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温州大学
温州大学是浙南闽北赣东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温州。学校由温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6年)和原温州大学(创办于1984年)于2004年合并组建而成,历经“两校合并、七校融合”的沿革变迁,办学源头可追溯至1933年创建的温州师范学校。在87年的办学历程中,温州大学始终秉承“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的学校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成就了今日文脉绵延、奔腾浩荡的发展格局。2019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温州大学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并举的办学格局;学科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门类。设有19个学院,举办瓯江学院(独立学院)。“教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办学特色显著,“工程教育”“文理基础教育”“华侨教育”优势逐步凸显。截至2020年1月,学校现有茶山和学院路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983.86亩;校舍面积100.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14亿元;校本部馆藏纸质图书203.5万册,电子图书约184.48万册,各类中外文电子期刊和资料数据库107个。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6754人、教职工1805人。一、历史沿革1933年,《师范学校法》及《师范学校规程》相继颁行,要求各省划定师范区,每区设置师范学校一所。浙江省教育厅当局“感浙南师资缺乏,教育落后,拟在浙南创办独立学校,已在计划中,因省库支绌,一时未能实现”。是时,溯初先生在上海经商,闻讯后即请将私立郑楼小学全部校产(估值约三万一千九百银元)捐归省有,浙江省教育厅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温州师范学校。1942年,浙江省瑞安师范学校创办。1943年,浙江省平阳师范学校创办。1956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办。1958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9月,温州师范学校与温州师范学院合并。1959年,温州师范学校从师院分出,仍独立办学。1964年,温州师范学院撤销,成立温州地区教研函授站。1971年,在温州地区教研函授站基础上,成立温州地区五七师范学校。1971年,温州师范学校、温州地区五七师范学校合并定名为温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1974年,温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改名为温州地区师范学校。1974年,温州教育学院创办。1978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报告,决定恢复和增设55所普通高等学校,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名列其中。1984年,温州大学、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创办。1987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1992年,温州教育学院与温州师范学院联合办学。2001年,瑞安师范学校、平阳师范学校、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温州师范学院。2004年,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温州大学,于2006年正式成立。2016年,教育部发文批准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独立学院)转设为温州商学院。2019年1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浙江省教育厅与温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以“省市共建”方式支持温州大学创建浙江省“省市共建”重点高校,并创建生态学一流学科。二、办学条件(一)学院设置截至2020年6月,温州大学设有19个学院,举办瓯江学院(独立学院)。专业名录所属学院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金融工程商学院法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小学教育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与健康学院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历史学人文学院英语、翻译外国语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物理学数理学院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生物制药、环境工程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工业工程、机械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建筑学、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学院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学院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美术与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教育与管理部)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技术与管理人才培训中心)瓯江学院(独立学院)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意大利研究中心) (二)学科建设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生态学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学科,化学、中国语言文学、电气工程、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生态学、土木工程为浙江省一流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根据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我校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化学学科省内排名第5(含浙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省内排名第4(含浙大)。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9-2020),学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位居全国研究生培养高校的前35%。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序号一级学科名称学位点代码1应用经济学02022法学03013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4教育学04015体育学04036中国语言文学05017中国史06028数学07019物理学070210化学070311生物学071012机械工程080213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14电气工程0808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16音乐与舞蹈学130217设计学1305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序号专业学位类别名称学位点代码1金融硕士02512应用统计硕士02523法律硕士0351
温州大学 2021-02-01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经过近7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经从建校之初的一所纺织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依法自主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为国家、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地理历史:学校地处中国上海,现有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和新华路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78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宜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创建于1951年,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1985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基本情况:学校现设有纺织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部。学校拥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56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共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上海高校Ι类高峰学科,同时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全校各类学生近3万人,其中本科生14204人,研究生6822人,其中博士生1045人,成人教育学历生2023人,各类留学生4827人(学历留学生1141人)。全校教职工共2209人,专任教师133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含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级职称教师近1000名。教育教学:学校遵循“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秉承“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以提升质量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构建本科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人人成才”的培养体系。学校建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入选“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4个,6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开展专业自主认证。研究生教育实施“长学制培养、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公开招考”等多元选拔体系,坚持“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获评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6人。