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规律与防控新技术
首次创新研发了松材线虫病系列防控新技术,包括松材线虫专项自动化检测技术、媒介昆虫特异光谱引诱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首次创新研发了松材线虫病系列防控新技术,包括松材线虫专项自动化检测技术、媒介昆虫特异光谱引诱技术。解决了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疫木控制和媒介昆虫防控三个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1)松材线虫专项自动化检测技术是国内外迄今应用的最先进的病原检测技术。(2)媒介昆虫特异光谱引诱技术弥补了生产上其他引诱技术主要只针对产卵期松墨天牛而忽略其他传播媒介天牛的不足,为病害防控开辟了新途径。 首次系统开展松树抗松材线虫病选育,为我国松树针对松材线虫病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抗性资源。(1)首次系统开展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选择育种,为我国马尾松抗病遗传改良提供重要抗性资源。(2)引进抗病资源,建立抗松材线虫病黑松赤松基因库。(3)成功构建抗病马尾松、黑松和赤松组培繁殖体系。 获授权专利21项,省级良种5个。发表论文156篇,专著1本,国家标准1项。
南京林业大学 2022-08-15
免脱盐工艺的葵花籽粕活性肽制备新技术
项目简介 本成果创新酶解法制备多肽工艺,在葵花籽粕蛋白提取及酶解环节采用特殊方法, 不使用氢氧化钠调节 pH 值,使得产品多肽中不需脱盐即可直接使用,且产品性能不下降。 该工艺可节约脱盐步骤的高额费用,大幅度提高产品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制备 过程反应条件温和,可轻松实现规模放大生产。该工艺制备的葵花籽粕产品具有显著的 免疫调节作用和降血压作用,用于饲喂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发现有显著的降血压效果。 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184
江苏大学 2021-04-14
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了三维矢量全息新技术
上海理工大学庄松林院士和顾敏院士领导下的未来光学国际实验室宣布,首次利用机器学习反求设计(machine-learninginversedesign)实现了三维矢量全息(Three-dimensionalvectorialholography)的新概念。 据介绍,这项发明是光学全息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其提供的基于机器学习的反求设计可精准且迅速地产生一个或多个任意三维矢量光场,有望应用在超宽带全息显示、超安全信息加密以及超容量光存储、超精确粒子操控等各个领域。 相关研究成果于4月18日凌晨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该杂志为《科学》(Science)刊物旗下子刊,是一个涵盖所有学术领域的开放性、综合性科学刊物。 光是一种电磁波,其在介质中传播的同时伴随着电磁和磁场的振荡,被称为光的矢量特性。基于光波的横波特性,光的振荡通常被限制在与其传播方向垂直的二维平面上。近些年,研究发现光的振荡可打破传统二维平面的束缚,通过干涉产生纵向光振荡,即形成第三维光矢量。 在物理学上,通过求解三维麦克斯韦方程可以正向得到一个三维矢量光场分布,但其不可控。一直以来,精确产生任意三维矢量光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其需要十分复杂的反求设计,超出了人类知识和经验的边界。 顾敏院士指导的科研人员利用机器学习反求设计率先实现了三维矢量全息,可精确地控制三维全息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任意三维矢量状态。 “通过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新科技,我们首次实现了三维矢量光的操控,并将机器学习的算法延伸到光学全息中去,”顾敏院士说,“这样的操控是全方位的,包括对每个三维矢量光携带的信息进行编码、传输和解码,因而消除了传统二维偏振光的束缚。” 文章第一作者任浩然博士(目前在德国慕尼黑大学从事洪堡博士后研究)说:“机器学习在光学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证明训练后的人工神经网络可有效地、快速地产生任意三维矢量光场,达到接近百分之百的准确性,极大地提高了光场调控的效率。” 这项发明还为光学全息开辟了一条新道路,首次在全息中证明光的三维矢量状态可以作为独立的信息载体,实现信息的编码和复用。顾敏院士说:“这项发明作为光学全息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不仅为下一代超宽带、超大容量、超快速并行处理的光学全息系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加深理解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例如粒子操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该项工作得到了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实验室以及计算机科学系的大力支持。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基于平面镜反射的微悬臂梁偏转检测新技术
