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基于故障限流——快速储能协调控制的 微电网暂态性能强化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故障限流-快速储能协调控制的微电网暂态性能强化装置及方法,如下:当微 电网遭遇外部短路故障时,考虑故障位置的差异及高渗透功率的交互需求,某些故障工况下限流器和快 速储能装置的协调控制以提高微电网的故障穿越能力;对于某些特定的工况如微配电网联络线短路故障, 微电网必须从主网络断开时,故障限流器及快速储能装置的协调控制以保障微电网在并网与孤岛模式之 间实现平滑过渡。本发明可以在有效限制故障电流、减小微电网耦合点电压跌落的同时,也在
武汉大学 2021-04-14
天津大学研发一步式制备集成型一体化储能电极新方法
天津大学“英才计划”特聘研究员吉科猛团队联合湖南大学谭勇文教授团队利用钴磷合金研发出仅用一步即可制成电池电极的电化学腐蚀制备技术。
天津大学 2022-12-07
专家报告荟萃㉒ |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曾英:资源能源领域一流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教育部对双一流建设八年来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包括人才培养能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显著提升。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超越极限,打破原有路径与习惯的依赖,坚持创新,构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范式。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2-11
JACS发表新能源学院氢能团队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高性能催化剂最新成果
新能源学院赵学波教授领衔的氢能团队在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高性能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含硼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衍生的球形超结构氮化硼纳米片》(A Spherical Superstructure of Boron Nitride Nanosheets Derived from Boron-Contain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在国际化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我校2016级博士生曹磊、新能源学院代鹏程副教授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新能源学院赵学波教授、代鹏程副教授、昆士兰大学Yusuke Yamauchi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第一署名单位。 丙烯是极为重要的大宗化工基础原料,后续衍生出的众多有机化工产品在建筑、汽车、包装纺织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丙烯下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传统的丙烯来源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而亟需开发新的丙烯来源。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具有底物转化率高、工艺能耗低和无积碳不易失活等优势,极具工业应用前景。但是由于产物丙烯容易与氧化剂发生过度氧化,降低了目标产物的选择性,从而让丙烷氧化脱氢工艺一直无法达到工业化的要求。因此,开发一种高效催化剂,抑制过度氧化,提升产物中丙烯的选择性是推动丙烷氧化脱氢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氮化硼是目前烯烃选择性最高的丙烷氧化脱氢催化剂,但是单程烯烃收率离工业化需求仍有一定差距。通过可控合成提高活性物种在氮化硼表面的含量和分散度是一种提升催化性能的有效途径。构建分层的三维结构,尤其是基于二维氮化硼纳米片为基本单元的球状三维结构,有助于提高边缘活性物种的含量。除丰富的边缘活性位点外,特殊的三维球状结构促使反应混合气沿着球面进行有效地扩散并充分与活性位接触,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然而迄今为止,如何控制氮化硼纳米片自组装形成三维球状超结构仍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以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为前驱体,通过溶剂热转换的方式制备了三维球形超结构MOFs纳米片(SS-MOFNSs),并进一步以SS-MOFNSs为自牺牲模板,制备了球形超结构氮化硼纳米片(SS-BNNSs)催化剂。 SS-BNNSs在丙烷氧化脱氢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510 ºC的操作温度下,产物中烯烃的收率达到了40.2%(丙烯,27.8%;乙烯,12.4%),远超商业化的氮化硼纳米片(丙烯,23.8%;乙烯,8.6%)和高比表面积的氮化硼纤维(丙烯,20.7%;乙烯,10.2%)。通过系统的表征可以发现,SS-BNNSs表面富含B-OH,让催化剂无须活化就可以直接催化反应进行,同时特殊的结构优势提高了活性物种的分散度,利于反应气与活性位点快速接触和产物丙烯的迅速脱附,提升了产物丙烯的单程收率。SS-BNNSs自组装的构造过程和结构优势带来的性能提升拓宽了催化剂的设计思路。 该研究成果获得审稿专家充分肯定,审稿专家一致认为该工作提出的含硼MOFs衍生三维超结构氮化硼纳米片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其作为丙烷氧化脱氢催化剂表现出的高烯烃收率在工业应用方面具有较大潜力,为丙烷氧化脱氢催化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21-02-01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创建于2009年4月,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校(教育部代码:14238)。