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华平37
1、品种形态特征 子实体丛生,菌盖浅黄褐色,菌盖平均直径73.77cm,菌盖平均厚度4.57mm,菌盖表面光滑有纹路;菌盖边缘平整,菌褶平均宽度7.4mm;菌柄平均长3.1cm、平均直径1.6cm。 2、栽培特性 (1)配方:棉籽壳88%,麦麸10%,石灰2%。 (2)发菌适宜条件:生长温度范围5——28℃ ,菌袋适宜发菌温度20——25℃ ,基质含水量62%左右,酸碱度pH6——7,空气相对湿度60%——70%,遮光。 (3)催蕾方法和条件:温度10——20℃ ,自然散射光,大气相对湿度80%——90%。 (4)出菇适宜环境条件:出菇温度范围5——18.5℃ ,子实体最适生长温度为15——18.5℃,大气相对湿度85%——95%。 (5)栽培周期:发菌期25天左右,无后熟期;菇潮明显,停水养菌3-4天后可诱导下一批子实体生长,可采收7潮菇;栽培周期130天左右。 (6)栽培中菌丝和子实体可耐受的最高和最低温度:菌丝耐最高温度28℃ ,最低温度5℃ ;子实体耐最高温度20℃ ,最低温度 5℃ 。 (7) 产量表现:在适宜栽培条件下,最高生物学效率172%。 (8) 适宜栽培地区及接种季节:适宜在湖北地区栽培;冬季生产出菇期为10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春季生产出菇期为2月至4月中下旬。 该品种子实体致密度中等,贮存温度1——4℃,货架寿命7天;口感脆、滑、味道清香。商品性良好。 转化条件:转化所需配套条件(资金、场地、设备等)。专业食用菌菌种厂、平菇栽培设施化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员。 成果完成时间:2016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华早291
甘蓝型早熟常规品种。全生育期206.1天,苗期半直立,叶片中等绿色,顶叶较大,叶缘缺刻状,叶片长度中等,苗期长势强。主茎有较弱的花青甙显色。花瓣中等黄色、长度中等,侧叠状。籽粒黑褐色。株高158.4厘米,第一次有效分枝6.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00.2个左右,每角17.9粒,千粒重4.0克。高感菌核病,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抗寒性较强,抗裂荚性较强。芥酸含量0.91%,饼粕硫苷含量29.78微摩尔/克,含油量40.83%。第1生长周期亩产185.62千克,比对照圣光127减产2.61%;第2生长周期亩产183.97千克,比对照圣光127减产2.42%。 市场预期:适宜在湖北省秋播种植 转化条件:需商业化制种和推广的资金、人员、场地、设备等 成果完成时间:2017年10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华平28
1、品种形态特征 符合市场需求的肉厚色白特性;子实体丛生,菌盖灰白色、扇贝状,菌盖平均直径69.57cm;菌盖平均厚度为4.08mm;子实体表面光滑、有纹路;菌盖边缘平整;菌褶平均宽度5.8mm;菌柄短,菌柄平均长3.1cm,菌柄平均直径1.6cm。 2、栽培特性 (1)配方:棉籽壳88%,麸皮10%,石灰2%。 (2)发菌适宜条件:生长温度范围5——28℃ ,适宜温度20——25℃ ,基质含水量62%左右,酸碱度pH6——7,大气相对湿度60%——70%,遮光。 (3) 出菇适宜环境条件:出菇温度范围4——25℃ ,子实体最适生长温度为15——19.5℃ ,自然散射光,大气相对湿度85%——95%。 (4)栽培周期:发菌期25天左右,无后熟期;菇潮明显,停水养菌3-4天后可诱导下一批子实体生长,可采收6潮;栽培周期130天左右。 (5)产量表现:在适宜栽培条件下,生物学效率最高达140%  (6)适宜栽培地区及接种季节:适宜在湖北地区栽培;冬季生产出菇期为10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春季生产出菇期为2月至4月中下旬。 市场前景及预期经济效益:子实体致密度中上等,韧性较好;贮存温度1——4℃,货架寿命7天;口感脆、滑、味道清香。商品性良好。 转化条件:专业食用菌菌种厂、平菇栽培设施化大棚;食用菌栽培技术员. 成果完成时间:2016 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长根菇 8 号
长根菇8号是通过单双杂交技术获得的新品种,该品种属于高温品种,具有菌丝生 长快、出菇整齐、一级菇比例大、产量高、抗木霉能力强、菇体黑、菇肉洁白、含具有 降血压能力的活性成分小奥德蘑酮最高,生物学效率50-70%,适宜一年四季栽培。通过单双杂交技术、SNP分子标记的方法,对杂合子菌株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分析, 在DNA图谱上,杂合子菌株在基因JE54内有多处显示套峰的杂合位点,并出现了碱基纯 合位点改变为碱基杂合位点及碱基杂合位点改变为碱基纯合位点两种基因变异现象。综 合显微观察、平板拮抗和菌株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及品比试、示范试验,选育获得 新菌株,并编号为长根菇8号。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青农 3 号”茶
