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负压天平称量安全罩
产品介绍: BC-D称量安全柜系列符合NFX 15 211:2009标准(由ANSI Z 9.5-201认证),ASHRAE 110:1995标准和中国国家标准JG/T385:2012标准,通过ISO9001认证。产品是专为保护实验室人员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而设计的,可避免操作者在实验中吸入一些有毒有害的、可致病的或毒性不明的化学物质,效率高的净化通风柜及实验室内的空气,为实验室人员提供安全防护。 产品特性: 1、金属部件:主要材质≥1.2mm镀锌钢板,环氧树脂静电喷涂,覆有耐用防化无铅涂层,保持高光洁度并极大限度的降低腐蚀和湿气的影响。 2、前板及侧板:主要材质≥6mm亚克力板,耐候性很好,优异的抗化学品性能,不易老化,无色透明,通体透光,视觉舒适,美观大方。 3、实时温湿度环境监控系统,显示温湿度,设置报警参数,保障产品使用安全。 4、风机监控:风机系统失灵报警,在线可调风机转速,保证不同化学品操作要求风量。 5、过滤器饱和报警系统:产品配有双层过滤器及双VOC探头,一个探头监测室内空气质量,一个探头监测过滤器饱和状况,过滤器设定饱和报警值,超出范围即报警,当浓度长时间超出设定值需更换过滤器。 6、美国进口PSC风机,24伏电压,性能稳定,超静音,无火花静电。 7、效率高的过滤系统,按照颗粒大小选择排列分布,遵循ASTM标准,有效针对酸性气体和有机气体,吸附能力强,针对粒子采用效率高的HEPA过滤器,对大于0.3um的粒子,过滤效率达99.995%。 8、LED照明灯功率相当于25W的日光灯,不产生热量,安全并不影响实验环境温度,节能、环保、寿命长。  软件控制部分: *1、7英寸大屏幕显示,物联网智能HMI人机界面,分辨率:1024x600,完美视觉系统; *2、支持SIM卡4G通信,4G通信模块具有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 *3、具有对所操作化学品进行管理的功能,可支持不少于100种化学品列表清单显示,列表包括序号,化学品名称,数量,单位等;在设备端可进行清单的增加、删减、更改等操作;数据同步至云端后台服务器;微信客户端可以查阅当前使用的化学品列表。 4、通过微信客户端可进行远程管理,查阅历史VOC数据、温湿度环境数据,以曲线方式呈现;可查阅历史报警记录,可远程控制风机、照明、报警灯。 5、可提供API接口,支持第三方平台对接功能。 优异性: 1、无需安装管道工程,安装便捷,废气不外排,新型环保。 2、顶部根据实验需求可选配过滤模块系统,满足多种不同的实验。 3、先进模块化过滤技术,完全吸附过滤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颗粒粉尘等物质。 4、无需消耗空调能耗,高效节省能源。 5、可放置在桌面上或配置移动轮座,方便灵活,适用于任何复杂的实验地点。   工作原理: 1、 进风口 空气可直接从实验室抽入通风柜,形成负压,稳定的面风速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来隔离用户和他们所操作的化学品。 2、全面过滤系统 风机系统将有毒有害气体往上吸入,经过过滤,返回洁净的空气到室内。柜体的优良的控制浓度可保证柜体内的化学气体不会返回室内,造成污染。 3、洁净实验室空气 根据不同操作配置不同过滤器,有效过滤有毒有害气体,净化实验室空气,去除化学品残留异味,提高实验室洁净等级。 4、净化周围空气 通风柜持续的过滤效率可有助于净化室内空气。   型号 图片 参数 配置 选配 BC-DS800 外部尺寸:800*620*1245mm 内部尺寸:781*574*934mm 过滤器尺寸:370*395*50mm 初效过滤器尺寸:370*395*21mm 空气处理量:230m3/h 平均表面风速: 0.4-0.6m/s 电压:110V-240V 频率:50-60HZ 最大电流:2A 音量:40-52 dBA 功率:42W 操作孔类别:梯形 过滤器:4组 初效过滤器:2块 风机:1个 照明:LED照明灯1组 显示屏:七英寸液晶触摸屏 控制系统:1套 VOC报警系统:1套 温湿度报警系统:1套 电源线:1根 远程监控系统:1套 可选过滤器型号: OG:有机过滤器 AG:无机过滤器 AM: 氨气过滤器 FO:甲醛过滤器 HEPA H14:HEPA过滤器 不锈钢台面 风速仪 可选报警器: 氨气报警器 甲醛报警器 HCL报警器  
苏州毕恩思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2022-07-01
化学品安全柜
