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吾驾之宝:新能源汽车分布式驱动控制技术领军者
一、项目进展 已注册公司运营 二、企业信息 企业名称 吾驾之宝汽车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企业法人 任彦君 注册时间 2021.05.13 注册所在省市 江苏省南京市 组织机构代码 MA260MX1-4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检验检测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一般项目:汽车零部件研发;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研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汽车零配件零售;智能车载设备销售;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电子产品销售;电力电子元器件销售;专业设计服务;五金产品零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企业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长江后街6号 获投资情况 暂无 三、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任彦君 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 2020.9/博士在读 冯斌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 2020.9/硕士在读 柏硕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 2019.9/2022.7 四、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殷国栋 教务处/车辆工程 教务处处长/教授 车辆动力学及控制 王斌 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 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庄伟超 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 系主任/副教授 混合动力汽车 五、项目简介 智能电动汽车已成为当前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主战场,其基础载体和底盘构型正在向分布式驱动转型。本项目研发了分布式驱动专用的车辆驾驶控制系统,突破了高动态牵引力控制技术、多模式动态协调控制系统、一体化智能集成架构三大核心技术,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14篇,申请发明专利16件。核心技术成功入选全球新能源汽车八大前沿技术,斩获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金奖、国际自主车辆竞赛一等奖等荣誉。产品通过中汽研权威检测,与国内外竞品相比具有超高性价比优势。本项目由东南大学博士团队主创,团队成员多学科交叉,技术实力获江苏省工信厅权威认可。目前,本项目已于2021年5月13日注册成立吾驾之宝汽车技术(江苏)有限公司,与奇瑞新能源、南京金龙、速羽动力等3家整车企业签订产品购销合同320万元,与徐州重工、中国中车、中兴、华为等大型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完成了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等应用场景的全领域布局。公司采取“软件+服务”模式,为整车研发全流程提供高性能驾驶控制系统与一站式配套服务。预计到2024年,公司全年营收将突破2亿元大关,带动上下游超过3000个就业岗位。在引领教育方面,团队得到东南大学省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院的设备支持和人才供给,团队还反哺于东南大学学科建设,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建设。目前团队正在积极完善运营管理体系,以成为引领民族汽车工业振兴的“无价之宝”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东南大学 2022-07-26
火力发电机组分布式监控系统
随着工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应用计算机实现火力发电机组运行参数及状态的在线检测、过程参数控制;实时诊断设备、以至系统运行存在的缺陷;分析参数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或预报异常运行情况并提供事故处理信息。这是提高机组自动化水平,指导运行人员合理操作,提高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及发电机组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发电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虚拟发电厂分布式无功补偿系统及其补偿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虚拟发电厂分布式无功补偿系统及补偿方法,当虚拟发电厂所属区域电网发生无功缺额时,电力调度中心根据具体的情况,向虚拟发电厂传递一个无功调节量,而分布式无功补偿器通过利用分布式的优化控制策略,将区域电网的无功缺额在虚拟发电厂内部的分布式电源之间进行协调,使得无功功率的总额在虚拟发电厂内部各个分布式电源之间协调分配,最终使虚拟发电厂整体满足电压性能指标达到最优。本发明能够在达到区域电网调度中心无功调节要求的同时,实现虚拟发电厂内部的电压性能达到最优。
东南大学 2021-04-14
多智能体分布式协同控制及其应用关键技术
