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本情况】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创办于1942年,是广西唯一的以农牧类专业为主的自治区直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的前身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广西农业学校,2002年8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02年7月被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贸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5年12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人事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厅、扶贫办授予“全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7月被批准为副厅级建制的自治区直属高校,2008年12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职业教育攻坚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1年1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6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 校训:立德明志 博文精技 校风:孝信善礼 勤实精新 育人理念:感恩致远,诚信致远,敬业致远,创新致远。 学生人数:学院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10582人,成人教育学生1762人。 学院地址:学院位于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76号,校园周围高校聚集、商业发达、公共设施完备,交通十分便利。 【办学目标】学院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 育办学规律,按照德才兼备、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着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以建设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学校为办学目标。“十三五”期间,努力达到11000人以上全日制在校生的办学规模。 【基础条件】学院占地面积65.8公顷,建筑面积29.2119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3.722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8.758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2510.68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230.8万元,教学用计算机2396台,图书馆纸质藏书38.9万册,电子图书2726GB。学院建成网络远程双向互动可视化教学培训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无纸化考试平台、在线学习平台、协同办公平台、基建项目管理平台等内部管理系统、平台9个,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和具有移动智能终端功能。 【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05人,其中,专任教师462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172人;具有正高职称21人,副高职称85人,“双师型”教师164人。有3个教学团队(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养猪与猪病防治课程、果树生产技术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有14名教师被聘为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广西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3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和广西高校教学名,1人被评为广西先进工作者,1人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章。 【专业建设】学院开设的专业涵盖农林牧渔、生化与药品、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轻纺食品、财经、文化管理等8大行业,基本形成以农牧类专业为主体,农、工、商、经、管、文多学科、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中草药栽培技术和城市园林2个专业被确认为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畜牧兽医、种子种苗、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食品加工技术等5个被确认为自治区级优质专业。目前,学院正在按照“扶需、扶特、扶优”的原则,着力把畜牧兽医类、园艺园林类、农作物生产类、中草药类、食品加工与检测类、信息技术类、汽车与机电维修类、企业管理类等八大类打造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专业群。现在学院共开设有7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各教学系开设专业如下: 生物技术系:设置有作物生产技术(含现代农艺方向、生态农业方向、有机农业方向)、植物保护、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种子生产与经营(农资营销方向)、农业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中草药栽培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加工与营销方向)、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学、中药制药技术等14个专业及专业方向。 园艺工程系:设置有园艺技术、园艺技术(都市园艺方向、设施园艺方向)、城市园林、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风景园林设计、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环境艺术设计等11个专业及专业方向。 动物科学技术系:设置有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宠物养护与疾病防治方向)、水产养殖技术、饲料与动物营养(饲料加工与营销方向)等5个专业及专业方向。 商贸管理系:设置有工商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会计(涉外会计方向)、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投资与理财等7个专业及专业方向。 食品工程系:设置有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机械应用与管理方向、食品生产管理与营销方向)、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监督管理)、食品生物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监督管理)、餐饮管理等10个专业及专业方向。 机电工程系:设置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器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6个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系:设置有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建筑室内设计、包装技术与设计、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等8个专业。 外语系:设置有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商务设计服务外包方向)、应用泰语、应用越南语、酒店管理、酒店管理(高星级酒店运营方向)、旅游管理(国际旅游方向)、商务经纪与代理等8个专业及专业方向。 【实训基地】学院拥有现代园区示范型、有限公司经营型、教学工场研发型、基本技能训练型等多种模式的教学实训基地。