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鹅鸭油制备甘油二酯食品添加剂技术
本技术以鹅鸭油为脂肪酸供体,采用酶解法制备甘油二酯;以 酪蛋白酸钠等为壁材,鹅鸭油甘油二酯为芯材,羧甲基纤维素钠为乳化剂,通 过冷冻干燥法制备鹅鸭油甘油二酯微胶囊食品添加剂;同时筛选出最佳抗氧化 剂,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和货架期。另外,动物试验表明,鹅鸭油甘油二酯微青岛农业大学科技成果介绍 2017 -45- 胶囊添加剂具有减肥降脂效果和抗氧化功能。该成果为开发天然食品添加剂提 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技术优点或者效益预测:甘油二酯是一类甘油三酯中一个脂肪酸被羟基取 代的结构脂质,是天然植物油脂的微量成分及体内脂肪代谢的内源中间产物, 是公认安全(GRAS 认证)的食品成分。甘油二酯在小肠脂质分解和能量利用率 提高,一方面保留了甘油三酯所具有的营养功能;另一方面,具有减少内脏脂 肪、降低血脂和抑制体重增加的作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鹅鸭血红素微胶囊食品添加剂制备技术
技术采用了真空冷冻干燥法,避免了血球粉制备过程中与氧的 接触,有效防止了在制备过程中血红素的损耗,避免了现有方法温度过高的缺 点。离心后鹅鸭血球制成血球粉后,克服血液本身易氧化变质的缺陷,有效防 止了加工过程中血红素的损耗,其稳定性及方便性均得到一定提高,大大延长 了产品的货架期,有利于保持血红素的活性。另外,采用酶解法提取血红素避 免了传统有机溶剂法带来的化学污染,填补了鹅鸭血红素提取技术方面的空白。 鹅鸭血红素经冷冻干燥法微胶囊化处理后,可克服血红素本身易氧化的缺陷, 有效防止了加工过程中血红素的损耗,其稳定性及方便性均得到一定提高,大 大延长了产品的货架期,有利于保持血红素的活性。 技术优点或者效益预测:采该发明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血 红素在空气中很容易氧化,造成活性降低等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鹅鸭血红素 新产品研发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鹅鸭血有效活性物质和功能缺乏深 入研究,从鹅鸭血中直接提取血红素技术还处于空白,市场上也没有鹅鸭血红 素产品,为此,对该产品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市场发展前景。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高稳定性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制备技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辣椒红色素稳定性的微胶囊化方法。本 技术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大豆分离蛋白混合液为乳化剂来制备 O/W 型辣椒红 色素乳状液,再缓慢加入壳聚糖溶液,通过调节 pH 值,促使壳聚糖与大豆分离 蛋白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凝聚相沉降在辣椒红色素乳滴周围而得到微 胶囊。这种方法制得的 O/W 型辣椒红色素乳状液分散性更好,最终形成的微胶 囊的最内层是辣椒红色素乳滴,乳滴周围被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大豆分离蛋白青岛农业大学科技成果介绍 2017 -43- 混合液外壳均匀包裹着,最外层牢固且均匀地结合着壳聚糖;而直接将大豆分 离蛋白、壳聚糖和辣椒红色素三者共混后再调节 pH 制备的辣椒红色素微胶囊, 在辣椒红色素乳滴周围仅有一层大豆分离蛋白和壳聚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 的外壳。由此,本技术克服了三者共混时辣椒红色素乳状液容易破乳、微胶囊 的壁材厚度较小的问题,确保壳聚糖能够较好的吸附在大豆分离蛋白表面形成 致密的微胶囊膜。 技术特点:本技术制备的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外观形态好,不易吸潮,食用 安全;高温、光照和一定相对湿度条件下储存时稳定性明显提高;辣椒红色素 乳化效果好,分散性和包埋效率高。 应用领域及前景:本技术解决了脂溶性辣椒红色素难以混合均匀的问题, 拓展了辣椒红色素的应用领域。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智能功率驱动芯片设计及制备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一、创新点: 1.创新1-高低压兼容工艺技术:世界首个P-sub/P-Epi高低压兼容浮置沉底工艺平台 2.创新2-抗瞬时电冲击电路技术:国际最高品质因子600V等级浮栅控制芯片 3.创新3-低损耗功率器件技术:超低开关损耗阶梯栅氧600V超结功率器件 4.创新4-高功率密度互联技术:国内首款微型智能功率驱动芯片及600V单片智能功率驱动芯片。 二、产出情况: 被Amazon、Philips、Samsung、美的等100多家国内外公司采用,项目新增销售27.2亿元,新增利润4.9亿元,新增创汇3115.5万美元,解决了我国智能功率驱动芯片的“卡脖子”问题。 1.智能生活家电领域累计销售超16亿颗,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超过40%) 2.首次实现国产智能功率驱动芯片应用于高铁空调控制器 3.唯一一款应用于智能电表的国产功率芯片,解决了我国智能电表系统的战略安全问题 4.在新能源交通工具领域出货量超30亿颗 成功应用于亚马逊无人仓储机器人,首批供货超过1万套。
东南大学 2021-04-13