茶。灌木,树姿半开张,小叶种,叶片长椭圆形,生长势较旺盛,发芽 期较早,春茶一芽两叶水浸出物含量42.33%,氨基酸含量3.19%,咖啡碱含量1.83%,茶 多酚含量26.5%,适制绿茶或红绿茶兼制品种。嫩栗香、鲜醇。高抗茶炭疽病、云纹叶 枯病,中抗小绿叶蝉。抗寒性较强,抗旱性较强。第1生长周期亩产160千克,比对照瑞 雪增产10%;第2生长周期亩产240千克,比对照瑞雪增产20%。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扇贝“青农 2 号
扇贝“青农2号”是青岛农业大学贝类育种团队从紫扇贝与海湾扇贝杂交一代中经 多代选育获得的杂交扇贝新品种,2018年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品种登记号: GS-02-003-2017)。 贝壳扇形,壳长/壳高比为1.06±0.02,壳宽/壳高比为0.45±0.03;壳较薄,壳色 呈黑色,左、右壳较突出,壳表放射肋17-20条,肋较宽而高起,肋上无棘;生长纹较 明显,中顶;前耳大,后耳小。外套膜上有触手和外套眼,鳃瓣状,闭壳肌发达且前后 闭壳肌融合,性腺位于腹缘,分为明显的精区和卵区,精区成熟时为乳白色,卵区成熟 时为橘红色,肠粗壮。23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普通海湾扇贝相比,“青农2号”收获时与海湾扇贝相比壳 高平均提高约16.6%,壳长平均提高约16.1%,壳宽平均提高约11.3%,体重平均提高约 45.4%,柱重平均提高约75.7%。目前已成为我国北方主要的养殖品种之一。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西大糯2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杂交糯玉米,在区试3200株/亩密度下,重庆 市岀苗至鲜穗采收88 ~ 109天,比渝糯7号晚2.1天;第一叶鞘紫色,株型半 紧凑,株高260.2厘米,穗位高122.2厘米,叶色绿色,成株叶片数18片, 花药紫色,颖壳绿色,花丝绿色;穗长18.3厘米,穗行数14 ~ 18行,行粒 数36.5粒;果穗锥型,穗轴白色,籽粒白色、糯质硬粒型,鲜籽百粒重 32.98克。籽粒粗蚩白含量9.34% ,粗脂肪4.92% ,粗淀粉70.32% ,支链淀 粉占总淀粉98.63%。产量表现:两年区试平均亩产鲜穗780.77干克,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 6.9%. 12个试验点10增2减。适宜区域及栽培要点:适宜重庆市海拔800米以下作鲜食糯玉米种植。 春播以3月上中旬播种育苗为宜,秋播最迟须保证鲜穗采收期气温在18-C以 上。亩植密度3200株左右,注意防治穗腐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
西南大学 2021-04-13
玉米品种华玉9号
可以量产/n成果简介:采用“Q512”作母本,“S7317”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玉米品种。2009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玉2009005。2006-2007年参加湖北省玉米二高山组品种区域试验,品质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71克/升,粗淀粉(干基)含量70.60%,粗蛋白(干基)含量10.46%,粗脂肪(干基)含量3.65%,赖氨酸(干基)含量0.3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6.18公斤,比对照鄂玉10号增产4.7%。其中:2006年亩产66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扬大2号辣椒
2010年12月通过品种审定,该杂交组合属于早熟辣椒类型,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深;开花节位低,开花结果早,坐果率高,果数多,具有耐低温结果习性;果实长灯笼形,味微辣,肉薄质脆;抗病性强;该杂交组合植株高59.3cm,开展度45cm;植株直立,生长势强,株型紧凑,节间短,不易倒伏;叶色深;开花节位低,始花节位8.9节,开花结果早,坐果率高,具有耐低温结果习性;果实长灯笼形,中等果,平均单果重65.7克,果长11.15厘米,果宽4.9厘米,肉厚0.34厘米,味微辣,肉薄、质脆。植株结果多,平均每株结果26
扬州大学 2021-04-14
扬大1号辣椒
2009年12月通过品种审定,该杂交组合属于早熟辣椒类型,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深;开花节位低,开花结果早,坐果率高,果数多,具有耐低温结果习性;果实长灯笼形,味微辣,肉薄质脆;抗病性强;该杂交组合植株直立,生长势强,株型紧凑,节间短,不易倒伏;叶大、色深;开花节位低,始花节位10.1节,开花结果早,坐果率高,具有耐低温结果习性;果实灯笼形,中等果,平均单果重76.2克,果长10.2厘米,果宽6.0厘米,肉厚0.4厘米,味甜质脆。植株结果多,平均每株结果17个,前期产量高。抗劣性较强,抗病
扬州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2 13 14
  • ...
  • 43 4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