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微课录播
“一键式”录制、实景抠像双模式、一站式微课发布 轻松满足: ·师范院校学生教学能力提升 ·微课资源建设 应用场景 微课录制常态化 建设全自动微课制作系统,实现多学科录制常态化、便捷化,快速建设微课视频资源。 教学能力专业化 建设自主录制微课室,师范院校学生可通过录制视频进行教学分析,改进教学方式。 优势特点 双模式录制 一机多用,实现微课制作与虚拟抠像一体化 开启实景微课与虚拟微课双模式拍摄与录制 同步批注 虚拟蓝幕信号输出,装修布置更简单 同步课件批注叠加,教学讲解更贴切 一线通畅 视频传输“一线通”,简配置、易部署 无需专门供电线路部署,减少安全隐患 优质体验 统一管理入口,提供一站式微课发布体验 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和应用”系统服务
广州市奥威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2-12-21
TJ89A-2011型色谱仪检定专用测量仪
产品详细介绍 TJ89A-2011型色谱仪检定专用测量仪是依据JJG700-1999<<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要求设计的检定专用仪器,适合计量部门应用。该仪器配备RS485标准接口及随机专用的电脑操控程序,可以方便地实现自动或半自动测量,并自动记录,存挡测量数据。可检定柱箱控温稳定性、程序升温重复性、噪声、漂移、衰减器误差以及升温速率。该仪器实现了5 1/2 精度电压的稳定测量,是TJ89A升级换代的核心技术,与铂电阻温度计配套使用可测量温度。温度计的检定参数和仪器的校准值均可通过电脑操作输入、修改、长期贮存。仪器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检定专用仪器。 主要技术性能1.直流电压测量   测量范围:1μV-10 V   量程:±100.00 mV;±1.0000 V;±10.000V   最高分辨率:1 μV     测量精度:0.004% (读数)±0.006% (满度)   输入阻抗:>100 MΩ  共模抑制比:>110 dB ;串模抑制比:>45 dB2、温度测量SPRT:用于配接标准铂电阻温度计PRT:用于配接精密铂电阻温度计或工业铂电阻温度计 
深圳市世纪经典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魔芋葡甘聚糖基质蛋白质分子印迹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研发阶段/n本发明提供一种蛋白质分子印迹膜,能够选择性识别结合模板蛋白质分子,是以魔芋葡甘聚糖为主要基质,其制备方法是将魔芋葡甘聚糖充分溶胀后,加交联剂或与其它高分子共混,中和后加入模板蛋白质分子,充分混合后流涎成膜,干燥脱水形成模板蛋白质的分子印迹,加洗脱液充分洗脱模板蛋白质分子后制成魔芋葡甘聚糖蛋白质分子印迹膜。本发明所得蛋白质分子印迹膜,可作为生物分离模拟亲和膜应用于蛋白质分离纯化,尤其是基因工程蛋白质产品的分离纯化,生物传感检测中的敏感膜部件以模拟抗体识别相应抗原等。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有机磷、磺酰脲类农药高效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检测应用
针对我国茶叶、粮谷、蔬菜、水果等具有复杂基质的农产品中有机磷和磺酰脲类农药残留,发展新型预处理方法和材料。应用组合分子印迹技术和溶胶-凝胶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并筛选出高吸附容量、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包括固相萃取吸附剂和分子印迹整体柱。建立快速、灵敏、准确地从复杂基质茶叶、粮谷、蔬菜、水果中测定有机磷和磺酰脲类农药残留的新方法、新体系。有利于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南开大学 2021-04-14
降雨强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影响滑坡发生发展和危险性动态演进
降雨型滑坡是世界范围内频发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降雨事件中降雨强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影响边坡水文过程和土体力学响应,进而影响滑坡的发生时间和空间分布。目前相关研究多聚焦于降雨事件的平均降雨强度和降雨持续时间对滑坡的控制作用,鲜有降雨强度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特征对滑坡的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因此,研究团队主要针对“降雨强度时间序列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生物质固废生产肥料关键技术研发
我国每年农林固废、城市厨余垃圾等生物质固废中近 60%被焚烧 或随意处置,严重污染环境,也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南开大 学生物质资源化工程中心多年来致力于以生物质固废为原料生产有 机肥系列技术的研究应用,获得了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淀粉、蛋白 质、油脂等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构建了微生物菌种库和系列化菌 剂;开发了可在 5-15 天内将生物质固废转化为有机肥料和富含有益 微生物的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及系列化产品;自主设计研发了以布尔玛金式搅拌装置为基础的微生物发酵装置,开发了系列化的微生物好 氧/厌氧发酵装置。 本项目已申请国家专利 50 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10 项、实用新 型专利 5 项;代表性 SCI 论文 5 篇,出版专译著 7 部;本项目有关技 术已被深圳芭田公司、天津百利阳光公司应用,近三年产生了显著的 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项目已获得 2017 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 成果一等奖。
