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夏明华
夏明华,男,博士,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夏明华 2021-12-31
陈华鑫
陈华鑫,男,工学博士,二级教投,博士后导师,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后经历。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与“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者,交通运输部“特殊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材料”重点领城创新团队负责人。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材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第九届理事,中国水泥协会特种水泥分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长期从事道路工程与材料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重点研究方向为特种沥青改性与乳化技术、高原混凝土耐久性、交通功能材料等。 陈华鑫教授长期从事道路工程与材料前沿科学研究,主持开展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主要贡献在三个方面: (1) 通过研制抗渗抗裂外加剂、无碱液体速凝剂、混凝土内养护剂、桥隧长效防腐涂层等,显著提升复杂环境下混凝土的耐久性,编制《喷射混凝上用速凝剂 (GB/T 35159)》、《混凝土高吸水性树脂内养护剂 (JC/T 2551)》等国家、行业标准规范。 (2) 研制了高含固量高掺量 SBS 改性乳化沥青、应力吸收层材料、高粘沥青改性剂等,有效延长了路面使用寿命,编制了《路用硫化橡胶粉/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 (T/CACEO07)》、《公路沥青路面微表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B62T 3129)》等团体、地方标准规范。 (3)研发了隧道尾气净化涂层、主动融冰雪路面材料、彩色沥青、高抗滑磨耗层等,大幅拓展了道路使用功能,提升了道路使用品质。研究成果在港珠澳大桥、共和-玉树高速公路、兰新铁路等重大工程中应用,成效显著。
陈华鑫 2023-03-15
王玉华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2.04 民族:汉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 E-mail:yuhua-ww@163.com
王玉华 2021-06-23
付秀华
个人简介: 1984.7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机学院)光学工艺及测试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光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7年评为教授,2011年任博士导师。目前任中国光学学会光学制造技术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光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院士工作站进站专家。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四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社会兼职: 光学学报、中国激光、红外与激光工程、红外技术、应用光学期刊审稿人,中国光学学会光学制造技术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光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院士工作站进站专家,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员,广东省“光电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顾问。
付秀华 2021-06-23
张守华
张守华,男,河南长垣人,1976年生,中共党员。 历任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团工委书记、科技处副科长、重大项目办主任、国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科学技术管理部副部长兼军工科研处处长,西安工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榆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榆横工业区)党工委书记。 2022年3月任渭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该同志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军工项目管理工作,主持、参与课题 7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国防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组织间知识共享机制研究》等学术论文5篇,获 863 计划“十二五”科技攻关科技创新之星。 该同志在公共管理与组织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颇有建设性的观点并进行实证分析,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陕西实践研究课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已发表高级别论文 2篇,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1)基于巴斯德象限的我国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20) (2)国防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组织间知识分享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3) (3)2018 年,担任中共西省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以来,大力推进榆林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在陕西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榆林市委政法委据此开展了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舆论环境整治、能源领域扫黑除等 10大专项行动,取得一系列成效:根据榆林实际情况出台了《政法委员会议事规则》,为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全国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率先突破。
张守华 2023-03-13
肖茂华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人才计划。1999 年-2010 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学士和博士学位,2010 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工作。2014年8月-2016年8月挂职东台市科技局副局长,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英国南安普大学访学一年,2021 年4月-2022 年4月在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担任项目管理专员。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机械传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机械工业农机动力及耕作机械可靠性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拖拉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兼任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智慧农业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农业机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高端农机装备健康维护方面的研究。
肖茂华 2023-03-07
郭隆华
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9.6-2011.8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9-2019.11在福州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其中2016年破格增列为博士生导师,201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19年11月调入嘉兴学院工作。主要从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及控制等方面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20余项。已在本学科权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相关论文被他引6000余次,H-index 43;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 2021年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0年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2018年入选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此前在福州大学工作期间曾先后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人才培育计划等人才计划。目前兼任国内第一本分析测试领域的英文期刊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JAT)青年编委,Scientific Reports(IF 4.996)国际编委,Biosensors (IF 5.743)专辑客座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研究方向 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2. 纳米可视化传感; 3. POCT仪器及试剂盒研制; 4. 现代分离分析。