产品介绍: BC系列安全柜通过欧盟CE权威认证并达到OSHA标准(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符合NFPA(美国国家消防协会)第30条规定的要求,用于规范存储易燃易爆液体及危险化学品。 产品特点: ●双层防火钢板构造 ●优质镀锌层板可自由调节 ●三点联动式门]锁,可选配挂锁,实现双人双锁安全管理 ●专业规范的警示标签 ●环氧树脂静电喷涂 ●装设有防避火装置的双透气孔 ●50MM防漏液槽,使意外流出的液体不外溢 规格型号: 型号 外部尺寸 内部尺寸 规格 容积 存储容量 标配层板 重量(kg) 单/双门 H*W*D mm H*W*D mm (500m) BC004 560*430*430 460*350*330 4加仑 4/15 32 1块 35 单门 BC012 890*590*460 790*510*360 12加仑 12/45 48 1块 50 单门 BC022 1650*600*460 1550*520*360 22加仑 22/83 96 3块 85 单门 BC030 1120*1090*460 1020*1010*360 30加仑 30/114 96 1块 90 双门 BC045 1650*1090*460 1550*1010*360 45加仑 45/170 144 2块 118 双门 BC060 1650*860*860 1550*780*760 60加仑 60/227 270 2块 140 双门 BC090 1650*1090*860 1550*1010*760 90加仑 90/340 324 2块 160 双门 BC180 1800*900*460 1700*820*360 40加仑 40/150 120 2块 108 双门
苏州毕恩思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2022-09-16
新冠肺炎动态感染过程建模与预测分析
面对疫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先进数控和智能制造团队刘强教授、肖文磊副教授等一批教师和研究生自发组成“大数据建模分析工作群”,开始收集疫情数据,交流和讨论建模方法。刘强、肖文磊又与工作群中的孙鹏鹏、王柳权、臧辰鑫、朱三颖、高连生等人,组成了“2019-nCoV疫情建模分析应急响应研究小组”核心攻关组,全力以赴开展本次疫情建模仿真和预测分析研究工作。疫情建模分析应急响应小组的研究工作是在2003年郇极教授提出的“一种基于自动控制理论的SARS传染预测模型”的基础之上,结合此次新冠疫情原发地高度集中、恰逢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特点,采用控制论原理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建立功能更全面的2019-nCoV动态感染过程模型。刘强教授团队对北京、上海、重庆、温州、长沙、郑州、成都、杭州、深圳等40余个城市的疫情数据发展趋势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应急响应小组直接向上级部门提交疫情关键数据预测报告2份,直接向中国疾控中心提供预测分析数据及报告2份,向上级提出北京延期恢复正常上班的紧急建议1份,为高层疫情防控决策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技术数据支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带钢连续热处理热过程模型与工艺优化
带钢连续热处理(包括立式炉、卧式炉)过程是冷轧和热轧带钢生产的重要工序,该过程是在带钢成分确定的情况下,依靠控制热量传递过程来控制带钢内部微观结构的演化,最终完成金相组织的转变,达到控制带钢力学、电磁等性能的目的。因此,温度控制是带钢热处理过程控制的核心,也是热处理质量的根本保证。为了解决带钢连续热处理炉优化控制的技术难题,并克服半理论或纯经验控制模型严重依赖于现场、难以移植和泛化能力有限的不足,本成果基于传热机理模型对带钢在连续热处理炉内的传热过程及其优化控制策略展开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本成果瞄准带钢连续热处理热过程模型研究,基于传热学的基本原理,精确解析退火炉内辐射换热、对流换热(喷气快速冷却、喷气快速加热)、接触换热(炉辊与带钢之间)、喷雾冷却等传热过程,开发带钢在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分布预测软件,准确预测带钢温度分布(包括稳定工况和工艺过渡工况),带钢温度预测的典型精度在±2.5%以内(90%以上的命中率),为提高带钢连续热处理的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在带钢温度精准预测的基础上,基于可行工况集和最优化方法,建立了炉况参数优化策略,大大降低带钢连续热处理工艺切换的效率。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01
流体输送和分离过程的实验和数值分析
1. 项目概述本研究室长期从事过程装备流动分析和测量技术研究,包括泵内流场分析和外特性测量、阀门内流动分析和性能测试、漩流分离流场分析和分离效率测试、泵效率测试和评价、锅炉燃烧室内流动分析、各种换热器内的流动和传热分析评价。拥有ANASY、FLUENT、CFX等商用分析软件,建有激光粒子图像测速系统和流动分析实验装置、离心泵试验装置、泵汽蚀性能试验装置、漩流分离试验装置、锅炉燃烧室冷态流动试验装置等。可为过程工业装置提供相关分析、测试和评价服务,为产品设备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2. 技术优势江苏省流量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揭示环状RNA新功能—circRNA调控蛋白翻译过程
