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白云学院是广东省属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前身是谢可滔先生于1989年创办的广州白云应用技术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民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更名为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升格本科并更名为广东白云学院。2009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点评审。201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坐落在广州市白云区,占地面积1350亩。拥有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及体育馆、网球场、篮球场、攀岩场、龙狮训练场等。学生宿舍全部装有热水器、空调、宽带等。建有各类实验(实训)室、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工作室共305间。建有藏书140多万册、数字资源丰富的图书馆。建有千兆校园网,校园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目前,在校生18969人,教职工1132人,其中专任教师864人。 学校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大力推进国际合作教育,稳步发展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设有16个二级学院,47个本科专业。建立起以理工类学科专业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有设计艺术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等3个广东省重点培育学科,9个校级重点学科。有11个省级、校级科学研究平台,其中,珠三角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被省社科联授予省级决策咨询基地,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授予民办教育研究基地。另外,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需求导向、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敦品励学、求是笃行”的校训,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白云精神,践行“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以国际化战略为引领,以信息化战略为支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技术开发与研究人才,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应用学科优势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澳大利亚的埃迪斯科文大学、西悉尼大学,美国的普渡大学、中西州立大学,日本的冈山大学、北海道文教大学,韩国的圆光大学、釜山外国语大学,英国的普利茅斯大学、格林威治大学等10个国家的25所高校开展互派交换留学生、学分互认、双学位及本硕连读等60多项国际合作教育项目。 学校先后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民办学校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于2003-2014连续12年蝉联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评定的“广东省民办高校竞争力十强”第一名。2013年成为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院校”,并成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发起和理事单位。2014年成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16年列入首批“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2017年成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院校。学校党委被广东省委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校被确立为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赞誉学校是“广东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国政协主席、原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称赞学校为“广东民办高等教育的排头兵”。
广东白云学院 2021-02-01
晋中学院
晋中学院的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晋中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晋中教育学院、晋中职工大学三校合并的基础上建立山西省省属全日制多科性本科院校。学校坐落于三晋腹地、晋商故里——山西省晋中市,是入驻山西省高校新校园区的九所院校之一。 晋中学院占地面积82.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1.6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1.1亿余元,图书馆藏书102万册,纸质期刊1322种,电子图书16.5万种。学院校园网覆盖全校所有教学、科研、教辅、办公、生活场所,为教学、科研、远程教学、网上办公和网上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晋中学院现设文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数理学院、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机械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教学学院。现设本科专业44个,涵盖文、理、工、法、经、管、教、史、艺等9大学科门类。学院面向山西、天津、重庆、辽宁、宁夏、河北、河南、江西、内蒙古、陕西、黑龙江、安徽、四川、湖南、山东、吉林、湖北、广西、云南、贵州、甘肃、海南、新疆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7000余人,成人教育学员2000余人。 学院在职教职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0余人,山西省教学名师9人,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500余人。在教师队伍中,有一批知名学者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此外,学院还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聘请50多名著名教授、学者为兼职、客座教授。 学院长期注重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一主一辅一副多能”、“‘两课’‘3+1+1’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等20多项教改课题曾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级以上科研课题200余项。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论著、教材近500部,获省级以上奖励8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有200多篇论文被SCI、EI、SSCI等收录。学院有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晋商文化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语言与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毽球协会科研培训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学院还承办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2006年“体彩杯”全国毽球培训推广活动和全国毽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暨毽球国家级裁判员考试。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质量,建校以来,培养了多名科学家、知名学者、教授、政府官员、成功的企业家、优秀的工程师和成千上万的不同岗位的先进分子。在近几年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英语竞赛、艺术比赛中,学生共获得20余个全国奖项。特别是学院毽球队先后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毽球锦标赛、世界毽球锦标赛等大型比赛中夺得女子团体冠军、男子双打冠军、男子单打冠军、男子团体亚军、女子双打亚军、混合双打亚军等佳绩。近年来,晋中学院新生录取分数线连续位居全省同类学校首位,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位于全省同类学校前列。本科生考研率保持在20%以上。 晋中学院长期以晋中本土文化研究为己任,拥有省级研究基地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在音乐学院开设了“原生态民歌”、“左权民歌”、“祁太秧歌”等课程,成立了“亲圪蛋组合”。晋中学院地方音乐学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对晋商大院雕刻艺术、形意拳等进行了整理与研究,现已形成特色研究团队与研究成果。 学院不断拓展开放办学之路,先后与芬兰坦佩雷大学、加拿大希尔克学院、韩国又松大学、泰国泰华教育协会等多个国外大学和机构签订了友好合作及联合办学协议,加强了国际交流合作。 展望未来,云程发韧。晋中学院将继续坚持“立足山西,服务地方,面向全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理论知识坚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强化面向区域、服务基层、多种形式办学、多功能综合发展的特色,全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院的持续快速发展,把学院建设成为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地及其参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综合服务基地,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晋中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晋中学院 2021-02-01
