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光纤输出的激光光束质量测量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纤输出的激光光束质量测量装置和方法, 主要包括一维电动位移台、三维升降台、夹具、聚焦镜片、准直镜片、 光热传感器、红外热像仪、暗室和计算机等。本发明装置为自动化测 量系统,由红外热像仪辅助聚焦调节及电脑可视化控制,操作简便, 结构简单,误差引入因素少,可测光强较高、光束尺寸较大、任意波 长激光的光束质量。相比传统方法中存在的探测器损伤阈值低、动态 范围较小等问题,本发明可以测量更高功率、更大光束尺寸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输出空心激光光束的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出空心光束的方法,包括:(1)激光器产生 的实心光束,经整形系统整形为中空的环形泵浦光;(2)该中空的环形 泵浦光,沿光轴入射到耦合系统,该耦合系统将所述环形泵浦光变换 成合适直径大小的空心光束;(3)该空心光束从激光谐振腔的一端面耦 合进入谐振腔,对激光器增益介质进行泵浦,通过相位控制使得所述 谐振腔中的增益介质吸收泵浦光产生连续的空心激光输出。本发明还 公开了一种空心光束输出装置。本发明的装置和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定装置
产品详细介绍介质膜干涉滤光片标准物质(GBW(E)130120)  1套镨钕滤光片标准物质    (GBW(E)130121)    1套氧化钬滤光片标准物质  (GBW(E)130122)    1套可见光区透射比滤光片(GBW(E)130123)      1套杂散光滤光片标准物质(C)(GBW(E)130124)     1套低压汞灯波长标准器     (WSHg-Ⅲ)        1台紫外可见光区透射比滤光片                 1套衰减片                                    1套便携式标准箱                              1只 酸度计检定装置电导率仪检定装置分光光度计检定装置酶标分析仪检定装置气相色谱仪检定装置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定装置液相色谱仪检定装置离子色谱仪检定装置原子吸收检定装置红外光谱仪检定装置粘度计检定装置(可自动检定)密度计检定装置(可自动检定)酒精计检定装置玻璃量器检定装置(可自动检定)烘箱/培养箱检定装置碳硫分析仪检定装置生化分析仪检定装置报警器探头检定装置旋光仪检定装置白度计检定装置阿贝折射仪检定装置离子计检定装置罗维鹏比色计检定装置电位滴定仪检定装置有机元素分析仪检定装置温度计自动检定系统检定装置
深圳市世纪经典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UV-12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仪器特点*采用单片微机控制,128*64位液晶显示*宽大的液晶显示器可显示多组数据*巨大的内存空间,可存储多组数据和曲线*自动调0、调100%功能*波长自动调节*光源自动切换,滤色片自动切换*宽大样品池(5mm~100mm)*具有最多十点标样建标准曲线测量功能*可通过直接输入K、B因子建立标准曲线进行定量测量*可直接输入标样和对应浓度值建立标准曲线进行定量测量*可断电保存测量设置的标准曲线参数*配备通用并行打印接口,可打印测量数据、曲线参数、曲线标准样品点和曲线*配USB接口*可通过PC软件控制实现光谱扫描等更精确和灵活的测量要求(选配)
上海美析仪器有限公司 2021-12-16
化学学院刘志伟课题组报道d-f跃迁稀土发光配合物在单发光层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近日,刘志伟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Lanthanide complexes with d-f transition: new emitters for single-emitting-layer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的论文,该工作合成了具有d-f跃迁发光性质的天蓝光发射的铈(III)配合物Ce-TBO2Et和橙红光发射的铕(II)配合物Eu(Tp2Et)2,利用两种发光材料构建的SEL-WOLEDs发光效率高且发光颜色稳定。研究表明,主体材料不参与传能过程且低能量的橙红光材料的质量掺杂浓度可高达5wt%,体现了d-f跃迁稀土发光配合物应用于SEL-WOLEDs时可简化传能过程和器件制备工艺的优势。
北京大学 2023-08-22
超轻薄宽光谱全息天线
