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抗疲劳水凝胶粘接研究新进展
该团队选用了常见的医用聚合物聚乙烯醇(PVA),通过冷冻解冻和干燥-退火的处理,提高纳米晶域在垂直界面方向的有序度,从而实现该粘接界面的疲劳阈值达到800 J/m 2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现在过去十万年海平面的快速变化过程中,红树植物虽然存活却极大地丢失了遗传多样性,现存红树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气候改变时的死亡率存在显著负相关,未来海平面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很大威胁。研究指出,现存的遗传多样性极低的红树植物演化潜能较小,广泛的海岸建设限制了红树植物向内陆撤退的物理空间,红树林面临非常严重的胁迫。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该文提出建设保护区时仅圈住红树林现生分布区不够,还应该留出充分的缓冲区以帮助红树林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
中山大学 2021-04-13
取得配位超分子自组装新进展
以单层稀土MOF作为晶种,通过不同稀土离子MOF的异质同晶特性和液相各向异性外延生长策略,构筑了具有亚毫米尺度的间隔色域发光多层次异核稀土MOF单晶,并实现了独特的光谱编码和空间编码结合的三维微区编码器件模型。基于初始单层稀土MOF晶核的不同空间群结晶特性,其在不同晶面呈现生长速度不同的各向异性,从而最终分别获得了核-壳型(core-shell)和条带型(striped)两类不同的多层次异核稀土MOF单晶。在保持均一的周期性长程有序单晶结构的同时,其光物理特性则因不同区域稀土离子的人为控制化生长,表现出核壳或条带状间隔区域多色发光。利用微区荧光探测技术,通过改变多层次异核稀土MOF单晶的位置或角度,可分别实现基于不同层稀土MOF的红、绿、蓝等三基色发光,以及基于不同层间、不同入射和发射光路间组合调控的全色域多色发光和白光。同时,上述异核多稀土单晶MOF的组装和调光特性亦可在近红外发光的稀土离子间实现。基于此,进一步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光谱编码与空间编码相结合的三维微区编码器件模型。在亚毫米尺度的单晶光学器件范围内,通过调变不同位置和空间取向的三维操作式编码,结合具有不同发光色域的光谱读出式编码,实现了高通量、多通路、多模式的全色域发光颜色可编码性与可读出性。
中山大学 2021-04-13
酰亚胺基有机半导体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NDI聚合物现已经成为最成功的N-型高分子半导体,取得了极其优异的晶体管性能并保持着多项全聚合物电池的效率记录。郭旭岗同时深入研究了酰亚胺单体家族的另外一个重要成员:双噻吩酰亚胺(Bithiophene imide, BTI),并构建了一系列基于BTI的聚合物半导体(J. Am. Chem. Soc. 2011,133,1405;J. Am. Chem. Soc. 2012,134, 18427;Adv. Mater. 2012,24, 2242; Nature Photonics 2013,7,825;J. Am. Chem. Soc. 2014,136,16345;J. Am. Chem. Soc. 2015,137,12565)。与NDI和PDI相比,BTI具有更高的化学活性和大幅度减小的位阻,从而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对其结构进行拓展优化。在前期工作中,郭旭岗团队利用稠环策略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半)梯型有机半导体,并在晶体管和全聚合物电池中取得了可比于NDI和PDI聚合物的器件性能(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9924;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5304; J. Am. Chem. Soc. 2018,140,6095.)。但是,噻吩相对于苯环更富有电子,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半导体的电子亲和力。因此通过拉电子基团功能化BTI不仅会产生更强的电子受体单体,同时还能解决NDI和PDI结构上的缺陷。基于此,郭旭岗团队克服了合成上的挑战,成功制备出新颖的氟取代的酰亚胺及其聚合物半导体。理论计算表明,相对于没有氟的单体f-BTI2,氟取代的单体f-FBTI2表现出更低的能级,有助于提升聚合物的N-型性能。 相比于f-BTI2-T和之前报道的s-BTI2-FT和f-BTI2-FT的全聚合物电池,以f-FBTI2-F为电子受体材料的电池实现了性能的巨大提升,能量转化效率达到8.1%(图2),同时实现了高达1.05V的开路电压值和低至0.53eV的能量损失。与NDI和PDI有着不同的结构和电子特性的新型受体单体f-FBTI2的出现将衍生出更多高性能N-型聚合物,为发展高效的全聚合物电池提供了全新的材料体系。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安徽大学农业大数据中心翁士状、郑玲副教授团队在农业传感遥感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在智慧采摘方面,提出了一种结合检测网络与点回归的新型方法,为葡萄采摘自动化提供了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