郭隆华 2023-03-06
华早291
甘蓝型早熟常规品种。全生育期206.1天,苗期半直立,叶片中等绿色,顶叶较大,叶缘缺刻状,叶片长度中等,苗期长势强。主茎有较弱的花青甙显色。花瓣中等黄色、长度中等,侧叠状。籽粒黑褐色。株高158.4厘米,第一次有效分枝6.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00.2个左右,每角17.9粒,千粒重4.0克。高感菌核病,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抗寒性较强,抗裂荚性较强。芥酸含量0.91%,饼粕硫苷含量29.78微摩尔/克,含油量40.83%。第1生长周期亩产185.62千克,比对照圣光127减产2.61%;第2生长周期亩产183.97千克,比对照圣光127减产2.42%。 市场预期:适宜在湖北省秋播种植 转化条件:需商业化制种和推广的资金、人员、场地、设备等 成果完成时间:2017年10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北华大学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学校现有东、南、北三个校区和一所附属医院。占地面积268万平方米(含教学实验基地),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6亿元,馆藏图书341.2万册。设有24个学院,1个工程训练中心。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568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445人,本科生23420人,来华留学生716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6512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568人,其中专任教师1597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85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39人;共享4名两院院士,153位校外高级专家作为兼职或客座教授,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1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人选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具有长白山学者、省高级专家、省拔尖创新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高层次人才百余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2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涵盖10个学科门类;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涉及36个专业领域;形成了由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品牌专业为引领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43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1个省博士后科研创业基地,14个省级创新团队。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20余个国家与省级教学平台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支撑体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活动,形成了挑战杯、龙舟赛、电子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系列品牌,并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61所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近三年出国留学700余人。与英国、芬兰和美国三所大学开展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江原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是国家第二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接受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临床医学(英语授课)本科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资格校,获评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 学校大力发展成人与继续教育,形成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自学考试、职业技能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的办学模式。近三年,累计培养2.5万名成人本专科毕业生,实现了办学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健康发展。 学校是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大学英语改革示范学校、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首批卓越医生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改革试点高校、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办、中俄医科大学联盟首批盟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学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还是吉林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吉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吉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当前,全校师生正遵循“崇德尚学、自强力行”的校训精神和“人才至上、发展第一、服务吉林、强大北华”的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内涵建设,为把北华大学建成高水平应用研究型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而不懈努力。
北华大学 2021-02-01
新型平蹬式自行车
目概况    现有的普通自行车,皆依靠双脚作圆周运动使之前进的。这类驱动装置,脚蹬沿脚拐回转一周所走过的距离为s=2兀R(R为脚拐半径),而所作的功则为w≈FR(F为沿圆周切线方向的蹬力)。可见,人在驱车过程中,大部分力都没有被利用,而只有少部分力(不足1/4)作有用功。    本新型自行车是提供一种增加有用功、减少无用功,充分利用人体各方面能量,具有低座平蹬式的,实现高效高速的目的。与现有普通自行车相比:速度相同时省力;用力相同时增速。 本项目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主要特点 本新型自行车利用所述低位车座带靠背结构、平蹬式驱动装置制作的自行车,包括左摇杆、车架、右摇杆、脚蹬、右杆链、车座、靠背、右链轮、链条、飞轮、驱动轮、滑轮、外罩。外罩固定在整体车架上,纵剖面内车架由连杆构成L型,上端为摇杆转动转轴中心,摇杆下端装有脚蹬,并固接驱动链条——左杆链与右杆链,且通过滑轮连为一体。左右链轮内分别装有超越离合器,使其只能单向回转。在驱动轮上安装低位车座与靠背,前插下端与车轮相连,上端与车把固接,便于操纵。 技术指标    1、采用低位车座带靠背结构:    现在的自行车座位在脚蹬的上方,驾驶者向下踏动脚蹬时,所施加的力一般不会超过自身的重量,但当骑赛车时,需把腰弯下,用脚向下蹬踏,就能用上更大的力气,根据这一原理,本新型自行车的车座装在与脚蹬基本等高的平面上,让人像半躺着一样接近水平方向去蹬踩脚蹬,同时,背靠弧形靠背,这样在脚蹬上不需多用力,就能把时速提高1倍以上。    2、采用水平蹬踩式驱动装置 现有普通自行车的驱动是人的双脚蹬踩脚蹬作回转运动使车前进的,有用功仅占总功的不足1/4;本新型自行车采用水平蹬踩式驱动装置,其关键技术在子将脚蹬的圆周运动改变为近于水平直线运动,这种运动方式的实现是通过链轮、链条间的传动方式实现的。当左脚蹬前移至最前点时,右脚蹬向后运动到最后点,变换脚踩方向,即右脚向前蹬踩,右链轮正转,带动整个装置向前运动,而左链轮离合器与驱动轮分离,左脚蹬相应的向后运动,直到终点,完成一个循环动作。如此反复,则可实现装置的连续向前运动。场前景骑行的舒适性与疲劳性一直是困扰人们骑乘普通自行车的一大难题,本新型自行车是在现有普通自行车基础上,以人机工学与机械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对其进行全方位综合研究,通过设置低位特殊车座及靠背结构,使驾驶者上身自然挺直,双手自然扶把,不但不再前倾且略有后倾,如同驾驶太子摩托一般,全身重心向后下,利用背部力量,协调左右脚在最佳施力角度作向前的平蹬摆动运动,通过链绳传动装置来驱动自行车前进。自行车一一这个人们最熟悉的代步工具、休闲、健身产品,由于本新型自行车的诞生, 让其使用变得更省力、更快捷、更健康、更安全、更美感、更舒适、更高效、更轻松、视野更开阔、坐姿更优美。本新型自行车是国内外自行车业界的最新产品,其特点将很快为人们所了解、所接受、所追捧,进而在全国乃至全球掀起一个奉新型车风行之热。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30 3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