超高强度钢丝制备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成果介绍从珠光体钢丝的形变、相变和强化机制着手,揭示了超大形变珠光体的形变机制、织构遗传现象及影响因素、超大形变渗碳体微结构的调控机制,实现了超高强度钢丝的批量化生产。技术创新点及参数超高强度钢丝制备三大核心技术:1、超大形变珠光体钢丝的织构遗传控制技术2、超大形变珠光体钢丝精细回火处理技术3、超高强度钢丝的低损伤拉拔控制技术。市场前景1、正在合作研制新一代承载探测电缆(2400~2500MPa级镀锌铝钢丝),油井的最大探测深度将超过10000m,国际领先。2、未来在高端建造行业、精密加工行业可以填补国内巨大的技术空白,引领行业发展,未来成长可期。
东南大学 2021-04-13
导电塑料与增强塑料关键制备技术及其产业化
在近20年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投入科研经费500万元,天津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已经掌握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的关键技术,如镀镍碳纤维连续生产技术与装备,连续纤维的全包覆处理技术。由该技术既可生产高导电塑料粒料,也可生产增强、增韧、耐磨等功能粒料。目前,已经建成1条小型镀镍碳纤维生产线(国内第一且唯的生产线,年产量1吨)和3条小型颗粒料生产线(年产量可达100吨)。经权威部门测试,所生产的导电塑料的综合性能已超过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 Chomerics公司的产品,同时打破了国外产品对我国军工的封锁;金属纤维塑料产品性能也超过了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 SABIC的产品,且性价比具备明显优势。在2011年新开发出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产品,其性能已达到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日本东丽公司产品的性能,产业化条件。上述技术可用于制造碳纤维、玻璃纤维及其它各种纤维复合材料。资金需求: 厂房约10000平米,设备约2000万元,可形成年产值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生产能力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3
高性能硬合金的规模化制备技术与工程应用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高纯度 →→→ 二十八烷醇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
项目研究内容 :二十八烷醇是世界公认的抗疲劳物质,具有独特的生 理功能。是一种新型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保健食品、药 品、化妆品以及动物饲料中。近些年来。二十八烷醇的制备与产品开发已 经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榨糖滤泥为原料,对二十八烷醇的制备 及纯化进行了研究,以制定从蔗糖中制备二十八烷醇工艺,并分离纯化二 十八烷醇。 工艺流程 :滤泥 →粗醋 →精制蔗蜡 →制备二十八烷醇 →纯化二十八烷
南昌大学 2021-04-14
具有抗菌性能的锍盐类阳离子聚合物制备技术
抗菌材料是指其本身具有杀灭或者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材料的总称,一般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无机抗菌材料、有机抗菌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抗菌材料、天然抗菌材料以及高分子抗菌材料。其中,高分子抗菌材料基于天然及有机抗菌材料进行开发,将二者优势结合在一起,其最大的优点是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细菌是感染疾病和食源性疾病中常见的病原体,特别是在医疗资源匮乏和公共卫生相对差的地区,细菌感染己成为近年来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目前,针对细菌感染问题的主要处理方法是使用抗生素。但是,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以及耐药菌感染的不断加剧。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广谱抗菌材料势在必行。 抗菌材料是指其本身具有杀灭或者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材料的总称,一般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无机抗菌材料、有机抗菌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抗菌材料、天然抗菌材料以及高分子抗菌材料。其中,高分子抗菌材料基于天然及有机抗菌材料进行开发,将二者优势结合在一起,其最大的优点是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7
垃圾填埋气净化提纯制备车用天然气技术
我国现有规模化的垃圾填埋场一千座以上,可利用的垃圾填埋气资源巨大,已现有的垃圾填埋气利用方式主要是发电并网,适用于在规模较大的填埋场中应用,随着天然气价格的逐步升高,将填埋气净化制备车用天然气燃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南京大学的垃圾填埋气净化提纯制备车用天然气技术将抽采出的填埋气:CH4、CO2、 O2、N2、H2O、H2S、NH3进行脱硫、脱碳、脱氧、脱水净化处理,获得天然气和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南京大学此技术已开展了中试研究,基本具备了产品转化与推广应用条件。研发技术还可在沼气、煤层气净化
南京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8 119 120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