其中,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八桂田园)是一个集引种试验、生产示范、技术推广、教学实习、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校内现代园区示范型实训基地;广西绿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绿兴种猪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绿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绿信会计有限责任公司等4个院办企业是有限公司经营型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应用园艺)实训基地、畜牧兽医实训基地、食品加工技术实训基地、种子生产与经营实训基地等4个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应用园艺方向)实训基地、畜牧兽医实训基地、农林技术与管理实训基地、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建筑技术(城市园林方向)实训基地、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基地、农产品营销实训基地等7个实训基地为自治区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此外,有105家农业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与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学院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教学成果】学院坚持以内涵建设促发展的道路,持续不断地加强教学改革。2014年,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奖项目名称为《高职食品类专业“六位一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改革》和《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双主体、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奖成果数占当年广西高职院校获奖总数的1/4)、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2项为一等奖)。《果树生产技术》、《养猪与猪病防治》、《食品工程操作单元》等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并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立项;《养猪与猪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果树生产技术》、《植物细胞工程》、《植物与植物生理》、《食品工程操作单元》、《食品工艺》、《管理学基础》、《食品分离纯化技术》等9门课程被评为广西高校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人才培养】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近年来,学院各系(部)均与区内外多家企业实施“订单”培养,与多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学生综合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以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8项,参加广西职业技能大赛获自治区级一等奖14项;组织学生申报学院创新研究课题达227项;每年获得各种奖助学金的比例超过30%。2015年毕业生“双证书”率达96.79%,初次就业率平均达93.44%以上。学院连续11年获得“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科研成果】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2002年以来,承担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服务项目各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地厅级科研项目46项;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和广西自然科学奖1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12个(其中玉米新品种4个、水稻新品种3个、西(甜)瓜新品种1个、果树新品种4个);学院教职工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通过广西成果鉴定6项;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93篇,被SCI、EI等收录8篇;教师担任副主编以上出版的教材、著作131部,其中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6部,获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4部。2012年11月,学院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第二批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广西玉米良种培育中心”。 【国际合作】学院抓住中国—东盟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与东盟国家在学生留学派遣、农业科技交流、人员互访培训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2002年7月学院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实施农业科教‘走出去’战略试点工作”单位,2012年7月,国家农业部在学院挂牌成立了“中国—东盟农业培训中心”。多年来,学院先后与越南、老挝、印尼、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和泰国等东盟国家在互派师生办学、农业技术研发、农业成果与作物品种推广、农业生产试验示范、人员培训及境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学院,为越南、老挝、柬埔寨、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的各级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农业研究单位、院校以及农民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及管理培训班共86期,培训学员1920人次;学院分别在老挝、越南、印尼、缅甸等国家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个,开展了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并接受数以千计的当地农业院校的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和农民到基地锻炼实习或受训;学院与越南河内大学、菲律宾爱里莱诺大学、泰国潘纳空皇家师范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农学院等东盟国家的12所高校建立了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学院共派出学生1050人到越南、菲律宾、泰国等国家留学,派出了教师20人次到越南、泰国、菲律宾、老挝等东盟国家的高校访学或任教,接收东盟国家的高校教师100多人次来学院任教或访学。 【社会服务】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广西扶贫培训基地、广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广西水库移民培训基地,并挂牌成立了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学院。2011年以来,学院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扶贫办、自治区水库移民局等政府部门及地方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172期,脱产培训18523人。开展“三农”服务工作,组织科技团队和学生志愿者开展“三下乡”活动,并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派出30名干部参加自治区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第一书记派驻和精准扶贫工作,派出26名教师担任贫困县科技特派员,先后获全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三农发展”先进单位称号、全国妇联/李嘉诚基金会的启璞计划——农村 “两委”女干部培训试点项目优秀执行奖。 