基于平面镜反射的微悬臂梁偏转检测新技术采用在检测系统外添加平面镜的手段,进一步提高了微悬臂梁检测的精确度,并且实现了同时对多根梁的往复检测、实时检测。不仅有效的避免了因移动系统元件导致巨大误差的缺点;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该新技术具有检测精度高、系统结构稳定、生产周期短、成本相对较低、易实现产业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1420094273.2(授权),201410075534.0(实质审查)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北京市蓝宝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蓝宝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新三板正式挂牌,简称:蓝宝股份证券代码:833830)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集科研、开发、销售为一体化的清水混凝土技术服务企业。蓝宝股份一直执著于清水混凝土现代化的应用,开创清水混凝土全体系的技术、产品生产、批量化及清水混凝土在未来装配式建筑应用的技术研究。蓝宝股份与众多的科研单位共同合作,蓝宝股份研发团队不断的对清水混凝土的研究,结合国内的市场需求,潜心钻研,使蓝宝股份在清水混凝土这个细分领域之中,突破四项清水混凝土核心技术包括:清水混凝土保护、高流态自密实混凝土、混凝土模具以及透光混凝土生产加工技术,能过对于技术的不断开发,将技术应用于产品之中,使公司的整体产品线更加的丰富。蓝宝清水水泥制品精心选择优质原料,为生产的清水混凝土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断的技术革新确保了蓝宝在清水混凝土行业激烈的竞争中以优秀的质量立于潮头。 公司自建立以来一贯坚持以依顾客需求为产品开发的根本,以科技兴业的立厂思想。以人才为本,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为依托,以严格的生产管理和品质控制作保证。产品从原材料的使用,到现场的安装都经过严格的挑选和评估,以确保产品品质。 公司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拥有蓝宝集佳、蓝宝清水等商标,同时拥有清水混凝土保护剂制造的专利和多项软著,目前还有多个专利在申报过程中。 蓝宝公司掌握清水混凝土的四大核心技术 1、高流态混凝土技术-(浇出表面漂亮的混凝土产品) 这一技术是通过试验,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使得混凝土流动性达到较高的程度,通过其自身流动填实模具,减少浇筑过程中因过度振捣产生的跑模、涨模等问题,得到表面光洁、棱角分明、没有明显色差、没有蜂窝麻面以及孔洞等表面瑕疵的高品质装饰混凝土。 2、混凝土表面装饰与保护技术-(为混凝土表面提供长期免维护保护) 我们可以通过对装饰混凝土表面的瑕疵进行修饰及保护,使其不受自然环境中的水、酸性物质等的侵害,保持装饰混凝土表面初始的优良状态,具有自洁、长期免维护等特性。 3、透光混凝土生产加工技术 通过蓝宝高流态混凝土技术及研发人员的反复试验、实践操作,得到了一整套透光混凝土浇筑工艺,此工艺不仅可以预制透光混凝土板、砖以及家具产品,同时也可以在现场进行如同普通混凝土一样的浇筑,突破了技术难题,改变了透光混凝土不能现浇的现实。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公园透光混凝土景观亭采用蓝宝透光混凝土现浇技术。 4、源他的模具加工技术 蓝宝在原有的模具基础上,对清水混凝土的模具进行改良加工,通过软、硬模相结合的形式,可以通过模具技术浇筑出不同的造型、不同纹理、不同饰面感觉的清水混凝土产品,同时该模具技术也将更大范围的应用于清水混凝土现场浇筑、PC清水混凝土预制构件等各方面。通过模具技术实现混凝土的多种可能性。 蓝宝股份结合企业的品牌发展及多年的市场经验,根据自身掌握的三种清水混凝土核心技术,提出了万能混凝土概念,并相信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大行其道,它代表了市场的走向,这里的万能有以下三重含义: 第一重含义:装饰(清水)混凝土将在很多地方取代现有的木材、石材、钢材、玻璃、塑料等材料 第二重含义:混凝土通过模具的设计,具备无限可塑性,可以任意成型,并可以实现与光互动。 第三重含义:除了用作建筑材料,清水混凝土还可用于制造各类艺术产品,大至大型园林雕塑,小至家具产品、文具、饰品等,同时还可以做出各种透光混凝土工艺制品及首饰。 蓝宝股份企业文化及服务理念 北京市蓝宝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九三年成立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稳步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自强不息,点滴做起;厚德载物,引领潮流。 质量为先、和谐共赢是我公司的服务理念。祟尚:确保客户满意,尊重员工价值,强调团队精神,不断学习创新,提倡稳定踏实。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需要,持续创新产品性能,我们始终跟踪了解用户使用情况并不断发展壮大改进,确保我们在专业领域处于国内行业的前端。公司秉承质量为先,为伙伴创造赢利,为用户创造惊喜的服务理念;追求以品质为保障,以信誉为生命,以创新求发展的经营战略;为广大顾客提供一流的高科技产品及至善至美的服务,携手广大用户和合作伙伴商共同走向新辉煌。 蓝宝公益 2013年10月16日北京市蓝宝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庆典并成功启动蓝宝祥和基金,在我们赢利的同时,将我们的部分收入用作公益事业。蓝宝祥和公益基金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引导更多事业有成的人士关注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激励在校学生立场为国学习成才,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从成立至2016年已累计资助近百名贫困学生。先生在沈阳建筑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成立贫困助学金。
北京市蓝宝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2-02-24
一种锡膏印刷机相机的标定方法
