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废旧聚酯面料多元醇解回收利用技术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功能性纤维研究室在废弃聚酯降解及资源化利用方面有着 10 余年的研究经验,可以聚酯瓶片、纤维及面料为原料,分别利用乙二醇、丙三醇、1,4-丁二醇等溶剂进行化学降解,使其转化为可被资源化再利用的低聚物。功能性纤维研究室依据这些低聚物的物化性质,开发了包括表面活性剂、环氧树脂固化剂、阻燃聚氨酯泡沫、分散染料等在内的多项高附加值产品。项目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36 篇,申请专利 16 项,授权 5 项。课题组在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建立了一套处理量 40L 的乙二醇降解聚酯的中试生产线,初步实现了乙二醇聚酯降解的产业化研究。 关键技术 (1)汽车废旧聚酯面料的乙二醇解聚产率达到 80%,丙三醇解聚产物达到70%; (2)制成解聚废弃聚酯发泡材料,泡沫压缩强度>700kpa,且泡沫的网络骨架稳定; (3)制成解聚废弃聚酯环氧树脂固化剂,产率>80%,热稳定性能在 200℃前无热分解; (4)制成解聚废弃聚酯分散染料,最大吸收波长 520 nm,染色牢度强; (5)设计并建立了一套处理量 40L 的乙二醇降解聚酯的中试生产线。 知识产权 发表学术论文 36 篇;申请专利 16 项,其中授权 5 项。 项目成熟度; 设计并建立了一套处理量 40L 的乙二醇降解聚酯的中试生产线,实现初步产业化生产。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目前已与部分企业合作,成功降解废弃聚酯面料等。 
江南大学 2021-04-13
微波辅助固相合成技术生产低聚糖
在微波能场内,反应物料在传送带上受连续微波辐射,喷射垂直气流透过传 送带网面作气流增效,使反应物料进行固相合成反应的方法。本装置包括带有多个微波源的一个反应腔体,内置作水平机械运动承载反应物料的传送带,气流经传送带网面进入反应腔,对反应物料进行垂直气流增效和连续微波辐射固相合成反应,由排气孔回收气体。本装置能够使微波均匀地辐射到反应物,防止副产物强酸及局部积热造成的焦化反应,使常规微波条件下难以实现的反应得以完成,降低能量成本,并加快反应速度、提高产物纯度与微波合成效率。 
江南大学 2021-04-11
畜禽骨泥生产及质构调整技术
生产畜禽分割肉时,有大量骨头下脚料,其中的肌肉残留率约 5%。利用本生产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该残留肌肉及骨中的骨胶原和骨骼中的脂质、富铁、钙等成分,生产出具有高营养价值的综合利用产品。直接加工的畜禽骨泥因含有较多的脂质及超细粉碎的骨质成分,不易成团。在本项技术中,利用酶法对产品的质构进行了改性。经酶法处理的骨泥成团性优良,可直接用作肉糜制品的原料,如作为饺子馅、肉丸,也可替代部分原料肉用于香肠制品的生产。
江南大学 2021-04-11
低盐腌腊肉制品生产技术
腌腊肉制品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消费者欢迎,是肉类制品中的一大类产品。 腌腊肉制品为了达到较长的保藏期,往往采用高盐或较高程度的干燥进行加工, 影响了产品的口感、质构、风味和出品率。本研究中心开发的低盐腌制技术,利 用高效无磷持水剂,在保证产品优良保藏性的基础上,降低了盐的使用量,使其 口感更适于消费者,更有利于健康,产品出品率有了明显提高,质构得到明显改13 善。在腊肉中使用,可使其出品率从普通的 75%左右,提高到 90%左右。 本技术已在上海一企业转让,使用效果优良。
江南大学 2021-04-11
化工生产中的热泵节能技术与装备
该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结合具体生产流程的工艺改进及其 相应成套装置的开发,不是标准化的产品装置,需要结合具体对象量身定制地进行开发。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学院简介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是2003年3月由湖北省教育厅批准试办、2004年2月经教育部确认,由湖北工程学院举办的一所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校位于武汉市卫星城市、汉孝子董永故里——孝感市城区,与武汉市相距45公里,距天河机场30公里。京广、汉渝铁路,107、316国道、京珠和汉十高速公路贯穿孝感市、孝汉城际列车直通武汉,交通十分便利。 学校依托湖北工程学院优质办学资源,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按大学科门类整合的思路现设置有语言文学系、财经政法系、信息工程系、城市建设系、生物化学系和机电工程系等6个教学系和1个公共课部,开办有32个本科专业和22个专科专业,其中大部分专业依托湖北工程学院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开办,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生物工程专业现被列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培育)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认定为第二批“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目前,学校共有学生近6000人,专任教师253人,外聘教师130人。 近年来,学校狠抓内涵建设,逐步推进转型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学生在国家级以及省、部级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其中,学生获得第八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一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二等奖、第七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二等奖、湖北省第三十三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湖北省高校第十五届“福创杯”新青年小说大赛一等奖等多个省级及以上大奖;学生小说《爱上世界上唯一的你》和散文集《梦里花落,流连未央》、《逆流梦雨》等作品公开出版;法学专业学生国家司法考试年均一次性通过率保持在20%以上;学生考研录取率逐年上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长期保持在30%左右,多名学生获得国际知名大学继续深造机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校先后被授予“省级平安校园”、“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规范管理先进单位”和“湖北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足地方,培植特色;创新机制,开拓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理工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学校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文化艺术、学习竞赛、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学校还有人文、科技、公益、艺术、体育等近20个学生社团,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目前,正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将秉承“明德明志,求是求新”的校训精神,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朝着一所在全省同类院校中有影响、有特色的独立学院的目标奋进。 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来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求学!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2021-02-01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2008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以宜昌教育学院为基础合并湖北三峡科技学校组建而成。是宜昌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全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旅游类高校。2009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备案为全日制综合类普通高职院校。 学院位于宜昌市高新区汉宜大道205号宜昌职教园内,地处宜昌火车东站和宜昌客运中心附近,属宜昌城东新区建设核心区域。占地面积32.3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1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637.97万元,图书数量21.51万册。 学院现有在校生近4千人,教职工21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5人,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占比35%,“双师型”教师占比60%;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委会)委员2人,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专家评委7人,省级12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2人,省级15人,湖北省技能名师1人,楚天技能名师12人,聘请50多位校外专家、学者、能工巧匠为学院客座教授。 