外交学院
外交学院是以服务中国外交事业为宗旨,培养一流外交外事人才的小规模、高层次、特色鲜明的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在周恩来总理倡议下,1955年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成立。周总理为学院亲笔题写校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担任外交学院首任院长。 学院自创办以来一直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钱其琛副总理、唐家璇国务委员、戴秉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国务委员及历任外交部长曾多次来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在学院建院四十、五十周年之际,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李岚清副总理、钱其琛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为学院题词、发贺信,对学院寄予殷切期望。2012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为学院亲笔题写了“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外交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周恩来总理向外交人员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十六字方针作为校训,以江泽民同志为我院所作“立足祖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培育英才”的题词精神和钱其琛同志对我院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为办学方针,把培养高层次外交外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改革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拓宽专业方向,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我院秉承外交特色鲜明,外语优势突出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爱祖国、知世界,通专业、精外语,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外交外事人才。学院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刻苦严谨的学风,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重视修养教育,尤其重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国情意识、组织纪律性教育。在教学上,既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又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既重视外语水平的提高,又重视外交业务和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以达到培养政治与业务、汉语与外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外交外事及涉外工作对各种人才的需要,我院采取“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制, 招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生、本科生。我院设立了外交与外事管理系、英语系、外语系、国际法系、国际经济学院、基础教学部、研究生部、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教育学院等9大教学单位。还有亚洲研究所、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国际法研究所等20余个研究中心。 我院是全国首先设立外交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也是国家首批国际关系学和外交学专业硕士和博士授予单位。现拥有国际关系、外交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政治学(一级学科)和英语语言文学两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及3个专业学位授予权。两个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和中国国际法学会以及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设在我院。 我院同国外院校的校际交流日益扩大,目前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79所大学或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并每年选派部分优秀本科生及研究生到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荷兰、瑞士等国家的大学进行交流学习。此外,2013年1月和6月,我院分别与法属波利尼西亚大学和俄罗斯外交学院签署协议,合作建立两所孔子学院。 建校60年来,外交学院本着服务中国外交大局和外交一线的方针,为国家培养了两万余名优秀的毕业生,其中近500人担任驻外大使,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我院的毕业生。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优秀外交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的外交学院原有校园的规模和教学条件,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外交部党委的关怀下,2007年9月外交学院新校区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外交学院新校区位于北京昌平区沙河镇大学园区内,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占地28.8公顷(约433亩)。2012年9月外交学院沙河校区建设如期完工并投入使用,首批本科两个年级入驻。2013年9月研究生、二学位和本科生新生也入驻新校区。新校园教室宽敞明亮、设施完备现代、校园环境赏心悦目,体现了外交学院开放、包容、理性、充满人文关爱的特色办学理念。 2012年9月1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来到外交学院新校园,出席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铜像揭幕仪式,发表重要讲话,并对学院提出期望:“外交学院一定要有一流师资、一流学科、一流理念,将一流人才输送给祖国外交事业。” 2014年1月3日,外交部、教育部共建外交学院签约仪式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根据《外交部、教育部共建外交学院协议》,两部将建立协调机制,在政策扶持、经费保障、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干部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学院的支持力度。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外交学院成功跻身全国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是党和国家赋予外交学院的光荣使命,外交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院将积极开拓创新、探索培养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的新途径,全面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院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把外交学院打造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人才队伍的孵化器,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与创新的排头兵和新时期对外交流合作的生力军”,将一流人才输送给祖国外交事业。
