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新中国百业待兴之时,壮大于改革浪潮迭起之际,兴盛于高等教育强国大势之中,与共和国同向同行七十余载。自1951年起,学校前身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相继成立。1956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7年成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三校合并,组建长安大学,掀开学校跨越式发展新篇章。200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与交通部(现交通运输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长安大学协议,“四部一省”共建长安大学的办学格局正式形成。2011年入选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21年正式成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启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学校位居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坐拥南北两大校区,南倚大雁塔,北邻渭水滨,建有太白山、梁山、渭水三个教学实习基地,校园面积3745亩。学校着力塑造人文、创新、智慧、绿色和平安的魅力校园,校内绿树成荫,景色优美,设施完备,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40多个民族,全球100多个国家的莘莘学子,在多样性、国际化的校园里,潜心求学、读书问道。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工科登峰、理科振兴、文科繁荣、交叉突破”的学科发展理念,担当“人才培养的摇篮、科学研究的殿堂、社会服务的基地、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国际交流合作的前沿”的崇高使命,坚持“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愿景,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三大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化学等6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1‰。现有84个本科专业,其中50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学校稳居中国大学百强,土木与交通学科、水资源学科分别位列U.S.News全球大学第14名和第22名,被誉为公路交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科技创新的“金名片”。 学校设有25个学院(系、中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交叉11个学科门类,贯通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全过程的学位授予体系。新时代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设立了现代交通研究院、秦岭生态环境研究院、黄河研究院、川藏铁路工程研究院、雄安现代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实体研究院。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加坡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副教授1400余人,博士生导师433人、硕士生导师1113人。拥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各类杰出人才逾百人。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5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万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 学校平台条件完善,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5个(含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9个(含4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91个,联合共建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内高校唯一的“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被交通运输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三大“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之一。 雁塔钟声悠悠,渭河波涛浩浩,太白山峦皑皑。几代人初心不改、豪情如瀑,数十载厚积薄发、行久致远。面向未来,长安大学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谱写新的长大辉煌!
长安大学 2021-02-01
成都大学
成都大学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成都市重点建设大学,拥有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附属医院,国家级抗生素研发基地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实践基地。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高校、四川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建校40年来,学校扎根成都、立足四川、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紧随国家及区域特别是成都重大发展战略,锐意改革,快速发展。秉承“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成大校训,“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成大精神,“雅成大德、恒成大器”的成大校风,“学会学习、读懂生活”的成大学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审美、创新三位一体”的大学文化,围绕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办学定位,实施“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三大发展战略,着力“校城融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已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十五余万各类人才。 区位条件 学校位于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中国高等教育“西三角”新布局链接点,发展区位条件优势明显。学校占地面积2946亩,毗邻3万亩青龙湖湿地公园,环境优美,地铁4号线设成都大学站,交通便利。学校校舍建筑面积76.5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4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220余万册。直属三甲综合附属医院1所,附属幼儿园1所,体育场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正在建设4.5万平方米的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附属小学以及近20万平米的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新园区和新华三IT学院。 学科专业 学校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科技发展、产业进步需求,科学规划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促进学科专业间融合。目前设立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医学、理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59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类别)9个,二级学科(领域)24个,建有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师资队伍 学校以“四有”教师为标准,持续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机制,弘扬高尚师德,持续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活力。