学院以旅游管理类专业群和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为重点,以航空服务类、商务管理类、计算机类、园林类等专业为补充,开设了3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涵盖了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及中职教育各个层次。其中导游、酒店管理是中央财政建设的重点专业;旅游管理是湖北省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烹调工艺与营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是国家第二批现代学徒制宜昌区域试点专业;学前教育是与中华职教社合作共建专业、湖北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是湖北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017年学院被评为全国餐饮职业教育优秀院校。 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建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和网络办公系统;建有“四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宜昌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鄂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有“十中心”:旅游管理实训中心、烹饪实训中心、酒店管理实训中心、乘务实训中心、学前教育实训中心、现代信息技术实训中心、临空产业实训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训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宜昌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共有60余个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旅游管理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实训基地;建设有近100个校外实训实习及就业基地,其中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三峡大坝旅游区)是学院牵头建设的省级旅游管理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提升为核心、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学质量不断提升。近五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职业技能大赛129项次,获得奖项268项次,获奖学生300余人次,其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2项,省级一等奖10项,国家级二等奖11项,省级二等奖23项,并率先实现宜昌市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2013—2017)评估结果》公布,其中2013-2016年学院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排名第9位。积极推行课证融通,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达90%以上,学生就业率连年超过92%,毕业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职业培训与技术指导、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宜昌市旅游标准化城市创建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宜昌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三峡茶文化研究会、心理学会、三峡旅游研究所挂靠我院。学院还是宜昌市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中小学教师资格培训认证中心、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中心。 办学十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砺志明德、笃学躬行”为校训,秉承“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克难奋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扩大。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8月,是由南昌大学与江西昌大企业集团(以下简称昌大集团)合作举办,经江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江西省教育厅批准成立、教育部确认的一所本科综合性独立学院。通过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在省教育厅和南昌大学校本部的大力支持与扶持下,我院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办学特色和良好办学信誉日益彰显。学院面向全国26个省(市)招生,设有本科专业42个,现有学生13000余人,从2007届毕业生开始独立颁发毕业文凭,从2012届毕业生开始独立颁发学士学位证书。学院除校本部选派少量管理骨干到学院工作外,师资和管理人员均采取人事代理,实行全员聘任制。学院校园占地面积571.3亩,拥有青山湖南校区和青苑校区两个校区。学院固定资产总值8040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100万元。校舍总面积为19.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2.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6.5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体育运动场1个、国家标准体育馆1座和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图书馆1座;建有105个教学实验室;各类馆藏图书资料82万册。 学院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有独立财务;学院设有党委,下设6个党总支,41个党支部;机构设置实行三级设置两级管理,即设学院、学科部、系三级,学院、学科部两级管理,系无行政职能。学院设有5大学科部、14个党政机构及5个业务单位(具体详见附件一)。 学院建院十余年,已为社会输送八届共计15057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84%以上。2005年至2010年,学院就业率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独立学院首位,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好评。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得各种奖励850个,其中:国家级奖356个,省级奖494个,并先后荣获“改革开放30年中国十大品牌独立学院”、“全国十佳独立学院”和“江西省规范管理年先进单位”、“江西省创新发展年先进集体”、“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2007~2009年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教育系统人事人才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学院的办学事迹多次被《瞭望》、《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学院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效应已经形成。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2021-02-01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黔西南州原农业学校、水电学校、农机化学校、财贸学校、卫生学校、民族行政管理学校六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近年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州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扎根民族地区,服务产业发展,紧扣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美的教育”培养“技术为本、能力为重、匠心卓著”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多年来累计为地方培养优秀人才5万余名。