学校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办学条件。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双福新区。校舍面积37.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3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411.71万元。2019年11月,全日制在校生10585人。专任教师50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0.12%,双师教师占50.67%,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50.98%。学院办学设施齐备,管理架构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办学质量优良。学校具有较高的社会美誉度和认可度。2014年以来,学校顺利通过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检查评估;成功承办全国首届电梯安装工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学校被列为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建设单位,获批国家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学校。学校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教育部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等领导人先后来院调研,给予高度评价。学校建有能源与智能化特色专业集群。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加快建设内陆开放之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发展要求,对接重庆市“8+3”行动计划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工程、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10个专业大类47个专业。其中,电梯工程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油气储运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被列为重庆市骨干专业建设项目。电梯工程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电子工艺与管理、油气储运技术、供用电技术等专业被列为重庆市第二批向产教融合型深化的专业。学院与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程职业学院等公办高校签订了对口支援与合作协议,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院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点、重庆市建设行业技能岗位鉴定分站,更好培养应用型职业技能人才。学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坚持“共建、共享、共赢、共育”基本思路,与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0余家、大型国有企业百余家。与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深度融合,成立电梯与智能制造学院,牵头成立“全国电梯职业教育联盟”;校企共建光伏发电“校中厂”、新能源汽车4S店、梯联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大数据运维中心、电梯智能运维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重庆市安全乘用电梯科普基地等,正在积极建设重庆电梯产学研园区,致力于构建物联网模式下新型电梯安装维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重庆地区电梯运用智能化升级。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专业设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实习实训、学生管理等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先后被重庆市科委、市教委、市工商局授予“重庆市众创空间”“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市级孵化园”等;被重庆市教委命名为“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铜奖2项、重庆市金奖3项。学校积极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为办学宗旨,坚持“三化育人”(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电梯与智能制造学院获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近3年来,学校获得国家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10余项;全国行业竞赛一、二、三等奖30余项;重庆市职业技能竞赛奖项40多项。毕业生就业率97%以上,专业对口率91%以上,学生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93%以上。学校稳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是“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中泰职教联盟和中柬(重庆—金边)职教联盟等联盟成员,国际交流工作组织机构健全,队伍规模合理、结构科学,制度体系较为完善。积极借助平台资源和力量,主动携手拥有海外业务的中资企业,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国际交流工作。