东华学子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F和红点国际设计大赛、世界可穿着艺术设计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2015年以来,学生在男女足球、田径、攀岩、体育舞蹈、射击等比赛中获41个全国冠军,学校进入“中国高校体育竞赛榜”前20名。女足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女足组队资格,并在2018年首获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冠军、首届亚洲大学生体联亚洲杯足球赛亚军。学校连续两年举办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下中法大学生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学校全面推进双创教育,首批入选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划”,并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尚创汇”众创空间入选科技部2017年国家级众创空间,获“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荣誉称号。易班工作站入选全国高校十佳易班工作站。学科科研: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学科为纺织科学与工程。近年来,学校持续构建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创新学科为“引擎”的学科特色新格局。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获评A+,继续名列前茅,8个学科位于前30%。纺织科学与工程Ⅰ类高峰学科在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第一阶段建设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入围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4个(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MBA教育通过AMBA认证,蝉联“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排行榜”第11位。新世纪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8项,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产学研合作项目5000余项,国际专利授权数量、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军事、重大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为服务“天宫”、“天舟”、“北斗”、“天通”、“嫦娥”等重大国家战略做出贡献。合作交流:学校积极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与全球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建立首家纺织服装特色的莫伊大学孔子学院。学校持续开展中英人文交流,海派时尚旗袍连续三年亮相爱丁堡艺术节。学校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日本文化学园等开展合作办学,其中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评“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35所学校签署学生交流协议。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举办了中英时尚论坛、第二十届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年会、首届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学术论坛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努力营造“全球视野、多元文化”校园环境。2018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联合18个国家33所纺织特色高校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是当前我国参与高校最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率最高的世界纺织类高校联合组织。学校积极推进校友会、基金会和校董会建设,凝聚力量,推动发展。面向未来,东华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瞄准国家和上海市的战略需求,“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全面加强“双一流”建设,为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学校网址:http://www.dhu.edu.cn招生网址:http://zs.dhu.edu.cn招生办公室地址: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邮编:200051招生办公室电话:021-62379160、62373266监督电话:021-67792259
东华大学 2021-02-01
沈阳大学
沈阳大学创办于1980年,历经多所学校合并,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同时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5年创办的奉天实业学堂和1906年创办的新民公学堂。 近年来,根据国家和辽宁省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学校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产业振兴理念,深入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愈加鲜明,服务辽沈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学校获批成为全省首批10所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5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68.6万册,电子图书51.7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1亿元。 学校设有20个教学院,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13个,开设本科专业66个,涵盖了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艺10个学科门类,各类在校生1.7万余人。学校还分别与大东区、沈北新区联合共建了2所附属实验学校。与沈阳浑南现代交通有限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讯方有限公司以及沈阳东软睿道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分别联合创办了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涉外服务外包学院,依托教育学院创办了社区学院,依托继续教育学院创办了女子学院和夕阳红学院。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53人,其中长江学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攀登学者1人、优秀专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6人,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7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5人,省级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12名。学校拥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2人,教授、副教授69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37人。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现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本科示范性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等12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15个。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2门。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4个。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 “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5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800余项;累计发表SCI、EI、CSSCI检索论文千余篇;共申请发明专利352项、实用新型专利477项、外观设计专利111项、软件著作权51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17项。学校现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6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辽宁省工程实验室1个,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2个,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2个。依托学校的智力资源,辽宁省鲁迅研究会、沈阳市教育学会、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沈阳市消费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省、市级研究机构先后在沈阳大学成立。学校还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立了生产力研究中心、幸福城市研究中心、自贸区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所等研究机构。2017年,学校作为理事长单位,牵头成立了辽宁省电商产业校企联盟。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学生、教师、科研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学校有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了“3+1”双校园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生稳定在500人规模(生源国35个),其中学历留学生占60%。 近年来,学校在教学、科研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先后获得市级一等奖以上的荣誉及奖励19项,省级二等奖以上的荣誉及奖励160项,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荣誉及奖励21项。各级各类媒体先后刊登对学校转型发展成就和人才培养成果报道50余次。学校多次被辽宁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被省教育厅授予“文明校园”“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党委多次被评为沈阳市“先进党委”。