本发明属于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锡膏印刷机相机的标定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结合锡膏印刷机实际生产情况, 在锡膏印刷机上建立 4 个坐标系;(2)建立锡膏印刷机坐标系系统坐标 转化关系;(3)采集图像,对坐标系系统关键参数标定;(4)图像坐标系 到世界坐标系的坐标转化误差分析;(5)建立 UVW 平台的旋转模型; (6)根据计算得到的 UVW 平台的移动量移动 UVW 平台,检查对位精 度,以验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可计算的三维彩色印刷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计算的三维彩色印刷方法,用于在三维物体表面上生成用户指定的彩色纹理图案。该方法通过对传统水转印刷过程中PVA膜的运动和形变进行建模和模拟计算,得到PVA膜上每个像素与物体表面点之间的映射函数,进而利用该映射函数计算出打印在PVA膜上的纹理图案。本发明进一步包含了一套机械装置和一个三维视觉系统实现精确可控的水转印刷,将用户指定的纹理图案精确印刷到物体表面。本发明还包括一种多次水转印刷方法,将复杂物体表面分成多个部分,每个部分单独着色,最终完成整个物体表面的着色。
浙江大学 2021-04-13
高精度柔性传感器的设计与全印刷制备
柔性传感器由柔性材料(基材)制成,兼具柔韧性和延展性,是柔性电子领域的关键元件之一。 一、项目进展 已注册公司运营 二、企业信息 企业名称 上海索夫特电子有限公司 企业法人 王保余 注册时间 2021.9.3 注册所在省市 上海市 组织机构代码 9130112MA7AH2J59Y 经营范围 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新材料技术研发 企业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景联路389号9幢1层 获投资情况 团队投资50万元整 三、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唐桤泽 物理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20.9.1/2024.7.1 王保余 材料学院/复合材料与工程 2018.9.1/2022.7.1 潘一 材料学院/复合材料与工程 2018.9.1/2022.7.1 赵珩宇 材料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2018.9.1/2022.7.1 杨扬 物理学院/应用物理学 2020.9.1/2024.7.1 曾剑涛 物理学院/应用物理学 2020.9.1/2024.7.1 范世昌 物理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020.9.1/2024.7.1 四、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张震 物理学院/物理化学 无/讲师 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在印刷电子领域的应用 五、项目简介 柔性传感器由柔性材料(基材)制成,兼具柔韧性和延展性,是柔性电子领域的关键元件之一。项目通过开发功能型电子墨水,以印刷电子技术为手段,推动高精度柔性传感器增材制造,有效解决高精度和高阈值相悖、多模态信号串扰等技术痛点,助力柔性可穿戴电子发展,更好服务人类智能生活。 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柔性传感器具有三大核心技术:①设计多级微结构、模块化传感电路,解决模态间的串扰,实现精度、阈值、模态以及稳定性的协同提高;②针对不同传感电路,开发温敏、压敏以及湿敏电子墨水,在填料组成、结构以及复配方面提升其信号响应性能;③采用喷墨打印、点胶打印和丝网印刷等高精度、高效率、节能的制备工艺,实现多模态柔性传感器的逐层叠印生产,同时提升多模态传感电路的印刷精度。所开发三模态柔性传感器实现温度、湿度、压力的同时采集,模态串扰率≤3%,成本降低70%,性能和逐层印制工艺国际领先,已发表4篇发明专利、1篇SCI论文和5项软著。 团队已与上中下游厂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柔性温敏传感器完成中试、小规模试产(120万片),产值120万;温度、湿度双模态传感器应用于柔性红光面膜仪,与厦门银方签订意向订单;三模态传感器工艺较成熟,预计2023年实现量产。
华东理工大学 2022-08-10
"偕二氟双环己烷型TFT液晶材料 低污染生产新技术"
作为TFT液晶材料的“领军者”,偕二氟双环己烷的市场前景可想而知。目前,该材料技术由日本垄断,本项目新技术的出现将有望打破该格局,为本土TFT液晶材料研究和产业化作出贡献。本技术采用经济易得的工业原料4-丙基环己基酮和二氟氯乙酸(钠)为起点,以反式烯丙醇和二氟氯乙酸酯化,由Reformatsky-Claisen重排反应将偕二氟亚甲基重排到目标化合物结构中的所需位置,得到关键中间体γ、δ-不饱和酸;最终通过分子内烷基化反应完成闭环以及Barton-McCombie自由基去氧反应,完成了偕二氟双环己烷液晶材料(单体)的合成。
南京大学 2021-04-10
电磁同步刺激无创治疗脑功能疾病新技术的产业化
经颅磁刺激(rTMS)及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两种无创治疗脑功能疾病的技术,具有安全有效、无创、简便、经济等特点,在精神科、神经科及康复科等科室的脑相关疾病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现有治疗方法比较,具有疗效显著,无痛无副作用,成本低廉等显著优点,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重大的社会意义。本项目实现精准定位下的同步rTMS与tDCS两种刺激方式,通过863项目在北京宣武医院的临床试验,效果明显,是国际人脑相关疾病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目前相关设备的研制还处在空白状态,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北京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8 19 20
  • ...
  • 664 66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