南开大学 2021-04-11
生物质固废生产肥料关键技术研发
我国每年农林固废、城市厨余垃圾等生物质固废中近 60%被焚烧或随意处置,严重污染环境,也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南开大学生物质资源化工程中心多年来致力于以生物质固废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系列技术的研究应用,获得了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油脂等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构建了微生物菌种库和系列化菌剂;开发了可在 5-15 天内将生物质固废转化为有机肥料和富含有益微生物的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及系列化产品;自主设计研发了以布尔 玛金式搅拌装置为基础的微生物发酵装置,开发了系列化的微生物好氧/厌氧发酵装置。 本项目已申请国家专利 50 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10 项、实用新型专利 5 项;代表性 SCI 论文 5 篇,出版专译著 7 部;本项目有关技术已被深圳芭田公司、天津百利阳光公司应用,近三年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项目已获得 2017 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南开大学 2021-02-01
有机固废高效厌氧发酵与安全运行技术
项目背景及主要用途: 有机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垃圾、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秸秆、城 市污泥等。其产生量巨大,且有机质含量高,若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 染。对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迫在眉睫。而厌氧发酵实现了有机固体废弃物到清 洁能源的转换,符合国家倡导的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要 求,实现了环境与能源双赢的局面。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该技术采用混合物料厌氧发酵,对基质性质进行调节,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 154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 155 和效率,对有机固废进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建立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保障 工艺系统安全运行。 技术特点: (1)反应装置停留时间短 (2)沼气产量高 (3)充分回收生物质能 已有示范工程:市政污泥与餐厨垃圾发酵示范工程(深圳) 应用领域: 该技术适用于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有机固体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的处理。 
天津大学 2021-04-11
热泵辅助的高固污泥厌氧消化技术
1 成果简介利用水源热泵实现污水厂出水中低品位热能的回收, 并为污泥高温或中温厌氧消化供应热源。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经机械浓缩至含固率 12%以上,经过 60℃水解后进入厌氧反应器进行高温厌氧消化,生成沼气(见图 1)。沼气经收集后用于烘干污泥。消化后的污泥通过机械脱水、干化等一系列过程后获得干化污泥,可用作优质肥料原料或覆盖土。该方法及系统可以显著实现污泥的稳定化和减量化,为污泥后续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置提供基础,污水厂内部水、热、能的优化配置,污水厂整体能耗降低 20%以上,而整体投资也比传统 的污泥消化+干化节省 20%以上。 图 1 工艺流程图2 应用说明工艺采用了污水源热泵和高固污泥厌氧消化技术,涉及了清华大学的 5 项专利技术。传统污泥消化(含固率 3-5%) +干化工艺相比,它的优点是:消化污泥浓度高,反应器体积可以缩短 40%以上;耗热量减少 40%以上;有机物降解率较高;适合处理有机物含量较低的污泥;处理后污泥的卫生条件好;操作简便,易控制。研究是在 863 课题和科技支撑项目的资助下完成,历史 6 年。目前在我国南方的污水厂已经完成中试( 图 2)。中试系统实际运行取得的主要参数如下: 进泥 VSS/SS=0.57,停留时间 28d,进泥含固率 12%时,污泥的平均 VSS 去除率达到48.2%;若将所产沼气用于污泥干化,可获得含水率 55%的污泥。  图 2 建成的中试系统3 应用说明有机物含量 40%以上的污泥以及相似有机物料的厌氧消化。4 效益分析系统投资(热泵+污泥消化+干化)大约为 18 万元/吨污泥( 80%含水率),运行费 110元/吨污泥( 80%含水率)左右。5 合作方式技术转让或者联合推广。
清华大学 2021-04-13
固相离子迁移的原位可视化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邬剑波教授以及中科大工程学院倪勇教授等开展多方合作,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利用原位ChemTEM方法定量研究共组装纳米线之间的固相离子迁移过程的新策略(图1)。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杂志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0 51 52
  • ...
  • 148 14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