外交学院 2021-02-01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北方学院坐落在素有北京“北大门”和“后花园”之称的塞外名城张家口市。集长城草原之灵蕴,得张垣文化之精髓,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河北省西北部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综合性省属本科院校。 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3年9月由张家口医学院、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和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三所省属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张家口医学院的前身是1945年建立的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1982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张家口医学院;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6年;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23年。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河北北方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校本部(钻石南路11号)、东校区、南校区和北校区四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4.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6万平方米。具有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先进的校园网络、实验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各学科基础实验室。图书馆纸质藏书194.48万余册。有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0所,其它实习医院、农场、牧场、兽医院及教育实习基地273个。其中,附属第一医院是冀、晋、蒙交汇处,规模最大、科系最全、设备先进、诊疗水平高,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和国家级爱婴医院。 学校现有教职工4257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1080名,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74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4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11人;硕士生导师334人。在职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河北省省管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河北省青年科技标兵、国家级专业学会常务理事、理事、委员及省优秀(模范)教师多人。有多名教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实行校、院两级建制。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663人,其中本科生20061人、硕士研究生691人、留学生925人。设有17个二级学院、1个系和2个教学部(基础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文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法政学院、艺术学院、中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演艺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学院、药学系、公共体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和教育学等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医学学科为优势,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药理学、医学信息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为河北省重点学科,神经内科学、骨外科学为河北省医学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农业经济管理、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妇产科学、心血管内科学、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为河北省医学重点发展学科;病原生物学、中医内科学、预防兽医学、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临床检验诊断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财务管理、法医学、食品科学、英语语言学为校级重点学科。开设本科专业74个,其中临床医学专业为传统优势专业,医学检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两个专业为华北地区高校首开和特色专业,法医学为河北省首开专业;药学专业2008年被评为“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及品牌特色专业”,并入选第三批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药学专业、农学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农学专业2009年被评为“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为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改革试点。病理生理学、实验诊断学、动物生理学、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4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神经药理学实验室和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列为河北省重点建设(实验室)中心;医学信息学和马铃薯为河北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马铃薯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为河北省第二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国际交流日趋活跃,教育国际化合作不断加强,与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乌克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我校兼职或客座教授。学校与国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留学生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有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南非、尼日利亚、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50个国家的学生在校学习医学。同时,学校启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与美国18所州立大学在学生培养、教师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建立实质的合作关系。 学校主办并公开出版发行《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神经药理学报》《河北北方学院报》。 学校自建校以来,已经为社会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他们发扬母校的优良传统,扎根基层、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和优秀代表,有的成为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有的成为国内外大学的知名教授或某个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受到社会的赞誉,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薪火传承建伟业,继往开来谱华章。目前,学校已步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师生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开放式、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2-01
中华女子学院
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行、与世界妇女进步事业发展同向,锲而不舍、自强不息、不断爬坡、不断创新,历经多次跨越发展,确立了建设“全国妇女教育研究中心”、“全国妇女理论研究中心”、“全国妇女干部培训中心”、“国际妇女教育交流中心”和“一流女子大学”的发展目标,已经发展成为培养女性人才的重要基地、服务国家战略与妇女发展的智库、展示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成就的窗口,在海内外有着良好声誉和广泛影响。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国际视野和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设有1个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21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工学7个学科门类,同时设有4个高职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282人,其中本科生4643人,硕士研究生98人,高职学生1494人,留学生47人。学生成长满意度较高,毕业生以责任感强、忠诚度高等获得用人单位好评。现有教职工506人,其中专任教师 249人,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省部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学校教师深度参与国家妇女儿童相关法律、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妇女/性别研究形成优势和特色。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所境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环境美校”的治校方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和内涵发展为主线,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办学特色,在建设一流女子大学的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育慧东路1号 邮编:100101 学校网址:www.cwu.edu.cn 学校电话:010-84659004 84659300(传真)
