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化学学院刘志伟课题组报道稀土铈(III)配合物新型发光机理
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刘志伟研究员和北京农学院的曲江兰教授合作,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elayed doublet emission in a cerium(III)complex”的VIP论文,该工作通过内外层配位空间的设计与调控发现了首例具有延迟二重态发射的稀土铈(III)配合物,这也是首例基于金属中心发光的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
北京大学 2023-07-13
中华绒螯蟹和三疣梭子蟹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
虾蟹类基因组是公认的高复杂基因组,要获得高质量的基因组有着很多困难。近日,由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省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教授唐伯平课题组牵头的中外合作团队,第一次获得了我国重要淡水和海水经济蟹类中华绒螯蟹和三疣梭子蟹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并分别在线发表于GigaScience和《遗传学前沿》。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我国沿海大型的海洋经济蟹类,我国每年捕捞量在55万吨左右。唐伯平团队获得的三疣梭子蟹基因组大小为1.00Gb,片段重叠群N50的长度为 4.12Mb,被注释到16796个蛋白编码基因,其基因组的完整性为94.7%,整个基因组的重复序列是54.52%。科研人员鉴定出三疣梭子蟹染色体为50对,装配率为97.80%,Hi-C的N50为21.79Mb。这是一个高质量、相当完整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也是蟹类研究中第一次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精确地对蟹类染色体数目进行鉴定。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俗称河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淡水经济蟹类,目前我国每年河蟹产量为80万吨左右。研究人员获得的中华绒螯蟹基因组大小为1.27Gb,Contig序列N50为3.19Mb,且其GC含量为43%,高于其他节肢动物。BUSCO评估其完整性为94.00%,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中占61.42%,被功能注释蛋白编码基因22619个。 唐伯平团队对甲壳动物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昆虫埃及伊蚊、黑腹果蝇、偏瞳蔽眼蝶、蜘蛛等7种节肢动物基因家系展开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们共有15503个基因家系,其中8832个基因家系为共有家系,328个和544个基因家系分别唯一存在于三疣梭子蟹和中华绒螯蟹中。 在这7种节肢动物中,虾蟹相对进化速率最小,其中对虾进化速度最慢,其次是绒螯蟹和梭子蟹。“相对于昆虫,虾蟹类进化较慢,可能是它们生活的环境相对于昆虫更加稳定。”唐伯平说。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虾蟹与昆虫的分化以及螃蟹和对虾的分化几乎是同时发生在4.3亿年左右的志留纪。同属于短尾类的中华绒螯蟹和三疣梭子蟹的分化时间则相对较晚,大约是在1.8亿年前的侏罗纪。 我国同时获得1种海洋和1种淡水重要经济蟹类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将为蟹类和甲壳动物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同时也为经济蟹类育种、养殖和疾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平台。
盐城师范学院 2021-04-11
4只装音叉组—频率:128Hz、256Hz、512Hz、1024Hz。
产品详细介绍The frequencies of the four tuning-fork
芜湖县易太教育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临床转化及相关新药研究进展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调节人体发育的过程,以旁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调控血管形成,损伤修复,胚胎发育和代谢调控等一系列重要生理病理过程.FGF用于烧伤创面及慢性溃疡创面治疗已经有新药上市应用.最近发现的以内分泌方式调控胆汁酸,葡萄糖和磷酸盐平衡的FGF19亚家族将拓展FGF家族的新功能.综述FGF在创伤修复,糖尿病,低磷血症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FGF受体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探讨FGF在中国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
吉林农业大学 2021-05-04
一个新的细胞因子在抑制炎症和抑制肥胖的开发应用
