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杨大鹏
杨大鹏,男,山东烟台人,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博士毕业。研究方向:生物质资源高效转化与利用、农林及海洋产物加工与转化。主要兴趣集中在利用纳米技术进行生物质资源的改性和研究在环境、医学领域的应用。已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93篇,文章总被引用超过3200次,单篇引用过100次的文章有8篇,H-index 35。递交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6项,转让1项(20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福建省教育卫生联合攻关项目1项,福建省科技厅引导性项目1项,企业横向课题1项(总金额250.0万)。是中国肿瘤协会纳米分会委员,中国化学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省级重点实验室(柔性功能材料)学术委员会成员。海蛎壳的高值化研究已进入中试阶段。
杨大鹏 2023-03-10
杨本昭
西北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现任西安西北工业大学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VUB)、英国东伦敦大学(UEL) 高级访问学者,陕西高校省级技术经理人,创业导师。长期从事技术经济管理及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主要研究领域:知识管理、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区域经济、市场营销、中小企业国际化。具有多年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管理、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 自2008 年筹建西北工业大学资产公司开始,起草修订了 2009 版《西北工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将学校成果作价奖励成果完成人股权比例定为 50%,参与修改各类涉及成果转化相关文件 20 多份。作为成果转化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促成学校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方式组建企业近 50 家,并担任和曾经担任成果转化企业董事近 20 家,其中, 1.促成张立同院士主持的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项目“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技术”作价投资组建西安鑫毒陶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曾任董事; 2.促成长江学者黄卫东教授主持的全球领先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作价投资组建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333),曾任董事其成为科创板第一批上市企业中的两所高校之一; 3.促成周万成教授技术转让组建华秦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281); 4.促成长江学者介万奇教授主持的探测器级确锌锅晶体材料及其元件生产技术产业化组建陕西迪泰克新材料有限公司,任首届董事并连任两届; 5.促成张定华教授航空发动机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化组建西安三航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曾任董事; 6.促成李贺军院士碳纤维增强(湿式) 纸基摩擦材料生产技术组建陕西航洋新材料有限公司,现连任3 届董事。 自2016 年以来,促成转化专利 639 项,合同金额 8.79 亿元,其中251项专利作价投资 8.04 亿元,引进各类资本 133 亿元。其中铂力特首批科创版上市,华秦科技科创板上市;6 家企业启动 IPO;16 家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1家企业成为独角兽企业;3 家企业获批专精特新企业。近三年,学校退出或部分退出成果转化企业股权 10 余家,累计回收资金 14.94 亿元。
杨本昭 2023-03-14
杨增岐
杨增岐,男,汉族,陕西岐山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留校任教,一直从事兽医传染病学与兽医流行病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常务理事、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常务理事。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细菌病防控岗位科学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净化评估认证专家,农业农村部第七届兽药评审专家库专家。陕西省兽医卫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畜牧业协会理事,陕西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陕西省重大动物疫情分析专家委员会猪病组组长,陕西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专项、农业农村部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等课题30多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陕西省农业科技推广三等1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与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获“第三届陕西青年科技奖”、“陕西青年突击手”、“全国宝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杨增岐 2023-03-14
杨思军
杨思军,副研究员,南京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具有律师资格、注册会计师资格、专利代理人资格。长期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工作,在2003-2005 年主管专利工作期间,制定了南京大学的基本知识产保护政策体系,并首次进入全国高校前十名。参与南京大学在江苏省建设政产学研合作平台 22 个,草拟和完成了所有的平台共建协议,以及平台章程、管理办法等管理性文件。 参与组建创业公司 10 多家,其中南京欣网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为学校实现收益超过 1亿元,现持有市值 8 亿元。 募集南京大学技术创新基金 2500 万元,孵化重大关键项目 36项、预研项目 24 项。推动与中石化、金川公司、格林保尔、宇达化工等十多家企业共建研究中心。 2020 年,作为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南京大学连续获得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等称号,是首批科技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 专业特长和研究范围: 技术转移及相关政策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创业服务及政策咨询 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 技术合同管理及相关法律
杨思军 2023-03-07