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82人,副高职称430人,博士408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专家10余人。有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3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8人。荣誉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5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特聘新西兰院士(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长江学者3人,特聘国家千人专家、百人计划专家、博导/教授30余人,特聘高端外国专家30余人,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70余人。 人才培养 学校围绕适应在新技术环绕下成长起来的21世纪学习者需求,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加大教学改革,建设更加开放灵活课程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不断推动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和支撑学生朝着广泛、深入、艰巨的学习目标迈进。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1930人,在校研究生近900人,留学生近600人。学校生源质量不断提升,11个专业在四川省本科一批次招生。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中国教育专业认证,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8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1项;有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25个,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0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教学团队4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75项。近两届获得四川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近五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661项,省级1072项。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以上,连续获评“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建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张澜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是全国首批“斯坦福创新创业课程实验中心”。 科学研究 学校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特别是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聚焦适应区域产业聚集区、重点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持续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和支撑能力。目前建有省部级科技平台11个。自2012年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专项10项,其他国家级项目143项,省部级项目357项。2016—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三年立项20项,排名在川高校前十;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0项,排名在川高校第六。2017—2018连续两年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92项,其中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5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SCI 804篇,CSSCI 467篇,获得专利授权684项。学校川抗所主办的《中国抗生素杂志》在全国药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前十位。王清远教授于2014、2015、2016、2017年连续四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自然出版集团2018年初公布的国际自然指数排名中,学校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187位,在川高校第六位。建立了中国工程院周宏灏院士工作站,发展以基因检测为支撑的个体化诊疗新技术。2016年以来,5名博士后进入学校博士后实践基地,获得3项国家博士后基金支持。 国际交流与地方服务 学校以国际水准、世界眼光谋划发展,全面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全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不断提升与区域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水平。目前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积极推广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是省内第二所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的高校。近五年,累计在校留学生1300余人,生源国近4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及校际交流项目学生人数2000余人。学校与国(境)外30余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近五年,来校工作或讲学的外籍专家超过300人。通过学校与外方高校间的合作交流,促成了成都市与泰国清迈府和新西兰哈密尔顿市建立国际友城关系。2016年,学校被推选为“成都市国际友城高校联盟”秘书长单位。学校聘请了泰王国诗琳通公主为名誉教授;2017年,“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2018年,特聘外籍专家关国兴获得国家外籍专家最高荣誉奖励——“中国政府友谊奖”。学校与中国农科院、新华三集团和成都市多个区(市)县及市级部门建立了政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合作建有中国农科院成都研究生分院、新华三IT学院、成都新闻学院、天府文化研究院、成都文献中心、成都足球学院、成都研究院、成都市旅游研究院、成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药物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学校建有全国唯一的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 着眼未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团结进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以本为本”,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进一步融合成都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加快建设成为成都的创新大学、开放大学、窗口大学,为早日建成与国家级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而不懈努力!
成都大学 2021-02-01