中华女子学院 2021-02-01
石家庄学院
石家庄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国有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南北两个校区组成,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文化条件。学校始建于1958年的石家庄专区师范学院,1959年更名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1996年3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石家庄地区教育学院与石家庄市教育学院合并,校名定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石家庄学院。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10万余名毕业生,在社会各个行业表现突出,成绩斐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占地1221亩,建筑面积40.5万平方米。建有13个实验实训中心、329个实验实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8亿元。图书馆藏书114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19个,电子图书38万余册,各类期刊428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300人。设有17个学院、77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60个),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1个;市级重点专业5个、市级骨干专业6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6门。形成了面向石家庄市主导产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化工制药专业群、教师教育专业群、软件技术专业群、机电工程专业群和文化传媒专业群等5大特色专业集群,构建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1156人,其中教授112人、博士144人、副教授338人,硕士学位以上人员912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73人。24名教师应聘担任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际田联一级裁判员、省市级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学名师、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拔尖人才、“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等各类杰出人才。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获批河北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为契机,深入推进试点专业转型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建有274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石家庄学院以岭药业实践教育基地”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省内同类院校名列前茅。学生在硕士研究生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执业资格考试和专接本考试中成绩优异,大批本科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很多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等一系列竞赛活动中,多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获奖数量和等级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学校共青团新媒体运营中心专业工作室、河北省高校辅导员暑期“大家访”活动先进单位、河北省教育系统志愿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紧紧围绕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特别是石家庄市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向高水平、应用型迈进,全面提升学术研究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83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项,省级项目236项,企业委托项目8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3项。累计发表论文 372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21篇,中文核心期刊 1095篇;获得专利授权162项;出版著作(教材)161部。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石家庄)基地人才培养中心、河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河北省服务外包培训基地、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基地、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石家庄学院农村发展研究基地、石家庄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石家庄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在学校挂牌成立;河北省儿童心理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学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挂靠学校;契合河北省和石家庄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建立了河北省高校微生物制药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省建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石家庄市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市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柏坡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学校积极拓展对外开放渠道,与国外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化。先后与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的11个国家和地区的45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并签署校际友好合作协议(备忘录),形成了人文交流互动密切、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国际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启动骨干教师和管理者海外培训计划;选派197名优秀学生前往国外高校进行交换培养、攻读学位、对外汉语教学、参加比赛演出等;先后与美国国际科技大学、韩国又石大学、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共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韩国又石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开展本科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崇实求新”的校训,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学校连续四届荣获河北省文明单位称号,被评为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石家庄市最具影响力城市品牌、石家庄市普法先进集体;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分会理事单位、河北省唯一一所入选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的高校、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首届理事长单位、河北省首批十所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河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石家庄京津冀产学研联盟会员单位。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为早日建成省内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石家庄学院 2021-02-01
私立华联学院
