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酶法生产5’-核苷酸
5’-核苷酸为生物体内重要的生化物质,参与多种生理生化反应。本项目即利用核糖核酸(RNA)为原料,通过酶催化反应生成四种5’-核苷酸,再经分离纯化,最后获得高品位的5’-腺苷酸(5’-AMP)、5’-鸟苷酸(5’-GMP)、5’-胞苷酸( ’-CMP)和5’-尿苷酸(5’-UMP)等四种5’-核苷酸产品。这四种核苷酸目前作为营养强化剂,添加到婴儿配方奶粉中,或作为各种核酸药物中间体。 本项目的特点是:1)提取高活力的磷酸二酯酶,代替桔青霉直接发酵液,大大减少了设备投资及生产成本,有效地消除了对环境的污染;2)通过对酶的预处理,有效地控制了酶反应过程中的副反应,使核苷酸转化率明显提高;3)通过新型离子交换树脂的有序排列组合,可一次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单核苷酸,技术上收率达80%以上;4)使用本项目生产出来的产品,含量和纯度均可达 %以上。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2-01
酶的新型固定化系列技术
已有样品/n针对酶在工程化应用中的缺陷,如易失活、不具回收性、抗逆性差 等,采用新型固定化技术,制备出具有高活性、高耐逆和工程化回用性 良好的固定化脂肪酶,提高酶活力 10-46 倍。如:以碳纳米管为载体整 合其它方法固定化 BCL,固定化酶最大蛋白比活达 50,200 U/min/g protein,酶活回收率达 3,740%,为游离酶的 54 倍,是 MPR-NKA 固定化 酶的 1.5 倍,且大幅缩短了酶促反应时间,10 分钟就能使手性拆分反应 达到平衡,较国际报道的最高水平提高 200 倍,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制备
α-淀粉酶抑制剂是一种纯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属于糖水解酶抑制剂的一种。 α-淀粉酶抑制剂通过对淀粉酶的抑制作用而发挥减肥效应,并经胃肠道排出体外,因此不必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不作用于大脑中枢,减肥的同时不抑制食欲,使用剂量很高时也无副作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减肥原则。对于肥胖患者,可减少糖向脂肪转化,延缓肠道的排空,增加脂肪消耗以减少体重。因此,能用α-淀粉酶抑制剂来防止和治疗肥胖症、脂肪过多症、动脉硬化症、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另外,纯化的α-淀粉酶抑制肽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中药一类),可以阻碍或延缓其对食物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淀粉的消化作用,阻止血糖的升高,从而能使糖尿病人吃饱饭,消除饥饿感。本成果利用固液萃取技术、膜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和层析技术等现代生物分离技术从小麦中分离纯化了 -淀粉酶抑制剂( -淀粉酶抑制剂的活性大于2500U/mg.protein),达到了日本国应用的要求。新工艺较原工艺相比具有操作方便,收率高,成本低,产品质量好,易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据悉,欧美已将 -淀粉酶抑制剂开发成保健食品,如starch blocker。每年的用量在100吨以上,且近年来每年以30%的速度在递增。预计到2010年我国将有2亿人口加入肥胖者行列,而糖尿病早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此将本成果应用于治疗上述疾病方面是极有市场潜力的。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植物油酶法脱胶(技术)
成果简介:油脂精炼过程中,脱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工序,脱胶效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油脂精炼的效率和最终产品的质量。传统的脱胶方法常存在产品 质量不稳定、消耗大、得率低、“三废”排放量大等问题。酶法脱胶工艺是现 代工业生物催化技术在传统油脂行业中的应用,是对现有化学或物理脱胶工 艺的改进,以提高其经济性和环保性,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本技术以自行筛选所得菌株 BIT-18表达的磷脂酶为对象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一种利用钴掺杂磁性氧化还原石墨烯协同过硫酸盐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方法
一种利用钴掺杂磁性氧化还原石墨烯协同过硫酸盐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方法,它涉及一种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方法去除效果差,成本高和产生有毒副产物的问题。方法:一、将过硫酸盐与预处理的水混合;二、调节反应pH值;三、制备钴掺杂磁性氧化还原石墨烯;四、投加钴掺杂磁性氧化还原石墨烯;五、采用外磁场分离钴掺杂磁性氧化还原石墨烯,即完成一种利用钴掺杂磁性氧化还原石墨烯协同过硫酸盐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方法。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去除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率可达88%~95%。本发明可以去除水中残余内分泌干扰物。
四川大学 2016-09-13
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制备及酶法生产α-环糊精
环糊精在食品、香料、医药、农药、化工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本项目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高效表达-CGT 酶工程菌,通过发酵优化,发酵液酶活达到 100 U/ml (以-环糊精的生成速率计)以上,70400 U/ml (以水解活性计),具有发酵周期短,工艺简单易控等特点。发酵结束后发酵液过滤除菌可以直接作 为酶液进行转化反应。此外,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改造了酶的产物特异性,当以15%淀粉为底物时,环糊精总转化率达到 55%以上,其中α-环糊精含量达到 85%以上
江南大学 2021-04-11
【央广网】天津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协同发展联盟成立