南京大学闻海虎团队和聂越峰团队合作在镍基新超导体机理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铜氧化物超导体自从1986年被发现以来,其超导机理一直被本领域科学家高度关注。具有库仑排斥的两个电子,为什么在高达160多开尔文(约等于零下113度)下仍然能够相互吸引形成电子配对,并凝聚成为宏观的量子相干态,这是横亘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2008年至今,铁基超导体家族的发现和壮大也为超导机理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研究的深入,从仅有的两大非常规超导家族出发,实际上人们很难直接得到普遍的规律和共识。如果出现一个除铜基,铁基之外的第三家族的超导体,这一情况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201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小组在介于铁、铜之间的镍元素所形成的氧化物Nd1-xSrxNiO2薄膜中发现了9-15 K左右的超导电性,它似乎具有与铜氧化物超导体类似的3d9最外层电子轨道,这为非常规超导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科学界非常关心它的超导形成与铜氧化物超导体有何异同,因此在学界迅速掀起了对镍基超导体研究的热潮。 超导体内部的单粒子激发需要一定的能量即为超导能隙,这也是超导态为什么能够在一定温度下稳定存在的原因。而两个电子形成配对的内在因素直接决定着超导能隙函数的表现形式。因此探测非常规超导体的机理问题的首要任务是知道超导能隙的函数形式。就镍基超导体实验而言,得到Nd1-xSrxNiO2超导薄膜样品似乎比较困难,因此国际上关于Nd1-xSrxNiO2薄膜的相关实验还不是很多,许多实验并不能直接反映超导的能隙函数。最近南京大学闻海虎团队和聂越峰、潘晓晴团队通力合作,成功在Nd1-xSrxNiO2超导薄膜样品中测量到高质量的扫描隧道谱,证明了Nd1-xSrxNiO2中存在两类超导能隙,一类是V型隧道谱即典型的d波超导能隙,能隙最大值为3.9meV,这一点与铜氧化物超导体及其类似;而另一类是完全能隙形式(full gap)的隧道谱,能隙值为2.35meV,这一点又与铜氧化物不一致,而与铁基超导体相似。聂越峰实验组利用分子束外延(MBE)技术制备出高质量的Nd1-xSrxNiO3 (113)薄膜及具有初步超导转变的Nd1-xSrxNiO2 (112)薄膜,闻海虎小组进行了后续的氢化处理,进一步优化了Nd1-xSrxNiO2 (112)镍基薄膜的超导转变温度及表面平整度,这是实验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结果揭示了Nd1-xSrxNiO2超导体的能隙函数,发现与铜氧化物之间既有相似之点也有不同之处,并为接下来继续对镍基超导体开展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南京大学 2021-02-01
南京大学基于电纺自组织金字塔微结构的高性能、高舒适性贴肤传感器件
近日,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潘力佳、施毅教授团队在电子皮肤器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南京大学 2022-10-12
南京大学沈群东课题组:芯片热管理变革技术-三维导热网络助力的低碳固态电制冷
随着5G芯片的高速发展,高效和精确的热管理成为重大挑战。经典的被动散热系统利用空气或液体的强制循环将热量递送到外部。
南京大学 2022-10-12
《Nature》报道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程斌教授与合作者在量子模拟领域实现突破
强关联体系中的巨大电子库伦相互作用能够诱导产生丰富奇异的量子多体物态,包括非常规超导、莫特绝缘体、维格纳晶体态、非费米液体、量子自旋液体等。
南京理工大学 2022-10-12
教创赛专家报告荟萃⑬ | 北京理工大学空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林德福:教学赛研用“五位一体”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该模式深度融合“教学赛研用”,打造“飞行力学”等思政示范课程,将高端赛事案例融入教学改革,提升课程内涵与育人实效。
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9-28
南京固琦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南京固琦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坐落在南京市高淳技术开发区内,是专业分析仪器厂家,公司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精良的检测手段,先进的生产工艺,完善的质保体系。是江苏省计量器具生产.制造的定点企业。  一直以来,固琦分析仪器公司的科技人员致力于分析仪器的研究和开发,坚持不断创新,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充分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先后推出了几十种测量碳、硫、硅、锰、磷、铜、镍、铬、钼、稀土、镁、钛、锌、铅、铝、铁等元素的高速分析仪器,测量范围广,精度高,速度快,性能稳定,操作简便。产品主要有碳硫分析仪器,元素分析仪器,冶金分析仪器,铸造分析仪器,机械分析仪器,铁路分析仪器,不锈钢分析仪器,钢铁合金分析仪器,炉前快速分析仪,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器等,主要用于工矿企业,产品质检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深受用户好评。
南京固琦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2021-01-15
南京阿凡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阿凡达机器人简介        南京阿凡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智能服务型机器人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已提交国家专利一百六十余项并获授权约三分之一。        公司拥有丰富项目经验的研发团队、一流的智能机器人研发高端人才,研发团队在坚持自主技术研发的同时,引进、吸收国外同行业的先进技术,使阿凡达机器人公司的产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定位导航、运动控制等智能化领域均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         公司目前主打人形智能产品——i宝(iPal)机器人,让科技回归生活。 i宝有着可爱的卡通外形,精细的工艺,最新一代智能自然语言理解系统,基于云端的应用商店,灵活有趣的舞蹈动作,会“思考”的人脸识别体系,极具创新力与吸引力。i宝全身14个自由度、拥有多个传感器、胸前10英寸LCD触摸屏、配备Wi-Fi和蓝牙、搭载Intel硬件平台及安卓系统,可以进行自然语言对话、自主避障、触摸式感应、声源定位、知识问答等多方面功能的展现。        公司主要提供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解决方案、幼儿园智慧童乐园解决方案、党建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更拥有多版本服务机器人。学校版本机器人可以提供教学辅助、STEAM课程教育、机器人考勤等多项服务,丰富课堂生活,减轻教学压力;营业厅版机器人可以提供迎宾接待、业务自助办理、广告营销等服务,为打造智慧营业厅增添活力;同时支持不同行业个性化定制,如金融、餐饮、医疗、酒店服务业等类别机器人,全方位为客户提供人工智能的产品支持和服务。        公司致力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跨越式变革。  
南京阿凡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2023-04-26
南京智农云芯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智农云芯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简称AgriBrain)是一家专注农业领域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基于自主研发的无代码AI平台GrowthBrain、自动化表型引擎PhenoBrain和高精度全基因组选择算法平台GSBrain,旨在为科研、教育和企业用户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的AI解决方案。 GrowthBrain无需编程简单拖拽即可实现海量算法训练和分析,傻瓜式设计无需用户具备算法背景,旨在降低AI应用门槛让用户更专注自身业务领域。PhenoBrain可以使得客户根据自身场景进行快速的本地分析、调用或集成,同时相比业内高昂的表型平台,具备低成本、高个性化等优势;GSBrain中的全基因组选择算法,经三组数据实验数据验证比当前国际开源算法稳定提升 9%~45%,可更高效的进行子代筛选和更精准的指导基因编辑。 公司核心团队由美国上市公司的研发、南农等顶尖高校的机器学习、表观遗传、农学等专业背景成员组成,合作客户包括上海交大、中国农大、上海农科院等知名单位。 
南京智农云芯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2024-03-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0 21 22
  • ...
  • 176 17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