办学基础学院占地面积644.5亩,校舍建筑面积近15.5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现有教职工563人,其中,教授14人(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106人、硕士及博士(含在读)169人、省级职教名师3人、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4人,“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2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人、“甲秀之光”访问学者4人,州管专家3人,州科技人才5人、州级农业专家11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占比75.97%。专业建设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和“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落实“三州战略”,以兴义市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为契机,结合“双高”建设重点打造药学、旅游管理两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同步推进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旅游管理、康复治疗技术、护理6个特色(重点)专业建设。目前开设有高职专业25个、中职专业4个,其中省级骨干专业2个、省级特色骨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群1个、省级特色骨干专业群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0门、课程思政项目15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实践课程15门以上。教学实训建有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全国卫生系列资格考试基地、省级护理开放实训基地、省级特色中草药种植与检测产教融合实训平台,省级中医药康养产业服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省级动物疾病诊疗咨询实训中心、酒店综合实训中心、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实训室、汽车综合实训室等114个校内实训实验室(基地),工位7000余个。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1个。2021年以来,师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国赛奖33项(特等奖1项、卓越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6项、优胜奖2项),省赛奖二等奖以上101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87项)。人才培养秉承“崇德、敬学、强技、创新”的校训,坚持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新思路,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优化学院专业布局,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依托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部、黔西南农村产业能人培训学院等机构,扎实开展就业培训,为地方培训人才6万余人次。毕业生“双证率”达到90%;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学院的办学质量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与国外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拓宽师生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提高国际化水平。办学特色一是树职教思政品牌。通过“五同五力”,形成多元融合、共建共享思政育人品牌,构建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思政链。二是立产教融合标杆。深入推进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现场工程师等,打造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黔西南新样板”。三是创文化育人典范。弘扬“守正笃行、久久为功”为特质的“加油”文化精神,编写出版《思政融合下科技劳动教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融入教育教学,强化文化育人。四是建科教融汇高地。近年来,我校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省级科研项目50余项,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个,获批专利40余项,开发新产品10余种。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1179篇,其中核心期刊87篇。23个项目获省质量提升工程、兴黔富民行动计划与“技能贵州”行动计划立项。(2024年7月)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 学院始建于1973年的贵州无线电技工学校,1974年更名为贵州无线电工业学校,先后隶属于国家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原电子工业部。2000年,与贵州省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升格为普通高职院校。被教育部等六部委列为数控加工技术领域、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领域两个方面的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产业部在学院设立了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有贵州大数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贵州省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等;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贵州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级'五好'基层党组织”“贵州省信息产业‘十五’先进单位”“贵州省绿化先进单位”“贵州省高等学校优美校园”“贵州省学校安全稳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2003年在省内第一家通过国家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2011年建成贵州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8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2019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2019年建成贵州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2020年被评2018-2020年度贵州省文明校园先进单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21年立项建设贵州省“高水平学校”,获批贵州省普通高校名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单位,获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获黔东南州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2年学院获批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省工信厅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实训试点工作,建设贵州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贵州省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基地;入选省级“三教”改革示范校、中高协同发展示范校;入选全国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试点学校;学院汽车工程系教工党支部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2023年入围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卓越高等职业院校50强,新增全国技术能手3人。2024年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3项。2025年获得贵州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6金4银3铜及38项优胜奖;获得2025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7项,6个赛项入围国赛。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63 864 865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