沈阳大学 2021-02-01
喀什大学
喀什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之称的喀什,是祖国最西部一所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使命的多科性本科学校。 学校始建于1962年,前身为喀什师范专科学校,从建校到1978年底的16年间,学校是自治区5所高等院校(新疆大学、新疆工学院、八一农学院、新疆医学院、新疆喀什师范专科学校)中唯一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新疆特别是南疆基础教育、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7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喀什师范学院。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资格,开始承担硕士研究生培养任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秀成绩。2012年,被列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5年4月,更名为喀什大学。2016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100所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1994年、2009年,学校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2014年,学校中国语系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 学校现有15个教学单位,53个本科专业(含3个专业方向):其中,师范类专业23个,非师范类专业30个,涵盖理学、工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 、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九个学科门类。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1个自治区创新创业示范专业、1个自治区战略新兴专业、有2个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 学校现有教职工1098人,其中专任教师66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500人,占专任教师的75.76%,其中博士148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228人,占专任教师的34.55%。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4832人。拥有高台和新泉2个校区,占地面积166.07万平方米,教学设施设备先进,教学环境舒适。图书馆藏书131.55万册,电子图书约60万册,各类文献数据库12个,所有图书、报刊和电子阅览室都采用全开放式电子阅览服务体系;校园网及4G通信网络覆盖全校,能够满足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6亿元,拥有完善的较高标准的教学实验设备和文化、体育、卫生等设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所需,全面保障和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 建校以来,学校在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重视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对口援疆省市的关心爱护和大力支持下,学校秉承“胡杨般坚韧、红烛般奉献”的大学精神、凝练了“和谐包容、励志图强”的校训,形成了“以稳定为前提,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思路,不仅为新疆基础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锻造了内涵深厚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坚持为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的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共培养了8万余名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扎实专业技能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 面对新时代历史的重任,喀什大学全体师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在周边具有影响力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为新疆尤其是南疆的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喀什大学 2021-02-01
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前身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等发起创办,于2018年2月14日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举办方是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首任校长由施一公教授担任。学校按照“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致力于集聚一流师资、打造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努力为国家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突出贡献。
西湖大学 2021-02-01
焦作大学
焦作大学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焦作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一所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综合性地方院校。学校座落在豫西北新兴的中国优秀山水旅游城市—焦作市,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是大学生成才深造的理想场所。中共十五届中央委员,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教授受聘为焦作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采矿工程专家宋振骐,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清华大学机械学院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先逵,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名誉教授。 焦作大学创建于1981年。经过三十多年的筹备创建、充实整顿、探索提高和快速发展等四个阶段, 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 师资力量雄厚、 办学条件完善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1708亩, 建筑面积43.5 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98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9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以上的4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等高层次人才40余人(次)。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635万元。图书馆藏书137.3万册。另有电子图书32.5万余种;中外文期刊638种;拥有CNKI等19个数据库;拥有先进的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和文献计算机集成管理体系。学校建有“王梦奎教授捐赠图书藏馆”,收藏有王梦奎教授捐赠的10000余册珍贵图书、亲笔手稿和有关证件,为开展当代中国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学校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中心58个,教学实习工厂4个,校外实习基地111个。学校拥有先进的电教室、语音室、舞蹈练功房、计算机校园网络系统、体育运动场,拥有条件良好、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和普通宿舍。公开发行《焦作大学学报》和《焦作大学报》等报刊。 学校专业设置齐全,涵盖高职专业装备制造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土木建筑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新闻传播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旅游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等。设有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律与政治教育学院、太极武术学院、基础科学系等15个院系,开设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化工生物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舞蹈表演等58个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国家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化工工艺专业是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生物化工工艺、市场营销、建筑工程技术等三个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化工工艺、材料工程技术是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和旅游管理两专业是财政部、教育部提升专业服务行业发展能力的专业建设项目;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三维动画》、《建筑材料与检测》、《计算机工程制图》等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三维动画》是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筑材料与检测》是全国土建类教指委精品课程,《JAVA语言程序设计》获得2015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立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生物化工工艺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努力推进学研产一体化改革模式,加快技术转化,积极服务社会,建立了怀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焦作市柔性自动化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焦作市精密模具设计制造工程技术中心等19个科研机构,并与中科院谢毓元院士团队联合建立了河南省专科高校第一个院士工作站即河南省四大怀药院士工作站,进一步提升了科研水平。