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一体化高转速斜盘旋转式电机泵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化高转速斜盘旋转式电机泵。包括电机泵壳体和集成地安装在电机泵壳体中的五相容错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和斜盘,电机泵壳体为由大、小端壳体相连的结构,大端壳体端面安装有端盖,并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小端壳体端面安装有后泵体;大、小端壳体内的大、小端腔连接相通,分别装有五相容错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和斜盘机构,电机与斜盘机构同轴连接,斜盘旋转带动一端伸入到后泵体中的配流轴同步旋转。本实用新型将斜盘旋转式轴向柱塞泵和五相容错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沿轴向串接并集成在同一壳体内,大大降低了径向尺寸,减小了转动惯量,提高了动态响应速度;可靠性及容错能力强,进一步增大了功率密度,更易和液压缸进行集成。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基于转矩估算的感应电机转子磁场定向偏差校正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转矩估算的感应电机转子磁场定向偏差校正方法,本分明分别采用两种方式计算感应电机的输出转矩,一种是利用矢量控制系统中,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电压和电流计算感应电机的输出功率,进而估算得到感应电机的输出转矩,二是利用矢量控制系统旋转坐标系下的 d 轴和 q 轴电流指令值,以及磁场定向偏差角度,计算得到感应电机的输出转矩,然后利用两种方式计算得到转矩构成包含磁场定向偏差角度的方程,进而通过该方程求解磁场定向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消除站房倾斜引起的大型立式水力机组电机安装气隙不均的方法
本成果提出一种消除大型立式水力机械安装中站房倾斜引起的电机气隙不均的方法。针对以往安装中不考虑站房倾斜的影响,在安装中调整固定部件垂直同轴时和调整电机滑动推力轴承镜板水平时,分别测出站房的倾斜情况,计算出后一时刻相对于前一时刻站房倾斜值和倾斜方向,此即这时机组固定部件中心线的不垂直度和倾斜方向,即机组固定部件已经从垂直同轴变为倾斜同轴。这时,不是要调整电机推力轴承镜板的水平,而是调整镜板的不水平,其不水平度及其倾斜方向与固定部件中心线的不垂直度相等、倾斜方位一致,从而保证在转动轴定中心后,电机定、转
扬州大学 2021-04-14
永磁同步电机的电角度旋向和初始值辨识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的电角度初始角度和旋向的辨 识方法及系统,首先通过算法得到转子磁链角度的估计值,然后输出 角度为转子磁链角度估计值的定子电流,接着确定转子磁链角度的估 计值与转子磁链角度的真实值的位置关系,并依靠得到的位置关系, 得到一个更准确的转子磁链角度的估计值,反复执行以上步骤数次, 转子磁链角度的估计值将与转子磁链角度的真实值重合,该磁链角度 估计值与编码器反馈的转子角度之差值即为电角度的初始值,最后, 利用电角度旋向辨识算法,辨识电角度旋向与编码器反馈的旋向的相 对关系,若两者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相切换的多相永磁电机调速系统及其调速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切换的多相永磁电机调速系统及其调 速方法。该系统包括第一和第二逆变器,切换电路,第一和第二断路 器,以及多相永磁电机;多相永磁电机为两套三相绕组结构;第一逆 变器的三相输出端分别连接电机的第一套绕组的三相正向端,第一套绕组的三相负向端通过切换电路分别连接电机的第二套绕组的三相正 向端,第二套绕组的三相负向端分别连接第二逆变器的三相输出端; 第一和第二逆变器分别由两个独立的直流电源供电,第一和第二断路 器分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逆变器的直流母线的低电位端;切换电路用 于调整第一和第二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回收火力发电厂干法捕集CO2过程余热并用于供热的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收火力发电厂干法捕集CO2过程余热并用于供热的系统,该系统包括碳捕集机组和抽汽供热机组。本发明采用低温热网回水作为冷却碳捕集机组中碳酸化反应器的冷却介质,实现了吸附过程中放出的大量低品位热量的回收利用;利用再生反应器出口的再生气体取代碳捕集机组中低温回热器加热凝结水,回收再生气体的冷却热,减少碳捕集机组的低压抽汽;采用吸收式热泵回收了供热机组中部分汽轮机的排汽余热。本发明结合低温干法捕集CO2的技术和吸收式换热技术的优势,回收碳捕集过程中的余热,同时实现发电、CO2捕集和集中供热,符合能量梯级利用的原则,整个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东南大学 2021-04-11
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轨道交通大功率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2021 年 1 月 27 日,由西南交大与中车大同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取得关键突破。该车采用西南交通大学陈维荣教授团队研发的轨道交通大功率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突破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集成、系统优化控制以及能量管理等核心技术,电堆采用国际领先、可低温启动的日本丰田金属电堆,这也是燃料电池金属电堆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首次应用。该车设计时速每小时 80 公里,满载氢气可单机连续运行 24.5 小时,平直道最大牵引载重超过 5000 吨,在不用改变任何铁路基础线路条件下,可在各类机务段、车辆段、编组站以及大型工厂、矿山、港口等场所执行运转、调车、救援等多用途任务。 陈维荣教授团队自 2008 年起,在我国率先开展氢燃料电池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开拓了氢能轨道交通研究方向。历时十余年的技术攻关,团队突破了大功率燃料电池优化控制、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于 2013 年成功研制我国首辆燃料电池电动机车,并于 2016 年与中车唐山公司联合研制成功世界首列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引领了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3