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circMYBL2通过招募RNA结合蛋白PTBP1调控癌基因FLT3 mRNA的翻译效率,从而促进了FLT3-ITD突变型白血的发生发展。该项研究成果首次报道新型非编码RNA circRNA以RNA-蛋白复合体形式发挥对翻译进程的正调控作用,揭示了环状RNA的新功能。  FLT3-ITD是在FLT3基因中间的一段串联重复序列突变,该突变可导致Y591等位点的自磷酸化,进而激发下游通路的过度激活,促进疾病进程。目前普遍认为FLT3-ITD突变型白血病预后极差且容易复发,因此,寻找新的 FLT3-ITD 白血病的药物靶点具有重要意义。该团队以FLT3-ITD突变型白血病为研究模型,深入研究circRNA潜在作用机制及其对该类白血病疾病进程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环状RNA circMYBL2在FLT3-ITD阳性白血病中高表达并特异性影响FLT3-ITD阳性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凋亡等一系列细胞功能,却对FLT3-ITD阴性白血病细胞无显著影响。 进一步研究显示,circMYBL2调控该疾病关键癌基因FLT3的蛋白翻译过程;揭示了circMYBL2与RNA结合蛋白PTBP1形成复合体促进了FLT3蛋白的翻译效率(如上图)。该工作报道了circRNA调控翻译的新功能。
中山大学 2021-04-13
热轧相变过程变形抗力模型研究与开发
小试阶段/n项目已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技术创新点。1.提出了CSP大梁钢的钢种分类优化方案,通过分析化学成分Si含量对变形抗力的影响,发现汽车系列用钢在增加Si含量后,对轧制状态影响产生了很大影响并造成了该系列钢种轧制困难,提出QSTE等钢种层别分类优化方案,同时优化其化学成分系数。。2.提出了适合涟钢CSP热轧生产线的相变变形抗力模型的结构设计及参数优化方案,从2015年9月底上线稳定运行至今,有效提高了CSP电工钢的轧制力模型预测精度,轧制力预报偏差12%以内从88.3%提高到96.7%。。3.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12
带钢连续热处理热过程模型与工艺优化
带钢连续热处理(包括立式炉、卧式炉)过程是冷轧和热轧带钢生产的重要工序,该过程是在带钢成分确定的情况下,依靠控制热量传递过程来控制带钢内部微观结构的演化,最终完成金相组织的转变,达到控制带钢力学、电磁等性能的目的。因此,温度控制是带钢热处理过程控制的核心,也是热处理质量的根本保证。为了解决带钢连续热处理炉优化控制的技术难题,并克服半理论或纯经验控制模型严重依赖于现场、难以移植和泛化能力有限的不足,本成果基于传热机理模型对带钢在连续热处理炉内的传热过程及其优化控制策略展开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本成果瞄准带钢连续热处理热过程模型研究,基于传热学的基本原理,精确解析退火炉内辐射换热、对流换热(喷气快速冷却、喷气快速加热)、接触换热(炉辊与带钢之间)、喷雾冷却等传热过程,开发带钢在热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分布预测软件,准确预测带钢温度分布(包括稳定工况和工艺过渡工况),带钢温度预测的典型精度在±2.5%以内(90%以上的命中率),为提高带钢连续热处理的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在带钢温度精准预测的基础上,基于可行工况集和最优化方法,建立了炉况参数优化策略,大大降低带钢连续热处理工艺切换的效率。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粒子过程晶体产品分子组装与形态优化技术
本项目属于化学工程及制药工程领域。该专利核心技术还成功应用于药用氨基酸、盐酸大观霉素、头孢曲松钠等十余种产品,建成17条精制生产线,均通过国家验收或省部级鉴定,专家鉴定为:质量及技术经济指标(节能、降耗、减排)均达到并部分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直接经济效益显著,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12.44亿元,新增利税2.86亿元,创收外汇3171万美元;且社会效益突出,如地塞米松磷酸钠产品已击败国际竞争对手,占有50%以上海外市场和60%以上国内市场;帕罗西汀产品打破了国际专利封锁,国内领先的产品已进入了国际规范
天津大学 2021-04-14
硅热法高性能镁制备工艺过程优化
项目研究内容: 镁及镁合金是迄今在工程中应用的最轻金属结构材 料,其比强度高、且具有优良的消震吸湿和电磁干扰屏蔽性能。镁的深加 工和镁合金的推广应用都离不开质优价廉的镁。 硅热法是一套复杂而高效 的工艺,本项目通过全面研究还原过程, 严格控制煅烧质量、 配料及制团, 在大量的皮江法炼镁硅热还原工艺参数与生产效率和出镁率关系的试验 基础上,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工艺过程,达
南昌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2 23 24
  • ...
  • 84 8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