2025年4月2日,央广网以《天津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协同发展联盟成立》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25-05-21
5G+智慧急救区域协同平台
项目成果/简介:5G智慧急救协同平台既可满足市县级地区本地社区120急救、本地二级医院120转运以及外地市120急救转运的急救需求,又具备充分扩展性,下一步面向全省。平台可对接现有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利用5G实现急救车与院内专科中心互联互通,支撑急救现场、基层医院、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和专科救治等多方紧密协作,应用模式如下图所示。胸痛中心作为省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网络的核心,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网络,以此为基础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实现五大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平台的区域急救协作过程,分别通过急救转运时间轴和急救医疗时间轴进行服务监管和持续改进,从患者现场呼救第一时间开始,通过急救转运时间轴,监控多部门协作的资源调度和急救转运效率。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开始,通过急诊急救医疗时间轴,监控急诊急救医联体的多学科协作环境下,急危重症医疗业务协同效率和临床服务质量。平台对接各国家专科上报系统,实现质控数据自动上报。平台整体拓扑如下图所示:利用5G技术连结成网,以医院为中心,实现院前急救与医院内抢救无缝衔接、分级救治和协同救治并举,创建国内领先的区域急危重症智慧化急救平台,建立涵盖胸痛、卒中、创伤、高危孕产妇、新生儿救治和医院急诊重症的急救网络。实现各级医疗机构在同一平台上急救信息共享,开展协同救治、实时质控,提高急救的效率、质量、救治效果。逐步建成本区域智慧急救信息化云平台、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由我院牵头,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逐步覆盖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提升甘肃省区域各救治医院信息化水平、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将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和急救第一现场,改善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无缝衔接,合理配置和利用急救资源,规范急救流程;建立实时质控体系,升级改造救护车,实现急救中心、急救车辆、救治医院和救治中心以及卫健委信息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建设急救电子地图,并利用新一代无线宽带通信(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远程急救与应急指导,院内外信息的无缝对接;建立音视频会诊系统、移动协同应用,以急病要急、慢病要准为指导思想,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通过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院后随访无缝衔接、分级救治和协同救治并举,实现如下目标:1、区域急救医疗资源统一应用在院内急诊规范化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转运全过程监控的基础上,建立覆盖每台急救车、每个网络医院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实时上报机制,形成急诊急救资源动态电子地图,提高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运行的透明度,实现医疗资源最优配置和患者转运治疗方案最佳选择。2、院前急救战线前移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改变原有的院前转运和院内交接串行的衔接模式,通过院前病情评估分诊和预报、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转运过程中的远程监护和实时音视频远程指导、院内医护端移动协同应用等方式,实现院内专科救治战线向院前前移,最大程度压缩急救时间延迟。3、院内急诊多病区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通过规范化的预检分诊,实现急诊患者分级分区有序管理,最大程度减少抢救、留观区患者与家属的无效移动;通过智慧急救平台,实现红黄绿区快速流转和统一管理,支撑以急危重症患者为中心进行急救的全程跟踪和闭环管理。通过优化收费模式,科学核算服务成本,引导公众合理急救需求。4、实现多学科高效协作与绿色通道,压缩抢救时间根据规范化的急救路径自动采集诊疗过程数据,进行绿色通道医疗行为监控,通过触发关键环节上的预报提醒和会诊通知,将串行步骤并行化,并加强多学科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自动统计绿色通道运营指标,不断提高绿色通道运行效率,缩短患者救治时间。5、急危重症临床决策支持与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通过可扩展的、全程覆盖完整危重救治链的质控平台,将多种病种的临床急救指南固化为标准的程序和规则,在对医护人员正常工作最小干预的前提下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将临床质量控制与临床决策支持高度融合,支撑流程的持续改进和急救医学服务的均质化。6、心脑血管等急危重症的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将急诊急救与慢病管理相结合,打通高危人群筛查、健康管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专科救治和院后康复的闭环流程,以胸痛、卒中高危人群为重点,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7、急诊急救远程教育和公众急救知识普及通过移动互联网和远程音视频技术,开展急救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技术培训,开展公众急危重症预防与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升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动社会化和标准化兼备、全民参与的“大急救”。