先后与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柬埔寨等10多个国家开展互访交流,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和巴基斯坦高校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俄罗斯、柬埔寨、泰国、南非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金砖国家探索合作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目前正与俄罗斯院校和电梯行业协会合作筹备金砖五国电梯技能大赛,首批20名南非学生即将来校留学。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谱写新篇章。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全院师生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法规,坚守“自强,乐学,团结、进取”的校风,秉承“厚德、笃学、铸能、思源”的校训,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国家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朝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不断奋进!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2021-02-01
能源装备在线检测平台
已有样品/n我国能源工业(水电、火电、核电和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已处 于世界第一大地位。能源工业属于重工业,其涉及到大量的设备,这些 设备的正常运行关系到整个能源工业的效率问题。因此,对其进行全面 完善的在线检测显得尤为必要。而专注于能源装备材料性能的在线检测 机构,全国没有一家。目前国内计量校准行业,由于检测设备原因,以 用户送样至校准机构实验室为主,而很多大型装配无法通过整机送检的 方式进行计量校准,从而采取停机、拆下相关计量部件送检的方式实施, 由此造成大量的产能损失。该项目旨在成立能源装备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压电材料催化能源转换
课题组设计合成片状二维KNbO 3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新能源汽车教学设备
新能源汽车教学设备采用新能源汽车实物为基础,可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发动机、空调、全车电器等部件单独做成教学装置。新能源汽车教学设备适用于本科,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专业教学。
浙江高联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2021-02-01
一种耦合有CO2储能单元的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耦合有CO2储能单元的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由布雷顿循环发电单元和CO2储能单元组成;布雷顿循环发电单元包括高温回热器、燃烧室、透平、发电机、低温回热器、冷却器I和压缩机I;CO2储能单元包括低压储气室、冷却器II、压缩机II和高压储气室。本发明发电系统中CO2储能单元可将不稳定的能源以超临界CO2的形式储藏起来,在用电需求高的时候,将储藏的高温高压超临界CO2经布雷顿循环稳定做功供电,很好的实现电能的稳定输出,因此耦合了CO2储能单元的本发明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可以进一步的节约能源,降低弃风弃光率,提高昼夜负荷调节稳定性,实现节能减排。
东南大学 2021-04-11
多场耦合能质传递强化及调控理论与方法
能源、环境及化工等领域广泛存在具有相变和反应的能质传递和转化问题, 具有多区域、多场、传递与转化等相互耦合的特点,是影响装备性能的关键热物 理问题,对提升性能至关重要。本项目针对上述领域中共性的多场耦合能质传递 机理反其强化和调控方法的前沿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研究 成果。主要发现点有: 一、 分区耦合多相传递可视化实验方法及其机理与特性:创新了滞止流和通 流槽道内逸出速率及位点可控的液滴和气泡动力学行为、变孔隙率网络流道及其 与外部流场耦合的两相流动、毛细阻力可调的多孔层内相变传热及含反应边界的 两相流及传递等可视化实验方法。获得了逸出液滴聚合衰减震荡机理及规律;发 现了微孔逸出气泡脱离后涌入和界面震荡现象;揭示了具有壁面逸出气泡的槽道 内两相流规律;阐明了具有微孔层和结构缺陷的气体扩散层内两相分布特征;厘 清了反向式毛细蒸发器多孔层内相分布规律反其对相变传热的影响机理;揭示了 燃料电池内两相流动和传输以及电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规律,获得了流道水淹与 压降之间的定量关系及膜电极表面温度分布特性。 二、 多元多相分区耦合能质传递及转化理论模型:建立了多场耦合固体基质 表面细胞吸附成膜理论模型,揭示了生物膜结构与能质传递及产氢/产电性能的 相互关系;建立了含生化反应的多孔填料床内多相能质传递的毛细管模型和多相 混合模型,阐明了流动和传输与生化反应的耦合特性,为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 性能预测提供了方法;建立了毛细结构材料内分区耦合相变传热理论模型,为反 向式毛细蒸发器和微槽膜状凝结换热提供了理论计算方法;提出燃料电池两相传 输三维孔隙网络模型和气体有效扩散系数的分形模型,首次利用V0F方法模拟 了边壁具有逸出液滴的燃料电池流道内细观两相流行为,揭示了多孔扩散层与流 场板流道内两相流的耦合关系以及流道结构和工况参数对两相流特性的影响规 律。 三、多场耦合能质传递强化及调控方法:基于分区耦合强化传热思想,提出 了三维肋表面和螺旋扭带组合强化传热新方法;通过分区流动和传递强化与调控, 发展了三维柱状阵列结构阳极微流体燃料电池,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利用石墨 烯表面修饰,实现了多孔电极内微生物产电菌电子转移速率和活性生物量调控和 强化;创新性利用流场/浓度场/温度场/光场的强化和调控,结合表面修饰和弥 散光导体技术,实现微生物生化转化全过程强化;提出了通过外接电阻控制阳极 电势诱导和调控生物膜结构,强化了质子传输,大幅提升了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
重庆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 18 19
  • ...
  • 395 39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