;左盖板1和右盖板2由紧固螺栓3压紧固定在方筒的外凸缘上;方筒下部的进水舱连接水压装置11及进水,并连接水压表12;左盖板和右盖板之间根据混凝土接缝的形状和区域设置有便于观察渗水情况的观察口。本发明能实现在无侧向约束力作用下新旧混凝土接缝部位的抗水渗透性能试验。市场前景分析: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表面施胶剂是一种通过浸润表面施胶工艺,以满足规定的纸张抗水
可以量产/n表面施胶剂是一种通过浸润表面施胶工艺,以满足规定的纸张抗水 防渗能力效果的一种新型造纸化学品助剂。该产品是采用特殊的聚合工 艺制备的阳离子型纳米聚合物乳液,经应用实验证明:其性能已达到了 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1)低粘 度,粘度值(25℃)10-20mPa·S,固含量 30±1%;(2)乳胶粒粒径小, 平均粒径:80-120nm;(3)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在(-5~+55℃)保持 6 个月不分层、不浑浊;(4)具有优良的抗水性能;(5)低成本。 该项目于 2009 年通过省级鉴定,项目具有技术先进、投产迅速、需 求量大且环保等优势,属“绿色造纸化学助剂”产品。 按目前市场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为 5000 元/吨,原料成本 3200 元/ 吨,以 10 个年产 10 万吨规模的小型造纸厂为例,纸产量为 100 万吨, 以每吨纸需用产品量为 2.5kg 计(140g 瓦楞纸),该产品年需求量为 2500 吨,年产值达 1250 万元,销售毛利润为 450 万元。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无侧向约束力混凝土接缝抗水渗透性能的试验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侧向约束力混凝土接缝抗水渗透性能的试验装置及方法,用于对新旧混凝土接缝部位试块进行抗水渗透性能测试,具有用于放置新旧混凝土接缝抗渗试块5的双层方筒4,方筒的底部密封,方筒的上口具有外凸缘14,方筒下部设置有具有中间开口10的内凸缘9,内凸缘将方筒分隔为试块舱6和进水舱13两部分;内凸缘上设置有弹性密封垫圈8;左盖板1和右盖板2由紧固螺栓3压紧固定在方筒的外凸缘上;方筒下部的进水舱连接水压装置11及进水,并连接水压表12;左盖板和右盖板之间根据混凝土接缝的形状和区域设置有便于观察渗水情况的观察口。本发明能实现在无侧向约束力作用下新旧混凝土接缝部位的抗水渗透性能试验。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18
一种同时检测三相态水 Raman 谱信号的双光栅光谱仪系统
本发明公开一种同时检测三相态水 Raman 谱信号的双光栅光谱仪系统。包括信号馈入单元、光学 色散单元和信号检测单元。信号馈入单元采用一根芯径 0.6 mm、数值孔径 0.12 的光纤将传导的信号光 馈入光学色散单元;光学色散单元包含两组级联的准 Littrow 结构布局的光栅色散系统,能高效传输并 以 1.0 mm nm-1 的线色散率将 393.0-424.0nm 范围通带信号光在焦面上色散,同时对带外 354.8 nm 附近 光产生优于 6 个数量级的抑制;信号检测单元能以 0.8 nm 的谱精度分辨与记录色散后的通带信号光。在 354.8 nm 紫外激光辐射下,气态、液态和固态水的振转 Raman 谱区依次对应 395-409 nm、396-410 nm 和 401-418 nm 范围;本发明通带光谱范围覆盖了三相态水的振转 Raman 谱区,实现对三相态水 Raman谱信号的同时检测,还能对 354.8 nm 附近光信号产生大幅抑制。
武汉大学 2021-04-13
西部山区超大渗压涌水反坡特长隧道独头掘进成套施工技术研究
针对长大反坡隧洞高压富水特点,创建了大涌水量排水系统,构建了大埋深高渗压隧洞涌水BP网络预测模型,能够准确快速预测出隧洞涌水量。提出了区间统计平均能量释放率和微震监测相结合的岩爆预测方法。建立了硬岩损伤模型,对大涌水隧洞围岩力学行为进行了有效分析。成果对水电站和隧道及地下铁道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2013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单位) 获奖人:王海良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1-12
工业烟尘超净排放用节能型水刺滤料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本项目提出并突破了超净(低)排放用节能型水刺滤料产业化生产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完整的产业化工艺技术,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项目产品与传统针刺滤料相比,由于可有效降低滤料的克重 18%左右,产品综合成本与传统针刺滤料产品接近,但项目产品的整体性能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不仅解决 PM2.5 微细粉尘的排放问题,而且属于节能型产品,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关键技术 基于水刺开纤技术构建滤料表面超细纤维致密层;高密度低损伤复合加固工艺技术;滤料表面精细化工艺技术;针孔自动封闭技术。产品:节能型超净水刺滤料。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授权发明专利 7 项、实用新型专利 1 项。获中国纺织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7);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8)。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本项目自 2012 年开始研究,期间进行了中试和试生产,2014 年底开始全面推广应用。2014 年-2016 年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 31198.24 万元、新增利润3971.77 万元、新增税收 1789.66 万元。本项目产品已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唐山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分公司、南京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大连市热电集团东海热电厂等一大批国内大型热电厂和水泥厂的推广应用,粉尘排放浓度一直保持在 10mg/Nm3 以内,实现了超净(低)排放。
江南大学 2021-04-13
水建学院何建强教授团队在气候变化模型模拟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水建学院何建强教授团队在《AgriculturalandForestMeteorology》发表题为“Identifying sources of uncertainty in wheat production projections with consideration of crop climatic suitability under future climate”的研究论文。水建学院博士研究生蒋腾聪为论文第一作者,何建强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何英彬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07-1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所在半干旱区深层土壤微生物变化方面取得进展
退耕还林是修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有效方法,但往往会消耗深层土壤水分,造成深层土壤干化,这一现象在干旱半干旱区更为明显。目前,尚不清楚造林引起的深层土壤干化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限制了对旱地恢复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认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10-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4 45 46
  • ...
  • 311 31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