8、采用微服务架构,适用区域智慧急救模式,践行“时间即生命”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既提供基于PC的WEB应用,又提供移动APP应用,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充分利用云端的优势,随数据量和业务量的增长可横向扩充。B/S架构保证了平台部署快捷方便,低运维成本。平台还利用业务集成网关,便捷、灵活的对接各医疗设备和物联网设备、周边相关业务信息系统,既能使平台闭环有效运转,又能让平台顺畅融入整个医院信息化环境,避免信息孤岛与烟囱式应用,充分体现“端”+“云”的应用架构优势。利用平台,可有效缩短急诊胸痛、卒中、创伤等患者的救治时间,体现了“时间即生命”的救治理念。院前由随车医生及远程会诊专家与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及可能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及家属有一个心理承受过程,在需要行急诊PCI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需时间也相应缩短。将所有可能造成急救时间窗延误的情况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了胸痛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提高了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9、患者精准定位,时间自动采集,确保质控时间点真实性项目采用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替代传统手工填写的方式,自动无感地记录五大中心时间管理表所要求的救治环节及时间、时长。监控急救病人的流向、到达/离开关键节点的时间、可视化的全流程时间轴、历史轨迹查询和回放,使急诊绿色通道患者得到及时、规范、高效的救治服务。时间节点明细表准确记录采集每一位急诊患者信息、入院方式、到院时间、到达急诊时间、离开急诊时间、到达手术室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等明细内容。并生成时间节点明细表。改变记录不及时、时间不准确、急诊数据信服力不足、浪费人力、不便管理等情况。平台采用的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采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该技术具有系统复杂度低,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对信道衰落不敏感,截获能力低,定位精度高等优点。 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技术成熟度:正在研发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果获得方式:与企业合作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兰州大学 2021-04-10
多机器人协同工作平台
智能机器人协同控制系统是同济大学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其机器人控制器采用国际标准EtherCAT总线技术,采用模块化的软件设计,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结构的机器人,支持不同行业的机器人应用,包括:Delta机器人,Scara机器人,6轴串联机器人,可实现各种机器人的精确建模,控制机器人实现点到点的直线运动,圆弧运动,标准运动25/305/25mm等。支持的应用包括:搬运,分拣,码垛,抛光打磨等。同时控制器集成了视觉监测与处理系统;采用的标准工业总线可以方便的进行现场扩展。
同济大学 2021-02-01
5G+智慧急救区域协同平台
5G智慧急救协同平台既可满足市县级地区本地社区120急救、本地二级医院120转运以及外地市120急救转运的急救需求,又具备充分扩展性,下一步面向全省。平台可对接现有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利用5G实现急救车与院内专科中心互联互通,支撑急救现场、基层医院、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和专科救治等多方紧密协作,应用模式如下图所示。   胸痛中心作为省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网络的核心,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网络,以此为基础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实现五大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平台的区域急救协作过程,分别通过急救转运时间轴和急救医疗时间轴进行服务监管和持续改进,从患者现场呼救第一时间开始,通过急救转运时间轴,监控多部门协作的资源调度和急救转运效率。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开始,通过急诊急救医疗时间轴,监控急诊急救医联体的多学科协作环境下,急危重症医疗业务协同效率和临床服务质量。平台对接各国家专科上报系统,实现质控数据自动上报。 平台整体拓扑如下图所示: 利用5G技术连结成网,以医院为中心,实现院前急救与医院内抢救无缝衔接、分级救治和协同救治并举,创建国内领先的区域急危重症智慧化急救平台,建立涵盖胸痛、卒中、创伤、高危孕产妇、新生儿救治和医院急诊重症的急救网络。实现各级医疗机构在同一平台上急救信息共享,开展协同救治、实时质控,提高急救的效率、质量、救治效果。 逐步建成本区域智慧急救信息化云平台、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由我院牵头,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逐步覆盖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提升甘肃省区域各救治医院信息化水平、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将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和急救第一现场,改善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无缝衔接,合理配置和利用急救资源,规范急救流程;建立实时质控体系,升级改造救护车,实现急救中心、急救车辆、救治医院和救治中心以及卫健委信息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建设急救电子地图,并利用新一代无线宽带通信(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远程急救与应急指导,院内外信息的无缝对接;建立音视频会诊系统、移动协同应用,以急病要急、慢病要准为指导思想,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通过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院后随访无缝衔接、分级救治和协同救治并举,实现如下目标: 