【继续教育】学院搭建高职、本科立交桥,帮助学生提升学历,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举办园林、动物医学、动物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土地资源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方向)、农村区域发展、会计学、金融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园艺、农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学(社会工作方向)等20个专业“专科升本科”的现代远程教育本科班;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举办动物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2个专业“专科升本科”的学历提升远程教育本科班;与广西大学合作举办畜牧兽医、农学、会计、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食品安全与品控、食品科学与工程等7个专业“专科衔接本科”的学历提升教育本科班。同时,学院自身开设有生产技术、园艺技术、植物保护、园林技术、畜牧兽医、蚕桑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9个专科层次学历层次的函授教育,能满足高中层次人员提升学历及学习专科知识的需要。 (2016年12月)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座落于金城兰州,始建于1907 年(光绪33 年)兰州道彭英甲创建的“甘肃官立农林学堂”,是一所甘肃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迄今已有111年办学历程。现为全国职业教育种植类专业示范学校、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全国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中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中国职业技术学会农业与农村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甘肃省十大杰出职业院校、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单位、甘肃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 学院建有本部、和平校区和西校区三个校区,其中西校区(筹建)位于兰州新区。校园设有农业技术系、园林工程系、畜牧兽医系、经济管理系、食品化工系和基础部6个系(部)。在职教职工229人,全日制在校学生近4700人。在专业建设上以现代职教理念为指导,形成了农技类、园艺类、财务会计类、经济管理类、信息技术类、畜牧兽医类、食品类和化工类等8个专业群28个专业。 学院现有职业教育研究所和作物育种研究所2个教科研机构。有2名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名教师为省级骨干教师,1位教师为省级教学名师。有12个实训中心65个专业实验室,1个职业技能鉴定所,2个教学实习实训农场,校外实习基地135处。 学院始终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服务“三农”为己任,坚持人格与创业教育,拓展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坚持质量工程建设,深化能力培养教学改革;坚持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坚持农民创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坚持应用型农业科学研究,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格局。知识、技能、素养相融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为学院的特色和亮点。毕业生占到全省农业骨干企业创办者及管理技术骨干的三分之一以上。 学院先后承担国家和省列小麦、胡麻育种科研推广、863 攻关、948 引进、甘草和苦参栽培、“星火科技”培训、农民创业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与美国、意大利、加拿大、以色列、奥地利及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科研推广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 项,农牧渔业丰收奖4 项,省科技进步奖25 项,地厅级奖56项。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厅级奖12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全国种子技能大赛特等奖、全国会计技能大赛二等奖等奖项。学院原研究员周祥椿同志被评为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为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学院秉承“励志耕耘,树木树人”的校训,致力于打造“江南农耕文化弘扬者、园艺职业教育开拓者、苏州园林技艺传承者、智慧农业建设领跑者、国际职业农民培育和输出探路者”这五张名片。近几年来,学院坚持“立足苏南,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思路,取得了一批重大办学成果。牵头组建了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全国智慧农业教学联盟,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五十强、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五十强、全国高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荷兰世界园艺博览会最高奖、2016土耳其安塔利亚世园会最高奖和组委会金奖等诸多荣誉,连续六次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目前,学院由西园路校本部、相城校区和东山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1500余亩。现有各类在校生近万人,教职员工550余人,招生专业39个,面向全国15个省、自治区招生。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生活污水农业灌溉利用控制系统
一种生活污水农业灌溉利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处理池、灌溉管路、输水管、清水池、清水管、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及反冲洗管,污水处理池设有第一液位传感器;灌溉管路包括主管及与主管连接的多个分支管;输水管进水端与前述污水处理池连接,出水端与前述主管连接,该输水管自出水到进水依次设有第一电磁阀、水泵及第二电磁阀;清水管进水端与前述清水池连接,出水端与前述输水管连接并位于第二电磁阀和水泵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实现了生活污水农业综合利用的自动控制和调节,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反冲洗回路的设计人性化地考虑到了常见的过滤器堵塞问题,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清理。
浙江大学 2021-04-13
农业物联网监控设备与应用系统
一、成果简介: 依托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欧盟FP7,农业部948等有关的农业信息感知、传输和处理等领域项目,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设施温室、大田种植等领域开发了生产环境的信息获取、传输和自动控制等软硬件产品。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传感器12种、采集器10种、无线网关8种、执行器6种、应用平台4类,在江苏、山东、天津、新疆、 河北、上海、北京、湖北、江西、浙江、海南等省市建立了水产养殖、农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中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中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02月27日,注册地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张家楼镇画家村路188号,法定代表人为陈明学。经营范围包括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水果、蔬菜种植、销售(不含冷库);水产品养殖、销售;农业机械设备加工、销售;畜禽养殖;销售鲜奶;农业观光旅游;房地产开发;市政工程施工;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