项目简介 该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研究了一种新的人类细胞因子重组蛋白,可以用于治疗炎症和肥胖,实验室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能够明显抑制急、慢性炎症;抑制肥胖、抑制脂肪肝形成、降低血糖并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动物实验结果明确。重组真核蛋白与重组原核蛋白(大肠杆菌表达)具有同样的生物学活性。这个基因的转基因老鼠未见任何异常(类似长毒实验)。希望寻求感兴趣的企业,进一步开发该项目成为我国真正的I类新的生物药。应用范围 该成果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抑制肥胖和脂肪肝;抑制血糖升高。具有良好的潜在应用前景。 项目阶段 该项目目前主要进行了实验室的研究,包括细胞水平和动物实验以及作用机制研究。知识产权 已经申请3项发明专利,其中2项已授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合作方式 共同开发、技术转让。
北京大学 2021-04-11
二维培养系统在小鼠肠上皮干细胞体外培养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二维培养系统在小鼠肠上皮干细胞体外培养中的应用。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培养系统。该培养系统用于单层细胞培养,该培养系统包括:基质胶、N2、B27、双抗、GlutaMAX、N‑acetylcysteine、R‑spondin1以及基础培养基,其中,所述基质胶的厚度为5μm~50μm。该培养系统适用于胃肠道的表皮细胞和干细胞的单层细胞的培养,尤其适用于肠道表皮细胞和肠道干细胞的单层细胞的培养。该培养系统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胃肠道表皮细胞和干细胞的一系列生化细胞水平的变化,能很好的模拟体内肠道表皮细胞的各项指标,能更加便捷地探索外泌体、炎症因子等对小肠干细胞稳态的影响,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筛药体系。
清华大学 2021-04-10
可注射干细胞 3D 微组织治疗实现微创高效再生医学
以组织工程和干细胞治疗为代表的再生医学是现代医学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有望成为继药物和器械治疗之后下一个医疗健康行业的支柱产业。再生医学已在临床成功地用于皮肤再生,关节软骨重建,肌腱、脊髓损伤修复,免疫系统功能重建等,并在治疗疑难病症(如遗传性疾病和心血管类疾病)和各类器官组织(如神经、肝脏、心脏、胰腺等)修复和再生的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效果。3D 微组织疗法目前在科研领域内,也在大动物(犬)椎间盘蜕变、小动物(鼠)皮肤损伤及小动物(鼠)肝衰竭等模型中得到有力验证。这种可注射3D 微组织平台技术可辅助各种类型的细胞治疗和组织 再生,有望像药物传递对于药物治疗一样在细胞治疗领域产生广泛而重大的影响。其潜在市场主要是各大 医院和医疗机构,将成为未来治疗重大疑难疾病的利器。
清华大学 2021-04-11
一个新的细胞因子在抑制炎症和抑制肥胖的开发应用
该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研究了一种新的人类细胞因子重组蛋白,可以用于治疗炎症和肥胖,实验室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能够明显抑制急、慢性炎症;抑制肥胖、抑制脂肪肝形成、降低血糖并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已经申请3项发明专利其中2项已授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动物实验结果明确。重组真核蛋白与重组原核蛋白(大肠杆菌表达)具有同样的生物学活性。这个基因的转基因老鼠未见任何异常(类似长毒实验)。希望寻求感兴趣的企业,进一步开发该项目成为我国真正的I类新的生物药。
北京大学 2021-02-01
Celsr3|Emx1小鼠运动相关神经结构的代偿及其细胞分子机制
背景:脑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功能恢复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脊髓损伤后代偿性轴突侧芽生长能部分恢复肢体自发性运动,但肢体技巧性运动高度依赖皮质脊髓束的完整性。前期研究发现高度选择性皮质脊髓束完全剥夺动物模型(Celsr3|Emx1小鼠)各种运动功能完全正常,提示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自发可塑性,其在运功功能的恢复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暨南大学 2021-02-01
一种自发永生化的绵羊外周血来源细胞系及其建立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物细胞系,具体公开了一种自发永生化的绵羊外周血来源细胞系及其建立方法。具体为,采集成年健康绵羊的外周血,利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细胞后,进行细胞的培养与传代,传代过程中,通过对消化步骤的优化以及对培养基的优化,获得一种均一性高的自发永生化的绵羊外周血来源细胞系,该细胞系可表达绵羊的多种先天免疫受体,可用于细胞生物学、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为促进绵羊健康养殖及疫病防控提供了很好的细胞学工具,为体外研究病原与绵羊的相互作用、评估药物或生物制品对绵羊的影响,更好的服务绵羊的健康养殖。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9 60 61
  • ...
  • 83 8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