成果简介:通过揭示自然界中鱼群、鸟群自主编队的机理,研究了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多无人平台的协同控制中。其典型特点是采用分布式信息,没有全局指挥中心,作战单元能够根据具体作战任务灵活编制, 控制器结构简单,任务适用面广。本研究将多智能体一致性控制,势能场函 数,分布式估计器理论相结合,突破了多无人平台协同编队控制,拓扑连通 性保持条件下的协同控制,协同编队控制等关键技术,可实现无人平台位置、 朝向、速度等控制参数的严格一致。 无人化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XM-D004头面部自主神经分布电动模型
XM-D004头面部自主神经分布电动模型   XM-D004头面部自主神经分布电动模型显示头面部副交感神经的传导路、脑干中的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和下泌涎核,脊髓断面上的灰质侧角等传导通路。   一、显示内容: ■ 副交感部低级中枢 ■ 动眼神经副核 ■ 上泌涎核 ■ 下泌涎核 ■ 脊髓灰质侧角   二、技术参数: ■ 尺寸:49×23×65cm ■ 材质:PVC材料+木框   三、标准配置: ■ XM-D004头面部自主神经分布电动模型:1台 ■ 电源线:1根 ■ 说明书:1册 ■ 保修卡合格证:1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XM-411人体浅层淋巴和浅静脉分布模型
XM-411人体浅层淋巴和浅静脉分布模型   XM-411人体浅层淋巴和浅静脉分布模型可拆分为2部件,显示人体浅淋巴及浅淋巴管的回流、浅静脉的分布情况。 ■ 右半侧显示浅层结构: · 颈外浅静脉及其属支、上肢的头静脉、颈外静脉和前臂正中静脉、下肢的大小隐静脉及其属支。 · 颈浅淋巴结、肘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布位置及它们的收集范围。 ■ 左半侧显示下列结构: · 颈深淋巴结和腋淋巴结的配布以及它们各收集的范围。 · 显示人体左半侧的浅层肌肉的位置形态。 ■ 尺寸:1/2自然大,35×23×82cm ■ 材质:玻璃钢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脑神经在头颈部分布模型、十二对脑神经
XM-639脑神经在头颈部分布模型(十二对脑神经)   XM-639脑神经在头颈部分布模型(十二对脑神经模型)上带部分颅底,眶的上壁和外侧壁已剖掉,暴露出眼球、眼球外肌和眶内神经、下颌支及部分颞骨、颈部浅层肌除去暴露出脑神经在颈部的分布;颅底内面可见十二对脑神经出入颅底孔裂的情况,在正中面上,上鼻甲粘膜内可见嗅神经丝穿筛孔进入嗅球,切开鼻腔外侧壁暴露翼腭神经节及其分支;眶内显示眼球、眼球外肌,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眼支和睫状神经节的位置的分布;下颌支及颞骨一部已切去,显露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和下颌下神经节;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分出岩大浅神经和鼓索的情况,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在颈部走行、分布情况,副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舌下神经进入舌内等情况。 尺寸:放大2倍,42.5×15×40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多模式激光跟踪测量技术及应用
随着现代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跟踪在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卫星遥感、定向能应用及工业测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光束偏转原理、跟踪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等是影响跟踪范围、精度、实时性和稳定性等光电跟踪性能的决定因素。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由同济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及上海同新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面向机器人误差测量等工业应用的多模式激光跟踪仪的研究。该研究对复杂场合下时变轨迹跟踪、测量或加工具有强适应性;结合图像采集系统,可以精确调整成像视轴以实现视觉导引或大范围高精度图像拼接。该项目从原理上拓展了激光多模式、变尺度跟踪的实现方法,形成了复杂场合下大范围高精度动态目标激光跟踪的核心技术,在机器人动态误差测量、动态成像检测、空间激光通信以及军事侦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同济大学 2021-02-01
多模式激光跟踪测量技术及应用
项目成果/简介:随着现代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跟踪在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卫星遥感、定向能应用及工业测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光束偏转原理、跟踪机构及其控制方法等是影响跟踪范围、精度、实时性和稳定性等光电跟踪性能的决定因素。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由同济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及上海同新机电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面向机器人误差测量等工业应用的多模式激光跟踪仪的研究。该研究对复杂场合下时变轨迹跟踪、测量或加工具有强适应性;结合图像采集系统,可以精确调整成像视轴以实现视觉导引或大范围高精度图像拼接。