中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2021-09-01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是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的隶属于天津市教委具有独立法人的事业单位。学院2008年9月奠基,2010年10月正式启动。学院以软件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和“高质量产教融合平台、高水平成果转化平台、高效能社会服务平台”(简称“一基地三高平台”)为目标,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串联,打造了从工程实践到创新创业的软件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软件人才培养新路。   学院率先在全国提出“教学与产业相融,学校与企业互动”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理念,依托79所本科院校组成的“高校联盟”和150余家协同育人企业组成的“企业联盟”及300余家行业用人单位,形成高校办学资源和产业行业资源开放共享、高校学科与产业深度融合、高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发展格局,有效解决了信息技术行业实践教学资源孤立分散的问题。学院先后获批滨海高新区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市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天津市外国留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市商务局公共培训服务平台、天津市自主就业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基地,承担了区域营商环境和产业人才“蓄水池”职能,培养了大批软件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年常驻在校生7000余名,年实训人次稳定在10000人次左右。设立天津场外交易市场(OTC)高校板服务中心,牵头成立天津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应用技术应用协会、天津市科学与艺术学会,引进天津市大数据协会,成立天津市软件行业协会人才工作专业委员会,更好地为产业服务。入选“天津市半导体集成电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和“天津市电子信息与大数据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两个联盟,为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之际,学校被京津冀三地政府授予“京津冀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称号,已与60余家企业、13所高校签订“京津冀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协议,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打造高质量产教融合平台,有效解决产教“两张皮”问题 学院集合全市优质科技、教育、行业资源进行平台建设探索并实践政府引导的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产教共同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同频共振。学院现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40个校企共建专业实验室、项目实训室和创新中心,与奇安信、麒麟软件等14家信创头部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二)打造高水平成果转化平台,校企协同助力创新策源能力提升 学院持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先后推出“协同创新计划”和“天软创业育成计划”,建设了国家级和市级众创空间“天软·创魔方”“中北·天软创业学院”、市级大学科技园“天软信创大学科技园”三个园区,构建了“校企协同开发-校企协同研发-产学研协同攻关”三层校企协同创新模型。同时,构建了科技资源成果库与产业需求项目库,精准服务各兄弟院校师生技术创新,并努力促进高质量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三)打造高效能社会服务平台,城校共生促区域经济提质增效 学院通过“管家+专家”的众创空间管理服务,以及自研的“十步问道创业成长力模型”创业辅导方法论,帮助来自天大、工大、师大、理工、城建等高校的数十家大学生初创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通过“先联合培养人才,再落地注册”的高等教育服务区域产业路径,直接促成了中汽数据从北京亦庄迁徙落户天津西青,带动洪荒科技、齐物科技等一批产业链上的初创企业快速发展。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25-05-16
湾创未来 粤聚英才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正式启动
三地深度联动办赛 打造国际化创业平台
人社部 2025-06-05
上海中医药大学杨莉团队在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发表质谱成像技术应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综述文章
近日,我校杨莉研究员团队受邀在质谱研究领域国际著名期刊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发表综述文章,题为Advances in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for toxicological analysis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pharmaceuticals。文章系统总结了基于“空间辨析、原位表征”理念的质谱成像分析技术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22-10-12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为实现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高效管理和科学决策,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工作者在研究解决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大问题、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的规划与管理时,能够及时全面了解相关的基础地理条件、农业资源环境条件、项目专题资料、工程建设进展等资料信息,并充分利用已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验和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等知识体系,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能为领导、管理者以及各级业务人员提供农业综合开发信息资源管理、应用、决策规划等辅助支持功能的综合信息系统,即“宁夏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农业综合开发办对全区农业综合开发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资源的深度应用、决策规划、效果评估、分析预测、汇报演示等核心业务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并利用该系统实现全区农业综合开发信息资源管理与综合应用的信息化、网络化和可视化。 农发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农发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农发项目管理、地理信息应用与农发规划决策支持为应用核心,辅以其它相关管理功能和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分析挖掘等智能分析处理等功能。系统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①项目管理:实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审批、上报、实施、验收、监测等环节全流程的数字化、可视化实时动态管理。②地理信息:利用GIS系统,实现对各类基础地理数据和农发专题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标准制图输出等功能。③决策辅助:通过对数据的概括、归纳、以及汇总分析,建设决策规划知识库,为决策与规划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等层面的辅助支持。④移动应用:利用GPS的定位、导航和GIS的地图操作功能,对项目现场地物的真实性和相关信息的准确性进行现场调查、记录和实时判断。⑤三维可视化:应用中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叠加,建立全区数字化三维场景,通过叠加农业综合开发专题信息资料和项目成果,可直观显示项目规划和建设的效果。本系统可用于农业项目管理、地理信息等行业。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4 25 26
  • ...
  • 191 19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