传统的光学天线通常要求光学天线中的透镜系统具有大口径,大口径的光学透镜制造难度高,配合较高的相对安装精度,引起成本的大幅增加,且大尺寸的光学透镜一般比较笨重,更给装调对准等安装工作带来了难度,也带来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大大影响了光学天线的效果,限制了空间光通信技术的发展。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制作简单、可以集成到其他系统中、兼具探测功能的全息天线。本发明的全息天线利用基于同一基底的一系列光栅实现光收集/发送、分光/合光,以及光电转换的功能,不依赖透镜系统,可以同时满足超薄尺寸和大孔径的要求,且不带来制作难度和成本的增加,也利于安装定位。
北京理工大学 2022-12-28
基于THz光谱的医药检测
太赫兹波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基于太赫兹(THz)波科学技术,探索THz无损检测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能够为检验医学提供分子、细胞和生物组织的指纹特征,增强医学诊断的准确率,为疾病的诊断、治疗、评估、监测和预警及后续药物设计、研发、生产和评价带来革命性改变。本任务研究目标是获得以药品成分、外包衣层等参数的THz波谱表征规律,无损检测评价药品质量。实现眼角膜含水量、弹性的THz表征波谱和成像模式的智能判读与无损检测。
东南大学 2021-04-13
HY-50系列-显微高光谱
功能特性 1、HY-50系列将自动推扫型高光谱与显微镜结合,可以借助显微镜的光路系统,配合不同倍率的物镜实现高倍率的观察与高光谱成像。  2、高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 3、可见近红外显微系统采用透射式的光路结构,在不同放大倍率物镜下,可以清楚的观察、采集到相应的显微高光谱数据; 4、其它品牌如奥林巴斯、蔡司的生物、荧光、金相显微镜均可进行高光谱相机搭载,  应用领域 生命医药:细胞研究、药品研发、病理研究等; 电子行业:半导体检测、屏幕检测等
杭州高谱成像技术有限公司 2022-03-16
大功率激光照明用新型发光材料
研究团队以钇铝石榴石体系(YAG:Ce3+黄色荧光材料)和氮化物体系(CaAlSiN3:Eu2+红色荧光材料)为研究对象,率先开发出高导热YAG:Ce3+基复相黄色荧光陶瓷,其在50W∙mm-2的高光通量密度蓝光激光激发下,仍能保持优异的可靠性,该产品已与企业合作开发出汽车前照大灯。为了获得高显色指数的激光白光,通过考察晶粒择优取向、烧结助剂和组合烧结工艺等对材料致密化、微观结构的影响,首次制备得到致密的CaAlSiN3:Eu2+红色荧光陶瓷。
厦门大学 2021-04-11
常温下对谷极化发光的高效调控
过渡金属硫化物(TMDCs)具有独特的谷自旋自由度可用于信息和传感等领域,是研发谷电子学微纳光电器件的重要材料。近年来,利用金属微纳结构(纳米线、纳米光栅、超表面等)调控TMDCs材料的谷偏振发射特性,实现了左旋/右旋光的空间方向选择性传播。然而,这些表面波导型微纳结构往往尺寸较大(>1μm2),难以满足微型化和高度集成的器件设计需求。基于自上而下制备的纳米结构对比湿法生长的,通常其表面粗糙度大且品质因子低,因而要求在低温度环境下才能展现调制效果。获得常温下高效调控TMDCs谷偏振发射特性的微纳结构器件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近期工作中,北京大学极端光学团队利用扫描探针操控组装纳米颗粒,形成复合杂化纳米结构体,先后实现了调控纳米颗粒散射光和荧光,达到单向性发射 [Laser & Photon. Rev. 9, 530(2015);10, 647 (2016)]。在最新的工作中,课题组将探针微纳操控方法引入到手性特征微纳结构体系研究中,实现超小型手性光学天线高效调制谷极化发光特性。 实验上,研究团队利用扫描探针显微镜的针尖操控金纳米棒,组装制备出一种具有手征特性的立体空间V型天线(~0.02μm2)【图1(A)】。其中,将单层二硫化钼夹在天线中间,在纳米棒交叠区形成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热点区,可显著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荧光强度增强约3个量级。单层二硫化钼在天线近场耦合和远场干涉等作用下,其远场辐射方向从各向同性被调制成单向性发射【图1(B)】;同时,由于天线的手性耦合特性使得TMDCs的荧光谷偏振度从18%提高到47%【图1(C)】。模拟计算表明,天线对于谷荧光的偏振度调控,由Purcell效应、局域模式耦合以及远场干涉效应共同决定。研究人员还利用探针操控的灵活性,通过原位改变两个金纳米棒的夹角和相对位置,获得具有左旋、右旋手征特性强弱不同的系列V型天线。实验测量结果均与模拟计算的预期相一致,有力地支持了该手性天线调控性能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这为开发谷光电子微纳器件奠定了基础。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手性光学天线的量子效率依赖于量子发射体的手性,该发现为手性结构调控辐射场的相关研究新方向提供了可能性。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 15 16
  • ...
  • 192 19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