安徽大学 2025-02-11
四川农业大学动科院羊遗传育种团队在动物棕色脂肪产热研究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利用环状染色质构象捕获技术,绘制了棕色脂肪组织(BAT)和白色脂肪组织(WAT)中Ucp1的高分辨率染色质互作图谱,揭示了BAT和WAT之间Ucp1染色质互作的显著差异。
四川农业大学 2025-02-24
亲水性PVDF油水分离超滤膜的制备技术
含油污水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源,每年全世界范围内都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含油污水化学需氧量(COD)高,若不经过有效处理就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膜法处理含有污水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不需加入其它试剂、浓缩产物易于回收或处理、分离过程受油的组成的影响小、设备费用和运转费用低等优点,具有较大的优势。膜法处理含油污水要求膜具有较高的亲水性或者较高的疏水性,但是常见的疏水膜材料有水通量低和易污染的缺点,常见的亲水膜材料又往往具有成膜性能差或者在水中稳定性差的缺点,因此本课题采用成膜性能良好的聚偏氟乙烯(PVDF)进行亲水改性,以期得到机械强度、成膜性能及油水分离性能均良好的超滤膜。制备的中空纤维膜具有良好的性能,纯水通量可达400L·m-2·h-1以上,对煤油浓度为50mg·L-1的含油污水的截留率可达95%以上,对浓度范围在5~100mg·L-1之内的含油污水均有较高的截留率,且具有良好的抗污染能力,机械强度也符合使用要更多。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01
环保型生物质组分分离产业化技术
"生物质特别是木质生物质包括农业秸秆、木材等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可再生有机碳资源,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组分结合构成。探索木质生物质的清洁高效并有规模化应用前景的分离与转化新方法新途径,以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煤等化石基化学品、材料和能源,是本世纪初以来的科学热点领域之一。 本团队探索性发现并初步建立了一种固体碱-活性氧蒸煮分离木质生物质组分的方法,并由此建立了弱碱氧化体系制浆的新方法体系。利用该方法实现生物质组分分离过程中,采用环境友好的不溶于水但在水溶液中产生弱碱性的Mg基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固体碱),并加入O2这一清洁化合物,蒸煮过程不含水溶性强酸、强碱和含硫化合物,生产过程中无传统分离方法的恶臭味产生,安全有效,固体碱可以回收再利用。分离的生物质组分一方面可用作纸浆等材料,另一方面可直接作为转化纤维素合成燃料乙醇和航空燃油的重要原料。 "
厦门大学 2021-04-10
有机膦酸类阻垢缓蚀剂的离子色谱分离分析方法
本发明涉及膦酸盐阻垢缓蚀剂的离子色谱分离分析方法,特别涉及等度分离非抑制电导检测的膦酸盐阻垢缓蚀剂的离子色谱分离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线测绘、进样和离子交换、洗脱、非抑制电导检测分析;本发明对三种常用膦酸盐阻垢缓蚀剂能进行良好的分离分析,保留时间、峰高、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工艺流程大为简化,本方法可用于膦酸盐阻垢缓蚀剂含量的检测,为也可同时检测实际样品的纯度。
浙江大学 2021-04-11
温室白粉虱在分离番茄褪绿病毒中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温室白粉虱在分离番茄褪绿病毒的应用,包括如下步骤:(1)将温室白粉虱用被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和番茄褪绿病毒侵染的番茄病株饲喂,制得染毒温室白粉虱;(2)用染毒温室白粉虱侵染番茄健康植株,制得感染番茄褪绿病毒的番茄植株。本发明首次发现温室白粉虱具有只传播番茄褪绿病毒而不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特点,从而利用上述特点高效批量进行ToCV单一毒株的建立,不仅可以保证病毒分离的可靠稳定性,而且利用媒介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7 28 29
  • ...
  • 80 8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