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研发的山药饮料及生产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三味地黄饮等怀药新产品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铁棍山药酒、山药饮料生产技术成功对外转让。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省、市科技特派员计划,与企业联合开发科技新产品,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河南中轴集团、多氟多公司等100余家国内外企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努力实现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多年来,学校生源充足,就业率连年达到95%以上,先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6万余名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他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学校的快速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发展成就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新华网、求是理论网等数百家媒体予以报道。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行风评议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焦作市花园式单位”和“焦作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国内知名翻译家宋金柱老师入选“中国好人榜”和”感动焦作十大人物”。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焦作大学明确“人才立校、法规治校、合作建校、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立足焦作,面向河南,辐射周边,顺应“一带一路”和河南三大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重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焦作大学 2021-02-01
塔里木大学
塔里木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 1958 年 10 月,为了适应国家屯垦戍边事业和开发塔里木垦区 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的倡导和关怀下创办,他生前一直任名誉校长。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 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2003 年获硕士学 位授予权,2004 年 5 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17 年成 为“教育部创新创业示范高校”,2018 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9 年进入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原为农业部直属高校,现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新疆生产建设兵 团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管、法、经、教育、艺术、历史等多学科协 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校园占地面积 2613 亩,校舍建筑面积63 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 1230 人,其中专任教师 846 人。面向全国 31 个省(区、市)招生,有全日制学生 17000 余人。
塔里木大学 2021-02-01
成都大学
成都大学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是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成都市重点建设大学,拥有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附属医院,国家级抗生素研发基地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实践基地。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高校、四川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建校40年来,学校扎根成都、立足四川、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紧随国家及区域特别是成都重大发展战略,锐意改革,快速发展。秉承“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成大校训,“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成大精神,“雅成大德、恒成大器”的成大校风,“学会学习、读懂生活”的成大学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审美、创新三位一体”的大学文化,围绕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办学定位,实施“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三大发展战略,着力“校城融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已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十五余万各类人才。 区位条件 学校位于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中国高等教育“西三角”新布局链接点,发展区位条件优势明显。学校占地面积2946亩,毗邻3万亩青龙湖湿地公园,环境优美,地铁4号线设成都大学站,交通便利。学校校舍建筑面积76.5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4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220余万册。直属三甲综合附属医院1所,附属幼儿园1所,体育场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正在建设4.5万平方米的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附属小学以及近20万平米的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新园区和新华三IT学院。 学科专业 学校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科技发展、产业进步需求,科学规划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促进学科专业间融合。目前设立艺术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医学、理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59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类别)9个,二级学科(领域)24个,建有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师资队伍 学校以“四有”教师为标准,持续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机制,弘扬高尚师德,持续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活力。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82人,副高职称430人,博士408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专家10余人。有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34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8人。荣誉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5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特聘新西兰院士(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长江学者3人,特聘国家千人专家、百人计划专家、博导/教授30余人,特聘高端外国专家30余人,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70余人。 人才培养 学校围绕适应在新技术环绕下成长起来的21世纪学习者需求,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加大教学改革,建设更加开放灵活课程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不断推动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和支撑学生朝着广泛、深入、艰巨的学习目标迈进。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1930人,在校研究生近900人,留学生近600人。学校生源质量不断提升,11个专业在四川省本科一批次招生。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中国教育专业认证,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8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1项;有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应用型示范专业25个,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0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教学团队4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75项。近两届获得四川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近五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661项,省级1072项。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以上,连续获评“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建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张澜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是全国首批“斯坦福创新创业课程实验中心”。 科学研究 学校围绕国家经济社会特别是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聚焦适应区域产业聚集区、重点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持续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和支撑能力。目前建有省部级科技平台11个。自2012年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重大专项10项,其他国家级项目143项,省部级项目357项。2016—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三年立项20项,排名在川高校前十;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0项,排名在川高校第六。