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40年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线电专家、经济专家李强等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建筑总面积超300万平方米。设有22个专业学院、7个书院以及前沿交叉科学院等8个新型教研机构,设有30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 建校80余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德育为首、红专并举的“红色育人路”,一条矢志国防、强国铸器的“强军报国路”,一条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创新发展路”。“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的红色基因,“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徐特立老院长倡导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共同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在30余万名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14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80余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教英才、时代先锋和治国栋梁。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锐意进取,曾创造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等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始终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展现担当作为,为科技创新、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勇担强国建设新使命,持续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精心培育一流人才,赤诚创造一流贡献,奋力建设一流大学,不断凝聚师生奋进力量,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学校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各项关键办学指标创历史新高,向上向好态势持续巩固,稳居“双一流”高校第一方阵前列,学校事业发展迈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当前,北理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四个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2-0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财政部和湖北省共建高校。 历史源远,弦歌不辍。学校前身是1948年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第二书记陈毅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的中原大学。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期间,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为基础,先后整合中南六省河南大学、中华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优质的财经、政法教育资源,于1953年5月分别成立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1958年9月,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及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为湖北大学。1971年12月,湖北大学改名为湖北财经专科学校。1978年1月,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成为首批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恢复重建中南政法学院。1985年9月,湖北财经学院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邓小平亲笔题写了校名。2000年5月26日,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9月,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1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2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年9月、2022年2月,入选首轮、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融通育才,桃李芬芳。学校始终秉承“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弘扬“砥砺德行、守望正义、崇尚创新、止于至善”的办学精神和“由党创办、建校为党、成长为国、发展为人民”的红色基因,形成了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的办学特色和“融通性、创新型和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先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40余万名各类优秀人才。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硕士研究生8800余人,博士研究生1300余人,来华留学生600余人次,继续教育学历学生24000余人。现有本科专业6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2000年以来,学校重点建设融通专业课程400余门,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经法管融通课程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获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3个。近10年,获“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金奖3项,银奖10项。 学科齐全,特色鲜明。学校形成了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哲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和交叉学科等11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法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法与经济学科群建设方案》获教育部批准。学校作为创始成员之一成立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牵头发起成立财经一流学科建设联盟、国际刑事司法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法律联盟等多个极具行业特色的学科发展联盟。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以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1-02-01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校。学校办学历史起源于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办学126年特别是近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近7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是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在校普通本科生37000余人,博士、硕士生23000余人,来华留学生全年总规模1200余人。 学校经过长期的育人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构筑了“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确立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观。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 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近4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95.3万平方米,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416万余册。设有26个学院,建有5个独立建制的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3个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现有教职工5000余人,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130余人,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560余人。 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7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现有本科专业102个,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个、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各1个、教育部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5个。 近五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全国优秀大学生代表,1人获“全国最美大学生”称号,2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13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4人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1人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2人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人获“中国青年好网民”称号。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9-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中位列全国第四,在2018年度和2022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中两次位列全国第一。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近十年持续保持在95%以上,其中到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人数超过总就业人数的1/3。2023年7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我校就业工作。 百廿余年,风雨兼程,武汉理工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党建引领、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提质增效”总思路和以特色创优势发展道路,围绕“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崇高大学理想,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2021-02-01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117个本科专业,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44个学科参评,全部上榜,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A+,A类学科14个,B+及以上学科33个。9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教授15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20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0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9个。 学校贯彻建设“学生、学者与学术的大学”的教育思想,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70余万毕业生走向社会,遍布全球各行各业。 按照“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方略,构建起了覆盖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四颗明珠”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大科研基地,拥有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6个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一批省部级科研基地。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思路,学研产相结合,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设立异地研究院、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等方式开展科技合作,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友好合作。工程科学学院是全国首批四个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被列为中欧建交40周年40个典型案例之一。 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华中科技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2-01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美丽的草原钢城——包头,前身为1956年建校的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199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199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2008年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1986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冶金、矿业、煤炭、稀土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为一体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设有学院、部、中心等教学单位20个。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1个。本科专业66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2个,现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53门。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35名,其中高级职称62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1123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446人(校外兼职导师148名)。教师队伍中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内蒙古首次“科教兴区”特别奖获得者、内蒙古首位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内蒙古首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还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特支计划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自治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4281名。60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10万余名合格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内蒙古高校领先水平,2000年、2009年学校2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成为50家“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2年,学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光荣称号(全国共15家高校)。 学校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内蒙古协同创新中心1个,内蒙古协同创新培育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内蒙古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1个,内蒙古工程研究中心1个,内蒙古重点实验室15个,内蒙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内蒙古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内蒙古高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地1个,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 学校积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科研获奖位居内蒙古高校前列。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军工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64项,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778篇,获授权专利574项,其中发明专利244项。白云鄂博矿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团队研制出的矿渣微晶玻璃管材,被确定为生产该类产品的国家行业标准,并已实现产业化。学校200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评为“科技创新先导型大学”,2010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学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成果显著,近三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奖励58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88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60篇,获批专利56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称号(内蒙古高校唯一一家),被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科技厅认定为全区首批“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自治区示范性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内蒙古自治区众创空间”等荣誉称号。 学生竞技体育走在全国高校前列:截止2016年,我校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竞赛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牌396枚,其中国际体育竞赛金牌9枚,国家级体育竞赛金牌26枚,省部级体育竞赛金牌168枚。在全国大学生田径最高级别比赛上,我校连续七年获得全国高校前十名。我校学生运动员连续五届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项目并获得一金四银一铜,先后代表国家参加三届世界大学生越野锦标赛,三名学生运动员曾参加2004、2008、2016年的奥运会。2011年学校当选全国大体协副主席单位,2014年在自治区率先成立内蒙古西部校园足球联盟和内蒙古校园足球联合会并被自治区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基地,为内蒙古校园足球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全面合作。学校引进智力,促进发展,先后聘请彭苏萍、薛其坤院士等168名专家任兼职或客座教授。 学校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大力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不断强化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积极探索以学术工作委员会为主体的学术权力决策机制,以校长办公会为基本形式的行政执行机制,以学生工作委员会为主要形式的中国特色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的教育管理机制,以巡视督导工作委员会为主要抓手的监督机制和以功能相对集中的专项工作委员会为主导的政策制定与组织协调机制。 展望未来,内蒙古科技大学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以党建工作为保障,大力推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的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践行“学术为本、学业为上、学生为体、学者为魂”的办学理念,秉承“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校园精神和“百炼成钢”的校训,争取早日建成人民满意的好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02-01
关于举办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的通知
根据《科技部关于举办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国科发火〔2021〕150号)的部署安排,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拟于2021年12月28-29日在广州高新区举办。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赛事活动举办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办公室 2021-11-22
关于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优质科技创新企业,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将继续在甘肃省设立赛区。
甘肃省科技厅 2022-05-31
关于举办2023年湖南省北斗应用领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贺信精神,服务和落实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高质量推动北斗规模应用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在湖南省科学技术厅与株洲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由湖南省科学技术事务中心、株洲市科学技术局主办,株洲经济开发区、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承办“2023年湖南省北斗应用领域创新创业大赛”。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门户网站 2023-08-09
关于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贵州赛区决赛安排的通知
根据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贵州赛区(以下简称“大赛”)赛事安排,决赛定于8月21日举行。现将决赛活动方案(附件1)及决赛企业名单(附件2)予以公布,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省科学技术厅成果处 2023-08-18
科技部关于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生态,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和全国工商联将共同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
科技部 2023-03-2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7 98 99
  • ...
  • 196 19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