该项目从原理上拓展了激光多模式、变尺度跟踪的实现方法,形成了复杂场合下大范围高精度动态目标激光跟踪的核心技术,在机器人动态误差测量、动态成像检测、空间激光通信以及军事侦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应用范围:该项目经过几年培育,截至2018年6月已生产多模式激光跟踪系统样机5台套,主要应用于中国科学院空间激光信息传输与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综合实验中心等单位。 在自由空间激光通信、激光雷达、光纤光开关、激光指示器等领域中,可用于激光光束的转向及指向稳定调整。在空间观测、侦察监视、红外对抗、搜索营救、显微观察、干涉测量、机器视觉等领域中,可用于改变成像视轴,扩大搜索范围或成像视场。国内外对基于旋转双棱镜的激光跟踪理论研究集中在光束转向机制、光束扫描模式、棱镜回转控制等方面。 产学研合作开发,意向合作单位:从事光电精密仪器开发的经验,对于激光跟踪技术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如ABB公司、Leica、西门子、新松机器人、沈阳机床厂、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防单位等。项目阶段:小试效益分析:本项目在多模式激光跟踪方面形成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不仅能够解决工业生产中对大范围、高精度特征的测量需求,而且在多自由度特征信息提取以及智能化控制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在推动激光跟踪测量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提高工业自动化水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 2021-04-10
测量电子极小位移的新方法
 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快超强激光可以在飞秒的时间尺度(1飞秒=10-15 秒)内作用于电子使电子产生约0.1纳米(1纳米=10-9米)量级的空间位移。利用超短超强激光脉冲,人们将可以实现分子尺度下的电子位置的超快及超高精度的位置控制。然而现有的探测技术,却无法实现对电子如此微小位移的精确测量。隧道扫描显微镜(STM)利用的电子量子隧穿信号能以0.1纳米的横向和0.01纳米的纵向分辨率对静止的原子进行成像,却无法对运动中的电子进行成像。光电子显微镜(PEEM)成像系统虽然可以测量运动电子的位置,但是其最好的分辨率仅能达到约3纳米,无法在0.1纳米的尺度进行位移测量。日前,该团队利用强场电离中的时间双缝干涉图样,提出对电子在激光脉冲下的微小位移进行了测量的新方案,该方案的分辨率可达0.01纳米。为了测量电子在超短脉冲作用下的位移,他们把导致电子位移的超短脉冲置于两束较长反向旋转的圆偏振光之间。两束反旋向的圆偏振光先后分别电离电子,构成时间上的电子波包双缝干涉,这在电子动量谱中产生涡旋结构。在没有中间的超短脉冲时,该涡旋结构角向是均匀分布的。当中间加入了一束任意的被测超短脉冲,它将作用于前一圆偏光电离的电子使之产生微小位移,这个微小位移使得电子波包获得一个额外相位,从而导致先后两个电子波包的干涉结构在角方向产生了非均匀性。他们提出通过测量这个非均匀的角向分布,可以准确地提取出电子在超短脉冲作用下产生的亚纳米量级的微小位移。他们的方案对激光的焦斑效应以及两束圆偏振光的相位抖动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该理论方案近期以“Proposal for measuring electron displacement induced by a short laser pulse”为题在线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22, 053201, (2019)】,光学所的博士生肖相如为第一作者、彭良友教授为通讯作者。左图:新方案示意图;右图:测量方案给出的理论预测结果。 研究团队近期还与吉林大学丁大军教授领导的研究组紧密合作,理论提出并在实验上实现了对椭圆偏振强激光椭偏率的原位测量新方案。他们利用两束其它参数相同而旋向相反的椭偏光来电离惰性气体氙(Xe)原子,强场电离得到的电子阈上电离谱和单电离离子总产率谱敏感地依赖于两束光脉冲之间的延时。这些能谱和产率随延时的周期性调制,能够准确反映一个光学周期之中椭圆偏振光的电场强度的最小和最大值间的比值,因此可以用来准确提取每一束椭偏光的椭偏率。研究表明,这一椭偏率测量方案在很大的激光参数范围内普遍适用,这一工作在准确表征超快强激光场的性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将对强场物理研究中精细操控原子分子内的超快过程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该项成果以“Accurate in situ Measurement of Ellipticity Based on Subcycle Ionization Dynamics” 为题,于2019年1月9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22, 013203 (2019)】,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的王春成副教授、博士研究生李孝开、北大博士生肖相如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彭良友教授、吉林大学丁大军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这些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等的重要支持。 两篇论文的原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2.053201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2.013203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1 22 23
  • ...
  • 77 7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