2017—2018连续两年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92项,其中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5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SCI 804篇,CSSCI 467篇,获得专利授权684项。学校川抗所主办的《中国抗生素杂志》在全国药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前十位。王清远教授于2014、2015、2016、2017年连续四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自然出版集团2018年初公布的国际自然指数排名中,学校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187位,在川高校第六位。建立了中国工程院周宏灏院士工作站,发展以基因检测为支撑的个体化诊疗新技术。2016年以来,5名博士后进入学校博士后实践基地,获得3项国家博士后基金支持。 国际交流与地方服务 学校以国际水准、世界眼光谋划发展,全面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全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不断提升与区域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水平。目前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积极推广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是省内第二所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的高校。近五年,累计在校留学生1300余人,生源国近4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及校际交流项目学生人数2000余人。学校与国(境)外30余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近五年,来校工作或讲学的外籍专家超过300人。通过学校与外方高校间的合作交流,促成了成都市与泰国清迈府和新西兰哈密尔顿市建立国际友城关系。2016年,学校被推选为“成都市国际友城高校联盟”秘书长单位。学校聘请了泰王国诗琳通公主为名誉教授;2017年,“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2018年,特聘外籍专家关国兴获得国家外籍专家最高荣誉奖励——“中国政府友谊奖”。学校与中国农科院、新华三集团和成都市多个区(市)县及市级部门建立了政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合作建有中国农科院成都研究生分院、新华三IT学院、成都新闻学院、天府文化研究院、成都文献中心、成都足球学院、成都研究院、成都市旅游研究院、成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药物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学校建有全国唯一的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 着眼未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团结进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以本为本”,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进一步融合成都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加快建设成为成都的创新大学、开放大学、窗口大学,为早日建成与国家级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而不懈努力!
成都大学 2021-02-01
南通大学
南通大学坐落于素有“江海明珠”、“中国近代第一城”美誉的沿海开放城市——江苏省南通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首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高校。 学校始建于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2004年,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南通大学。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和“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等办学理念,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现已建设成为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明显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中国管理科学院《2018中国大学评价》中,学校列第130位;ESI中国高校综合排名,学校列第117位。 学校现有主校区、启秀校区、钟秀校区、启东校区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3700余亩,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8.1亿元,纸质图书270余万册。学校设有24个学院,104个本科专业(2018年招生专业85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医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8000余人,研究生2300余人,留学生750余人。另设有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独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直属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类),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教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一大批优质教学资源。学校是江苏省首批教学工作先进高校、首批创新创业示范高校。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拥有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等,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建设长效机制。 学校坚持科技强校与自主创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省级工程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一批高端科技创新载体。五年来,共承担“973”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86 项,获发明专利授权867项,荣获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医学成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多项高层次奖励。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180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1521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106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奥运会冠军、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特聘教授、双创博士、省六大人才高峰、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等各类杰出人才。 学校广泛开展境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丹麦、乌克兰、澳大利亚、阿根廷、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8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多个国际交流项目。 学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精神的发源地,江苏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和江苏省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优秀单位。校党委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党校获得“江苏省红旗基层党校”称号。 当前,学校正立足“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努力推动“有远见卓识、有创新精神、有责任担当、有文化品位”的“四有”大学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南通大学 2021-02-01
武汉大学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 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8年,学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57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系)。有123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7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800余人,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7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6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3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2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9个“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 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高端智库、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8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69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405人,硕士研究生19699人,博士研究生7163人,另有外国留学生2453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4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415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百年辉煌,尽展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迈向美好未来!
武汉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 9 10
  • ...
  • 171 17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