长牡蛎“海大1号”、“海大2号”和“海大3号”新品种繁育及养殖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长牡蛎“海大1号”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牡蛎新品种,填补了我国牡蛎良种培育的空白。中国海洋大学自2006年在国内率先开始了长牡蛎快速生长系的选择育种,以山东乳山海区自然采苗养殖的长牡蛎为基础群体,基于群体选育、辅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采用有效繁殖亲本数量控制、选育群体世代遗传参数与选择效应评估以及选育世代遗传多样性监测等多项关键技术,通过连续6代成功培育出长牡蛎“海大1号”新品种。该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壳型规则等特性,目前在山东、辽宁、江苏等地养殖面积超过2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推动了我国牡蛎养殖业的良种化进程。长牡蛎“海大2号” 新品种是中国海洋大学继培育我国第一个生长性状优良的长牡蛎“海大1号”新品种的基础上培育的长牡蛎第二个新品种。长牡蛎“海大2号” 新品种是以金黄壳色和生长速度作为选育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混合选育技术,辅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经过4代培育而成。该新品种体重和出肉率可分别提高38%和25%以上,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色泽亮丽的金黄色(养殖户喜称“金牡蛎”“金蚝”),在北方沿海进行了示范养殖,深受育苗企业和广大养殖户的喜爱,大大提高了我国养殖牡蛎的品质和档次。长牡蛎“海大3号”新品种是以2010年从山东沿海长牡蛎野生群体中筛选出的左壳为黑色的个体为基础群体,以壳黑色和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混合选育技术,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10月龄贝壳高平均提高9%,软体部重平均提高64.5%,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黑色,黑色性状比例达100%。适宜在山东和辽宁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牡蛎是世界上养殖产量最大的海水养殖种类,世界年产量为400多万吨,产值近40亿美元,也是消费量最多的贝类产品。我国是牡蛎的故乡,牡蛎居我国四大经济贝类之首,年产量480多万吨,占世界牡蛎产量的4/5。我国牡蛎产量虽然很大,但产值仅占世界的1/4左右。在我国牡蛎价格仅为2-4元/kg,而在美国和欧盟国家的牡蛎价格却高达1~2 美元/个。虽然国外牡蛎价格昂贵,但我国每年却要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大量的牡蛎,来满足各大城市高档市场的需求。长牡蛎“海大1号”、“海大2号”和“海大3号”新品种品质优良,可作为进口牡蛎的替代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预期投资500万元,养殖规模2000亩,产值2000~3000万元。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GS-01-005-2013 GS-01-007-2016 ZL201410120162.9 GS-01-007-2018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长牡蛎“海大1号”、“海大2号”和“海大3号”新品种繁育及养殖技术
长牡蛎“海大1号”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牡蛎新品种,填补了我国牡蛎良种培育的空白。中国海洋大学自2006年在国内率先开始了长牡蛎快速生长系的选择育种,以山东乳山海区自然采苗养殖的长牡蛎为基础群体,基于群体选育、辅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采用有效繁殖亲本数量控制、选育群体世代遗传参数与选择效应评估以及选育世代遗传多样性监测等多项关键技术,通过连续6代成功培育出长牡蛎“海大1号”新品种。该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壳型规则等特性,目前在山东、辽宁、江苏等地养殖面积超过2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推动了我国牡蛎养殖业的良种化进程。 长牡蛎“海大2号” 新品种是中国海洋大学继培育我国第一个生长性状优良的长牡蛎“海大1号”新品种的基础上培育的长牡蛎第二个新品种。长牡蛎“海大2号” 新品种是以金黄壳色和生长速度作为选育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混合选育技术,辅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经过4代培育而成。该新品种体重和出肉率可分别提高38%和25%以上,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色泽亮丽的金黄色(养殖户喜称“金牡蛎”“金蚝”),在北方沿海进行了示范养殖,深受育苗企业和广大养殖户的喜爱,大大提高了我国养殖牡蛎的品质和档次。 长牡蛎“海大3号”新品种是以2010年从山东沿海长牡蛎野生群体中筛选出的左壳为黑色的个体为基础群体,以壳黑色和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混合选育技术,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10月龄贝壳高平均提高9%,软体部重平均提高64.5%,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黑色,黑色性状比例达100%。适宜在山东和辽宁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5-09
高蛋白优质饲用大麦新品种华大麦8号
可以量产/n华大麦8号选自复合杂交组合(川农大2号×甘木二条)×(美里黄金×浙农大3号),用系谱法育成。该品种为二棱皮大麦,苗期叶片浅绿色,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成株蜡粉少,株型紧凑,剑叶中等大小,长芒,齿芒,穗纺锤形。其光合效率中等,对酸性较敏感。株高90厘米,全生育期182.2天,穗层整齐度和熟相好。亩穗数40.2万/亩,穗长8厘米左右,小穗密度中,主穗小穗数32个左右,穗平实粒数24.8粒,千粒重42.34克。由湖北省种子站取样送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检测,华大麦8号千粒重为43克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石彬
石彬,男,汉族,1982年7出生,山东东营人,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2年6月获项目管理领域硕士学位,专利代理人、技术经纪人、创业咨询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级高级研修项目计划特聘讲师,现任学校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长期致力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对接、技术创新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等。先后主讲《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利知识论述》、《专利撰写实务》等课程。
石彬 2023-03-31
农花9号花生
农花9号花生新品种由沈阳农业大学花生研究所选育,国家登记编号:GPD 花生(2023)210043。 特征特性:农花9号属于小粒早熟型优质花生品种,平均生育期117天,单株结果数19个,出仁率74.9%,含油量50.15%,蛋白质26.2%,油酸36.9%,亚油酸40.9%,该品种口感极佳,商品性好,荚果整齐。成熟期持绿性强,不早衰,中抗花生青病、叶斑病、锈病;抗倒伏,性状稳定,生长势强,耐瘠,抗旱耐涝性强,适应性广。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辽宁省春季种植。
沈阳农业大学 2025-05-21
石丽洁
石丽洁 所在学科:凝聚态物理 职称:副教授 科研方向: 二维材料电子性质调控 稀磁半导体和半金属的铁磁性产生机制的研究; 半导体掺杂机制的研究; 稀磁半导体光学性质的研究
石丽洁 2021-12-3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110 11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