私立华联学院于1990年创立,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广东民族学院)等广州地区部分普通高校的一批离退休教授联合创办。1994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全国第一批,广东第一家具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民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同年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学院在招生资格、贫困学生助学贷款,优秀学生获国家奖学金以及学历等方面,与公办普通高等院校享有同等待遇。毕业生的学历文凭由广东省教育厅监制,统一编号,并实行电子注册。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名副其实的教授办学、教授治校。学院独特的管理体制由四大系统组成,即决策—董事会;执行——校务委员会;监督一党委、工会;咨询一教授委员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经过29年时间打造出来的以来自全国各地,一代接一代的退休教授为骨干,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实践能力和稳定的专兼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400余人,以为社会培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学院现有在校学生8000多人,今年开设38个专业,并设有专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学院,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贸外语大学等高校合办相沟通自考本科学历教育,目前兼读该类本科学历生480人。2009年,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学院取得了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2014年12月17日,我院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了广东省私立华联职业培训学院,现已为校内校外近8000人次提供各种培训并取得合格技能证书。近10年来,我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在96%以上,已为社会培养了50000多名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院座落在广州市天河区,在原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学院新建了教学大、体育馆、食堂、标准400m塑胶田径足球场及16个各种球类场地,学生公寓内热水系统、网络、空调、直饮水等现代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随着今年地铁(21号线)的开通,学生的生活和出行更加方便,大学三年都在广州市天河区就读。
私立华联学院 2021-02-01
广西警察学院
学院前身是1950年1月成立的广西省公安学校,后经历了广西公安干部学校、广西政法公安学校、广西政法干部学校、广西人民警察学校、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等发展阶段,2003年改制为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经教育部同意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广西警察学院。学院由自治区公安厅主管,自治区教育厅进行业务指导,是广西唯一培养公安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院现有仙葫、长湖和北海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2.75万平方米(641.188亩),校舍建筑面积27.8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15.4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88.40万元,建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服务体系。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366人。同时,近5年每年培训民警5000人次以上。有专任教师320人,生师比为13.64︰1。高级职称教师127人(正高职称23人,副高职称10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69%;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位的教师20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31%;双师型教师16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2.5%。有兼职教师99人(包括公安部审案专家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94%。专任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3人、公安部教学名师1人、全国公安模范教育训练工作者1人、公安部视频资格专业人才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级优秀教师2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1人、广西公安科技专家41人,广西自治区政府特聘法律顾问1人、自治区反恐专家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 学院开设有侦查学、治安学和刑事科学技术3个本科专业;有侦查、禁毒、治安管理、交通管理、刑事技术、警察指挥与战术、信息网络安全监察、警察管理、法律事务、法律文秘、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安全保卫等12个专科专业,涵盖法学、工学2个学科门类,涉及法学、公安学和公安技术3个一级学科。其中,公安学、公安技术为主体学科,法学、电子信息为支撑学科(专业),安全保卫为相关专业。 学院重视警学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设有禁毒研究中心、边境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研究中心、东盟警务研究中心等9个紧贴行业的特色研究机构。 经过6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形成了“研、教、学、练、战、思”一体化特色鲜明的系统化、嵌入式警务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服务于公安机关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规范执法化、队伍正规化建设,已为广西培养输送了5万余名合格的人民警察,培训在职民警7万多人次,同时每年承办公安部外警培训班3期以上,被誉为“八桂警官的摇篮”。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学院结合广西区位优势,努力向广西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民警培训基地、公安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持基地、东南亚警务培训与交流中心等建设目标奋进,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先进、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公安特色鲜明的规范化公安本科院校。
广西警察学院 2021-02-01
皖西学院
皖西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综合性公办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蕴山先生1918年创办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悠久、红色底蕴深厚的安徽西部城市六安市。学校主校区位于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月亮岛上,校园内建筑设施、自然景观、人文气息相映成趣,构成了全国高校中独具特色的“湖中学府”、“岛上高校”的滨水生态校园。学校现设有15个二级学院,65个本科专业,校园占地1581亩,总建筑面积逾46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量170多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64亿元。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教职工10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近300人,硕、博士教师680人,省级高层次人才30多人。皖西学院成立后,加快改革发展步伐,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硕士学位授权规划立项建设单位和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进入全省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2011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2012年获批为“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3年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2014年7月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创业学院;2017年,中药学学科被遴选为国内一流学科,大别山特色中药资源保育和开发科研团队被遴选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院士工作站”。2015、2016、2017连续三年获省委综合考核优秀等次。获批为“安徽省第十一届文明单位”。