交通信息可变情报板智能控制系统
1.隧道内智能交通诱导标志板用于车辆诱导控制,诱导车辆是否可以进入隧道以及 关闭指示等,当隧道或禁止通行时,分流指示灯诱导车辆从侧道离开。正面显示文字、 图形:向前指示(绿色箭头)、变道/事故指示(黄色箭头)、禁止指示(红色叉)等符 号及速度提示等内容,反面显示包括:向前指示灯(绿色)、禁止灯(红色)等内容。 如图 1 2.隧道外情报板用于隧道口,情报板全屏由彩色模组和单色模组组成,彩色模组以 显示交通图标或限速值,单色模组以显示文字为主。有多种方法显示主控机发送的文字 和图案信息,每条有各自的标号和显示方式。如图 2 交通信息可变情报板为智能型外场设备,具有显示驱动、控制功能。
同济大学 2021-04-11
成品油管道调和建模、控制与优化技术
针对油品调合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指标辛烷值(马达法和研究法)和雷德蒸汽压等调合规律的非线性,建立了预测准确,结构简洁的智能调合模型。由于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干扰因素很多,调合模型输出值与成品油属性在线分析仪的检测值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定的偏差,为此开发了汽油调合模型的在线优化校正技术,使调合模型适应工业过程操作特性的变化和生产工况的迁移。在建立的调合模型基础上,开发了离线和在线优化技术。离线优化技术不需要企业进行管道改造和安装在线分析仪,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调合的成功率和降低调合成本。在线调合模式基于离线模式,可动态更新和优化调合配方,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调合成功率,降低调合成本,减少质量过剩。开发的优化技术还考虑了多种可能的现场生产模式:例如:管道调合,罐式调合,罐底油补偿模式等。已汽油调合软件ECUST_BLEND工作。成品汽油调合过程的建模、模拟与离线优化技术已经成功在金陵石化完成现场应用。其中汽油辛烷值调合效应模型,将汽油调合过程中组分油表现的非线性效应定量的描述出来,进而准确的对成品汽油的关键指标辛烷值作出预测,与传统的乙基模型对比表明所建模型精度提高了约1%。在调合模型基础上开发的离线优化技术,结合了成品油生产现场的特点,能够有效的考虑罐底油、直调组分、锰剂添加量、以及库存约束等现场情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完成的汽油调合工作全部一次达到国III标准。通过与传统的手调方式进行比较,优化后配方提高了一次汽油调合的成功率,稳定了汽油生产过程,并且降低了调合成本与质量过剩:质量过剩稳定在0.?以内,且研究法辛烷值在93.5-4.1之间波动。仅以离线优化为例,通过成本核算,每年的调合成本可减少1275万元左右。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成品油管道调和建模、控制与优化技术
针对油品调合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指标辛烷值 (马达法和研究法) 和雷德蒸汽压等调合规律 的非线性,建立了预测准确、结构简洁的智能调合模型。由于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干扰 因素很多,调合模型输出值与成品油属性在线分析仪的检测值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定的偏差, 为此开发了汽油调合模型的在线优化校正技术,使调合模型适应工业过程操作特性的变化和生 产工况的迁移。在建立的调合模型基础上,开发了离线和在线优化技术。离线优化技术不需要 企业进行管道改造和安装在线分析仪,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调合的成功率和降低调合成本。在 线调合模式基于离线模式,可动态更新和优化调合配方,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调合成功率,降 低调合成本,减少质量过剩。开发的优化技术还考虑了多种可能的现场生产模式。例如:管道 调合,罐式调合,罐底油补偿模式等。已汽油调合软件ECUST_BLEND工作。 成品汽油调合过程的建模、模拟与离线优化技术已经成功在金陵石化完成现场应用。其中 汽油辛烷值调合效应模型,将汽油调合过程中组分油表现的非线性效应定量的描述出来,进而 准确的对成品汽油的关键指标辛烷值作出预测,与传统的乙基模型对比表明所建模型精度提高 了约5%。在调合模型基础上开发的离线优化技术,结合了成品油生产现场的特点,能够有效 的考虑罐底油、直调组分、锰剂添加量、以及库存约束等现场情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完 成的汽油调合工作全部一次达到国III标准。通过与传统的手调方式进行比较,优化后配方提 高了一次汽油调合的成功率,稳定了汽油生产过程,并且降低了调合成本与质量过剩,质量过 剩稳定在0.1以内,且研究法辛烷值在93.5-4.1之间波动。仅以离线优化为例,通过成本核算, 每年的调合成本可减少1275万元左右。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2 93 94
  • ...
  • 181 18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