1、区域急救医疗资源统一应用 在院内急诊规范化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转运全过程监控的基础上,建立覆盖每台急救车、每个网络医院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实时上报机制,形成急诊急救资源动态电子地图,提高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运行的透明度,实现医疗资源最优配置和患者转运治疗方案最佳选择。 2、院前急救战线前移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 改变原有的院前转运和院内交接串行的衔接模式,通过院前病情评估分诊和预报、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转运过程中的远程监护和实时音视频远程指导、院内医护端移动协同应用等方式,实现院内专科救治战线向院前前移,最大程度压缩急救时间延迟。 3、院内急诊多病区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 通过规范化的预检分诊,实现急诊患者分级分区有序管理,最大程度减少抢救、留观区患者与家属的无效移动;通过智慧急救平台,实现红黄绿区快速流转和统一管理,支撑以急危重症患者为中心进行急救的全程跟踪和闭环管理。 通过优化收费模式,科学核算服务成本,引导公众合理急救需求。 4、实现多学科高效协作与绿色通道,压缩抢救时间 根据规范化的急救路径自动采集诊疗过程数据,进行绿色通道医疗行为监控,通过触发关键环节上的预报提醒和会诊通知,将串行步骤并行化,并加强多学科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自动统计绿色通道运营指标,不断提高绿色通道运行效率,缩短患者救治时间。 5、急危重症临床决策支持与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通过可扩展的、全程覆盖完整危重救治链的质控平台,将多种病种的临床急救指南固化为标准的程序和规则,在对医护人员正常工作最小干预的前提下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将临床质量控制与临床决策支持高度融合,支撑流程的持续改进和急救医学服务的均质化。 6、心脑血管等急危重症的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 将急诊急救与慢病管理相结合,打通高危人群筛查、健康管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专科救治和院后康复的闭环流程,以胸痛、卒中高危人群为重点,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 7、急诊急救远程教育和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通过移动互联网和远程音视频技术,开展急救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技术培训,开展公众急危重症预防与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升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动社会化和标准化兼备、全民参与的“大急救”。 8、采用微服务架构,适用区域智慧急救模式,践行“时间即生命” 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既提供基于PC的WEB应用,又提供移动APP应用,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充分利用云端的优势,随数据量和业务量的增长可横向扩充。B/S架构保证了平台部署快捷方便,低运维成本。平台还利用业务集成网关,便捷、灵活的对接各医疗设备和物联网设备、周边相关业务信息系统,既能使平台闭环有效运转,又能让平台顺畅融入整个医院信息化环境,避免信息孤岛与烟囱式应用,充分体现“端”+“云”的应用架构优势。 利用平台,可有效缩短急诊胸痛、卒中、创伤等患者的救治时间,体现了“时间即生命”的救治理念。院前由随车医生及远程会诊专家与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及可能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及家属有一个心理承受过程,在需要行急诊PCI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需时间也相应缩短。将所有可能造成急救时间窗延误的情况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了胸痛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提高了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9、患者精准定位,时间自动采集,确保质控时间点真实性 项目采用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替代传统手工填写的方式,自动无感地记录五大中心时间管理表所要求的救治环节及时间、时长。监控急救病人的流向、到达/离开关键节点的时间、可视化的全流程时间轴、历史轨迹查询和回放,使急诊绿色通道患者得到及时、规范、高效的救治服务。 时间节点明细表准确记录采集每一位急诊患者信息、入院方式、到院时间、到达急诊时间、离开急诊时间、到达手术室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等明细内容。并生成时间节点明细表。改变记录不及时、时间不准确、急诊数据信服力不足、浪费人力、不便管理等情况。 平台采用的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采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该技术具有系统复杂度低,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对信道衰落不敏感,截获能力低,定位精度高等优点。  
兰州大学 2021-05-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90 9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