2018年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被遴选为国内一流学科;2019年获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学校重视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坚持以应用型研究为科研方向,注重产学研合作,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强教学。2006年以来,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3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检索系统收录586篇,出版学术专著、编著101部,编写教材150余部。获得厅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8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1项,省部级项目353项。学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20项。通过省级成果鉴定33项。获专利76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68项。现有科技创新平台36个,其中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皖西综合实验站、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中药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工程实验室、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羽毛及其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皖西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芬兰、新加坡、韩国、菲律宾、加拿大、泰国、新西兰、乌克兰等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和文化交流关系。 皖西学院官微,敬请关注
皖西学院 2021-02-01
云南警官学院
云南警官学院始建于1950年4月(前身为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市军管会公安部公安学校、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公安学校、云南省政法干部学校、云南政治学院、云南省公安学校、云南省人民警察学校和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等历史时期。1978年开始中专学历教育,1984年开始大专学历教育,2003年4月升格为本科院校。 截至目前,学院已经成为全国县市公安局长培训基地、公安部禁毒警察训练基地、公安部科技信息化教育训练基地、公安部警务保障培训基地、东南亚警察训练基地、全国县级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培训基地、全国武术段位考试点、全国自卫防身术培训基地、云南省公务员考试测评基地、云南毒品问题研究基地。先后被授予省级精神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昆明市园林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两次。2011年通过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取得招收警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2014年取得招收外国留学生资质,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历史性突破,拓宽了办学空间。 截至2015年8月,学院有教职工477人。其中,正高、副高职称16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184人。占地1382.16亩,总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馆藏图书102万多册(含电子图书),各类期刊708种8462册。拥有普通教室54间3935个座位,多媒体教室87间 7456个座位,教学实验室30余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188台,体育运动场面积72659平方米。 学院现有法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五个学科,设有禁毒学、法学、治安学、侦查学、边防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公安情报学、经济犯罪侦查、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信息安全、警犬技术、体育教育等15个本科专业以及侦查、治安管理、交通管理等14个专科专业。内设9个党政管理机构,禁毒学院、反恐怖学院、刑事侦查学院、治安管理学院、法学院、信息网络安全学院、研究生部等教学部门和6个专业学生管理机构。公开出版学报和校报。 学院致力于公安学、公安技术、法学等学科专业建设,形成并推进“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设有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禁毒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等科研机构。建设有3个国家(省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门国家(省部)级精品课程;涌现出1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2名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1名全国公安模范教育训练工作者、1名全国公安优秀教育训练工作者、11名省级教学名师、3个省级名师工作室、4个省级教学团队,100多人成为省(部)级专家。国家社科支持科研项目位居全国公安院校前列。 学院坚持公安学历教育和在职民警教育训练协调发展,不断强化在职民警教育训练。在职民警教育训练工作已经步入正规化、规范化的轨道。2006年成立警察训练部以来,紧密结合全国公安机关“三个必训”、“大练兵”、“三基工程”建设、“三项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四项建设”等总体部署和阶段性任务,不断加强和改进在职民警教育训练质量,截至2015年8月,累计完成全国性、全省性和各警种在职民警培训300余期4万余人,为全省乃至全国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作出了贡献。 弘扬“忠诚、责任、奉献”校训精神,致力于服务社会。师生在全国大中专志愿者“三下乡”暑期实践等活动中多次受到表彰。在弘扬参加制止89动乱、99昆明世博会安全保卫精神,参加“昆交会”、昆明国际旅游节、昆明民族服饰博览会、GMS会议、北京奥运会火炬昆明站传递、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 、南博会等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及3.14、7.5、5.16等重要节点、昆明长水机场执勤等工作中,在第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安全保卫、首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首届全国公安院校培训基地师生文艺大赛等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素质和精神面貌,连续3次被公安部记功表彰。 重视与周边国家,欧洲、美洲、非洲部分国家内政部、警察机构、警察教育机构交流合作,与泰国皇家警察尉官大学、柬埔寨警察学院、老挝人民警察学院、缅甸中央警察训练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司法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推进合作共赢。保持与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警察机构、警察教育机构等建立的良好交流合作关系。累计为亚洲、欧洲及非洲40多个国家培训禁毒、边境管理和交通管理中高级执法警官60余期2600多人。援建尼泊尔武警学院、缅甸中央警察培训学院、柬埔寨警察学院、老挝人民警察学院相关工作正在推进。 建校60多年来,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迄今为止,已为全省各级公安政法部门及全国31个省(区、直辖市)培养输送各类专门人才8万余人。全省16个州(市)公安机关及所辖129个县级公安机关绝大部分领导干部都是学院毕业生或在学院接受过中短期培训。同时培养出明正彬、陈新民、龚志华、和贵华、杨丽胜等一批杰出的英雄模范。近几年来,教学改革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发展成就、师生服务社会实践等各项教育事业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办学成效先后被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日报》、《人民公安报》、《云南日报》等媒体深入宣传报道。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适应中推进、在改革中创新。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发展警察职业教育、在职民警及外籍警察培训,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立足公安,服务社会。坚持立足云南,服务全国及东南亚。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方针,坚持警务化管理和政治意识、忠诚意识、警察意识培养不动摇。大力弘扬“忠诚、责任、奉献”校训精神,巩固教育训练工作中心地位,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关键地位,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基础地位,夯实基本设施建设保障地位,努力把学院建成现代警察大学和区域性知名大学。
云南警官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1 42 43
  • ...
  • 311 31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